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自考13529儿童文学考试大纲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专升本)
专业代码:040107

课程名称:儿童文学

课程代码:(13529)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制定
2024 年 3 月
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
《儿童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儿童文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必考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考生对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学习本课程,考生可以发展掌握儿童文学理论、儿童文学各种文体的特征与教学策略、针对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合的文学著作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儿童养成高雅的审美、想象、联想、创造能力和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最终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遵循着儿童文学“原理论”——“价值论”——“过程论”——“效果论”的逻辑结构,依次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介绍儿童文学的缘起、基本概念、范畴、特征,深入回答儿童文学是什么的问题。第二,介绍儿童文学的价值基础、伦理取向,主要解决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是符合现代儿童观、儿童文化观,具有教育性的作品。第三,介绍儿童文学的艺术表达形式和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说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第四,介绍儿童文学作品的接受和教学应用,主要解决如何为儿童选择合适的阅读作品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问题。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主要实现如下目标:
第一,让考生掌握扎实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以及各种文体的儿童文学的鉴赏策略,建构起全面的知识体系,形成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具备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能力。
第二,帮助考生掌握儿童文学的价值取向和前沿趋势,理解童文学的重要性,树立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形成关爱儿童、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动机和情感。
第三,培养考生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合理设计儿童文学阅读教育教学计划的能力,让考生能够以综合性、多样化的手段评价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并将结果付诸教育教学过程。
第四,让考生能够选择和运用相关德育主题儿童文学作品,基于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形成德育意识,借助学校文化建设、主题班会、兴趣小组等形式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多种形式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开展育人活动。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紧密而有机,因为《儿童文学》既强调理论的深入认识,又侧重于实际的教育教学应用。考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等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此外,考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基础,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开展相关的儿童文学教学活动。因此,考生宜在先修《文学理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课程。又由于儿童文学的母体学科是文学,以及其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因而还要求考生具备广泛的文学视野和审美能力,并进行积极的文学创作。只有这样,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并将这些经验运用到实际的儿童文学教育和指导中。对于已具备教育学专业专科水平的考生来说,本课程的重点是儿童文学的“原理论”——“价值论”——“过程论”三部分,难点是“效果论”部分。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走进儿童文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起源、儿童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二)课程内容
第 1 节 艺术的起源
1.民间文学与它的儿童受众
2.民间文学与童年的诗性智慧
3.成人文学经典与儿童的文学阅读
第 2 节 历史的流变
1.从民间文学到儿童文学
2.从说教的文学到欢乐的文学
第3节 儿童文学的当代概念
1.分类和特征
2.儿童文学发展的当代语境
(三)考核知识点
第 1 节 艺术的起源
第 2 节 历史的流变
第 3 节 儿童文学当代概念
(四)考核要求
1. 艺术的起源
(1)识记:早期民间文学的功能。
(2)领会:民间文学与童年诗性智慧的关系。
2.历史的流变
(1)识记: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2)领会: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和娱乐性。
3. 儿童文学的分类和特征
(1)识记:儿童文学的分类与特征。
(2)领会:商业文化、消费文化、新媒介文化给当代儿童文学的艺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儿童观的意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观的含义、儿童观的历史演变,现代儿童文学与现代儿童观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儿童的不同观点。此外,探讨童年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和儿童文学在不断变化的童年语境中的角色。
(二)课程内容
第 1 节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
1.历史上的儿童观
2.现代儿童文学与现代儿童观
第 2 节 本质的儿童观与建构的儿童观
1.关于儿童的本质观
2.关于儿童的建构观
3.超越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
第 3 节 当代儿童文学中的童年精神
第 4 节后现在语境中的儿童与儿童文学
1.童年的消逝与儿童生存现实的变迁
2.变化的童年与儿童文学的未来
(三)考核知识点
第 1 节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
第 2 节 本质的儿童观与建构的儿童观
第 3 节 当代儿童文学中的童年精神
第 4 节 后现在语境中的儿童与儿童文学
(四)考核要求
1.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
(1)识记:儿童观的定义和意义。
(2)领会:分析现代儿童观与现代儿童文学之间的关联。
2. 本质的儿童观与建构的儿童观
(1)识记:关于儿童的本质观和建构观的概念。
(2)领会:理解这两种观念的积极意义和互补关系。
第4节 当代儿童文学中的童年精神
领会:当代儿童文学中的童年主体意识
3. 后现在语境中的儿童与儿童文学
(1)识记:童年消逝说的含义。
(2)领会: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儿童文学在童年精神、表现题材和艺术手法上的进展、突破以及需要警惕的现象。

第三章 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文学与文化的互动性;理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文化书写,以及当代儿童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影响;探讨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化产业中的定位和意义,以洞察儿童文学的社会角色与发展前景。
(二)课程内容
第 1 节 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文化
1.文学与文化
2.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文化书写
第 2 节 当代儿童文化中的儿童文学
1.当代儿童文学的视像化进程
2.视像化的机遇和问题
第 3 节 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产业
1.儿童文化产业中的儿童文学
2.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化产业进程中的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
第 1 节 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文化
第 2 节 当代儿童文化中的儿童文学
第 3 节 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产业
(四)考核要求
1. 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文化
(1)识记: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的总体关系。
(2)领会:儿童文学中几种典型的儿童文化书写及其意义。
2. 当代儿童文化中的儿童文学
(1)识记:儿童漫画、影视、电子游戏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
(2)领会:当代视像化进程中儿童文化生产给儿童文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 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产业
(1)识记:儿童文化产业与儿童文学的关系。
(2)领会: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化产业化进程中的社会意义。

第四章 多学科视野下的儿童文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儿童文学与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之间的关联以及从多学科的视角来考察儿童和儿童文学的重要性。
(二)课程内容
第 1 节 儿童文学与哲学
1.儿童与哲学
2.儿童文学中的哲理蕴涵
3.儿童文学的哲学表达方式
第 2 节 儿童文学与教育学
1.儿童与教育
2.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观
3.儿童文学的教育性
第 3 节 儿童文学与伦理学
1.儿童与伦理
2.儿童文学与儿童的道德养成
3.儿童文学的伦理审查
(三)考核知识点
第 1 节 儿童文学与哲学
第 2 节 儿童文学与教育学
第 3 节 儿童文学与伦理学
(四)考核要求
1. 儿童文学与哲学
(1)识记:从多学科视角考察儿童和儿童文学的必要性。
(2)领会:儿童文学作品的哲学表达遵循的规律和特点。
2. 儿童文学与教育学
(1)识记: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观的关系。
(2)领会: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与文学性之间的互动,解释它们在儿童文学中的体现。
3. 儿童文学与伦理学
(1)识记:儿童文学与儿童的道德养成的关系。
(2)领会:儿童文学伦理审查的必要性、标准、有效性。

第五章 儿童文学的韵律艺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童年期的韵律本能和韵律敏感,以及它们在儿童文学中的作用;分析韵文体儿童文学的语言韵律特征,能够举例说明韵文体在儿童文学中的表现及其对儿童文学的艺术价值。
(二)课程内容
第 1 节 童年和韵律
1.韵律感是一种本能
2.韵律感与秩序感
第 2 节 儿童文学的语言韵律
1.韵文体儿童文学的语言韵律
2.散文体儿童文学的语言韵律
第 3 节 儿童文学的故事韵律
1.故事结构的韵律
2.故事节奏的韵律
(三)考核知识点
第 1 节 童年和韵律
第 2 节 儿童文学的语言韵律
第 3 节 儿童文学的故事韵律
(四)考核要求
1. 童年和韵律
(1)识记:童年期韵律本能和韵律敏感的表现。
(2)领会:韵律感和秩序感之间的关系。
2. 儿童文学的语言韵律
(1)识记:韵文体和散文体儿童文学的语言韵律特征。
(2)领会:韵文体和散文体儿童文学在表现韵律方面的作用。
3. 儿童文学的故事韵律
(1)识记:儿童文学的故事结构韵律和故事节奏韵律的概念。
(2)领会:具体作品中的故事结构韵律的特征及其对儿童文学的艺术价值。

第六章 儿童文学的游戏艺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的角色和承担的功能,能够分析儿童文学中的游戏性,理解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之间的联系,以及游戏在儿童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内容
第 1 节 儿童与游戏
1.游戏是一种学习
2.游戏是一种创造
3.游戏是一种娱乐
第 2 节 儿童文学的游戏性
1.表现内容的游戏性
2.表现形式的游戏性
3.阅读操作的游戏性
第 3 节 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
1.自由的精神
2.欢乐的精神
3.严肃的精神
(三)考核知识点
第 1 节 儿童与游戏
第 2 节 儿童文学的游戏性
第 3 节 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
(四)考核要求
1. 儿童与游戏
(1)识记: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的角色和功能。
(2)领会:游戏是一种学习、创造和娱乐的工具。
2. 儿童文学的游戏性
(1)识记:儿童文学游戏性的具体体现。
(2)领会:儿童文学游戏性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
3. 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
(1)识记: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内涵。
(2)领会:结合作品领会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严肃性。

第七章 儿童文学的幽默艺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儿童文学中的幽默传统,掌握儿童文学中幽默的几种主要表现手法,理解儿童文学的幽默品格以及童年幽默的独特精神。
(二)课程内容
第 1 节 儿童文学的幽默传统
1.来自民间的幽默美学
2.幽默艺术的发展
第 2 节 幽默的几种手法
1.童谣
2.夸张
3.复义
4.讽刺
第 3 节 儿童文学的幽默品格
1.幽默与滑稽
2.童年幽默的精神
(三)考核知识点
第 1 节 儿童文学的幽默传统
第 2 节 幽默的几种手法
第 3 节 儿童文学的幽默品格
(四)考核要求
1. 儿童文学的幽默传统
(1)识记:儿童文学中的幽默传统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2)领会:民间文化对儿童文学幽默的影响和基本特点。
2. 幽默的几种手法
(1)识记:儿童文学中常见的幽默表现手法。
(2)领会:这些幽默手法如何运用于儿童文学作品,以及它们的作用和效果。
3. 儿童文学的幽默品格
(1)识记:儿童文学的幽默品格和特点,包括幽默与滑稽的关系和童年幽默的精神内涵。
(2)领会:儿童文学的幽默与一般童年搞笑的区别。

第八章 儿童文学的荒诞艺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文学中的荒诞艺术,掌握儿童文学荒诞手法的艺术价值,理解童年荒诞艺术的特征。
(二)课程内容
第 1 节 什么是荒诞
1.荒诞与幻想
2.荒诞与夸张
3.荒诞与幽默
第 2 节 荒诞的意义
1.荒诞中的游戏意义
2.荒诞中的狂欢精神
3.荒诞中的思想寓言
第 3 节 童年荒诞艺术的特征
1.趣味:童年荒诞艺术的核心
2.生命力:童年荒诞艺术的目的
3.温情:童年荒诞艺术的价值
(三)考核知识点
第 1 节 什么是荒诞
第 2 节 荒诞的意义
第 3 节 童年荒诞艺术的特征
(四)考核要求
1. 什么是荒诞
(1)识记:荒诞与幻想、夸张、幽默之间的关联。
(2)领会:儿童文学中荒诞艺术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第 2 节 荒诞的意义
(1)识记:儿童文学荒诞手法艺术价值的具体体现。
(2)领会:荒诞艺术在儿童文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第 3 节 童年荒诞艺术的特征
(1)识记:童年荒诞艺术的基本特征。
(2)领会:儿童文学荒诞艺术与现代文学荒诞艺术的区别。

第九章 儿童文学的叙事艺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文学中的叙事艺术,能够通过分析儿童文学中的叙事艺术深入解读儿童文学作品,理解儿童文学中的另类叙事传统。
(二)课程内容
第 1 节 叙事视角下的儿童文学
1.从故事到叙事
2.叙事理论与儿童文学
第 2 节 儿童文学中的叙事艺术分析
1.人物
2.情节
3.细节
4.语言
第 3 节 儿童文学的另类叙事
1.儿童文学的另类叙事传统
2.当代儿童文学的几种另类叙事
(三)考核知识点
第 1 节 叙事视角下的儿童文学
第 2 节 儿童文学中的叙事艺术分析
第 3 节 儿童文学的另类叙事
(四)考核要求
1. 叙事视角下的儿童文学
(1)识记:叙事与故事的关系,叙事理论在儿童文学中的应用。
(2)领会:叙事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解读的价值。
2. 儿童文学中的叙事艺术分析
(1)识记:儿童文学叙事中的人物、情节、细节和语言等元素。
(2)领会:叙事类儿童文学的人物类型、情节结构、细节、语言的主要特征。
3. 儿童文学的另类叙事
(1)识记:儿童文学的另类叙事传统。
(2)领会:当代儿童文学的一些另类叙事现象。

第十章 儿歌与儿童诗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歌和儿童诗的基本特征,分析儿歌和儿童诗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儿童诗与儿歌的异同以及儿童创作的儿童诗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 1 节 儿歌
1.传统儿歌
2.创作儿歌
第 2 节 儿童诗
(三)考核知识点
第 1 节 儿歌
第 2 节 儿童诗
(四)考核要求
1. 儿歌
(1)识记:传统儿歌的几种典型形式。
(2)领会:创作儿歌的艺术特征,如何评判创作儿歌作品的艺术优劣。
2. 儿童诗
(1)识记:儿童诗的独特性及几种主要表现内容。
(2)领会:儿童创作的儿童诗的特点。

第十一章 图画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理解图画书的当代概念和构成要素,图画书中图画如何叙事、传情达意,以及与文字互动的方式,探讨图画书的审美和艺术熏陶功能,以及对儿童心理能力发展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 1 节 图画书的概念与构成
1.图画书的当代概念
2.图画书的文本构成
第 2 节 图画书的特殊语言
1.图画如何叙事
2.图画如何传情达意
3.图画如何与文字互动
第 3 节 图画书的功能
1.审美和艺术熏陶
2.心理能力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
第 1 节 图画书的概念与构成
第 2 节 图画书的特殊语言
第 3 节 图画书的功能
(四)考核要求
1. 图画书的概念与构成
(1)识记:图画书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当代概念。
(2)领会:当代图画书与一般插图故事的区别。
2. 图画书的特殊语言
(1)识记:图画书中的特殊视觉语言元素,如色彩、线条、视角、细节。
(2)领会:图画书如何通过这些视觉元素完成故事的叙事和传情达意,以及文字与图画之间的互动。
3. 图画书的功能
(1)识记:图画书的审美和艺术熏陶功能,以及对儿童心理能力发展的影响。
(2)领会:图画书在儿童文学中的独特艺术功能,以及它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第十二章 童话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了解童话的概念和其在中文语境下的文体演变,理解童话幻想的核心,掌握童话的主要艺术手法。
(二)课程内容
第 1 节 童话的概念与文体演变
第 2 节 幻想:童话艺术的核心
1.童话幻想中的趣味
2.童话幻想中的温情
3.童话幻想中的哲理
4.童话幻想中的讽刺
5.童话幻想中的社会批判
第 3 节 童话的主要艺术手法
1.拟人
2.夸张
3.错位
(三)考核知识点
第 1 节 童话的概念与文体演变
第 2 节 幻想:童话艺术的核心
第 3 节 童话的主要艺术手法
(四)考核要求
1. 童话的概念与文体演变
(1)识记:童话的概念和中文语境下的文体演变。
(2)领会:现代创作童话相较于民间童话的艺术进步。
2. 幻想:童话艺术的核心
(1)识记:童话幻想的核心元素。
(2)领会:童话如何通过幻想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其独特趣味、温情、哲理、讽刺和社会批判内涵的。
3. 童话的主要艺术手法
(1)识记:童话的主要艺术手法。
(2)领会:这些艺术手法是如何在童话中应用,以达到故事叙事和意义表达的目的的。

第十三章 儿童小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掌握儿童小说的普遍主题,理解幻想小说和动物小说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 1 节 儿童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书写和呈现儿童的生活现实
2.塑造和表现儿童的典型形象
3.传递和表达儿童的生活愿望
4.追索和探寻童年的精神内涵
第 2 节 成长:儿童小说的普遍主题
第 3 节 幻想小说与动物小说
1.幻想小说
2.动物小说
(三)考核知识点
第 1 节 儿童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第 2 节 成长:儿童小说的普遍主题
第 3 节 幻想小说与动物小说
(四)考核要求
1. 儿童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识记:儿童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2)领会:儿童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塑造。
2. 成长:儿童小说的普遍主题
(1)识记:儿童小说中“成长”主题的艺术表现包括哪些基本类型。
(2)领会:“成长”主题的儿童小说与成长小说存在的共性和区别。
3. 幻想小说与动物小说
(1)识记:幻想小说和动物小说的特点。
(2)领会:动物小说常用叙事角度的艺术表现效果。

第十四章 其他文体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不同的儿童文学其他文体的概念和特点,掌握这些文体的基本艺术特征和视角,理解这些文体在儿童文学中的角色和意义。
(二)课程内容
第 1 节 儿童散文
1.儿童生活的视角
2.童年回忆的视角
3.童年启悟的视角
第 2 节 寓言
第 3 节 儿童剧
第 4 节 科学文艺
第 5 节 儿童报告文学
(三)考核知识点
第 1 节 儿童散文
第 2 节 寓言
第 3 节 儿童剧
第 4 节 科学文艺
第 5 节 儿童报告文学
(四)考核要求
1. 儿童散文
(1)识记:儿童散文的概念和视角。
(2)领会:儿童散文的基本艺术特征和在儿童文学中的表现方式。
2. 寓言
(1)识记:寓言的概念和主要艺术特征。
(2)领会:寓言的主要用途和在儿童文学中的角色。
3. 儿童剧
(1)识记:儿童剧的基本特点。
(2)领会:儿童剧的艺术表现和在儿童文学领域的意义。
4. 科学文艺
(1)识记:儿童科学文艺的类型和特点。
(2)领会:儿童科学文艺的艺术形态和在儿童文学领域的意义。
5. 儿童报告文学
(1)识记:儿童报告文学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2)领会:儿童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和在儿童文学领域的意义。

第十五章 儿童文学的接受与教学应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读者群体,掌握儿童读者在儿童文学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典型特征,理解儿童文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课堂教学实践。
(二)课程内容
第 1 节 儿童文学的阅读接受
1.儿童文学的读者
2.儿童读者的阅读接受特征
第 2 节 儿童文学的教学应用
1.儿童文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2.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
(三)考核知识点
第 1 节 儿童文学的阅读接受
第 2 节 儿童文学的教学应用
(四)考核要求
1. 儿童文学的阅读接受
(1)识记:儿童文学的读者群体的类型、特点、阅读接受特征。
(2)领会:成人读者参与儿童文学阅读活动的意义。
2. 儿童文学的教学应用
(1)识记:儿童文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领会:对儿童是否具备审美能力的批判性思考。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能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小学教育专业(转升本)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本门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可以作为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与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大纲的具体化,教材的内容是对大纲规定的内容的具体而系统的阐述。教材是学习者学习和社会助学的主要材料依据,是学习者掌握本门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
本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凡是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教材都作了系统和全面的阐释。教材比大纲详尽,大纲比教材扼要。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体系表达的需要,教材内容有时超出大纲规定的范围,常常不在考核范围之内。

(三)关于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学习教材:
方卫平著:《儿童文学教程(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 年版。
推荐参考书:
1.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年版。
2.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本专业的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试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在自学要求中,对各部分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其表达用语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着重掌握等。
本课程共 4 个学分。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各章的学习目的要求中也指明了各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现根据学习者情况就自学方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1.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
儿童文学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广泛的儿童文学体裁,课程内容较多。考生应根据自己在职、业余等特点,合理利用时间,用零散的时间学习个别知识点、个别概念,在集中的时间系统综合地学习大块教材内容,消化和理解教材。考生需要在理解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具体可通过仔细研读课程大纲,在了解每一章的主题和重点内容后,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记录笔记等方式,确保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的深入性。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儿童文学涉及广泛的儿童文学体裁、作家和作品。学生需要在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广泛阅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以熟悉各种儿童文学体裁以及相关的历史和发展、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风格。对本课程核心知识的掌握也不应该通过死记硬背,考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真实的教育场景和儿童文化中,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更好地理解、解释和应用所学知识,最终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钻研指定教材,参考推荐书籍,对考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把握正确的助学导向,避免考生走弯路。
2.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将识记、领会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和知识是有系统的和有逻辑的,这就是它们的内在联系,重点内容就是这个逻辑的轴线和各个关节点;一般内容就是围绕这个轴线的关节点的分枝和细节。着眼点是关节点和轴线,但要从分枝和细节下手,这样去掌握知识的整个系统。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在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并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的偏途。
4.社会助学者在指导学习者应考时应注意课堂集中辅导和课后实践引导相结合。本课程的课堂集中辅导时间应予充分保证,一般不得少于 36 个学时。

(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源于考核的内容。课程上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四个能力层次是等级递进关系,由低到高依次是: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知道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表述或识别。
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认识和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本课程规定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七)关于试卷结构及考试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的考试采用笔试闭卷方式,时间为 120 分钟。60 分为及格线。考试时史允许带钢笔或圆珠笔、2B 铅笔、橡皮。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覆盖到章,并适当考虑课程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面。
3.命制的试题中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 20%,领会占 30%,简单应用占 30%,综合应用占 20%。
5.试题要合理安排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 20%;较易占 30%;较难占 30%,难占 20%。
6.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