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4]
中药药剂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OO一年十月
自学用书:《中药药剂学》,范碧亭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参考书目:1、《药剂学》(第二版),南京药学院药剂学教研组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版
2、《中药药剂学》(供中药类专业专科及成人用),徐连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7月
Ⅰ 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它不但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联系,而且和生产实际及临床用药也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中药药剂学是联结中医与中药的桥梁。
为使学员学好本门课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掌握与中药药剂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保证自学考试质量,现将本考试大纲的内容简介如下:本课程内容分为22章,第一部分“绪论”,“药剂制备基础”,包括药剂卫生、粉碎与筛析、浸提与分离、蒸发与干燥、表面活性剂等六章;即将中药药剂学中带共性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归于这六章。第二部分包括浸出制剂、胶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片剂、外用膏剂、栓剂、注射剂(附滴眼剂)、气雾剂及其他剂型共十三章;即将中药各种剂型的基本理论、制备技术与质量控制等内容归于这十三章。第三部分包括药物新剂型、中药制剂的稳定性、中药制剂的生物有效性,中药的配伍变化等四章;本章属中药药剂学较新进展的内容,其研究性质更为明显,掌握本章内容对实现中药药剂现代化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中药药剂学自学考试大纲则以第一部分“药剂制备基础”与第二部分“中药制剂”为重点,绪论和其他两章重点内容要求熟习,一般内容有一定了解即可。
本大纲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并吸收近年来药剂学的新成就。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要求学员掌握中药各种常用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要具备初步进行中药剂型改革及药剂生物有效性的研究知识和能力。为此,应该学习中药药剂的基本理论知识,训练中药药剂的基本技能,并应适当地学习现代药剂学中的有关内容。
本门课程自学时数为140学时,实验为54学时。
Ⅱ 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考核要求
1、掌握剂型选择的原则和中药药剂工作依据(药典与部颁标准等)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常用术语。
2、熟悉中药药剂学的含义、性质、任务。
3、了解药物剂型分类与中药药剂的发展史。
二、课程内容
精读:① 中药药剂学的性质及剂型选择原则;② 中药药剂的常用术语;③ 中药药剂的工作依据。
通读:① 中药药剂的发展药史;② 药物剂型的分类;③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任务。
第二章 中药调剂的基础知识
一、考核要求
1、掌握调剂工作制度和程序,审查处方和调配药剂要点。
2、熟悉中药“斗谱”排列的原则;度量衡;中药毒性药品品种及用量;处方禁忌药。
3、了解处方种类与格式;中药房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中药房的类型与任务。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通读:中药调剂的内容
第二节 处方
通读:处方的含义、种类、内容、格式;中药处方组成的特点。
第三节 中药房的组织结构与管理
精读:调剂工作制度;中药“斗谱”排列的原则;度量衡;中药毒性药。
通读:中药调剂室、制剂室、供应室等的工作任务与内容;配伍及妊娠禁忌药等知识。
第四节 调剂用药的供应
通读:调剂用饮片和中成药的采购、贮存、调拨、供应的方法和步骤。
第五节 配方的基本知识与要点
精读:中药处方的审查、调配、复核及发药的要求与方法。
通读:特殊药品的处理方法;配方注意事项。
第三章 药剂卫生
一、考核要求
1、掌握中药制剂中常用的灭菌方法。
2、熟悉药剂防腐、无菌操作及除尘的方法与措施及药剂卫生的基本要求。
3、了解药剂卫生的重要意义及药剂制备的GMP基本要求及F值和F0值。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精读:药剂卫生标准(见现行文件规定)
通读:① 药剂卫生的重要意义及与药剂质量的关系;② 中药药剂的污染途径。
第二节 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
通读:中药制药厂建设的基本要求:空气洁净技术与应用;洁净室的卫生与管理。
第三节 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精读:物理灭菌法(干热、湿热、紫外线、Co-60等)的特点应用及影响因素。
通读:① 化学灭菌法;② 无菌操作法的要领及注意事项;③ F值和F0值。
第四节 防腐与防虫
精读:常用防腐剂的性质与应用。
通读:药剂防腐、防霉与防虫的意义及防止措施。
第四章 粉碎与筛析
一、考核要求
1、掌握常用的粉碎方法。
2、熟悉粉碎和筛析的常用机械的构造、性能与使用方法。
3、了解药料粉碎和筛析的基本原理及微粉学基本知识。
二、课程内容
精读:粉碎方法(干法粉碎与湿法粉碎及细料药的粉碎方法)。
通读:① 药料粉碎的目的意义;② 粉碎基本原理;③ 主要粉碎机械的构造、性能、使用方法及除尘设备。
第二节 筛析
精读:① 药筛的种类、规格;② 药粉的分等(参见《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
通读:① 药粉的筛析含义与目的;② 过筛器械的构造,性能及使用方法;③ 筛析分离药粉的方法和器械使用。
第三节 微粉学基础知识
通读:① 微粉学的概念;② 微粒的性质(比表面积,密度、孔隙率及流动性等);③ 微粉学在药剂生产中的应用。
第五章 散剂
一、考核要求
1、掌握药物粉末混合原则与制备方法。
2、熟悉中药散剂、含义与特点。
3、了解散剂、质量要求。
二、课程内容
精读:① 散剂的定义、特点与分类;② 中药一般散剂的制法(重点搞清楚“倍增套色法”)和混合器械。
通读:① 特殊散剂(包括含毒剧药散剂售含液体散剂及含共熔成分散剂)的制法;② 散剂举例。
第六章 浸提、分离与浓缩、干燥
一、考核要求
1、掌握各类药料的浸提方法和器械。
2、熟悉植物药料的浸提原理和影响因素。
3、掌握常用浓缩与干燥的方法及设备的构造、性能与使用。
4、熟悉浓缩与干燥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5、了解常用溶剂的性质与处理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药材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通读:药材成分的分类及各类成分与疗效的关系以及如何做到去粗存精,有效地提取。
第二节 浸提原理与影响因素
精读:① 植物药料的浸出过程(浸润、渗透,解吸、溶雇解;扩散、置换等);② 影响浸提的主要因素(药料性状、溶媒性质、PH值、温度、时间及浓度差等)。
第三节 常用浸提方法与设备
一、浸提溶剂
精读:① 水;② 不同浓度乙醇。
通读:① 油、乙酸乙酯、丙酮、氯仿等溶剂的性质和使用;② 浸提辅助剂(酸、碱、甘油、表面活性剂等)的应用。
二、浸提方法与设备
精读:① 常用的浸提方法(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法、蒸馏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等)及设备;② 常用的精制方法:醇处理(浓缩、加醇、冷藏、过滤、回收)及其他有机溶剂的分级沉淀法,结晶和重结晶法,萃取法,盐析法,透析法,层析法,吸附法,及离子交换法等。
第四节 常用精制方法
精读:① 水提醇沉法;② 醇提水沉法。
通读:① 透析法;② 盐析法。
第五节 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精读:① 普通滤过的滤材,滤器的种类与性质;② 微孔薄膜过滤和超滤法。
通读:① 过滤方法、设备及影响因素;② 离心分离方法及设备。
第六节 浓缩
精读:常用蒸发浓缩的方法(常压浓缩、减压浓缩、薄膜浓缩和多效浓缩等)及器械的构造、性能与使用方法。
通读:影响蒸发的因素(加热方式、药液性质、传热速度、蒸发面积与表面压力等)
第七节 干燥
精读:常用干燥方法(气流干燥、真空干燥、喷雾干燥、远红外干燥、沸腾干燥、冷冻干燥等)与设备。
通读:影响干燥的因素(药料的性质,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与流速,干燥时蒸汽压力等)。
第七章 浸出制剂
本章所列的浸出制剂有:合剂、口服液、酒剂、酊剂,糖浆剂;煎膏剂(膏滋),流浸膏、浸膏剂等。
一、考核要求
1、掌握各种浸出剂型的概念;特点;与制备方法。
2、熟悉各种浸出制剂的质量要求和控制方法。
二、课程内容
精读:合剂、口服液、酒剂、酊剂、糖浆剂、煎膏剂、流浸膏、浸膏剂的概念、特点及制备方法。
通读:各种浸出制剂的质量要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举例。
第八章 分散技术与液体药剂
一、考核要求
1、掌握分散体系的基本理论;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与应用(增溶、乳化、助悬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乳剂的形成理论及稳定性,乳化剂的选用;混悬剂的稳定性;各类液体药剂的特点、制法与质量要求。
2、熟悉分散技术在药剂中的应用:溶解、增溶、助溶、乳化、混悬的概念;各类液体药剂的质量评定。
3、了解按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分类的各种液体剂型的概念及特点;液体药剂的色、香、味及包装贮藏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通读:药剂分散体系、分散相、分散媒介的概念;形成药剂分散体系的基本理论;分散技术在药剂中的应用;最常用的溶剂。
第二节 表面现象与表面活性剂
通读:表面现象有关的基础理论;表面活性剂的含义、种类(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性质与应用。
第三节 溶解与真溶液型药剂
精读:增溶、助溶等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原理与应用;真溶液型药剂的含义、特点及制法。
通读:溶解、溶解度的含义。
第四节 胶体溶液型药剂
精读:胶体溶液型药剂的种类、特点及制法;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与解决方法。
通读:亲水胶体、疏水胶体、保护胶体、触变胶体、凝胶等的含义。
第五节 乳浊液型药剂
精读:乳浊液型药剂含义、特点、制法与应用;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与解决方法。
通读:乳化、乳化剂等的含义,乳化的原理和条件。
第六节 混悬液型药剂
通读:混悬剂概念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第九章 注射剂(附:滴眼剂)
一、考核要求
1、掌握中药注射剂所用药物提取与精制的常用方法;中药注射剂的全部制备工艺过程和器械的构造、性能与使用等;热原的污染途径与除去方法。
2、熟悉注射剂、输液剂、粉针剂及眼用溶液的含义、特点与分类;注射剂常用溶媒的性质;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及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油的质量标准及精制法;注射剂的附加剂种类、性质及应用;注射剂容器的种类;质量要求及处理方法;热原的含义、组成与特性。
3、了解中药注射剂的质量要求,研究概况与展望。
4、熟悉滴眼剂的含义、特点与制备工艺及质量要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精读:注射剂的定义、分类与特点。
通读:①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要求;② 中药注射剂的研究概况与展望。
第二节 热原
精读:热原的污染途径、除去方法与检查方法。
通读:热原的定义、组成与特性。
第三节 注射剂的溶剂
精读:① 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② 蒸馏法制备注射用冰;③ 反渗透法的原理、设备及操作。
通读:① 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与精制法;② 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溶剂的性质、处理与应用。
第四节 注射剂的附加剂
通读:增溶剂、抗氧剂、抑菌剂;调PH值的附加剂、调渗透压剂、减轻疼痛附加剂等性能与用法。
第五节 注射剂的制备
精读:① 中药注射剂的药料提取和精制法(水醇法、醇冰法、蒸馏法、离子交换法、透析法与超滤法等);② 中药注射剂的配制、灌制、灭菌,灯检、印字、包装与贮存等工序的器械和操作。
通读:① 注射剂容器的种类、式样,规格和质量要求;② 注射剂容器的处理(安瓿的切割、圆口、洗涤、干燥和灭菌及存放等工序的操作)与器械。
第六节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
精读:① 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② 中药注射剂检查项目;理化检查(外观、色泽、澄明度、PH值、无菌、鉴别、蛋白质、鞣质、草盐酸、重金属、钾离子、炽灼残渣等),安全试验(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刺激性试验、溶血试验、过敏试验等),热原检查,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稳定性实验。
第七节 输液剂及血浆代用液
精读:① 输液剂的定义、特点;② 渗透压的测定与调整。
通读:① 输液剂的种类和应用;② 输液剂的制备工艺;③ 输液剂的举例及常发生的质量问题和解决办法;④ 人工代血浆的含义、特点、用途及制备要点。
第八节 粉针剂及其他注射剂
通读:① 粉针剂的含义、特点;② 粉针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检查与举例;③ 混悬剂注射型的含义、特点与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制备要点与质量要求;④ 乳浊型注射剂的含义、特点,制备要点与质量要求。
第九节 注射剂的新产品设计
不要求
第十节 滴眼剂
通读:① 滴眼剂的含义、特点与质量要求;② 眼用溶液剂的制备工艺:容器选用处理,药液的提取精制与配制,PH值和渗透压的测定与调整,分装,质量检查与举例。
第十章 外用膏剂
一、考核要求
1、掌握软膏与硬膏的常用基质;掌握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各类外用膏剂的含义、种类与应用;熟悉黑膏药的制法。
3、了解外用膏剂的质量要求;了解外用膏剂药物的透皮吸收机理;橡皮膏、涂膜剂的制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通读:① 外用膏剂的含义、种类与特点;② 外用膏剂药物的透皮吸收机理。
第二节 软膏剂
精读:① 软膏剂的常用基质的种类、性质和应用;② 软膏剂的制法与举例。
通读:软膏剂的质量评价。
第三节 黑膏药
精读:黑膏药的制备:① 炸料,炼油、下丹、去“火毒”,摊涂等工艺过程;② 有关问题讨论与制备方法的改进。
通读:① 黑膏药的药料选用与处理,基质原料的要求与选择;② 黑膏药举例。
第四节 橡皮膏
通读:① 中药橡皮膏的常用基质和药料处理;② 橡皮膏的制法与举例;③ 橡皮膏的质量检查。
第五节 糊剂、涂膜剂与贴膏剂
通读:涂膜剂、贴膏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第十一章 栓剂
一、考核要求
1、掌握常用基质的种类与性质;掌握热熔法制备栓剂。
2、熟悉栓剂的定义、特点与应用;熟悉栓剂中药物吸收与转运等机理及置换价。
二、课程内容
精读:① 栓剂的作用机理:药物吸收,转运途径与药效;② 栓剂的基质要求、种类与性质:脂肪性基质、水溶性基质或亲水性基质等;③ 置换价;④ 栓剂的制法与举例。
通读:① 栓剂的定义、种类、特点与应用;② 栓剂的质量评判定:释放度、刺激性等。
第十二章 胶剂
一、考核要求
1、掌握胶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
2、熟悉胶体溶液型药剂的种类、特性和影响稳定性因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精读:胶剂的含义。
通读:胶剂的特点、种类。
第二节 胶剂的原辅料
通读:胶剂原辅料的选择与处理
第三节 胶剂的制备
精读: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以阿胶、鹿角胶为代表)
第四节 胶剂的质量要求
通读:胶剂的质量要求及其质量检查项目。
第十三章 胶囊剂
一、考核要求
1、掌握胶囊剂(硬胶囊与软胶囊)的制备方法。
2、熟悉胶囊剂的含义、分类与特点。
3、了解胶囊剂的质量要求。
二、课程内容
精读:① 胶囊剂的含义、分类、特点及规格;② 软胶囊(胶丸)的制备方法(模压法、滴制法)。
通读:① 硬胶囊剂的制备方法(重点为药物填充);② 胶囊剂的质量要求与举例。
第十四章 丸剂
一、考核要求
1、掌握泛制法,塑制法及滴制法等丸剂制备工艺。
2、熟悉丸剂的含义、种类与特点;丸剂的包衣。
3、了解丸剂的质量要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精读:丸剂的概念、种类与特点。
第二节 水丸
精读:① 水丸的含义与特点;② 水丸的泛制方法(手工泛丸和机械泛丸)与器械。
通读:① 常用赋形剂的选用;② 水丸包衣的目的,包衣物料和方法;③ 水丸质量要求与存在的问题;④ 水丸举例。
第三节 蜜丸
精读:① 蜜丸的含义与特点;② 蜂蜜炼制的目的、方法与要求;③ 蜜丸的制法与机械。
通读:① 蜂蜜品种;② 蜜丸包衣、包装(包括蜡壳的制备);③ 蜜丸的质量要求(包括杂菌及螨的检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④ 蜜丸举例。
第四节 浓缩丸
精读:① 浓缩丸的含义、种类与特点;② 浓缩丸的制法与举例。
通读:① 水蜜丸的含义、种类与特点;② 药粉性质与水蜜比例及用量;③ 水蜜丸的制法与举例。
第五节 糊丸和蜡丸
通读:① 糊丸的含义与特点;② 糊粉种类与糊的制法;③ 制丸机械与举例;④ 蜡丸的含义与特点;⑤ 蜂蜡的质量要求与处理;⑥ 蜡丸的制法与举例。
第六节 滴丸
精读:① 滴丸的定义与特点;② 常用基质与冷却剂;③ 滴丸的制备方法与器械。
通读:滴丸的举例。
第七节 丸剂的包衣
通读:丸剂包衣的目的、种类与方法。
第八节 丸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通读:丸剂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检查项目。
第十五章 颗粒剂
一、考核要求
1、掌握颗粒剂的含义及制备方法。
2、熟悉颗粒剂的特点、分类及质量要求。
二、课程内容
精读:① 颗粒剂的含义与特点;② 颗粒剂的制备工艺。
通读:① 颗粒剂的发展概况;② 颗粒剂的质量要求及举例;③ 颗粒剂、沸腾床的构造,性能及使用方法。
第十六章 片剂
一、考核要求
1、掌握片剂常用赋形剂的种类、性质与应用;中药片剂的制备方法和机械构造及使用方法。
2、熟悉中药片剂的含义、特点、种类与应用;压片时常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了解片剂的压制理论及全粉末直接压片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通读:① 中药片剂的定义、种类、特点与应用;② 中药片剂的发展概况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片剂的赋形剂
精读:常用片剂赋形剂的种类、性质和应用。
第三节 片剂的制备
精读:制片工序及压片机的构造、性能与使用。
通读:① 压片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② 片重计算;③ 全粉末直接压片的赋形剂种类、特性及压片方法。
第四节 片剂的包衣
精读: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糖衣、薄膜衣、肠溶衣等)和特点。
通读:① 包衣物料的性质与应用;② 包衣器械与方法(滚转法、喷雾法等)。
第五节 片剂质量检查
精读:片剂质量检查项目与方法(外观、硬度,重量差异,崩解度)鉴别试验、主药含量、溶出速率等)。
通读:中药片剂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第六节 片剂的包装和贮藏
通读:包装容器、步骤、自动包装机及贮藏要求。
第七节 片剂的新产品设计
不要求
第八节 片剂的举例
选择有代表性的中药片剂(原粉片、浸膏片、提纯物片等)数种作为实例结合功效和工艺进行学习分析。
第十七章 气雾剂与其他气体药剂
一、考核要求
1、熟悉气雾剂的含义、种类与特点。
2、熟悉气雾剂的组成、制法与用法。
二、课程内容
通读:① 气雾剂的含义、种类、特点与发展;② 气雾剂的组成:药物、抛射剂、耐压容器、阀门系统、推动钮等;③ 气雾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检查与举例;④ 气压制剂的含义、特点、制法与用法。
第十八章 其他制剂
一、考核要求
1、掌握露剂、口服液剂、锭剂、茶剂、膜剂的含义、特点、制法与应用。
2、了解丹药、炙剂、熨剂、钉剂、海绵剂等剂型的含义、特点、制法与应用。
二、课程内容
精读:① 露剂(芳香水剂)、口服液剂(包括中药乳剂)的含义、特点、制法、举例与应用;② 锭剂、茶剂、膜剂的定义、特点与应用,这几种剂型的制法与举例。
通读:① 丹药、炙剂、熨剂、钉剂等传统剂型的含义、特点与应用。这几种剂型的制法与举例;② 海绵荆售离藩透入剂事现代剂型的含义、特点与应用,这两种剂型的制法与举例。
第十九章 长效制剂、速效制剂与靶向给药系统
一、考核要求
1、熟悉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含义、作用特点及基本制法。
2、熟悉固体分散技术、微囊包囊等包合技术的含义及其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3、了解脂质体、磁性制剂、膜控制剂胃驻留控释制剂及前体药物制剂的含义、特点及制法。
二、课程内容
精读: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含义、作用特点及基本制法;β-环糊精包合物的概念、作用、特点。
通读:① 固体分散技术、微型包囊等包合技术的含义及制备技术;② 脂质体、磁性制剂、膜控制剂、胃驻留控释制剂及前体药物制剂的含义、特点及制备方法;③ 靶向制剂的含义。
第二十章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一、考核要求
1、掌握在室温条件下求药物制剂有效期的方法。
2、熟悉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和化学动力学方法在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中的应用。
3、了解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
精读:① 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② 药物制剂由于水解、氧化或其它反应引起的不稳定作用;③ 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水分、空气、温度、光线、酸或碱等催化作用离子强度等;④ 为保持药剂稳定性应采取的措施;⑤ 药剂稳定性的试验方法:留样观察法、加速试验法;⑥ 药物制剂半衰期和有效期的求算法。
通读:① 药物粉末与辅料混合物的稳定性试验;② 片剂、丸剂等剂型的稳定性试验。
第二十一章 中药制剂的生物有效性
一、考核要求
1、掌握生物利用度的测定与评价的常用方法。
2、熟悉生物药剂学的含义、目的和重要意义。
3、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通读:生物药剂学的含义、目的、重要意义与发展概况。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转化过程
通读:① 药物的吸收(消化管吸收和非口服制剂的吸收),血药浓度,体内分布,代谢反应,排泄(肾脏与胆汁排泄);各过程的机理与主要影响因素;② 药物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评价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的方法
通读:① 生物利用度的含义;② 生物利用度测定与评价的常用方法。
第二十二章 药物的配伍变化
一、考核要求
1、掌握药物配伍变化、配伍禁忌的含义;研究配伍变化的目的;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内容;中药配伍禁忌与处理原则。
2、熟悉中药学、药理学及注射剂的配伍变化。
3、了解溶液中配伍变化的实验变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通读:研究药物配伍变化的目的;配伍变化的类型与配伍禁忌的含义。
第二节 中药学的配伍变化
通读:中药处方的组方原则与配伍方法;中药配伍禁忌与研究;中西药的配伍。
第三节 药理学的配伍变化
通读:药物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增强毒副作用等配伍。
第四节 药剂学的配伍变化
通读:物理的、化学的、注射剂的配伍变化。
第五节 配伍变化的处理原则与方法
通读:各类配伍变化处理的一般原则及各种处理方法。
第六节 溶液中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通读:可见的配伍变化实验方法。
第二十三章 中药新药的研制
不要求
实验项目与实验时数及自学时数
序号 |
项目名称 |
实验时数 |
自学时数 |
1 |
溶液剂 |
2 |
4 |
2 |
糖浆剂 |
2 |
4 |
3 |
散 剂 |
2 |
4 |
4 |
颗粒剂 |
8 |
16 |
5 |
混悬液 |
2 |
4 |
6 |
丸 剂 |
4 |
8 |
7 |
口服液 |
8 |
16 |
8 |
乳浊液 |
2 |
4 |
9 |
微囊剂 |
4 |
8 |
10 |
膜 剂 |
2 |
4 |
11 |
栓 剂 |
2 |
4 |
12 |
片 剂 |
8 |
16 |
13 |
药物稳定性 |
8 |
16 |
以上共13次实验,计54学时,实验考试时抽取其中1-2项实验进行考核。
Ⅲ 学习方法指导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务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员最好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例如从事过中药制剂或调剂工作,对中药的实际工作比较熟悉。否则应在学习过程中到中药制药厂和中药房去进行一定时间见习,以便获得感性认识,这样对学习本课程将有益处。按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专业考试计划》规定,本课程的指定教材为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即供中药专业用的《中药药剂学》。为提高学习质量,重点辅导理论与技术比较难的章节。这对学习中药药剂学会有帮助。
自学时数分配表
顺序 |
内容 |
自学时数 |
1 |
绪论 |
4 |
2 |
中药调剂的基础知识 |
2 |
3 |
药剂卫生 |
6 |
4 |
粉碎与筛析 |
4 |
5 |
散剂 |
4 |
6 |
浸提、分离与浓缩、干燥 |
8 |
7 |
浸出制剂 |
6 |
8 |
分散技术与液体药剂 |
10 |
9 |
注射剂 |
20 |
10 |
外用膏剂 |
6 |
11 |
栓剂 |
4 |
12 |
胶剂 |
4 |
13 |
胶囊剂 |
4 |
14 |
丸剂 |
10 |
15 |
颗粒剂 |
4 |
16 |
片剂 |
16 |
17 |
气雾剂与其他气体药剂 |
4 |
18 |
其他剂型 |
2 |
19 |
长效制型、速效制剂与靶向给药系统 |
8 |
20 |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
6 |
21 |
中药制剂的生物有效性 |
6 |
22 |
药物的配伍变化 |
2 |
合 计 |
140 |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