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3]
科学思维方法论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OO六年七月
指定用书:《思维训练》,张掌然、张大松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科学思维方法论》这一门学科的学习是为了提高考生对于思维训练的学习,培养其在教学中应用思维训练与研究思维训练的能力。
《科学思维方法论》课程主要涉及了思维训练的基本知识,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研究的主题。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思维训练的基本知识与理论,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考生能够学以致用。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科学思维方法论》课程的学习要求自学考生:1.初步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并能在教学与其他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 2.认识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全面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重新考查教与学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训练的问题,从而更加行之有效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求; 3.初步掌握思维训练的一些基本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
二、考核目标
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在大纲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考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属于递进的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这是最基本的、较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正确地理解、较好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概念、原理、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章 透视智慧的晶核——思维训练导论
1.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是科学的思维训练观,什么是思维,重点掌握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2.考核知识点
一 思维与思维训练
二 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3.考核要求
第一节 思维与思维训练
一、思维训练概观(识记)
二、思维概述(识记)
三、思维的特性(领会)
第二节 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一、思维训练的原则(领会)
二、思维训练的方法(领会)
第二章 发现问题的艺术——问题的特点、类型与发现方法
1.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问题的定义、特征及功能,重点掌握问题的各种分类及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考核知识点
一 问题的特点与功能
二 问题的分类
三 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3.考核要求
第一节 问题的特点与功能
一、何谓问题(识记)
二、问题的特征(识记)
三、问题的功能(领会)
第二节 问题的分类
一、闭合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领会)
二、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领会)
三、单域问题与跨域问题(领会)
四、科学问题与日常问题(领会)
五、常规问题与反常问题(领会)
六、良结构问题与不良结构问题(领会)
七、哲学问题与科学问题(领会)
八、悖论与佯谬 (领会)
第三节 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一、发现问题的途径(领会)
二、发现问题的方法(领会)
第三章 解决问题的艺术——解题过程与方法
1.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题方法的不同分类,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论原则,能应用提高解题效果的各种途径。
2.考核知识点
一 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 解题方法概述
三 解题方法分类
四 提高解题效果的途径
3.考核要求
第一节 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二阶段模式(识记)
二、三阶段模式(识记)
三、四阶段模式(识记)
四、五阶段模式(识记)
五、六阶段模式(识记)
六、七阶段模式(识记)
第二节 解题方法概述
一、什么是方法(领会)
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论原则(领会)
第三节 解题方法分类
一、语义上升与语义下降(识记)
二、状态描述与过程描述(识记)
三、形式化方法与经验方法(识记)
四、算法与启发法(识记)
五、猜想与反驳(识记)
六、简化、分解与化归(识记)
七、整体综合与局部分析(识记)
第四节 提高解题效果的途径
一、恰当地陈述问题(应用)
二、恰当地限定问题(应用)
三、及时地转换问题(应用)
第四章 发散与转换的艺术——创造性思维训练(一)
1.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发散求异的方法,重点掌握发散性思维的基本原则及视角转换的功能与方法。
2.考核知识点
一 发散性思维的特点
二 发散求异的方法
三 视角转换
3.考核要求
第一节 发散性思维的特点
一、发散性思维的含义(识记)
二、多感官性(识记)
三、流畅性(识记)
四、灵活性(识记)
五、独创性(识记)
第二节 发散求异的方法
一、一般方法(识记)
二、假设推测法(识记)
- 形象命名法(识记)
四、思维导图(识记)
五、集体发散思维(识记)
六、发散性思维的基本原则(领会)
第三节 视角转换
一、视角的特点(识记)
二、视角的分类(识记)
三、视角转换的功能(领会)
- 视角转换的方法(领会)
第五章 想象与综合的艺术——创造性思维训练(二)
1.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想象力的培养。
2.考核知识点
一 想象创新
二 综合创新
3.考核要求
第一节 想象创新
一、想象的特点与功能(识记)
二、想象的类型(识记)
三、想象力的培养(领会)
第二节 综合创新
一、何谓综合(识记)
二、综合的作用(识记)
三、综合的类型(识记)
四、综合能力与综合方法(识记)
第六章 启发原则与辅助条件——创造性思维训练(三)
1.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启发性原则能及创造性思维的一些辅助条件。
2.考核知识点
一 创造性思维的启发性原则
二 创造性思维的辅助条件
3.考核要求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的启发性原则(领会)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辅助条件(领会)
第七章 去伪存真的艺术——批判性思维的特征、类型和标准
1.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批判性思维的分类,重点掌握它的基本特征及评价标准。
2.考核知识点
一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二 批判性思维分类
三 批判性思维的评价标准
3.考核要求
第一节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特征(领会)
第二节 批判性思维分类
一、一般研究(识记)
二、自我批判与相互自由批判(识记)
三、科学批判与文艺批判(识记)
第三节 批判性思维的评价标准(领会)
第八章 升华经验的艺术——归纳思维训练
1.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经验的作用,归纳思维的各个特点以及归纳思维的方法。
2.考核知识点
一 经验的作用
二 归纳思维的特点
三 归纳思维的方法
3.考核要求
第一节 经验的作用
一、认识概括的基础(识记)
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识记)
三、检验知识的标准(识记)
第二节 归纳思维的特点
一、从个别到一般(识记)
二、从部分到全体(识记)
三、扩展认识范围(识记)
四、支持理论原理(识记)
第三节 归纳思维的方法
一、完全归纳法(识记)
二、不完全归纳法(识记)
三、全称归纳法与统计归纳法(识记)
四、探求因果联系的归纳法(识记)
- 理论确证的归纳法(识记)
第九章 深化原理的艺术——演绎思维训练
1.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原理的各个作用,重点掌握演绎思维的特点与方法。
2.考核知识点
一 原理的作用
二 演绎思维的特点
三 演绎思维的方法
3.考核要求
第一节 原理的作用
一、思维推演的依据(识记)
二、行为活动的规范与指南(识记)
第二节 演绎思维的特点
一、从普遍到特殊(领会)
二、不越雷池(领会)
三、推断的必然性(领会)
四、深化认识领域(领会)
第三节 演绎思维的方法
一、演绎思维的基本模式(领会)
二、演绎解释法(领会)
三、演绎预测法(领会)
四、演绎论证法(领会)
五、演绎证伪法与演绎反驳法(领会)
- 公理化演绎法(领会)
第十章 追溯原因的艺术——溯因思维训练
1.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因果联系的特征以及溯因思维的各个特点。
2.考核知识点
一 因果联系的特征
二 溯因思维的特点
3.考核要求
第一节 因果联系的特征
一、因果联系的基本特征(识记)
二、因果联系的复杂性(识记)
第二节 溯因思维的特点
一、从现象到原因的推测(识记)
二、溯因思维的创造性(识记)
三、多元尝试(识记)
四、溯因推测的或然性(识记)
第十一章 超越对立的艺术——次协调思维训练
1.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矛盾类型与解决办法,次协调思维的基本特征。
2.考核知识点
一 矛盾类型与解决办法
二 次协调思维的基本特征
3.考核要求
第一节 矛盾与次协调思维
一、矛盾的类型与解决办法(识记)
二、次协调思维的基本特征(识记)
第十二章 把握全局的艺术——系统思维训练
1.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系统思维的原则与方法。
2.考核知识点
一 系统思维的原则
二 系统思维的方法
3.考核要求
第一节 系统思维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领会)
二、层次性原则(领会)
第二节 系统思维的方法
一、结构方法(领会)
二、功能方法(领会)
三、黑箱方法(领会)
四、灰箱方法(领会)
五、历时分析法与共时分析法(识记)
第十三章 把握矛盾运动的艺术——辩证思维训练
1.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辩证思维的原则与方法,并能加以应用。
2.考核知识点
一 辩证思维的原则
二 辩证思维的方法
3.考核要求
第一节 辩证思维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应用)
二、联系性原则(应用)
三、发展性原则(应用)
第二节 辩证思维的方法
一、归纳与演绎统一的方法(应用)
二、分析与综合统一的方法(应用)
三、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应用)
四、抽象与具体统一的方法(应用)
三、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填空题
1.思维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以________________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二)、单选择题
1.符号由低至高至少可以分为3个层次,最低层次是( )。
A.对象符号 B.符号的符号
C.低级符号 D.符号的符号的符号
(三)、多项选择题
1.思维训练研究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研究?( )
A.应用性研究 B.理论性研究
C.实践性研究 D.活动性研究
E.全面性研究
(四)、名词解释
1.目标状态
(五)、简答题
1.什么是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因素?
(六)、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提高解题效果的途径都有哪几条?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