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答案】2025年4月自考150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15044

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
A. 阶级基础 B. 客观条件
C. 科学前提 D. 思想渊源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A.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C. 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D. 科学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也称为
A.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B.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C.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D.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
A. 相对主义 B. 不可知论
C. 唯心主义 D. 形而上学

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的。这说明联系具有
A. 稳定性 B. 普遍性
C. 客观性 D. 多样性

6.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作为其实质与核心的是
A. 对立统一规律 B. 量变质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因果规律

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感觉和思想到物” 的对立,是
A.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直观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D.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下列选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 收集感性材料 B. 分析实际情况
C. 提出科学假说 D. 理论付诸实践

9.“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的提出者是
A. 圣西门 B. 费希特
C. 马克思 D. 恩格斯

10.社会存在是指
A.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B.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总和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 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的总和

1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
A. 它被经济基础决定 B. 它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
C. 它为经济基础服务 D. 它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

12.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 政治标准 B. 经济标准
C. 法律标准 D. 道德标准

13.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
A. 每个人都在历史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B. 每个人都在历史发展中起同样的作用
C.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都是积极的
D. 普通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可忽略的

14.下列关于使用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 使用价值与价值二者是等同比例关系
B. 使用价值与价值二者是正比例关系
C. 使用价值与价值二者是反比例关系
D. 使用价值为零,价值也为零

15.从物质形态看,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的资本构成是
A. 资本价值构成 B. 资本技术构成
C. 资本有机构成 D. 资本积累构成

16.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它是
A. 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B.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C. 剩余价值与所费总资本的比率 D. 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17.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具有了周期性。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决定性的阶段是
A. 复苏阶段 B. 萧条阶段 C. 危机阶段 D. 高涨阶段

18.资本主义国家 “三权分立” 制度的 “三权” 指的是
A. 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 B. 立法权、财政权和司法权
C. 财政权、监督权和司法权 D. 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19.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
A. 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福利社会化
B. 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和全球化
C. 为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创造物质条件
D. 为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创造社会条件

20.通过大企业之间较稳定的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经营的垄断企业组织形式是
A. 卡特尔 B. 辛迪加 C. 托拉斯 D. 康采恩

21.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A. 实行 “个人联合” 来实现 B. 建立金融研究机构来实现
C. 实行 “参与制” 来实现 D. 掌控互联网和新闻媒介来实现

22.下列选项属于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形式的是
A. 财政支持和再分配 B. 政府收购私人企业
C. 国民经济计划化 D. 政府的加工订货

23.1921 年春,列宁果断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发展商品经济
C.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D. 实行余粮收集制

24.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这一历史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它有其历史必然性 B. 它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C. 它是 “反常现象” D. 它是 “早产儿”

2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是指
A. 过渡时期 B. 社会主义社会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26.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7. 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8. 简述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29. 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利用利率调节经济?
30.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 3 小题,考生任选其中 2 题作答,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 2 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 2 题计分。
31.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2. 社会改革的实质是什么?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3. 试述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及价值决定。

2025 年 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 15044)

答案仅供参考,以官方答案及评分标准为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B
解析: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变化促使理论的产生。
2.A
解析: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体现在其正确反映客观世界,革命性体现在其批判和改造世界的精神。
3.C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4.D
解析:否认物质运动和运动绝对性,会陷入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C
解析: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
6.A
解析: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7.D
解析: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是唯物主义反映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 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二者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8.D
解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理论付诸实践属于第二次飞跃。
9.C
解析:这句话是马克思提出的,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10.A
解析: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1.C
解析: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为经济基础服务,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12.B
解析: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即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13.A
解析:唯物史观认为每个人都在历史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但作用大小和性质不同。
14.D
解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15.B
解析:从物质形态看,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资本构成是资本技术构成。
16.D
解析: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反映资本的盈利程度。
17.C
解析:经济危机阶段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它决定着再生产周期的性质和特点。
18.D
解析:资本主义国家 “三权分立” 制度的 “三权” 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19.C
解析:垄断资本主义为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创造物质条件,如在科技、生产力等方面的发展。
20.A
解析:卡特尔是通过大企业之间较稳定的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
21.A
解析:金融寡头在政治上通过 “个人联合”,如与政府官员勾结等方式实现统治。
22.B
解析:政府收购私人企业是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一种形式。
23.B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经济。
24.A
解析: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5.B
解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社会。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26.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命名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体系,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正确的革命的科学思想结品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十分严整与彻 底的世界观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2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确定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8.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9.在经济衰退时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繁荣,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稳定金融市场,避免经济过热和泡。这种利率调节方式有助于平衡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维持经济的稳定。

30.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三个方面。政治领导体现在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保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思想领导体现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人民群众,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组织领导体现在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叉建设和改革,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于部,确保各项任冬的落实。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 3 小题,考生任选其中 2 题作答,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 2 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 2 题计分。
31.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自觉目的性:人能够主动设定目标并规划行动(如制定五年计划)创造性反映:通过抽象思维创新(如科技研发、艺术创作)实践指导性:意识能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如生态治理工程)。调控身心:通过意志力调节行为(如抗疫中的集体自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需做到:
①尊重客观规律:
例如区域发展需结合本地资源票赋,避免“一刀切“政策。
②科学理论指导:
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因化成果分析问题,如多村振兴中因地制宜
③)激发群众创造力:
通过制度改革释放活力,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
④物质精神协调:既发展生产力(如数字经济),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⑤把据历史主动:在危机中育新机(如双碳目标倒逼产业升级)。

32.社会改革是统治阶级在不改变根本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通过主动调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的不适应环节,以解决社会矛盾、推动发展的渐进性变革过程。其核心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形式”,具有改良性、局部性和阶段性特征。
社会改革的作用:
①解决发展的生产力
例如中国改革开放打破计划经济的桎梏,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农村生产力。1978-1984年粮食产量年均增长 4.9%。
②化解社会矛盾
如北欧福利国家通过税收和社保改革,将基尼系数控制在0.25-0.3,缓解阶级对立。
③完善制度体系英国 1832年议会改革逐步扩大选举权,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完普提供渐进路径。
④)促进文明进步
日本明治维新保留天皇制前提下推行“文明开化”,30 年内建成亚洲首个工业国。
⑤为革命积累条件
俄因 1861年农奴制改革虽不彻底,但加速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为十月革命莫定物质基础。

33.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这就是说,雇佣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要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和习惯的制约。
(3)劳动力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