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00290农村社会学自学考试大纲

[00290]

农村社会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〇〇七年七月

自学用书:《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农村社会学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推广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农村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农村社会的专门学科,以一种综合的、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农村社会,考察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揭示其变化、发展的特殊规律性,为解决农村现实问题,制定和贯彻有关农村社会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自学应考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变迁的规律性,培养和提高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目标

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

(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社会学;农村社会学。

(二)理解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农村社会学的比较社会学性质;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三)综合应用

综述农村社会学研究对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简要历史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二、考核知识点

(一)中国农村社会调查蓬勃兴起时期的重要农村社会调查

(二)早期中国农村社会学的主要著述

(三)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四)大力开展社区研究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

(五)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的农村社会学研究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中国农村社会调查蓬勃兴起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调查内容;早期中国农村社会学的主要著述及其作者;社区研究的倡导者及其主要观点。

(二)理解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与实践。

(三)简单应用

社区研究在我国农村社会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五)综合应用

综述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状况。

 

第三章 农村社会中的个人——农民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科学界定农民的概念,了解农民和农村社会的关系,熟悉农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了解二元社会结构下中国农民的社会地位,了解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特征的变化,掌握农民社会化的内容、因素及社会化过程的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

(一)农民与农村社会

1.农民的界定

2.农民与农村社会的关系

(二)农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

1.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2.二元社会结构下的中国农民

3.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

(三)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

1.农民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2.农民社会化的因素

3.农民社会化过程的特点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农民;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及其分类;二元经济;农民的社会化

(二)理解

农民概念的科学界定;农民与农村社会的关系;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我国维系二元社会结构的基本制度;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特征的变化;农民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农民社会化过程的特点。

(三)简单应用

科学界定农民概念的意义;转型期中国农村的深层次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农民社会化的因素对农民社会化的具体影响。

(四)综合应用

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对农民利益和农民特性的影响;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特征的变化对农民社会化的影响。

 

第四章 农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婚姻行为的本质特征,了解农村的婚姻行为模式,掌握农村的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和家庭网络,了解现代中国农村家庭的变化。

二、考核知识点

(一)农村居民的婚姻行为

1.婚姻行为的本质特征

2.农民的婚姻行为模式

(二)农村家庭

1.农村家庭结构

2.农村家庭功能

3.农村家庭关系

(三)农村家庭网络

1.农村家庭网络联结的前提

2.农村家庭网络联结的方向

3.农村家庭网络的特征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婚姻;农村家庭;农村家庭结构;农村家庭的分类;农村家庭功能;农村家庭关系;家庭网络。

(二)理解

婚姻行为的社会性;择偶阶段农民的婚姻行为特点;结婚阶段农民的婚姻行为特点;家庭和“户”的区别;农村家庭结构的现状及其特点;传统农村社会的家庭功能;农村家庭网络联结的前提;农村家庭网络的特征。

(三)简单应用

婚姻行为模式怎样随社会变迁而改变;目前农村的择偶距离较近会产生哪些社会影响;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动趋势;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家庭功能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关系的变化状况和特点;农民选择资源或合作求助对象时首先考虑的因素。

(四)综合应用

试分析当前大多数农民的生育选择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及其对家庭功能的影响;家庭关系的核心为何从血缘关系向婚姻关系转变;

 

第五章 农村社会组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掌握当前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组织体系的建设实践,准确把握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的发展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

(一)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二)当前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

1.政治组织

2.村民(居民)自治组织

3.经济组织

4.事业组织

5.群团组织

6.宗族和宗教组织

(三)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的建设及其演变趋势

1.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的建设

2.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的发展趋势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当前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

(二)理解

农村基层社区的权力结构;专业农协的性质和功能;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的发展趋势。

(三)简单应用

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演变过程的启示;如何正确对待农村中的宗族宗教组织;实现农村村级社区权力合理化的策略。

(四)综合应用

怎样转变农村基层政治组织的职能;怎样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土地制度;建立专业农协的意义和策略。

 

第六章 农村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了解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分化的原因,从历史发展的维度了解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掌握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了解不同历史阶段农村社会流动的特征,了解中国社会流动的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

(一)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

1.社会分层标准概述

2.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分化的原因

(二)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

1.中国古代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

2.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

3.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

(三)农村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的性质和表现形式

2.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演变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社会分层;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当代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中的社会分层标准;社会流动的性质和表现形式。

(二)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中国古代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传统型农民社会流动的特点;现代型农民社会流动产生的原因;现代型农民社会流动的特点;当今世界各国农民社会流动的类别及其特点。

(三)简单应用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化的原因;我国农村社会分层体系的特征分析;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分析;发达国家农民社会流动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民社会流动的启示。

(四)综合应用

农村社会分层标准的确定及其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意义;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现状、特点、问题与对策。

 

第七章 农村社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农村社区的含义和特点,掌握农村社区的类型、结构和特点,了解农村社区发展的内涵和依据。

二、考核知识点

(一)社区及社区研究

1.社区概念

2.社区分析或社区研究

(二)农村社区的起源及其特点

1.农村社区的起源

2.农村社区的含义及特点

(三)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

1.农村社区的类型

2.农村社区的结构

(四)农村社区发展

1.农村社区发展的内涵

2.农村社区发展的依据

3.农村社区发展的运作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社区;社区的构成要素;农村社区的特点;农村社区的类型;农村社区结构。

(二)理解

社区研究的意义;农村社区的起源;农村社区的界定;农村社区发展的内涵。

(三)简单应用

对农村社区结构宏观层面的考察;对农村社区结构微观层面的考察;农村社区发展的依据及其启示。

(四)综合应用

试分析自己所在的农村社区的区位结构或经济结构;农村社区发展的具体运作策略。

 

第八章 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农村贫困的基本状况及产生贫困的原因,了解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的状况以及农村人口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掌握农村社会控制的内容和机制。

二、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问题概述

1.社会问题的界定

2.农村社会问题概述

(二)农村贫困问题

1.贫困概念的界定

2.产生贫困的原因和对策

(三)农村人口问题

1.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的状况

2.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四)农村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概述

2.中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历史沿革

3.完善农村社会的社会控制机制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社会问题;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的状况;社会控制的概念及类型。

(二)理解

社会问题最基本的特点;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的类型;对贫困概念的界定。

(三)简单应用

古代中国农村社会控制的特点及其借鉴作用;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控制机制的策略。

(四)综合应用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产生贫困的原因和对策;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第九章 农村社会保障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状况,了解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因素,掌握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二、考核知识点

(一)农村社会保障概述

1.农村社会保障的含义

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起源及历史演进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状况

1.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状况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因素

(三)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模式选择

2.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若干对策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福利;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险;农村优抚安置。

(二)理解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狭义性;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建立和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状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模式。

(三)简单应用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所涵盖的各项内容的科学界定;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对策。

(四)综合应用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因素分析及相应对策;如何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第十章 农村社会变迁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了解有计划社会变迁应遵循的原则,掌握中国农村改革所导致的农村社会重大变迁。

二、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变迁概述

1.社会变迁的含义

2.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

3.有计划的农村社会变迁

(二)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

(三)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与农村社会转型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农村社会转型

3.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农村社会转型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社会变迁;社会进化;社会革命。

(二)理解

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有计划的农村社会变迁的内涵;有计划的农村社会变迁应遵循的原则。

(三)简单应用

地理环境因素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人口因素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文化因素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生产方式因素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

(四)综合应用

有计划农村社会变迁应遵循的原则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对农村社会转型的影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农村社会转型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农村社会转型的影响。

 

第十一章 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点,掌握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对策。

二、考核知识点

(一)发展概述

1.什么是发展

2.发展观的演进

3.可持续发展观

(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国内外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内涵。

(二)理解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发展观的演进过程;布伦特兰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现阶段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简单应用

确定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应遵循的原则;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框架;衡量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标。

(四)综合应用

怎样认识和理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可持续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十二章 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社会现代化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村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途径与模式,掌握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内容及实现策略。

二、考核知识点

(一)农村城市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有关城市化的几个基本概念

2.农村社会现代化

3.农村城市化与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二)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途径与模式

1.中国农村城市化的理论

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途径与模式

(三)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

1.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初步实践

2.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目标与内容

3.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有关城市化的几个基本概念;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定义。

(二)理解

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特征;农村城市化与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小城镇论、大城市论、中等城市论、多元模式论等农村城市化理论的立论依据。

(三)简单应用

农村城市化理论对当地农村城市化的指导;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目标与内容。

(四)综合应用

    中国农村城市化应采取的途径与模式;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三、题型举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大纲中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农村家庭的基础是(       )

A.财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生产关系  D.婚姻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社会分层的标准是(           )

A.财富B.权力C.职业  D.声望  E.地位

(三)名词解释

1.农民的社会化

(四)简答题

1.简述转型期中国农民所发生的变化。

(五)论述题

1.试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家庭功能的变化。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