甘肃自考14025明清小说专题考试大纲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专升本)
专业代码:050101

课程名称:明清小说专题

课程代码:(14025)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制定
2024 年 3 月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明清小说专题》是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必考的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以及应用能力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明清小说专题》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理论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主干课程,更是高等教育阶段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课程。研讨明清小说,不仅是学习一门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借此提高学习者的艺术素质、人文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华文明的学习者、研究者、传承者与弘扬者。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设置的目标是:
(1)熟悉明清小说重要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明清小说发展演变的时代背景;
(2)掌握明清小说相关概念及其发展脉络,掌握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历史贡献;
(3)理解明清小说之美,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审美感受能力,能简要分析名著名篇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
(4)理解明清小说的文化意蕴,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对国家、民族和传统文化的热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一、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与小说的早期形态
1.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2.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中国古典小说的源头
4.小说与历史的关系
5.现存的汉人小说
(二)中国古典小说从雏形走向成熟
1.志人与志怪——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
2.“志人小说”的主要内容及代表作《世说新语》《笑林》
3.小说在隋唐的发展与成熟
4.唐代“传奇”的代表作及主要内容
(三)说话艺术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开拓
1.唐代的“说话”与“变文”
2.宋代“说话”四家
3.话本小说的产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4.小说话本的题材及代表作
5.今存的宋元话本与讲史话本
(四)明清小说的繁荣与转型
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繁荣期的主要标志
2.明清小说发展的倾向与特点
3.近代小说的形成及其原因
(五)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传统
1.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传统
2.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二、自学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与小说的早期形态。
2.了解小说在隋唐的发展与成熟。
3.了解说话艺术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开拓。
4.了解近代小说的形成及其原因。
5.掌握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
6.掌握明清小说的繁荣标志与转型倾向。
7.掌握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传统。
8.重点掌握“志人小说”主要内容及《世说新语》《笑林》。
9.重点掌握唐代“传奇”的代表作及主要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1)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2)“志人小
说”;(3)《世说新语》;(4)唐传奇代表作;(5)宋
代“说话”四家。
2.领会:(1)中国古典小说在明清达到繁荣的主要标志;(2)明清小说发展的倾向与特点;(3)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传统;(4)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第二章 《三国演义》

一、课程内容
(一)《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过程和版本
1.何谓“演义”
2.罗贯中生平
3.《三国演义》成书年代
4.《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
5.现存最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刊本
6.毛氏父子与《三国演义》
(二)拥刘反曹:《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1.《三国演义》思想复杂的两大原因
2.《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文本呈现
3.《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内涵
(三)《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1.“桃园三结义”
2.关羽与诸葛亮的忠义
3.忠义思想与“拥刘反曹”倾向的内在关系
(四)曹操、刘备和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1.曹操的反面形象
2.曹操的英雄本色
3.“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4.“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五)《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1.《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
2.三大战役的描写
3.战争描写的斗智斗勇色彩
4.战争描写生动性的主要表现
二、自学要求
1.了解罗贯中生平。
2.了解毛氏父子与《三国演义》。
3.了解《三国演义》思想复杂的两大原因。
4.了解《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文本呈现。
5.了解《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6.了解三大战役的描写及其斗智斗勇色彩。
7.理解《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内涵。
8.掌握战争描写生动性的主要表现。
9.重点掌握曹操、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10.重点掌握《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1)“演义”;(2)罗贯中字号;(3)《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4)《三国志通俗演义》;(5)毛氏父子;(6)《三国志平话》。
2.领会:(1)《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2)曹操和刘备的人物形象;(3)《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4)战争描写生动性的主要表现。
3.综合运用:结合三大战争,分析曹操、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第三章 《水浒传》

一、课程内容
(一)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和《水浒传》的成书
1.“英雄传奇”类小说的特点
2.历史上的宋江起义
3.水浒故事的流传
4.《水浒传》作者问题及其版本问题
(二)农民革命的兴亡史
1.作为“农民革命兴亡史”的《水浒传》的思想成就
2.《水浒传》与此前同题材小说的不同
(三)怎样认识《水浒传》中的招安描写
1.作者对招安的态度
2.《水浒传》思想矛盾的历史、社会原因
3.《水浒传》的思想倾向
(四)英雄群像和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1.李逵形象
2.鲁智深形象
3.武松形象
4.《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的共同特色
5.《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独特艺术成就
(五)《水浒传》的细节描写
1.对林冲的细节描写
2.对武松的细节描写
二、自学要求
1.了解“英雄传奇”类小说的特点。
2.了解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水浒故事的流传。
3.了解《水浒传》作者问题及其版本问题。
4.了解《水浒传》《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共同特色。
5.理解《水浒传》中的招安描写及其所反映的矛盾思想。
6.掌握作为“农民革命兴亡史”的《水浒传》的思想成就。
7.掌握《水浒传》与此前同题材小说的不同。
8.重点掌握李逵、鲁智深、武松的人物形象。
9.重点掌握《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独特艺术成就。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1)“英雄传奇”;(2)《大宋宣和遗事》。
2.领会:(1)作为“农民革命兴亡史”的《水浒传》的思想成就;(2)《水浒传》与此前同题材小说的不同;
(3)李逵、鲁智深、武松的人物形象;(4)《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独特艺术成就。
3.综合运用:以武松、林冲为例,结合相关细节描写,分析《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的独特艺术成就。

第四章 《西游记》

一、课程内容
(一)玄奘取经和《西游记》故事的演变
1.“神魔小说”
2.玄奘取经的历史事实
3.取经故事的流传
4.《西游记》作者及其所处时代
5.《西游记》的刊本
(二)孙悟空的形象和《西游记》的时代精神
1.《西游记》的三大部分
2.《西游记》简单而又复杂的思想内容
3.孙悟空的形象
4.《西游记》思想的矛盾性
(三)《西游记》的现实性:世态人情与世俗情怀
1.《西游记》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
2.孙悟空敢于斗争品性的现实基础
3.对现实世界黑暗与腐朽的影射和揭露
4.孙悟空的斗争智慧
(四)《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奇幻与奇趣
1.奇幻的表现
2.奇趣的表现
二、自学要求
1.了解玄奘取经的历史事实和取经故事的流传。
2.了解吴承恩所处的时代。
3.理解《西游记》思想的矛盾性。
4.理解《西游记》的现实性:世态人情与世俗情怀。
5.掌握《西游记》简单而又复杂的思想内容。
6.重点掌握孙悟空的形象。
7.重点掌握《西游记》奇幻与奇趣并存的艺术魅力。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1)“神魔小说”;(2)《西游记》作者;(3)《西游记》的刊本。
2.领会:(1)《西游记》简单而又复杂的思想内容;(2)孙悟空的形象;(3)《西游记》现实性的表现。
3.综合运用:(1)以孙悟空形象塑造为例,分析《西游记》思想内容的复杂性、矛盾性与其背后的时代精神:;(2)以孙悟空、猪八戒为例,分析《西游记》奇幻与奇趣并存的艺术魅力。

第五章 《金瓶梅》

一、课程内容
(一)作者之迷与成书年代
1.前人对《金瓶梅》的评价
2.《金瓶梅》的作者问题
3.《金瓶梅》的成书年代问题
4.《金瓶梅》的版本
(二)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1.西门庆的首要特点:贪财
2.西门庆的第二特点:贿赂权奸、交结官府
3.西门庆的第三特点:好色
4.《金瓶梅》创造西门庆形象的社会意义
(三)一个充满生气的女人世界
1.中国古典小说对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
2.《金瓶梅》成功塑造女性形象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3.李瓶儿的人物形象
4.春梅的人物形象
(四)潘金莲悲剧的社会意义
1.潘金莲的人物形象
2.潘金莲悲剧人生的表现
(五)怎样认识《金瓶梅》的性描写
1.对文学作品中性描写的认识
2.《金瓶梅》性描写的价值
二、自学要求
1.了解《金瓶梅》的作者之迷、成书年代问题、版本流
传问题。
2.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对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
3.理解《金瓶梅》成功塑造女性形象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4.理解《金瓶梅》性描写的价值。
5.掌握李瓶儿、春梅的人物形象。
6.重点掌握西门庆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7.重点掌握潘金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人生的表现。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1)“词话”;(2)《新刻金瓶梅词话》。
2.领会:(1)掌握西门庆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李瓶儿、春梅的人物形象;(3)潘金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人生的表现。
3.综合运用:以西门庆、潘金莲形象塑造为例,分析《金瓶梅》的时代意义。

第六章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一、课程内容
(一)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1.“话本”和“拟话本”
2.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四大原因
(二)明代的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集
1.《清平山堂话本》
2.熊龙峰刊刻的话本小说
3.《京本通俗小说》
4.冯梦龙的“三言”
5.凌濛初的“二拍”
6.陆人龙的《型世言》
7.明代其余的白话短篇小说
(三)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时代内容
1.反映明代社会生活新特点,主要是市民生活和思想感情。
2.爱情婚姻题材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新思想、新观念。
3.揭露社会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四)《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思想和艺术
1.《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霍小玉》传的异同
2.杜十娘的形象特征及作者思想
3.杜十娘悲剧的社会根源
4.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二、自学要求
1.了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霍小玉》传的异同。
2.理解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社会根源。
3.掌握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四大原因。
4.掌握明代的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集。
5.掌握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时代内容。
6.重点掌握“话本”和“拟话本”的概念。
7.重点掌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形象特征及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1)“话本”;(2)“拟话本”;(3)《清平山堂话本》;(4)“三言二拍”;(5)《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2.领会:(1)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2)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时代内容;(3)杜十娘的形象特征;(4)《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艺术构思。

第七章 《聊斋志异》

一、课程内容
(一)蒲松龄的生活和《聊斋志异》的创作基础
1.蒲松龄生平
2.南游经历对蒲松龄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3.《聊斋志异》的创作
(二)蒲松龄著作和《聊斋志异》的版本
1.蒲松龄著作
2.《聊斋志异》的主要版本
(三)奇异世界中的现实人生
1.抨击黑暗政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2.歌颂青年男女纯洁真挚的爱情
3.揭露讽刺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弊端
4.热情歌颂普通人的种种美德和情操
5.带讽刺意义的训诫故事
(四)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1.兼采众体的形式美
2.异彩纷呈的奇幻美
3.曲折奇峭的情节美
4.诗情浓郁的意境美
5.雅洁明畅的语言美
二、自学要求
1.了解蒲松龄生平。
2.了解南游经历对蒲松龄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3.了解《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
4.了解蒲松龄著作及《聊斋志异》的主要版本。
5.掌握《聊斋志异》所反映的社会人生。
6.重点掌握《聊斋志异》的艺术创作技巧。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1)蒲松龄;(2)青柯亭刻本。
2.领会:(1)《聊斋志异》所反映的社会人生;(2)《聊斋志异》的艺术创作技巧。
3.简单运用:结合具体作品,简要分析《聊斋志异》所反映的社会人生和艺术创作技巧。

第八章 《儒林外史》

一、课程内容
(一)吴敬梓的时代、生平和思想
1.吴敬梓所处的时代
2.吴敬梓的思想与生活
3.《儒林外史》的创作
(二)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1.《儒林外史》的书名内涵
2.《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倾向
3.《儒林外史》对科举考试制度的多方面批判
(三)假名士、官僚、乡绅及其他
1.假名士的人物塑造
2.栩栩如生的官场黑暗图
3.《儒林外史》对封建礼教的双重态度
(四)正面形象与作者的理想
1.正面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
2.正面市井小民的共同特点
3.作者对假儒的批判、对真儒的肯定
(五)“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
1. 人物描写上的讽刺艺术
2.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的叙事风格和结构特色
二、自学要求
1.了解吴敬梓的时代、生平和思想。
2.了解《儒林外史》书名内涵。
3.了解假名士、官僚、乡绅的形象特征。
4.了解《儒林外史》中的正面形象。
5.理解作者对假儒的批判、对真儒的肯定。
6.理解《儒林外史》对封建礼教的双重态度。
7.掌握《儒林外史》的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倾向。
8.掌握《儒林外史》对科举考试制度的多方面批判。
9.重点掌握《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1)吴敬梓;(2)《儒林外史》。
2.领会:(1)《儒林外史》的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倾向;(2)《儒林外史》对科举考试制度的多方面批判;(3)《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
3.简单运用:结合具体故事,分析《儒林外史》人物描写的特点。

第九章 《红楼梦》

一、课程内容
(一)曹雪芹的身世和《红楼梦》的创作
1.曹雪芹所处的时代
2.曹雪芹生平
3.《红楼梦》的创作
(二)《红楼梦》的版本和后四十回问题
1.《红楼梦》版本的两大系统
2.八种主要版本
3.后四十回的问题
4.高鹗生平
(三)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1.《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主旨
2.《红楼梦》全书的中心情节
3.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4.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四)贵族之家的罪恶史和衰亡史
1.对贾府煊赫权势的侧面点染
2.对贾府穷奢极欲生活的描写
3.贾府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被压迫奴隶的觉醒和反抗
4.曹雪芹对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描写
(五)《红楼梦》的思想局限
1.愤激、怨恨与哀痛、惋惜并存
2.虚无主义与宿命论思想
(六)《红楼梦》的艺术创造
1.得自然之气的天然图画
2.人物——摹一人一人活现纸上
3.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
4.语言——饱含着生活的血肉和人物思想感情的血肉
二、自学要求
1.了解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
2.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及其版本问题。
3.理解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4.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局限。
5.掌握《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主旨。
6.掌握曹雪芹对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描写。
7.掌握曹雪芹对贾府黑暗与一线光明的描写。
8.重点掌握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9.重点掌握《红楼梦》的艺术创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1)曹雪芹;(2)高鹗;(3)《红楼梦》别名。
2.领会:(1)《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主旨;(2)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3)《红楼梦》的艺术创造。
3.综合运用:结合具体人物、具体故事,分析《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第十章 晚清的谴责小说

一、课程内容
(一)晚清的时代条件和谴责小说的产生
1.晚清社会变化的两大特点
2.晚清小说的主要内容
3.“谴责小说”发达的原因
(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
1. 李伯元生平
2.《官场现形记》的题材内容
3.《官场现形记》所揭露的封建官吏三大特点
4.《官场现形记》的艺术特色
(三)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 吴沃尧生平
2.《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与《官场现形记》之异同
(四)刘鹗的《老残游记》
1.刘鹗生平
2.《老残游记》的成书与主要内容
3.《老残游记》的描写艺术
(五)曾朴的《孽海花》
1.《孽海花》的创作过程
2. 曾朴生平
3.《孽海花》思想内容的突出特点
二、自学要求
1.了解晚清社会变化的两大特点。
2.了解“谴责小说”发达的原因。
3.了解李伯元、吴沃尧、刘鹗、曾朴生平。
4.了解《官场现形记》所揭露的封建官吏三大特点。
5.了解《官场现形记》的艺术特色。
6.了解《老残游记》的成书与主要内容。
7.了解《孽海花》的创作过程。
8. 掌握晚清小说的主要内容。
9. 掌握《官场现形记》的题材内容。
10.掌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与《官场现形记》之异同。
11.掌握《老残游记》的描写艺术。
12.掌握《孽海花》思想内容的突出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2)李伯元、
吴沃尧、刘鹗、曾朴的字号。
2.领会:“谴责小说”发达的原因。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Ⅰ)、领会(Ⅱ)、简单运用(Ⅲ)和综合运用(Ⅳ)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这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四个能力层次的含义分别是:
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明清小说的主要知识点,如人物字号、作品名称、主要人物、版本情况等,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和选择。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够全面领悟和理解明清小说重要作家作品的相关概念,能正确解释和说明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小说史地位等。

简单运用(Ⅲ):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掌握的明清小说知识,分析鉴赏重要作品的段落特色、人物形象,得出正确的判断或结论,并能运用学科术语加以表述。

综合运用(Ⅳ):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明清小说的知识内容,分析和解决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所存在的一些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

相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制定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及其作用

《明清小说专题》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课程的特点,进一步明确课程内容、规定课程考试标准,并使考核要求具体化的文件,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课程命题、以及编写教材和自学辅导书的依据。

二、自学要求

(1) 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大量且系统完整地阅读明清小说;
(2)掌握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地位贡献;
(3)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各民族关系等历史背景,注意其与文学发展、文学特点之间的关系;
(4)深入理解唐诗宋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善于分析其中的文化意蕴。

三、自学方法指导

(1)结合课程大纲,认真研读教材;
(2)认真梳理明清小说发展脉络,勾勒其发展框架;
(3)全面整理考核要求所涉及的相关问题;
(4)结合周先慎《〈明清小说〉导读》、陈文新《明清小说名著导读》,以深入了解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四、应考指导

(1)紧密围绕课程大纲,尤其是考核要求,详细梳理相关知识,认清明清小说发展演变的脉络,具有“史”的意识,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识记、背诵相关知识点。
(2)完整系统地阅读重要作品,或阅读较好的节选本,以便在分析、鉴赏作品内容、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时,能够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活学活用,深入阐释与论述。

五、助学建议

(1)参考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部分,以全面了解明清文学,从而认清明清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2)参考相关历史书籍、相关人物传记,以全面了解明清小说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分析、领会其艺术特色、文化意蕴奠定基础。

六、命题考试的规定

(1)本课程命题考试的范围为本大纲各章所列考核知识点规定的内容。命题应注意到试题的覆盖面,重点考察重要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
(2)合理安排反映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在一份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约为:识记占 35%,领会占 45%,简单运用或综合运用占 20%。
(3)合理安排难度结构,做到难易适中。试题难易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 25%,较易占 40%,较难占 25%,难占 10%。
(4)本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