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计量学基础》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07764)
目录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Ⅱ 考核目标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 题型举例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计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涵盖了有关测量的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发展,计量在科学研究、工业制造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计量学基础》课程可以帮助您掌握计量与测量的基本概念及意义、国际计量单位的基本概念、构成及发展过程、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使您在面对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的计量的时候不至于“日用而不知”。
本课程的特色在于“文化科技融合,计量特色浓郁”。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运用人文思想去诠释计量科学理论和应用,让考生体验到日益精准的计量手段带给我们的便利,以及源远流长的计量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智慧,从而实现文化的熏陶和素质的养成。同时可以了解计量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计量体系的构成及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达到如下目标:
1)能够对我国计量体系构成、计量法律法规、计量技术主要活动、前沿热点形成完整、系统的认知,进而辨析计量与国计的关系;
2)能够简要分析日常生活中涉及的计量技术问题,进而辨析计量与民生的关系;
3)能够阐释计量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进而感知计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关系。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计量学基础》课程系统介绍了有关计量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该课程是研究测量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先修课程的依赖较小,该课程是企业现代质量管理活动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共分为十二章章,分别是概论、量和单位、计量法规与法制管理、计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测量数据处理、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及使用、比对、测量审核和期间核查、物理计量、化学计量、计量新领域。其中重点章包括:概论、量和单位、计量法规与法制管理;次重点是测量数据处理、计量鉴定、校准和检测;选学章节包括第八章到第十二章。
Ⅱ 考核目标
《计量学基础》课程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本大纲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三个能力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识记;领会;应用。关于这些用语、概念的解释如下:
识记:能正确认识和表述科学事实、原理、术语和规律,知道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并能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领会:能将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归纳,能领悟某一概念或原理与其他概念或原理之间的联系,理解其引申意义,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
应用: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具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主要学习目的是对有关计量、测量、测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计量学研究的意义、我国计量体系现状和国际计量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个总的掌握。要求了解计量学主要研究的内容、计量学研究的领域。重点学习计量、测量、测试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论
1、计量学研究的意义
2、社会发展对计量的需求
3、有关计量、测量、测试的概念
4、计量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5、计量学研究的新领域-产业计量
第二节 我国计量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我国计量体系的形成
2、计量在我国的发展
第三节 国际计量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国际计量体系的形成
2、国际计量体系及组织机构
3、校准和测量证书的互认协议(MRA)
4、国际计量体系的最新发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 计量、测量、测试的概念与作用
识记:计量、测量、测试的基本概念、特征。
领会:计量与测量的比较。
- 计量学包括哪些内容
识记:计量学概念。
领会:计量学的研究对象。
- 我国计量发展现状
识记:我国计量发展体系的形成。
领会:计量在我国的发展。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计量、测量、测试、计量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测量与计量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章 量和单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计量单位有一个整体性的掌握。要求理解计量单位的基本单位、基本表示;了解计量单位的发展史,掌握量的概念、量的表达;量值的概念、量值的表达形式、量制及量纲的概念、表达形式;了解量和量纲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的概念;掌握单位制和一贯单位制的概念;了解国际单位制的构成,掌握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了解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适用范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量和量值
1、量
2、量值
第二节 量制和量纲
1、量制
2、量纲
第三节 测量单位和单位制
1、测量单位
2、单位制
3、国际单位制
第四节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简介
1、长度单位-米(m)
2、质量单位-千克(kg)
3、时间单位-秒(s)
4、电流单位-安培(A)
5、热力学温度单位-卡尔文(k)
6、物资的量的单位-摩尔(mol)
7、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cd)
第五节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1、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2、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特点
3、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和词头的使用
4、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适用范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量和量值
识记:量的概念、量的表示。
领会:基本量和导出量。
- 量制和量纲
识记:量制、量纲的概念;量纲的意义。
领会:量和量纲之间的关系。
- 测量单位和单位制
识记:测量单位、符号;单位制、一贯单位制的概念。
领会:国际单位制的形成、特点及构成。
-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简介
识记: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电流单位、热力学温度单位、物质的量的单位、发光强度单位;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特点。
应用:目前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适用范围
-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量、量值、单位制、国际单位制的基本概念;量纲的作用;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难点: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及名称、符号。
第三章 计量法规与法制管理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计量法规体系的整体性的掌握。要求理解我国的计量法规体系;了解我国的计量监督管理体制,掌握计量法律的作用、计量监督的概念、我国的计量法规体系的三个层次;我国计量法规体系的组成;计量认证的概念;了解计量认证考核内容;计量检定的法制管理。
第一节 我国的计量法规体系及法制管理
1、我国的计量法规体系
2、我国的计量监督管理体制
3、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监督管理
4、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
5、计量检定的法制管理
6、测量标准的建立及法制管理
7、计量器具产品的法制管理
第二节 商品量的计量监督管理
1、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
2、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
第三节 计量技术规范
1、计量技术法规的发展和现状
2、计量技术法规的分类
3、计量技术法规的应用
第四节 国际计量技术文件
1、OIML国际建议和国际文件
2、采用国际建议和国际文件的原则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我国的计量法规体系及法制管理
识记:计量法律的作用、计量监督的概念、我国的计量法规体系的三个层次;我国计量法规体系的组成;计量认证的概念。
领会:计量认证考核内容;计量检定的法制管理。
2、商品量的计量监督管理
识记: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
领会: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要求。
3.计量技术规范
识记:计量技术法规的概念、计量技术法规的分类。
应用:计量技术法规的应用。
4.国际计量技术文件
识记:国际计量技术文件定义;采用“国际建议”的方式。
领会:采用OIML国际建议和国际文件的原则。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计量法律的作用、计量监督的概念、计量认证的概念、计量认证的考核内容、我国的计量法规体系的三个层次;我国计量法规体系的组成。
难点:测量标准的分类、计量技术法规包含的内容。
第四章 计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计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有一个整体性的掌握。要求理解计量技术机构的公正性及包含内容;了解检定、校准、检测的运行内容、计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形式,掌握计量技术机构的定义、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的基本要求;计量标准、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的实施内容、内部审核的特点;了解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形式。
第一节 计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1、计量技术机构的基本要求
2、对计量技术机构检定、校准、检测工作公正性的要求
3、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
4、资源的配备和管理
第二节 计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1、计量标准、测量设备量值溯源实施
2、检定、校准、检测的运行
3、内部审核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4、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计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识记:计量技术机构的定义、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的基本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含内容、计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形式。
领会:计量技术机构的公正性及包含内容。
2.计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识记:计量标准、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的实施内容、内部审核的特点。
领会:检定、校准、检测的运行内容
应用:计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形式。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计量技术机构的定义、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的基本要求;计量标准、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的实施内容、内部审核的特点。
难点: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形式。
第五章 测量数据处理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测量误差的定义及表示形式、测量误差的分类有一个整体性的掌握。要求理解测量误差的处理原则,掌握测量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概念、测量误差的分类;完整的测量报告包含内容;了解测量不确定度和测量误差有何区别和联系;测量不确定读的评定方法。
第一节 测量误差的处理
1、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2、测量误差的处理原则
3、计量器具误差的表示与评定
第二节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
1、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统计技术的应用
3、评定不确定度的一般步骤
4、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与表示
5、用蒙特卡洛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第三节 测量结果的处理和报告
有效位数及数字修约规则
测量结果的表示和报告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测量误差的处理
识记:测量误差的定义及表示形式、测量误差的分类
领会:测量误差的处理原则
2、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
识记: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分类、评定方法
领会:统计技术的应用
3、测量结果的处理和报告
识记:有效数字、数字修约规则、
应用:测量结果的报告内容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测量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概念、测量误差的分类;完整的测量报告包含内容。
难点:测量不确定度和测量误差有何区别和联系;测量不确定读的评定方法。
第六章 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检定定义及内容、计量检定的定义;校准的定义、方法及目的
有一个整体性的掌握。要求理解测量误差的处理原则,掌握计量检定、校准、检测执业人员的资质要求;计量检定规程的主要内容;计量校准规范的主要内容 ;计量检定印、证包括内容;了解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第一节 检定、校准和检测概述
1、检定
2、校准
3、检测
4、检定、校准与检测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计量检定、校准、检测的实施
1、计量器具检定的种类
2、计量检定、校准、检测工作的实施
第三节 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和检测报告
1、证书、报告的类型
2、证书、报告的管理
3、计量检定印、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检定、校准和检测概述
识记:检定定义及内容、计量检定的定义;校准的定义、方法及目的;检测内容及对象
领会:
2、计量检定、校准、检测的实施
识记:计量检定、校准、检测执业人员的资质要求
领会:计量器具检定的种类
3、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和检测报告
识记:证书、报告管理制度和程序;计量检定印、证包含内容
领会:证书、报告的类型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计量检定、校准、检测执业人员的资质要求;计量检定规程的主要内容;计量校准规范的主要内容 ;计量检定印、证包括哪些;
难点: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第七章 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及使用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计量标准的建立有个整体性的掌握。要求了解计量标准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掌握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的概念,计量标准的分类、特性。了解使用供给量标准具备的条件、建立计量标准的策划时英考虑的要素等。
第一节 计量基准与计量标准
1、计量基准
2、计量标准
3、标准物质
第二节 计量标准的建立
1、计量计量标准的依据和条件
2、建立计量标准的准备工作
3、计量标准的命名规则
第三节 计量标准的考核
1、计量标准的考核要求及有关技术问题
2、计量标准的考核程序和考核方法
第四节 计量标准的使用
1、计量标准的使用要求
2、计量标准的保存和维护
3、计量标准器或主要配套设备的更换
4、计量标准的技术监督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计量基准与计量标准
识记:计量基准、计量基准的分类;计量标准及标准物质的概念
领会:计量基准的特点
2、计量标准的建立
识记:建立计量标准的依据和条件
领会:建立计量标准的准备工作
3、计量标准的考核
识记:计量标准的考核原则、对计量标准主要计量特性的要求、计量标准考核的程序
领会:计量标准的溯源性、计量标准的考评原则和要求
4、计量标准的使用
识记:计量标准的使用要求、计量标准的技术监督
应用:计量标准的保存和维护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计量基准、计量基准的分类;计量标准及标准物质的概念;计量标准的依据和条件;计量标准的考核原则、计量标准的技术监督
难点:计量标准考核的程序、计量标准的保存和维护。
第八章 比对、测量审核和期间核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比对概念和作用,掌握如何指定比对技术方案、比对中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如何评价比对结果。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本章不作为考核目标
第九章 物理计量(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几何计量的几个基本原则、温标的三要素、力学计量包含的内容,掌握霍尔效应法在磁计量传递中的应用原理,磁场计量的3种方法和他们各自的原理。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本章不作为考核目标
第十章 物理计量(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光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光度计量的主要参数、发光强度的计量检定过程。要求了解声学计量的特点和难点、常用的高频功率标准有哪些、了解其工作原理。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本章不作为考核目标
第十一章 化学计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化学计量的概念、了解摩尔的定义、气相色谱仪的测量原理,了解法学测量仪器有何特点及检定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本章不作为考核目标
第十二章 计量新领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能源计量的概念、了解能源计量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原理、了解碳达峰和碳中和、及其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本章不作为考核目标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本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完全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教材里都可以找到。
三、关于自学教材
《计量学基础》郭天太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年版(第3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自学方法建议如下:
1、在开始学习指定教材每一章之前,应先阅读大纲中有关这一章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即考核目标,使阅读教材有的放矢。
2、应系统地学习各章内容,掌握要求识记的概念,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知识点,掌握重点。
3、阅读教材时,要仔细阅读逐句推敲,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基本方法与技能。
4、自学过程中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做到有归纳、有总结、有理解、有提高。自学过程中除了勤于思考外,还要勤于提问,多做习题,勤于请教,切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急于求成。要注意所学内容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5、考试前梳理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搞清楚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及方法之间的关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明确本课程的特点、学习范围和学习要求,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目标总要求和各章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和考核目标。
2、社会助学者应认真钻研指定的教材,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并从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方向。
3、助学者在辅导时应帮助自学者梳理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的内容要覆盖全部课程,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4、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社会助学者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领会同应用联系起来,将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议总助学36学时。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
内 容 |
学 时 |
第一章 |
概论 |
4 |
第二章 |
量和单位 |
6 |
第三章 |
计量法规与法制管理 |
6 |
第四章 |
计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 |
4 |
第五章 |
测量数据处理 |
4 |
第六章 |
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 |
4 |
第七章 |
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及使用 |
4 |
|
总复习 |
4 |
|
总 计 |
|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核,考试时间150分钟。评分采用100分制,60分为及格。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5%,领会占35%,简单应用占25%,综合应用占15%。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6、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通过实验获得并可合理赋予某量一个或多个量值的过程。
A.测量 B.校准 C.测试 D.计量
二、判断题(对打√,错打×)
1、在国际单位制(SI)中,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的符号是cd 。( )
三、填空题
1、长度单位“千米”用国际符号表示为 。
四、名词解释
1、计量
五、简答题
1、计量、测量、测试这三个概念有何区别和联系?
六、论述题
1、谈谈我国实施计量认证的重要性。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