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自考13426当代文学思潮专题考试大纲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专升本)
专业代码:050101

课程名称:当代文学思潮专题

课程代码:(13426)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制定
2024 年 3 月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当代文学思潮专题》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基础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掌握当代文学思潮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以及应用能力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当代文学思潮专题》是一门掌握中国当代文学七十余年发展历史中重要现象及问题的课程。本课程以当代文学史发展时间脉络为基础,通过重要文学思潮现象串联起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并探究相关思潮出现的背后原因及对社会思想层面带来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自学应考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以及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出现的重要作家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了解和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启蒙运动与革命文学关系、建国初期的文学批判运动、赵树理的文学创作方向、红色经典文学创作、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新历史主义、现实主义冲击波、第三代诗人、新世纪文学等相关文学现象与思潮,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与意识形态及市场的关系,认识新世纪科幻文学及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综合运用当代文学思潮相关知识分析特定历史阶段作家作品等。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绪论 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一、课程内容
(一)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二)当代文学史的性质和叙述观念
(三)寻求必要的理论参照体系
(四)现代性与“历史化”
二、自学要求
1.理解和掌握当代文学史的四个时期。
2.了解当代文学史的性质。
3.了解在后现代知识挑战下保持现代性视野的几点考虑。
4.了解现代性的概念及在中国的发展。
5.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化”进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识记:四个时期
(二)当代文学史的性质和叙述观念
领会:中国当代文学性质的定义。
(三)寻求必要的理论参照体系
领会:后现代主义下保持现代性视野
(四)现代性与“历史化”
领会: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化”进程

第一章 新文学的方向与范例

一、课程内容
(一)启蒙运动与革命文学
(二)革命文艺方向的确立与主体的建构
(三)解放区文艺创建的美学范例
(四)革命文学的本质与生活细节问题
二、自学要求
1.了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涉及问题。
2.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标志。
3.理解李泽厚关于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
4.了解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内容。
5.了解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等文学作品。
6. 理解周立波《暴风骤雨》反映的土地改革内容。
7.理解革命文艺的双重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启蒙运动与革命文学
1.识记:(1)文学革命发生的标志;(2)《文学改良刍议》;(3)《文学革命论》。
2.领会:(1)毛泽东《讲话》把五四启蒙文学推向社
会主义革命文学;(2)李泽厚“双重变奏”观点;(3)革命文艺的双重意义。
(二)革命文艺方向的确立与主体的建构
1.识记:毛泽东《讲话》确立的文艺方向与性质
2.领会:(1)毛泽东《讲话》中强调的文艺立场与世界观;(2)毛泽东《讲话》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三)解放区文艺创建的美学范例
1.识记:《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2.领会: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从阶级斗争角度反映土地改革政策。
(四)革命文学的本质与生活细节问题
1.识记:(1)《小二黑结婚》;(2)《暴风骤雨》
2.领会:作家回到工农兵生活中去的原因。

第二章 建国初期的文学建制与运动

一、课程内容
(一)第一次文代会及文学的革命建制化
(二)建国初的文学批评运动
(三)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其对胡风的斗争
(四)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可能
二、自学要求
1.了解世界范围内现代性历史进程中的两股文艺走向。
2.了解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情况。
3.了解建国初文学批判情况。
4.理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5.理解胡风“主观战斗精神”。
6. 了解茅盾提出的当前文学创作上五个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第一次文代会及文学的革命建制化
1.识记:(1)两股文艺走向;(2)第一次文代会。
2.领会: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
(二)建国初的文学批评运动
1.领会:(1)对《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2)对《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三)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其对胡风的斗争
1.识记:“主观战斗精神”
2.领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的发展。
(四)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可能
1.识记:茅盾谈创作五个问题
2.领会: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如何与革命文艺的理想性和观念化形成统一。

第三章 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一、课程内容
(一)农民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主体的地位
(二)赵树理的创作:在观念与本真的生活之间
(三)历史地与经验地把握乡土中国
二、自学要求
1.掌握乡土文学的概念。
2.了解农村题材文学的内涵。
3.了解毛泽东对文学艺术的双重态度。
4.了解赵树理《三里湾》反映的内容。
5.了解周立波《山乡巨变》反映的内容。
6. 了解柳青《创业史》反映的内容。
7. 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角度理解柳青《创业史》独特的艺术特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农民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主体的地位
1.领会:毛泽东对文学艺术的双重态度
(二)赵树理的创作:在观念与本真的生活之间
1.识记:山药蛋派
2.领会:《三里湾》反映的农村合作化运动
(三)历史地与经验地把握乡土中国
1.识记:(1)《山乡巨变》;(2)《创业史》
2.领会:《创业史》独特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 革命历史叙事的兴起

一、课程内容
(一)重写革命历史的现实依据与现代性动机
(二)革命历史的重现:宏大场景与英雄传奇
(三)历史的叙事与文学的品行
二、自学要求
1.掌握“三红一创”。
2.了解《保卫延安》反映内容。
3.掌握《林海雪原》的艺术法则。
4.了解《红旗谱》反映的内容。
5.了解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反映的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重写革命历史的现实依据与现代性动机
1.识记:“三红一创”
(二)革命历史的重现:宏大场景与英雄传奇
1.识记:(1)《保卫延安》;(2)《林海雪原》。
2.领会:《林海雪原》的艺术法则
(三)历史的叙事与文学的品行
1.识记:(1)《红旗谱》;(2)《红岩》
2.领会:《红旗谱》是一部典型的革命历史叙事作品。

第五章 “双百”方针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一、课程内容
(一)“双百”方针的背景与形成
(二)可能的突破:文学观念与美学的论争
(三)现实批判性:反官僚主义的文学
(四)情感的多样性:小说中隐含的人性描写
(五)具体化的革命史及其个体化
二、自学要求
1.掌握“双百方针”含义。
2.了解“双百方针”形成过程。
3.掌握《论“文学是人学”》。
4.了解钱谷融“文学是人学”观点面临的挑战。
5.了解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统一”观点。
8
6. 了解蔡仪“美在客观”观点。
7. 了解李泽厚“实践美学”观点。
8. 掌握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内容。
9. 了解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内容。
10. 了解茹志娟《百合花》内容。
11. 了解革命叙事面临的三个难题。
12. 理解《青春之歌》中体现的知识分子成长历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双百”方针的背景与形成
1.识记:“双百方针”
2.领会:“双百方针”形成过程
(二)可能的突破:文学观念与美学的论争
1.识记:(1)《论“文学是人学”》;(2)“美是主客观统一”。
2.领会:(1)“文学是人学”观点面临的挑战;(2)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内涵。
(三)现实批判性:反官僚主义的文学
1.识记:《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领会:《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四)情感的多样性:小说中隐含的人性描写
1.识记:(1)《洼地上的“战役”》;(2)《百合花》
2.领会:《洼地上的“战役”》对内心世界的描写。
(五)具体化的革命史及其个体化
1.识记:《青春之歌》
2.领会:(1)革命叙事面临的三个难题;(2)《青春之歌》中体现的知识分子成长历程。

第六章 集体想象中的超我表达

一、课程内容
(一)超我的赞歌:时代的代言人
(二)在自我与时代之间:困境中的自由
(三)小我的表达,有限的情感流露
(四)新民歌运动:艺术的祛魅
二、自学要求
1.了解胡风诗歌《时间开始了》表达的情感。
2.了解公刘诗歌《西盟的早晨》表达的内容。
3.掌握贺敬之诗歌的特色。
4.了解闻捷诗歌独特的韵律和情节性。
5.掌握郭小川诗歌“阶梯体”形式特征。
6. 了解田间诗歌形式的多样性。
7. 了解艾青诗歌“写作自由”“独立创作”特征。
8. 了解流沙河诗歌的天然之美、生活气息。
9. 了解大跃进民歌的双重实验的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超我的赞歌:时代的代言人
1.识记:贺敬之诗歌的特色
2.领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诗歌的政治性与艺术性。
(二)在自我与时代之间:困境中的自由
1.领会:艾青诗歌坚持“写作自由”“独立创作”体现。
(三)小我的表达,有限的情感流露
1.识记:(1)流沙河诗歌《胆小的少女》 ;(2)穆旦诗歌《葬歌》。
(四)新民歌运动:艺术的祛魅
1.领会:大跃进民歌的双重实验的意义。

第七章 “十七年”的话剧、散文与儿童文学

一、课程内容
(一)突显时代精神的话剧创作
(二)风云变幻中的散文创作
(三)时代夹缝中的儿童文学
二、自学要求
1.了解老舍《龙须沟》主要内容。
2.掌握老舍《茶馆》艺术特色。
3.了解郭沫若《蔡文姬》主要内容。
4.了解丛深《千万不要忘记》主要内容。
5.了解刘白羽《长江三日》主要内容。
6. 了解杨朔《茶花赋》主要内容。
7. 掌握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主要内容。
8. 了解 建国后儿童文学发生的两大直接变化
9. 了解李心田《闪闪的红星》主要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突显时代精神的话剧创作
1.识记:老舍《龙须沟》
2.领会: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
(二)风云变幻中的散文创作
1.识记:(1)《谁是最可爱的人》;(2)“三大散文家”。
2.领会:共和国散文家的创作特点。
(三)时代夹缝中的儿童文学
1.识记:《闪闪的红星》
2.领会:建国后儿童文学发生的两大直接变化

第八章 “文革”时期的文学

一、课程内容
(一)“文革”的发生与政治化的文学
(二)红卫兵文学与《朝霞》
(三)“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二、自学要求
1.了解浩然的《艳阳天》主要内容。
2.了解文学期刊《朝霞》发展。
3.了解地下文学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文革”的发生与政治化的文学
1.领会:《艳阳天》的艺术成就。
(二)红卫兵文学与《朝霞》
1.领会:文学期刊《朝霞》的价值。
(三)“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1.领会:(1)《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2)《相信未来》。

第九章 “文革”后伤痕文学及其反思性

一、课程内容
(一)伤痕的展示:拨乱反正后的历史反思
(二)伤痕的确认:修复历史及其主体
(三)王蒙的寸草心:对“文革”后的独特反思
(四)伤痕的深化:人性论与人道主义
二、自学要求
1.了解伤痕文学的内涵。
2.了解刘心武《班主任》主要内容。
3.了解卢新华《伤痕》主要内容。
4.了解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主要内容。
5.了解王蒙《活动变人形》主要内容。
6. 了解戴厚英《人啊,人》主要内容。
7. 了解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伤痕的展示:拨乱反正后的历史反思
1.领会:伤痕文学的内涵。
(二)伤痕的确认:修复历史及其主体
1.领会:张贤亮文学创作特征。
(三)王蒙的寸草心:对“文革”后的独特反思
1.领会:王蒙《活动变人形》主要内容。
(四)伤痕的深化:人性论与人道主义
1.领会: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第十章 朦胧诗开启的精神向度

一、课程内容
(一)“地下”的状况与《今天》的诞生
(二)“三个崛起”与对现实的“回答”
(三)朦胧诗的明朗化:从自我到历史/时代
(四)“归来的诗人”群体
二、自学要求
1.了解白洋淀诗人创作特征。
2.掌握诗歌刊物《今天》诞生历程。
3.掌握“三个崛起”内容。
4.了解北岛诗歌主要特征。
5.了解舒婷诗歌创作概况。
6. 了解顾城诗歌创作特色。
7. 了解杨炼诗歌创作特征。
8. 掌握“归来的诗人”内涵。
9. 掌握艾青“归来”后诗歌创作类型。
10. 了解“七月派”“九叶派”诗人创作。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地下”的状况与《今天》的诞生
1.领会:(1)白洋淀诗人创作特征;(2)诗歌刊物《今天》诞生历程。
(二)“三个崛起”与对现实的“回答”
1.识记:“三个崛起”。
2.领会:(1)北岛诗歌主要特征;(2)舒婷诗歌创作
概况;(3)顾城诗歌创作特色。
(三)朦胧诗的明朗化:从自我到历史/时代
1.领会:杨炼诗歌创作特征。
(四)“归来的诗人”群体
1.识记:(1)“归来的诗人”内涵;(2)艾青“归来”后诗歌创作类型。
2.领会:(1)“七月派”创作;(2)“九叶派”诗人创作。

第十一章 历史选择中的改革文学与知青文学

一、课程内容
(一)时代主体的塑造:开拓者家族
(二)现实的期望:改革攻坚战
(三)知青文学:归来的迷惘
(四)时代的精神镜像:超越的理想主义
二、自学要求
1.掌握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主要内容。
2.了解柯云路《三千万》中改革者形象。
3.理解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困境。
4.了解叶辛《蹉跎岁月》的悲壮基调。
5.了解史铁生描写知青的特色。
6. 掌握王安忆“三恋”内容。
7. 了解梁晓声“北大荒文学”内涵。
8. 了解张承志《北方的河》思想主题。
9. 理解知青文学总体上缺乏对知青自身的反思。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时代主体的塑造:开拓者家族
1.领会:(1)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反映的现实;
(2)柯云路《三千万》中改革者形象。
(二)现实的期望:改革攻坚战
1.领会: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困境。
(三)知青文学:归来的迷惘
1.识记:王安忆的“三恋”。
2.领会:(1)叶辛《蹉跎岁月》的悲壮基调;(2)史铁生描写知青的特色。
(四)时代的精神镜像:超越的理想主义
1.领会:(1)梁晓声“北大荒文学”内涵;(2)张承志《北方的河》思想主题。

第十二章 应当西方潮流的现代派与寻根派

一、课程内容
(一)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二)现代主义的引介与争论
(三)现代主义在叙事文学方面的表现
(四)寻根文学的源起及其代表作
二、自学要求
1.掌握袁可嘉关于现代文学的定义。
2.了解现代主义的发展。
3.了解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争论。
4.了解王蒙关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实践。
5.了解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现代派特色。
6. 了解徐星《无主题变奏曲》主要内容。
7. 了解寻根文学的发展历程。
8. 掌握寻根文学重要作家的文章。
9. 了解阿城《棋王》的主要内容。
10. 了解莫言“红高粱系列”的寻根色彩。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1.领会:(1)袁可嘉关于现代文学的定义;(2)现代主义在世界的发展。
(二)现代主义的引介与争论
1.领会: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争论。
(三)现代主义在叙事文学方面的表现
1.领会:(1)王蒙关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实践;(2)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现代派特色;(3)徐星《无主题变奏曲》主要内容。
(四)寻根文学的源起及其代表作
1.领会:(1)寻根文学的发展历程;(2)阿城《棋王》的主要内容;(3)莫言“红高粱系列”的寻根色彩。

第十三章 先锋派的形式变革及其后现代性

一、课程内容
(一)变革的前行者:莫言、残雪、马原
(二)先锋派的简要历史寻踪
(三)90 年代:先锋派的转向与撤退
(四)先锋小说的后现代性
二、自学要求
1.了解鲁枢元文学“向内转”主要观点。
2.了解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艺术特色。
3.了解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上扣上的魂》叙事特色。
4.了解余华的暴力及阴谋叙事特征。
5.了解格非小说的神秘叙事。
6. 了解孙甘露小说的形式特征。
7. 了解苏童小说中的历史观念。
8. 理解 90 年代先锋派的回归故事与人物。
9. 掌握先锋小说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变革的前行者:莫言、残雪、马原
1.领会:(1)鲁枢元文学“向内转”主要观点;(2)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艺术特色;(3)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上扣上的魂》叙事特色。
(二)先锋派的简要历史寻踪
1.领会:(1)余华的暴力及阴谋叙事特征;(2)格非小说的神秘叙事。
(三)90 年代:先锋派的转向与撤退
1.领会:90 年代先锋派的回归故事与人物。
(四)先锋小说的后现代性
1.识记:先锋小说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第十四章 历史祛魅时期的新写实与晚生代

一、课程内容
(一)王朔的出场与 90 年代初的文学语境
(二)新写实:原生态与认同现实生活
(三)晚生代与当下生活的奇观性
二、自学要求
1.掌握王朔小说的意义。
2.掌握王朔小说的反讽性的叙事和荒诞感。
3.了解人文精神讨论。
4.理解新写实的内涵。
5.掌握新写实的四个特征。
6. 掌握《平凡的世界》叙事上的匠心之处。
7. 了解晚生代所指涉的创作群体。
8. 了解晚生代文学创作的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王朔的出场与 90 年代初的文学语境
1.领会:(1)王朔小说的意义;(2)王朔小说的反讽性的叙事和荒诞感;(3)王朔小说的语言特征。
(二)新写实:原生态与认同现实生活
1.领会:(1)人文精神讨论;(2)格非小说的神秘叙事新写实的四个特征;(3)《平凡的世界》叙事上的匠心之处。
(三)晚生代与当下生活的奇观性
1.领会:(1)晚生代所指涉的创作群体;(2)晚生代文学创作的特征。

第十五章 女性主义写作表征的文化与美学意向

一、课程内容
(一)历史叙事中的女性经验
(二)自我内在化的女性话语
(三)时尚前卫的女性写作
二、自学要求
1.了解王安忆《长恨歌》主要内容。
2.了解铁凝小说中女性的内心世界。
3.了解陈染小说创作女性经验的消费社会特征。
4.了解林白小说中的女性隐秘世界。
5.了解严歌苓小说的女性形象。
6. 了解卫慧小说的动态感官爆炸效果。
7. 了解棉棉小说中的性爱主题。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历史叙事中的女性经验
1.领会:(1)王安忆《长恨歌》主要内容;(2)铁凝小说中女性的内心世界。
(二)自我内在化的女性话语
1.领会:(1)陈染小说创作女性经验的消费社会特征;
(2)林白小说中的女性隐秘世界;(3)严歌苓小说的女性形象。
(三)时尚前卫的女性写作
1.领会:(1)卫慧小说的动态感官爆炸效果;(2)棉棉小说中的性爱主题。

第十六章 转向词语与叙事的第三代诗人

一、课程内容
(一)第三代诗人的创作流变
(二)90 年代中国诗人在海外的创作
(三)90 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诗歌
二、自学要求
1.了解“非非主义”的内涵。
2.理解海子诗歌的自然神性特征。
3.了解欧阳江河的诗歌创作特征。
4.了解西川诗歌对叙事性的追求。
5.掌握 90 年代诗人的总体特点。
6. 了解于坚诗歌的民间、日常、口语特征。
7. 了解北岛诗歌的孤独主题。
8. 了解多多诗歌的思想主题。
9. 了解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第三代诗人的创作流变
1.识记:90 年代诗人的总体特点
2.领会:(1)了解“非非主义”的内涵;(2)海子诗歌的自然神性特征;(3)欧阳江河的诗歌创作特征;(4)西川诗歌对叙事性的追求;(5)于坚诗歌的民间、日常、口语特征。
(二)90 年代中国诗人在海外的创作
1.领会:(1)北岛诗歌的孤独主题;(2)多多诗歌的思想主题。
(三)90 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诗歌
1.领会: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第十七章 新时期以来的话剧、散文和儿童文学

一、课程内容
(一)新时期以来的话剧:现实、实验与小剧场
(二)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个人叙述与宏大历史
(三)新时期儿童文学:从传统的回归到现代性的延续
二、自学要求
1.了解《枫叶红了的时候》主要内容。
2.了解《丹心谱》主要内容。
3.了解《于无声处》主要内容。
4.了解高行健的戏剧创作探索。
5.掌握新生代散文的内涵。
6. 了解刘亮程散文的乡土浪漫主义风格。
7. 理解周国平散文的哲学思想。
8. 了解贾平凹的“大散文”观念。
9. 掌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征。
10. 了解“学者散文”的内涵。
11. 掌握曹文轩儿童文学的创作特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新时期以来的话剧:现实、实验与小剧场
1.领会:(1)《枫叶红了的时候》主要内容;(2)《丹心谱》主要内容;(3)《于无声处》主要内容;(4)高行健的戏剧创作探索。
(二)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个人叙述与宏大历史
1.识记:(1)新生代散文的内涵;(2)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征。
2.领会:(1)刘亮程散文的乡土浪漫主义风格;(2)周国平散文的哲学思想;(3)贾平凹的“大散文”观念;
(4)“学者散文”的内涵。
(三)新时期儿童文学:从传统的回归到现代性的延续
1.识记:曹文轩儿童文学的创作特色

第十八章 多元分化与“后文学”时代的到来

一、课程内容
(一)多元分化格局与个人化写作
(二)自在写作的边缘空间
(三)80 后与网络文学写作
二、自学要求
1.了解毕飞宇小说的结构特征。
2.了解阿来《尘埃落定》主要内容。
3.了解麦家小说的悬疑、推理风格。
4.了解范稳小说题材的藏地色彩。
5.掌握王小波小说的特点。
6. 掌握姜戎《狼图腾》的艺术特色。
7. 了解韩寒小说的叛逆与幽默特征。
8. 了解网络小说的发展概况。
9. 掌握网络文学的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多元分化格局与个人化写作
1.领会:(1)毕飞宇小说的结构特征;(2)阿来《尘埃落定》主要内容;(3)麦家小说的悬疑、推理风格;(4)范稳小说题材的藏地色彩。
(二)自在写作的边缘空间
1.识记:(1)王小波小说的特点;(2)姜戎《狼图腾》的艺术特色。
2.领会:韩寒小说的叛逆与幽默特征。
(三)80 后与网络文学写作
1.识记:网络文学的特征
2.领会:网络小说的发展概况

第十九章 乡土叙事的转型与汉语文学的可能性

一、课程内容
(一)传统复活与审美的重建
(二)现实主义的多样性与历史小说
(三)本色倔强的乡土叙事
(四)新世纪乡土叙事的“晚郁”气象
(五)莫言与汉语文学的坚实道路
二、自学要求
1.理解《白鹿原》反映的民族秘史。
2.了解《废都》中庄之蝶形象。
3.了解张炜小说对乡土中国苦难的书写。
4.了解韩少功“词典”叙事方式的意义。
5.了解“现实主义冲击波”代表作家作品。
6. 理解“新历史小说”的内涵。
7. 了解董立勃小说对新疆生活的真实反映。
8. 了解曹乃谦小说对农民欲望的表现。
9. 了解中国文学“晚郁时期”的特征。
10. 理解莫言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叙事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传统复活与审美的重建
1.领会:(1)《白鹿原》反映的民族秘史;(2)《废都》中庄之蝶形象;(3)张炜小说对乡土中国苦难的书写;(4)韩少功“词典”叙事方式的意义。
(二)现实主义的多样性与历史小说
1.识记:“现实主义冲击波”代表作家作品。
2.领会:“新历史小说”的内涵。
(三)本色倔强的乡土叙事
1.领会:(1)董立勃小说对新疆生活的真实反映;(2)曹乃谦小说对农民欲望的表现。
(四)新世纪乡土叙事的“晚郁”气象
1.识记:(1)《故乡面和花朵》在时空表现上的反讽色彩;(2)《秦腔》代表传统乡土叙事趋于终结的含义。
2.领会:中国文学“晚郁时期”的特征。
(五)莫言与汉语文学的坚实道路
1.领会:莫言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叙事特征。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了解( I )、识记( II )、领会( III )和掌握( IV )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这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四个能力层次的含义分别是:
了解( I ):要求考生能够自学了解当代文学思潮专
题的主要内容,如某个思潮发生的历史背景,涉及到的主要作家作品。
识记( II ):要求考生能够对当代文学思潮专题中重要作家创作情况、代表性作品名字及主要人物、故事情节能够准确记忆。
领会( II ):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掌握的当代文学思潮专题知识,分析当代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得出正确的判断或结论,并能正确地把分析过程表达出来。或者能运用本课程的个别知识点,简要分析和解决当代文学史上某个文学思潮的发生问题。
掌握( IV ):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当代文学思潮专题的基本作家作品,分析特定文学史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原因、特征及对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与影响,特别是能够拥有比较宏观的视野,通过考察外国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思潮发生的推动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的高低不是一个概念。试题的难易程度是指思维过程的复杂程度和分析处理的简繁、技巧。能力层次体现的是对当代文学思潮专题涉及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创作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程度,在各个层次中,有不同难易度的试题,切勿混淆。

相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制定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及其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进一步明确课程内容、规定课程考试标准,并使考核要求具体化的文件,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课程命题、以及编写教材和自学辅导书的依据。

二、自学要求

需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及相关教材进行学习,还需研读部分经典作家作品,以帮助理解掌握相关思潮的内涵及出现的背景与原因。

三、自学方法指导

阅读制定教材及相关作家作品。

四、应考指导

理解分析题需要多角度思考与作答。

五、助学建议

通过前期课程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史体系,以利于掌握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六、命题考试的规定

(1)本课程命题考试的范围为本大纲各章所列考核知识点规定的内容。
(2)合理安排反映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在一份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约为:识记占 20%,领会占 30%,简单应用占 30%,综合应用占 20%。
(3)合理安排难度结构,做到难易适中。试题难易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 20%,较易占 30%,较难占 30%,难占 20%。
(4)本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