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自考13392初级实用阿拉伯语笔译考试大纲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应用阿拉伯语(专科)
专业代码:570216

课程名称:初级实用阿拉伯语笔译

课程代码:(13392)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制定
2024 年 3 月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名称:初级实用阿拉伯语笔译
初级实用阿拉伯语笔译是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阿拉伯语专业(专科)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代码为13392,总学分为 4 分。
指定教材:《实用阿汉互译教程》 马景春 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 版。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阿汉互译能力,包括词汇、语法、语言表达和翻译技巧,掌握一定的阿拉伯语基础和翻译理论知识,能够准确、流畅地进行阿拉伯语与汉语的互译。
(三)课程性质:初级实用阿拉伯语笔译是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阿拉伯语专业(专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也是应用阿拉伯语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语言的综合能力,同时紧跟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他们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转化意识。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与技巧的训练,以及对原文的分析比较,使学生掌握翻译基本规律,胜任不同文体和语体的翻译工作。
(四)基本要求:学习基本的翻译知识和理论及其常用方法和技巧,初步了解汉语和阿拉伯语两种语言在词汇运用、句型表达等方面各自的内在规律及其相互异同,了解不同文体的翻译风格。本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既有国内外领导人的讲话,也有一些新闻通讯稿,另外还包括贺电、公报、合同、协议等。同时,文章的篇幅由短到长,难度循序渐进。学生应当能够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文体风格进行翻译。

鉴于对中国学习和运用阿拉伯语的人来说,阿译汉比之汉译阿的实践要多,所以要特别强调其重要性。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后,灵活运用于翻译实践之中。注重原文文体和翻译文字的等值。

二、考核要求

(一)基本要求

学生应当掌握字、词、短句、句子、篇章结构的翻译方式,同时应当坚持两种语言的对比,强化两种思维方式和两种表达习惯的转化意识。采取多种形式的翻译练习,包括单词、短句的翻译、不同文体、不同语体的翻译,如:政治文体、合同文体、短句文体、说明文体、新闻文体、文学文体、书面体、口语体等。
通过翻译理论、译例的讲解和大量的翻译练习,以及对译文的讨论、分析和比较,训练和培养翻译能力,要求在了解和掌握一般翻译理论的同时,掌握多种题材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二)重点与难点

1.对原文的解读,包括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情感义和文化义,句子结构的语法义以及话语的语境义等。
2.翻译过程中语义如何传递,包括源语和译入语在语义方面的比较。
3.对译入语词语、句式的比较与选择。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翻译的基本原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充分了解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标准等问题上的一些不同见解,明确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了解翻译的困难和限度。对翻译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能认识到翻译的复杂性,认识到影响和制约翻译的多种因素,从而正确理解和表达原文,避免将翻译看成是简单的和机械的语言转换,追求字当句对和百分之百的等值。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翻译的本质
翻译的定义: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群体间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的含义尽可能表达出来。
翻译的注意事项:一是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它受到多重因素,特别是译者和译入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翻译要转达的主要是原文的意义,而非其形式;三是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翻译不可能是完全的,只能是近似的。
第二节 翻译的困难和限度
翻译的困难首先来自语言本身。各种语言在词汇、语法、修辞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自成体系,很难机械地相互替代。特别是像阿拉伯语和汉语这两种属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差别很大,相互间的转换就更为困难。翻译难度最明显的表现在诗歌的翻译上。
第三节 语言的可译性
首先,各种语言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是同一的。操不同语言的各群体的生活经验也是相似的。这就决定了各种语言的“所指”或内涵是基本相同的。
第二,各种语言虽然表达形式不同,但都有音素、单词、词组、句子、段落等,都是有系统的,都有要说明主要的成分“主语”,和说明次要成分“谓语”,都有表示受体、时空、程度等限定成分。
第三,各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尽管在外部形式上各异,但其深层逻辑结构是一致的。
第四,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表达任何事物的无限潜力,都能从别种语言中吸取词汇及词语表达方式。
第四节 翻译的标准
1.“信、达、雅”原则的传统解释
2.关于此原则所产生的争议
3.今天对“信、达、雅”原则的解释与理解:翻译应该根据交流的需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转达原文意义;译文应该通顺;译文文字优美,并体现原文文体风格。
第五节 对翻译者的要求
1.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2.要通晓两种语言,并了解与两种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和原作的背景知识;
3.要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考核知识点
1.翻译的定义、性质、作用是什么?
2.翻译的难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为什么语言具有可译性?
4.为什么要有翻译标准?
5.如何看待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6.翻译标准最主要的方面应是什么?
7.一个称职的翻译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第二章 翻译史简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人类翻译的历史与语言的历史一样悠久。自从人类有了语言,操不同语言的群体间的交流就必然需要翻译。但翻译史家一般以有文字依据为标准,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史有 2000 多年。了解一下翻译史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翻译理论家们提出的种种理论主张及前后变化,可使我们对翻译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翻译活动的规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国翻译史上的著名翻译家与他们的翻译理论
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3.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
4.“五四”运动以后至新中国成立时期的翻译。
5.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
第二节 西方翻译研究史的三个发展阶段
1.前理论期。
2.语言学理论期。
3.多元理论期。
第三节 我国阿拉伯语翻译史简介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 139 年和前 119 年)到过阿拉伯国家。
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交流、中国的阿拉伯语翻译事业,是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才发展起来的。唐朝时古兰经在中国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开始传播开来,元朝时一些阿拉伯天文仪器和天文书籍传入中国。
我国阿拉伯语翻译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唐宋元时期;
2.明末清初时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4.1949 年之后的阿汉互译。
(三)考核知识点
1.各个阶段的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
2.西方翻译研究史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3.我国阿拉伯语翻译各个阶段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翻译过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翻译是一个把一种语言装变为另一种语言,通知保持语言表达含义基本不变的过程。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翻译过程所需的基本步骤,掌握理解原文的不同方面以及译文的不同表达方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理解
1.要了解原文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
2.要反复阅读原文全文,首先把握原文的总体内容和意向。
3.要通过对原文词语的语法和逻辑分析理解原文词语的所指意义。
4.要区分词语的字面意义和所指意义,透过字面意义理解所指意义。
5.要全面了解原文的各种意义,包括文化意义、修辞意义、语境意义等。
6.理解原文有时只靠对原文的语言现象与逻辑关系进行分析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理解原文所涉及的客观事物、历史背景、风俗人情、典故术语等有关知识。所以翻译者的知识面必须要广。
第二节 表达
表达就是具体地运用本民族语言,将所理解的原文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达出来。
1.译文要符合译文原因的表达习惯。
2.要考虑到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知识、生活经验等,尽可能做到使译文易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3.译文既要忠实表达原文含义,又要注意体现原文风格。
4.译文要使用读者易懂的流行语言,并尽可能做到使文字优美。
5.遣词造句、语体、风格与其他。
(1)选词贴切
掌握了词、词组、成语、句的意义,在表达它们的感情色彩、修辞色彩时,既不能过火、也不要不及,更不能悖谬,应尽量做到准确又恰到好处。
(2)语句通顺
表达时还应做到文理通顺、语言规范,切忌生硬、晦涩,当避免使用洋式句子。
(3)生动简练
用词贴切、语句通顺是表达的基本要求。此外,还要求译者的语句生动简练,不拖泥带水。
(4)关系和谐
表达时还要注意承上启下、前后文连贯以及语气的衔接,尤其是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5)语体吻合
不同体裁的文章具有不同的语体特点。为此,必须对原文语言上的语体意义有所了解。
(6)风格一致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例如:戏剧语言就与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风格不同。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翻译,要雅俗有别,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职业等,恰当地再现原作人物语言的风格。
第三节 奈达的翻译过程图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书中提出了如下著名的翻译过程图,对于我们理解翻译过程很有参考价值。
甲(原文) 乙(译文)
↓ ↑
(分析) (重构)
– 11 –
↓ ↑
X (转换) Y
图中表示,翻译过程分三步进行:
1.分析:对原文表层结构进行分析。
2.转换:译者把分析的信息从原语转换成译语。
3.重构:把转换成译语的信息重新组合,使之完全符合译语的要求。
(三)考核知识点
1.掌握如何透彻地理解原文,并掌握理解与表达的关系。
2.如何看待直译与意译,直译与意译各有什么要求?
3.表达时要注意的基本要求。
4.了解各种语体的特点与风格。
5.掌握各种语言风格如何表达。
6.奈达的翻译导图。

第四章 阿、汉两种语言的比较与翻译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从语言思维的共性角度来看,阿语和汉语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但这两种语言受到地理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语言风格与特点方面有许多明显的差异。因此,要想在笔译过程中准确完整同时又优美流畅地转换语言,就必须要先了解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并比较两者之间在用词、组句、语法以及修辞等方面的差异,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词汇比较
1.阿语词汇形态丰富,汉语词汇无形态变化。阿语词汇形态极为丰富。名词有性、数、格、式的变化,其
中数又分单数、双数和复数,复数又分完整复数和破碎式复数等。
动词不仅有人称、时态变化,而且还有格的变化。与阿语相反,汉语词汇则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名词在句子中无论处于什么语法地位,都同一形式。动词亦无人称、格位等变化。
2.阿语词义较具体,汉语词义较笼统。
汉语词汇,特别是作为汉语基础的单音词,一般词义较为笼统,这也是汉民族整体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表现。与此相对的是阿语词汇词义较为具体,往往将事物分得很细,用多种单词去表示。比如汉语中的“鸡”一词,可以表示公鸡、母鸡和小鸡,阿。“فرخ”和””دجاجة”、“دیك”语却分别称之为
3.汉语词语具有直观形象表意性。
汉语的语言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在用词语表达概念时,往往使用形象譬喻,使概念生动可感而有所依托。汉语中有不少词汇是用直观形象表达词义,如“枝形吊灯”,“长衫”,“矛盾”,“薪水”,“蘸水钢笔”等。另外,还有不少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如“亲自出马”,“顺水推舟”等。翻译中有时只能根据阿语表达习惯,舍弃或改变原来形象。
第二节 句法比较
1.阿语词汇的形态变化丰富,动词和名词都有很多不同的变换形式。句子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语不同的变换形式来表示;汉语词汇没有显著的变换形式,但有丰富的虚词可以用来表示语法关系。
2.阿语的修饰成分要放在被修饰语的后面,汉语则相反。
3.汉语中没有诸如关系代词之类的起连接作用的成分,汉语中的连词不多,并且也不是绝对需要,而是可以省略的。其连接关系主要通过语义的连贯来体现。
4.阿语的语序因语法与修辞的不同,相对比较灵活;汉语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虚词表示,所以语序比较固定。
第三节 修辞现象的比较
阿汉两种语言具有各自的修辞内容,但实际上这两种语言的修辞方法是大同小异的。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两种语言在修辞的形式与含义方面的异同,尽可能使译文保持原文的修辞方法。
1.比喻习惯相同
比喻习惯相同指阿汉两种语言在比喻时喻体和喻义都完全一致,即两种语言的比喻所对应的词完全相同,所表达的含义也完全相同。例如:
。像狐狸一样狡猾 ماكر مثل ثعلب
。像狮子一样勇敢 شجاع كأسد
– 14 –
2.比喻习惯不同
阿汉两种语言因生活环境、风俗文化、语言特点的不同,在修辞中所使用的比喻形象往往也会有差异。这些差异可分为三种:
(1)喻体不同、喻义相似
喻体不同、喻义相似是指阿汉两种语言的比喻所对应的词不同,但所表达的含义完全相同或基本相似。例如:沧海一粟 قطرة من میاه البحر
(2)喻体相同、喻义不一
喻体相同、喻义不一是指阿汉两种语言的比喻所对应的词完全相同,但所表达的含义并不相同。例如:“猫头鹰”بوم在汉语中被视为益鸟,在阿语中则被视作为凶鸟。
(3)喻体喻义都不尽相同
喻体喻义都不尽相同是指阿汉两种语言的比喻所对应的词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反映出两种语言中特有的具有各自民族文化特色的形象表达。例如:
。比沙鸡还要诚实 إنھ أصدق من القطا
(三)考核知识点
1.阿汉语言现象的比较对于阿汉翻译实践有何实际意义?
2.从哪些方面去比较阿汉词汇现象?
3.是否存在汉语中难以找到对应词的阿语词汇?它们与普通词汇的区别何在?
4.阿汉两种语言的构词特点。
5.阿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现象、句子结构的主要差异。

第五章 阿汉互译方法与技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阿汉两种语言体现着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有着各自突出的特点。因此,在两种语言的互译中,能够实现词语完全对应的情况是很少的,估计不足20%。在大多数情况下,词语只是部分对应,比如只是概念意义或语境意义大体相同,而有不同的文化意义、修辞意义、形式意义及不同的表达方式等。这就要求译者本着翻译是转达基本意义的原则,采取种种变通的手段,即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实现两者间的转换。翻译方法和技巧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每个学习翻译的人都应重视。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翻译应尽可能忠于原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采取适当的变通手段,只是为了更准确表达原意和保证译文的流畅优美,且不可不假思索就随意变通,伤害原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句子的切分与整合
汉语句子一般较短,阿语句子长,特别是现代阿语报刊文字,句子较过去延长了许多,有时整段文字就是一个句子。两种语言这种明显的区别决不只是语言形式问题,而是两个民族不同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体现。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是重精神,轻形式;重领悟,轻逻辑推理;重融会贯通,轻条分缕析。反映在语言上,则语义较笼统,句子间的语义关系主要靠语义联系,往往缺少关联词等语言形式标记。这是翻译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翻译技巧问题,就是句子的切分与整合,是阿汉互译中使用最多的变通手段。
1.句子的切分
⑴将形容词译成独立句。
⑵将状语译成独立句。
⑶将时空宾语译成独立句。
⑷将绝对宾语译成独立句。
2.句子的整合
⑴将汉语并列语改为阿语形容词。
⑵将汉语并列语改为阿语状语、原因目的宾语。等将 حیث اذ حین بینما في عندما 用表示时空的该工具词
⑶分散句子连接在一起。
第二节 增词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表达符合译文语言的习惯,往往需要适当增加一些词。但是,增词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为了揭示原文中表层上下、深层里有的隐义,是以不损害原文本意为前提的。通常采用的增词法可归纳为表义增词、搭配增词和修辞增词。
1.表义增词
表义增词,是为了明确完整地表达出原文词汇明显或隐含的意义、以及词的语法意义而不得已做出地词量增加。表义增词为分为几种情况:
(1)原文中省略而译文中不能省的,必须采用增词将原文中的隐义表达出来。例如:
یفتح أبوابھ لمن شاء ، و یوصدھا في وجھ من شاء
愿意对谁敞开大门就敞开大门,愿意把谁拒之门外就拒之门外。
(2)为了表达原文词的数量、时态等形态变化所包含的语法意义,译文也需要增加词量。例如:
و ازدحمت الذكریات و الصور في ذھن ثریا一件件往事、一幅幅画面在苏里娅脑海里翻腾。(增加重叠词以表示复数。)
(3)对原文中意义较笼统或抽象的句词,翻译时应通过增词作出解释说明,使意义具体化、明确化。例如:
فحكیت لھا ما جري من الأول إلي الآخر我把自己的遭遇从头到尾对她叙述了一遍。
(4)为了使意义确切准确,在名词前增加动词。例如:
خرج من القبو إلي الساحة. انفرد بأناشید التكیة و الجدار العتیق و السماء
المرصعة بالنجوم
他走出地窖,来到广场上,独自一人倾听着修道院的歌声,凝视着古老的围墙和漫天星斗。
2.搭配增词
为符合汉语词汇搭配的习惯而增词,称之为搭配增词。常见有两种情况:
(1)阿语的一个词译成汉语的两个词或多个词。例如:
ّعة
و لھم معاملات و أموال مت
他们交易很广、资本雄厚。
(2)阿语中的某些名词,特别是抽象名词,在译成汉语时,往往增加“范畴词”,即原名词译成定语,增补中心词。例如:
ّ فلما لم تتحقق أحلامھ انصرف عن التعلیم
当他的梦想不能实现时,他就放弃了教育事业。
3.修辞增词
修辞增词是为了使译文流畅、语气连贯、句与句有机的连接。例如:
أنت ما أذلني الفقر ، و لقد أفدك الغني
贫穷并没有把你搞垮,可是富贵却的确使你变坏了。(译文增加了“并”、“可是”、“却”,一方面语气显得流畅,
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原文隐含的对比意义。)
第三节 省词
翻译中的减词法,是指翻译时可以根据译文语言习惯,把原文中重复或多余的文字省去,在不改变或不影响原文意思的
前提下,有些不言而喻的词可省略不译,而只作暗中交代。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减词必须谨慎从事,不可对原文随意删减,更不可因遇到难处就弃之不译。
阿译汉采取的减词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阿语中为强调句意和加强修辞效果,习惯连续使用几个词或几个短语(往往是一些重复词、同义词、近义词)来表达同一意思。这些词若不作适当的减译,则会显得十分繁琐。例
如:
إني أقشعر من منظره و أقشعر من لمسھ
我一看到它、一碰到它,我就不寒而栗。
2.根据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阿译汉时省译原文中有而译文表达中可有可无或不言自明的一些词语。例如:
كانت الدنیا تمر بلحظة السكون التام…
正是万籁俱寂的时刻……
3.省译阿语原文中一些不言而喻的词,即运用汉语的凝练表达法,将原文中几个词或句子的意义,浓缩概括成汉语的一个词、词组或句子。例如:
فعصبت علي رقبتي خرقة من الصوف
我围上了一条羊毛围巾。(“围”即“裹到脖子上”。)
第四节 语态转换
在阿汉两种语言中,词的使用习惯,表达方式不同。翻译时不可能做到“动词译成动词、名词译成名词、定语译成定语、状语译成状语”,为了使译文表达准确流畅,有时就必须对原
文中的词类、句子成分进行转换。
1.词类的转换
阿语词汇分为三大类:动词、名词、虚词;汉语词汇分为两大类:实词、虚词。所以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必然会有词类的转换。阿语的词类转换有下列几种:
第一种,阿语名词的转换。
(1)阿语代词转换为汉语名词。例如:
ً طال العشاء علي غیر العادة ، و استمرت السھرة القصیرة التي تعقبھ جزءا أطول
…من اللیل
晚饭时间一反常态拖了很久,晚饭后的夜话几乎持续了大半夜。(若译成“它后面的夜话”则不通顺。)
(2)阿语名词(多为词根或其他原生词)转换为汉语动词
或形容词。例如:
فآلیت علي نفسي ألا أعاود التحدث إلیھ في اصلاح أمره
我向自己发誓:以后再也不同他谈改过自新的话了。(这是常用的翻译方法,即把阿语的词根名词转化为汉语的动词,词性虽然变了,但词意却保持不变。)
(3)阿语形容词(多指主动名词、被动名词、半主动名词、夸大名词)转换为汉语动词。例如:
ًا یدیھ علي صدره
ًا ثم أغمض أجفانھ واضع
فوقف دقیقة ساكت
他沉默了一分钟,合上眼皮,双手端放胸前。(主动名词转换成动词。)
第二种,阿语动词的转换。例如:
إذا بضجة تتعالي في ملتقي الشارعین
突然间,大街上的吵闹声越来越大。(动词转换为副词。)
第三种,阿语虚词的转换。例如:
لي علیھ خمسة جنیھات
他欠我五磅钱。(动词转换为虚词。)
2.句子成分的转换
句子成分的转换也是不可避免的,常见一下几种情况:
(1)阿语句中的宾语转换成汉语句中的主语。例如:
لقد أصاب الدراجة تلف شدید
自行车遭到了严重损坏。
(2)词组的转移,即阿语原文中 A 同 B 构成词组,汉译时可将 A 转移,与 B 脱离关系,去和 C 结合。原文的词组在译文中重新组合,但整体意义并不会改变。例如:
لم أر أحدًا یفعل ھذا
我认为没有任何人会这么做。(原文中“认为”的否定词转换成了“人”的否定词,意义未变。若译成“我没有认为任何人会这么做。”则有些生硬。)
第五节 引申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原文的词在译文中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手段,这时就需要根据上下文关和逻辑关系,将原文的词甚至整个句子的意思加以引申,从而更加明确并通顺地表达原意。
1.对原文词义作具体化地引申指原文中概念比较抽象笼统地词,译文改用意义较明确地词来表达。例如:
ثم التفت حولھ في حذر ، و دنا مني ، و ھمس في أذني…
然后他警惕地向四周扫了一眼,凑近我的耳边,压低嗓门说……(ھمس翻译为“压低嗓门说”,既形象又具体。)
2.对原文词义作抽象化地引申对原文中意义较具体地词,译文改用意义较笼统、概括的词来表达。例如:
ً و لم نستطع كذلك أن نقبض علیھ ، فھو لم یرتكب أمرا یقع تحت نصوص
القانون.
又不能逮捕他,因为他没干什么犯法的事。(“触犯法律条文”意即“犯法”,把具体的表达笼统化了。)
3.其他引申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翻译过程中还会遇到因阿汉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而造成的困难,这时就需要从字面意义上加以引申,使表达明确通畅。例如:
نظام الغاب
弱肉强食的法则。(若直译为“森林法则”,则可能产生歧义。)
第六节 反说
对同一事物叙述时,可以用肯定的表述,也可以用否定的表述;可以正面说明,也可以反面说明。“反说法”就是交替使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明确通顺地表达原意。
1.肯定与否定
由于阿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阿语习惯以否定角度表述的事物,汉语往往习惯用肯定角度去表述,反之亦然。
(1)阿语的否定形式,汉语用肯定形式来译。例如:
من غیر أن یرفع بصره عن الأرض أجاب بصوت متلجلج…
一面眼睛仍瞅着地面,一面用一种含含糊糊的声音回答说:……(若直译为“没有把视线从地面上抬起……”,则不太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阿语的肯定形式,汉语用否定形式来译。例如:
لقد قرب الوقت الذي یمني فیھ العدو بالموت
敌人灭亡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这里使用了否定形式的表述“不远”,因为汉语通常不说“已经近了”。)
2.主体与客体
在表达相同行为意义时,阿语和汉语的主体与客体往往不一致,翻译时可以进行互换。
(1)阿语的被动形式,汉语用主动形式来译。
(2)阿语的主动形式,汉语用被动形式来译。
(3)根据两种语言的习惯,阿语的主体在汉语中被译成客体,而阿语中的客体则转换成了主体。
第七节 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在长期语言实践中形成的有固定格式的表达某种意义的词语,具有精辟、形象生动的特点,是世代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等。阿拉伯语和汉语的习语都十分丰富。在阿、汉互译中正确处理和使用这些成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习语翻译的原则是,能直译(即逐字翻译)的,尽可能直译。读者不能接受直译的,可意译(即翻译其实际意义)。形式不同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应习语,可以采取对等译法。正
规文体中尽可能逐字翻泽。
第八节 汉语若干句型的翻译
汉语有一些自己独有的句型,如非主谓句、连谓句、兼语句等。翻译这类句型总的原则是,具体分析原文各句子成分间的语义关系,根据原文含义,译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句子。
1.汉语非主谓句的翻译
汉语非主谓句即不需要主语甚至无法补出主语的句子,通常用来说明自然现象或生活情况,有的是口号、谚语等。由于阿语句子必须有主语,有时虽然可以省去,但是它在意义上和语法地位上是存在的,可以补出,因此,将汉语非主谓句译成阿语时,需要译成有主语或省略主语的句子。
2.汉语连谓句的翻译
汉语中的连谓句是由连谓短语构成的句子,即由两个以上的谓语性动词连用,意义上都与同一主语发生主谓关系,之间无停顿,无关联语。连谓短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意义关系,有的表示先后发生的动作,有的后一个动词说明前一个动词的目的、结果等。翻译这类句子时,要注意区别各谓语性动词之间的不同语义关系,将原文含义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来。
3.汉语兼语句的翻译
兼语句是指谓语为兼语短语,或兼语短语独立成句的句子。
所谓兼语短语是指由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部分重合在一起,动宾短语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中的主语这样一种短语。如“请来”,“他”是“请”的宾语,又兼作“来”的主语。翻译这类句子,与翻译连谓句一样,要具体分析各成分间的不同语义关系,根据句子的不同含义,译成不同形式的阿语句子。
4.兼语式和连谓式的融合式句型的翻译
汉语中还有一种连续使用动词的句型,第一个动词表示带领、指派、帮陪等意义,似兼语句,又像连谓句,兼有两种句式的特点,即第二个动词既陈述兼语又与第一个动词同陈述主语,可称为兼语式和连谓式的“融合式”。翻译这类句子也要具体分析各句子成分间的语义关系,根据所表达的意义译成不同形式的句子。为了使译文通顺,在不影响表达原文基本意义的情况下,有时也不妨改变一下原文所强调的成分。
5.“是”字句的译法
“是”字句也是汉语中较为特殊的句子,虽然一般相当于阿语的带有“یكون“的名词句,但所表达的意义和用法非常复杂,与阿语有很大不同。翻译这类句子同样要区分句子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译成不同形式的句子。
6.外来语的翻译
外来语主要是指外来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阿、汉两种语言相互引进这类词语时采取的翻译方法有音译、意译、音意兼译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阿、汉人名、地名的翻译
⑴ 人名、地名一般采用音译方法。阿语人名的汉语译名按原来字,词之间用点分开,地名多连写在一起。汉语人名的阿语译名按原来字,词分开,地名连写。
⑵ 沿用已经流行的译名。
⑶ 使用译名常用字,避免使用生僻字,避免使用与上下文内容易连成意义形成某种概念的字,避免使用具有明显褒贬意义的字。
⑷ 翻译阿拉伯女性名字,最好使用女性化的字。
⑸ 阿文人名الله عبد译为汉语时,习惯上将两词连在一起,译成“阿卜杜拉”。阿文以“الدین“做偏次的人名译为汉语时,习惯上将“الدین“译成“丁”与前面的词连在一起。
⑹ 阿语人名、地名中的冠词“ال“一般省去不译。词尾按静符处理。词尾带“ة“的,省去“ة“,其前一个字母按开口符处
理。
祖父名)、اسم الاب)父名)、اسم)阿拉伯人名一般由本名

⑺但一般只用本。五部分构成)اللقب)和绰号)الكنیة)别号)、اسم الجد)名加父名、或本名加别名、或本名加绰号。翻译时可根据文字要求和具体情况,省去一些部分,或将前面的部分简化为一个汉字。
2.阿、汉报刊、团体,机构和组织的名称的翻译
⑴ 阿语报刊、团体、机构和组织的名称译成汉语时,一般用意译。
⑵ 阿语是拼音文字,对外国报刊、通讯社名称一般都用音译。中文报刊、通讯社名称译成阿语时,可以意译,但也倾向于使用音译。中文团体、机构和组织的名称译成阿语时,一般用意译。
(三)考核知识点
1.掌握增词、减词、转换、引申、反说等翻译方法的定义、使用原则、适用场景以及对译文的作用和影响。
2.理解阿语词汇的感情色彩,并能够根据语境和语义,准确选用合适感情色彩的词进行翻译。
3.背记阿汉两种语言各自的成语和谚语,以及相对应的翻译。
4.掌握处理长句子的方式与原则,能够根据原文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准确无误并层次分明地用译文将原文的意义表达出来。
5.掌握习语和专有名词的翻译技巧及基本遵循原则。

第六章 阿汉互译实例

本章节选了阿、汉各 20 段文字,包括了政论、文学、学术、科技及应用文等各种文体,旨在参考练习,以了解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四、考试要求与考试内容

(一)考试要求

本考试旨在评估考生的阿拉伯语翻译能力,包括词汇、语法、语言表达和翻译技巧等方面。考试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阿拉伯语基础和翻译理论知识,能够准确、流畅地将阿拉伯文献翻译为汉语。

(二)考试内容

本课程考试的教材为《实用阿汉互译教程》马景春 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年 9 月第 1 版,2022 年 6 月第 9 次印刷。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与语法:考察考生的阿拉伯语基础,包括词汇量、语法规则等;
(2)语言表达:考察考生的阿拉伯语表达能力,包括语句结构、语言风格等;
(3)翻译技巧:考察考生的翻译能力,包括文字的准确性、流畅性和语义的传达等。

五、参考书目和学习资料

(一)参考书目

1.《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程》,刘开古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98 版。
2.《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程》,王昕 编著,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19 年版。
3.《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程》,薛国庆 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13 版

(二)学习资料

1.阿拉伯语学习软件和词典;
2.网络上的阿拉伯语学习资源。

六、考试准备和备考建议

(一)考试准备

1.系统学习阿拉伯语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等;
2.熟悉阿拉伯语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3.掌握翻译技巧,包括准确性、流畅性和语义传达等。

(二)备考建议

1.多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阿拉伯语能力;
2.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试形式和要求;
3.注意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多使用阿拉伯语学习资源,加强自主学习。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