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学考试《经济社会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13884)
目录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Ⅱ 考核目标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 题型举例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经济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角度,对经济行为、经济结构、经济体系进行研究的学问。经济社会学是在社会学古典时期(20世纪初)已经创立,后来经过社会学大师帕森斯、斯梅尔瑟等人的开拓,成为一门社会学基本的分支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怀特、特别是格兰诺维特等人对所谓新经济社会学的开拓性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将经济社会学带入了一个全新时期,经济社会学在西方终于成为一门显学,并强有力地渗透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当中去,并影响波及政治学、行政管理和法学等诸多学科。在当今欧美的大学里,纷纷开设相关课程;每年发表的文章数以百计;还有相关的专业杂志出版。通过经济社会学的学习,初步了解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和相关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就业奠定基础。充分挖掘《经济社会学》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经济社会学建设成为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专业课程成为课程的重要目标,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贡献应有的力量。
二、课程目标
- 了解经济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渊源;
- 理解经济社会学经典理论的具体运用;
- 正确评价各种理论的异同以及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 将理论与国家政策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联系起来;
- 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经济社会学与社会学概论、应用经济学基础等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经济学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主要学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厂商均衡理论;要素市场论;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但是经济学基础主要用经济理论来研究经济规律和经济现象,而经济社会学则用社会学的理论来探讨经济现象,两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不同。社会学概论则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经济社会学需要用到社会学的理论,例如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理性选择、消费社会学等社会学理论知识,因此和社会学概论有密切的联系。综合来看,学习本课程应先修过社会学概论、经济学基础等课程。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经济社会学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难点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经济现象,探讨集体消费品、社会资本对个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劳资关系、经济组织、社会转型等。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能够对大纲各章中知识点,如有对关社会资本、理性选择、社会交换、参考群体、劳资冲突、企业家精神、经济组织、企业文化的记忆和理解。
领会:能对经济社会学不同理论流派进行归类并对比分析,并清楚这些理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与解释,是较高层次要求。例如集体消费行为,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等。
简单应用:能运用理性选择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劳资关系理论来分析经济行为。
综合应用:能够读懂经济社会学相关论文,并用文中已有理论和数据、方法分析文章的思路、创新和不足,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等。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了解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二、课程内容
1.1 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1.2 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识记:①代表人物马歇尔的偏好理论和行为理论;②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理论;③波兰尼的《伟大的转变》。
(二)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识记:①涂尔干的机械团结理论和有机团结理论;②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经济通史》;③齐美尔的《社会学》、《货币哲学》。
四、本章重点、难点
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第二章 经济社会学及其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经济社会学的各种定义,了解欧美国家的经济社会学发展,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学的恢复和发展。
二、课程内容
2.1 经济社会学的概念
2.2 当代美国经济社会学
2.3 当代欧洲经济社会学
2.4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学研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经济社会学的概念
识记:①斯梅尔瑟对经济社会学的定义(1976年);②格兰诺维特关于“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
(二)当代美国经济社会学
识记:①社会网络与经济社会学的三个代表性理论,怀特的《市场来自何处》、罗纳德·博特的结构洞理论和格兰诺维特的网络理论。
(三)当代欧洲经济社会学
识记:①欧洲经济社会学的代表性人物斯威德伯格、伯恩斯、布迪厄;②欧洲经济社会学关注的问题:经济社会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市场与交换、货币与货币系统。
(三)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学研究
领会:①中国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趋势:市场的多维度研究、就业和失业问题的经济社会学研究。
四、本章重点、难点
经济社会学的概念及各种研究。
第三章 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理性选择理论的定义,并能够简单运用到日常社会生活中。
二、课程内容
3.1 理性选择范式的源流
3.2 理性选择范式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拓展
3.3 经济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3.4 理性选择理论面临的挑战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理性选择范式的源流
领会:①边沁的功利主义;②亚当·斯密对人性的理解。
(二)理性选择范式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拓展
识记:①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领会:①有限理性对“经济人”的批判。
(三)经济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识记:①社会学的要素:社会资本、制度、权力的社会来源、让渡。
领会:①社会优化与社会均衡的差异。
简单应用:①理性选择的具体运用:股市恐慌、银行挤兑。
(四)理性选择理论遇到的挑战
领会:①托马斯·J·施弗对理性的质疑;②詹姆斯·博曼对理性的质疑。
四、本章重点、难点
理性选择理论的运用。
第四章 社会资本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资本的定义及经典研究,学习社会资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简单运用。
二、课程内容
4.1 社会资本研究概况
4.2 社会资本的定义
4.3 社会资本的分类
4.4 有代表性的社会资本研究
4.5 对社会资本研究的批评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社会资本研究概况
识记:①布迪厄在《社会资本随笔》中第一个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分析;②科尔曼的《人力资本创造中的社会资本》是社会资本研究的奠基作;③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的力量》研究封闭网络中的信任和规范的积极作用;④帕特南研究意大利南北地区的社会资本差异对制度绩效的影响。
(二)社会资本的定义
领会:①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定义;②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定义;③帕特兰对社会资本的定义;④伯特和林南对社会资本的定义。
(三)社会资本的分类
领会:①二分法:制度资本和关系资本;②三分法:宏观、中观、微观;③其他分法:结构性、关系性、认知性。
(三)有代表性的社会资本研究
简单应用:①格兰诺维特的强关系和弱关系的研究在现实中的运用;②伯特的结构洞理论在现实中的运用;③林南对社会资本的测量;④纳哈皮特和戈沙尔对组织层面社会资本研究的现实运用;⑤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⑥帕特南对意大利南北社会资本差异的研究;⑦福山用社会资本研究国家的经济成功。
综合应用:宏观层面社会资本用哪些指标测量。
四、本章重点、难点
社会资本的概念以及相关研究。
第五章 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市场转型的标志性研究,了解市场转型的三个命题。
二、课程内容
5.1 市场转型研究的渊源
5.2 市场转型的社会学研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市场转型研究的渊源
领会:①西方学术界对东方国家社会转型的研究,代表人物倪志伟、边燕杰、林南等;②对集权主义的研究。
(二)市场转型的社会学研究
识记:①市场转型的三个命题;②政治市场的三个类型:讨价还价型、权力延续型;选举型。
四、本章重点、难点
市场转型期的特点
第六章 交换及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交换行为的中介价值。
二、课程内容
6.1 不同学科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6.2 社会交换:经济交换与礼物交换的融合
6.3 社会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不同学科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识记:①布劳的中介价值论。
领会:①经济学对交换的理解:亚当·斯密的观点;②人类学对交换的理解:马林诺夫斯基;③齐美尔对交换的社会学解读。
(二)社会交换:经济交换与礼物交换的融合
领会:①人类学对库拉物品的交换行为研究。
(三)社会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领会:①社会交换的目的是互惠;②社会交换是经济交换和礼物交换的混合体。
四、本章重点、难点
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第七章 集体消费与舒适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舒适物、地方政府行为与舒适物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7.1 拓展消费单位的内涵
7.2 作为集体消费品的舒适物
7.3 舒适物与地方政府行为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拓展消费单位的内涵
识记:①集体消费。
领会:①私人消费与集体消费的区别。
(二)作为集体消费品的舒适物
识记:①舒适物。
领会:①地理学科的人居环境对舒适物的影响。
(三)舒适物与地方政府行为
简单应用:①地方政府行为影响舒适物的供给。
四、本章重点、难点
地方政府行为对舒适物的供应产生影响。
第八章 劳资关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劳资关系的概念,并用劳资关系系统理论简单分析影响劳资关系的因素。
二、课程内容
8.1 劳资关系概述
8.2 劳资关系的演变及理论
8.3 劳资关系系统分析
8.4 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劳资关系探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劳资关系概述
识记:①劳资关系。
领会:①劳资关系的影响因素;②劳资关系的类型;③劳资关系的表现形式。
(二)劳资关系的演变及理论
领会:①当代劳资关系的进展:血汗工厂、反血汗工厂;②劳资关系的三个阶段。
(三)劳资关系系统分析
简单应用:①根据案例分析,系统内部的因素对劳资关系的影响;②根据案例分析,系统外部的因素对劳资关系的影响。
(四)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劳资关系
简单应用:①根据案例分析,系统内部的因素对劳资关系的影响;②根据案例分析,系统外部的因素对劳资关系的影响。
四、本章重点、难点
根据案例分析劳资关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九章 经济组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经济组织的社会学研究视角和经济学研究视角。
二、课程内容
9.1 企业组织的经济学研究
9.2 企业组织的社会学研究
9.3 社会学视角评述及其与经济学视角的比较
9.4 企业研究发展的新趋向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企业组织的经济学研究
识记:①经济组织。
领会:①交易成本学派代表: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威廉姆斯的《市场和科层制》;②委托-代理理论:伯利和米恩斯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詹森和麦克林的《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③博弈论的囚徒困境。
(二)企业组织的社会学研究
领会:①韦伯的科层理论;②梅耶的霍桑实验;③组织社会学的权变理论。
(三)社会学视角评述及其与经济学视角的比较
简单应用:①社会学视角与经济学视角对组织研究的差异。
(四)企业研究发展的新趋向
领会:①网络组织;②企业集群;③非正式经济组织。
四、本章重点、难点
经济组织的社会学研究。
第十章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企业家的概念,理解不同理论视野对企业家的认知。
二、课程内容
10.1 企业家与企业家特征
10.2 不同视野下的企业家概念:对企业家精神的再认识
10.3 企业家得以形成的行为动机追溯
10.4 从创业者到管理者:企业家行为与管理行为的相互转换
10.5 从个人机遇到组织更新: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创新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企业家与企业家特征
识记:①企业家。
领会:①企业家的特征。
(二)不同视野下的企业家概念:对企业家精神的再认识
领会:①古典经济学对企业家的理解:利润和回报;②莱特:企业家是不确定性承担者;③柯兹纳:企业家承担“中间商”;④熊彼特:企业家是创新者;⑤社会心理学的“成就动机理论”和社会学的“地位退出理论”对企业家的理解。
(三)企业家形成的行为动机
领会:①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②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③社会边际性。
(四)从创业者到管理者:企业家行为与管理行为的相互转换
简单应用:①根据案例分析企业家从创业者到管理者的行为转换。
(五)从个人机遇到组织更新: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创新
简单应用:①组织的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
四、本章重点、难点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
第十一章 经济与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11.1 文化
11.2 文化与经济活动:
11.3 经济行为与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跨国企业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文化
识记:①文化。
领会:①文化的多元性。
(二)文化与经济活动
领会:①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影响;②宗教对经济活动的影响;③东亚经济增长与文化的关联。
(三)经济行为与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跨国企业
简单应用:①根据案例分析文化对跨国企业的影响。
四、本章重点、难点
经济行为和文化的关系,跨国企业的文化适应。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
三、关于自学教材
《经济社会学》,周长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4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习对象成人在职业余自学的情况,以下提出几点具有规律性或代表性的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考生如何进行自学。
(一)系统学习、深入重点
《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难懂,自学者要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适当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补充学习,弥补概念理解上的不足。应系统地学习各章内容,掌握要求识记的概念,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学会分析现实问题。
(二)科学学习方法,明确相关概念、理论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考试前梳理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搞清楚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及方法之间的关系,便于记忆、加深理解,将理论和现实中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例如个人社会资本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能给个体带来哪些资源等。消费行为和家庭、收入、群体、社会阶层、消费文化的关系,从多个层面分析个人消费行为。
(三)深入理解教材中的举例,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经济社会学理论分支庞杂,体系抽象,自学者要以每一章前面的关键概念为指引,并结合教材每一章后面提出的问题,以此作为学习线索,建立学习框架。例如劳资关系的各种理论派别哪种适用于现实中的劳资冲突,一些有代表性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分析等。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要针对重点章、次重点章和一般章节分别提出自学或助学的基本学时建议和要求(如在章节后面已有,这里也可不再阐述),在助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要强调注意正确引导、把握好助学方向,正确处理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系。
- 重点、次重点和一般内容
- 重点:社会资本,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消费行为、经济与文化。
- 次重点: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劳资关系、经济组织。
- 一般:经济社会学及研究、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渊源,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分析、交换与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 自学者如何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独立阅读,扩展阅读,以点带面,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包括论文资源(中国知网)和视频课程资源(如慕课和B站)等,通过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训练如何将经典理论运用于理解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三)建议每学分2-3个助学学时。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 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
八、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60分及格。。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结合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充分考虑到自考学生的学习难度,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40%,领会占40%,简单应用占10%,综合应用占1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6、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1、单选题
社会资本的奠基之作《人力资本创造中的社会资本》是( )的作品。
- 科尔曼 B.林南 C.布迪厄 D.格兰诺维特
2、判断题
哈佛大学的帕特南教授研究了意大利南北地区社会资本差异对制度绩效的影响。( )
3、名词解释
- 社会资本
4、简答题:
- 请简述普特南关于“意大利南北制度绩效的差距和社会资本的关系”的研究。
5、 论述:从经济社会学角度,影响个体消费行动的社会因素包括哪些方面,并谈谈参考群体对消费者的影响。
6、文献分析:结合企业家的文献,从文中提取语句,阐述现代企业家有哪些特质。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