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13836)
目录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Ⅱ 考核目标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 题型举例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交通运输专业(专升本)考试计划中的一门专业课,它是为满足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应用领域及相关专业对智能交通应用人才的需要而开设的。本课程的学习与教学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以便适应信息技术时代交通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对传统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后的智能交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设置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智能交通系统的内涵、框架、系统构成、系统功能、关键技术等知识点,为考生学习后继相关课程及开展课程设计做好知识储备,为今后从事智能交通相关行业的规划、设计、研发和综合应用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的探索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掌握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及作用,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掌握典型的系统体系架构,使学生在宏观层面对智能交通系统有清晰、正确、深刻的认识。
2.掌握智能交通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内涵,了解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系统、车辆定位等关键技术的相关流程和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进行系统构成设计、技术选型和多技术方案对比的能力。
3.了解交通规划与智能交通系统规划的区别,掌握智能交通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流程,掌握智能交通系统的功能模块和设计流程,让学生对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内容、过程和目标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4.识别智能交通系统包含的典型系统,理解各个典型系统的目的和作用,掌握各类系统构成和系统功能,了解典型技术代表,理解和掌握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让学生能够分析各类系统的应用场景及其优缺点,以提高学生的规划和设计能力。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一定的交通工程、交通规划、交通流理论等交通运输专业基础知识,以它为基础可拓展并提升交通运输专业学生融合互联网、信息、控制和计算机等领域知识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智能运输系统的体系框架、关键技术、系统规划与设计,以及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和智能车辆与自动驾驶系统等。较为重要内容智能运输系统绪论、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等内容。
难点是掌握智能运输系统的体系框架和关键技术,理解典型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和优缺点,掌握智能车辆与自动驾驶系统的架构、核心技术和发展方向。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是“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课程的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本课程的考试范围以本考试大纲所限定的内容为准。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该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识别和记忆有关的智能运输系统的概念、含义、作用及其包含的各类典型系统的目的和作用,并能根据考核要求正确地表达、选择与判断。识记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要求考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领悟智能运输系统关键技术、各类系统构成和系统功能等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够根据相关知识点的特性对智能运输系统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领会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智能运输系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构成及其关键技术等,跨章节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规划、设计、评价等应用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智能运输系统提出对策性建议。应用是高层次的要求。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简要介绍智能运输系统(ITS)的产生背景、基本概念、国内外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本章要求掌握智能运输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研究内容,比较清楚的了解国内外发展情况,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有整体的把握。
二、课程内容
1.1 智能运输系统概述
1.2 智能运输系统发展现状
1.3 智能运输系统面临的问题
1.4 智能运输系统发展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智能运输系统概述
识记:交通的概念;美国和中国对智能运输系统的定义
领会:智能运输系统产生背景;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
(二)智能运输系统发展现状
识记:美国智能运输系统主要研究内容
领会: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主要研究内容
应用: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主要应用成效
(三)智能运输系统面临的问题
领会:制约中国智能运输系统发展的难题
(四)智能运输系统发展趋势
应用:中国智能运输系统发展趋势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智能运输系统的定义;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中美ITS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成效;中国ITS发展趋势
本章的难点:中国ITS主要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
- 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详细介绍了ITS体系框架的意义、功能、组成部分,重点学习美国、日本、欧盟以及中国的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
本章要求掌握ITS体系架构及包含的重要子系统,以便进一步学习智能运输系统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内容
2.1 概述
2.2 美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
2.3 我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概述
识记:ITS体系框架的意义
领会:ITS体系框架主要构成
(二)美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
识记:美国ITS体系框架用户服务的主要领域,及其物理架构层的四大类子系统
(三)我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
领会:中国ITS体系框架用户服务的主要领域,及两种类型的物理架构顶层结构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ITS体系框架的意义与主要构成;中美ITS框架的用户服务领域及物理架构
本章的难点:ITS框架的构成及其物理架构
- 智能运输系统关键技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详细的阐述了ITS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如交通信息采集技术、交通信息处理技术、交通通信网络技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车辆定位技术等的概念、基本方法与原理,以及大数据技术在ITS当中的应用。
本章要求了解并掌握ITS研究开发过程中从信息的采集、信息的流动到信息的应用整个闭环过程的关键技术,同时清晰的领会大数据技术在ITS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课程内容
3.1 交通信息采集技术
3.2 交通信息处理技术
3.3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3.4 车辆定位技术
3.5 大数据技术在智能运输系统中的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交通信息采集技术
识记: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的概念与作用
应用:三种典型交通信息采集技术及对应的检测器基本原理、优缺点及适应场景
(二)交通信息处理技术
识记:交通信息处理技术的概念与作用
领会:交通信息处理技术的主要方法
(三)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识记: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概念与作用
(四)车辆定位技术
识记:车辆定位技术的概念与作用
领会:车辆定位技术基本方法
(五)大数据技术在智能运输系统中的应用
识记:大数据的4V特点
应用:大数据在ITS中的应用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典型关键技术的作用和主要方法;大数据在ITS中的应用
本章的难点:典型交通信息采集检测器的基本原理及适应场景;常用的车辆定位技术原理
- 智能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智能运输系统规划的目的、基本原则、规划流程、需求分析与预测、系统功能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本章要求掌握智能运输系统规划及设计的原则与流程方法,同时较为清楚的了解智能运输系统规划的项目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
二、课程内容
4.1 概述
4.2 智能运输系统规划流程
4.3 智能运输系统需求分析与预测
4.4 智能运输系统功能分析与设计
4.5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方案设计与实施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概述
识记:交通规划与ITS规划的目的;ITS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二)智能运输系统规划流程
领会:ITS规划基本流程
(三)智能运输系统需求分析与预测
领会:ITS规划编制涵盖的服务项目
(四)智能运输系统功能分析与设计
领会:ITS系统功能设计基本流程
(五)智能运输系统项目方案设计与实施
领会:ITS项目方案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ITS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ITS规划基本流程和功能设计基本流程;ITS规划编制涵盖的服务项目
本章的难点:ITS规划编制涵盖的服务项目;ITS系统功能设计基本流程
-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详细阐述了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的目的及分类方法,以及典型的信号控制系统及其各自特点。
本章要求掌握信号控制系统的分类方法,了解TRANSYT、SCOOT和SCATS等几种典型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并能根据其特点和优缺点进行应用分析。
二、课程内容
5.1 信号控制概述
5.2 定时式脱机控制系统
5.3 感应式联机控制系统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信号控制概述
识记: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分类方法
(二)定时式脱机控制系统
识记:定时式脱机控制系统的定义、特点
领会:TRANSYT系统的基本原理
应用:TRANSYT系统适应场景
(三)感应式联机控制系统
识记:感应式联机控制系统的定义;感应式联机控制系统的特点
领会:SCATS和SCOOT系统的基本原理
应用:SCATS和SCOOT系统适应场景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定时式脱机控制系统和感应式联机控制系统的特点、适应场景
本章的难点:TRANSYT、SCATS和SCOOT系统的基本原理
-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详细阐述了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的定义和目标,国内外典型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基本组成,以及高速公路事件管理系统。
本章要求掌握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的内涵和主要构成,了解和认识国内外典型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和高速公路事件管理系统,具备应用该系统处置交通拥堵和交通事件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6.1 概述
6.2 国外典型、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简介
6.3 国内典型、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简介
6.4 高速公路事件管理系统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概述
识记: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的定义和目标,主要研究方向和系统构成
(二)国外典型、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简介
领会:美国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的构成及主要特点
(三)国内典型、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简介
领会:北京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及构成模块
(四)高速公路事件管理系统
识记:常发性交通拥堵和偶发性交通拥堵的区别;累积交通需求与通行能力的数学关系;交通事件管理的概念;
领会:交通事件管理的两种典型措施;中国交通事件管理的系统架构;
应用:常发性交通拥堵和偶发性交通拥堵的管理对策;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北京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及构成模块;常发性交通拥堵和偶发性交通拥堵的管理对策;交通事件管理的两种典型措施;中国交通事件管理的系统架构;
本章的难点:累积交通需求与通行能力的数学关系;常发性交通拥堵和偶发性交通拥堵的管理对策;
-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详细阐述了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定义、构成、分类以及发展历程,动态交通流诱导系统的结构框架和特点,以及相应的最短路径选择模型及其算法。
本章要求初步了解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内涵,熟悉动态交通流诱导系统的结构,掌握一种最短路径搜索算法,能够进行系统分析和改进设计。
二、课程内容
7.1 概述
7.2 先进的出行者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7.3 动态交通流诱导系统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概述
识记:城市交通流诱导系统的定义
(二)先进的出行者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识记: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定义
领会: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构成与分类
(三)动态交通流诱导系统
识记:动态交通流诱导系统的定义
领会:中国动态交通流诱导系统的典型结构
应用:Dijkstra最短路径搜索算法;交通仿真VISSIM的概念及作用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构成与分类;中国动态交通流诱导系统的典型结构;路径搜索算法;交通仿真的概念及作用
本章的难点:Dijkstra最短路径搜索算法;VISSIM的作用
- 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详细阐述了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定义、目的和特点,以及智能化调度系统和公交信号优先等配套技术的介绍。
本章要求比较清楚地了解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内涵,熟悉智能化调度系统、公交信号优化系统以及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共出行模式,能够进行系统分析和改进设计。
二、课程内容
8.1 概述
8.2 智能化调度系统
8.3 公交信号优先系统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概述
识记: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定义、目的和系统构成
领会:城市公共交通的地位、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智能化调度系统
识记:智能化调度系统的概念及构成
领会:公交调度中心的结构
(三)公交信号优先系统
识记:公交信号优先系统的概念
领会:公交信号优先系统构成
应用:公交信号优先典型策略及优缺点分析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定义和系统构成;智能化调度系统和公交信号优先系统的构成;公交信号优先典型策略
本章的难点:公交调度中心的结构;公交信号优先典型策略及优缺点分析
- 智能车辆与自动驾驶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智能车辆的概念、研究目的、意义、应用状况、研究方向以及关键技术。
本章要求了解并熟悉智能汽车和车联网技术的产生、发展、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等知识点,重点理解几个典型的智能车辆自主驾驶与驾驶辅助系统。
二、课程内容
9.1 概述
9.2 世界智能车辆的研究与发展
9.3 驾驶辅助系统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概述
识记:汽车辅助驾驶和车联网的定义;智能网联汽车五类分级标准;车联网的价值
(二)世界智能车辆的研究与发展
领会:智能汽车的研究方向
应用:计算机视觉的作用及应用场合
(三)驾驶辅助系统
领会:ADAS、FCW、LDW、ACC、AEB、APA等典型驾驶辅助系统的概念
应用:几种典型驾驶辅助系统的应用场景和特点分析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智能汽车和车联网技术的内涵;智能汽车的研究方向;典型驾驶辅助系统的概念
本章的难点:计算机视觉的作用;几种典型驾驶辅助系统的应用场景
- 智能运输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实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我国杭州、上海、深圳等典型城市智能运输系统应用现状。
本章要求掌握我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深度感受我国的智能交通建设。
以杭州市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上海市的“智慧出行”、深圳市的“互联网+智慧交通”及 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几个典型示范应用为例,使读者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
二、课程内容
10.1 概述
10.2 杭州市: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城市
10.3 上海市:智慧交通成就智慧出行
10.4 深圳市:互联网+智慧交通的应用现状及创新实践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概述
领会:我国智慧交通主要应用领域及典型代表
(二)杭州市: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城市
领会:杭州智能运输系统的典型子系统简介
(三)上海市:智慧交通成就智慧出行
领会:上海智能运输系统的典型架构;
(四)深圳市:互联网+智慧交通的应用现状及创新实践
应用:深圳互联网+智慧交通应用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我国智慧交通主要应用领域及典型代表;杭州智能运输系统的典型子系统简介;上海智能运输系统的典型架构
本章的难点:深圳互联网+智慧交通应用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给出了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还包括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
- 关于自学教材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于德新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20年版(第4版)。
本教材第二章第3节、第.4节,第三章,第四章第1节、第4节,第六章第4节、第九章第4节,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4节、第5节和1第6节,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5节,第十五章考生可根据个人能力兴趣学习,不纳入考核范围。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成人学习的个性化特点,建议业余自学时间不低于72个学时。
建议学习本课程时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习本课程教材之前,应先仔细阅读本大纲,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熟知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在学习本课程时,能紧紧围绕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自学每一章的教材之前,先阅读本大纲中对应章节的学习目的与要求、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以使在自学时做到心中有数。
3.把学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首先,要弄懂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其次,要学习运用这些知识联系实际解决有关实际问题。重点是要深刻领会教材内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试前梳理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明确一些基本概念、体系框架、应用系统、理论及主要方法之间的关系,便于记忆、加深理解,从而掌握各类智能交通系统构成及典型系统的原理、关键方法、优缺点和适应场景。例如第五章,明确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方式及典型控制系统,从而掌握定时脱机和感应式联机控制系统的原理,掌握两类系统的优缺点和适应场景,进而学会如何评价现有系统和改进方法。
5.学习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目的是运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解决交通实际问题,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除要学习课程书本知识之外,建议跟踪当前国内外大中型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的实践案例,提高智能运输系统关键技术和综合系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对担任本课程自学助学的任课教师和自学助学单位提出以下几条基本要求。
1.熟知本课程考试大纲的各项要求,熟悉各章节的考核知识点。
2.辅导教学以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删减内容,以免偏离大纲。
3.辅导还要注意突出重点,要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
4.助学者在辅导时应帮助自学者梳理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其综合掌握全部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解读智能交通系统的体系框架、典型系统关键技术和应用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尤其注意本课程不同国家核心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典型案例启示,为自学者提供清晰的智能交通系统概览和应用指引。
建议本课程考纲内容学时如下:
章次 |
学习内容 |
建议学时 |
第一章 |
绪论 |
4 |
第二章 |
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 |
8 |
第三章 |
智能运输系统关键技术 |
8 |
第四章 |
智能运输系统规划及设计 |
8 |
第五章 |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
8 |
第六章 |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
8 |
第七章 |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
8 |
第八章 |
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 |
8 |
第九章 |
智能车辆与自动驾驶系统 |
6 |
第十章 |
智能运输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实践 |
6 |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三个认知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 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核,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60分及格。考试时只允许携带笔、橡皮和尺,答卷必须使用蓝色或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书写。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不应命制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目,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命制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30%,领会占40%,应用占30%。
5.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4个等级: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都有不同难度的试题。
6.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后的4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 以下哪一项是车基型交通流信息采集技术?【 】
- 感应线圈检测器 视频检测器
- 红外线检测器 D. GPS浮动车采集技术
二、名词解释题
1.交通
三、简答题
1.智能运输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
1.试论述杭州智能运输系统主要构成及典型子系统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
近十年来,北京交管部门构建了以“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八大系统”为核心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体系框架,集成了视频监控、单兵定位、122接处警、GPS警车定位、信号控制、集群通信等各类应用子系统,强化了智能交通管理的实战能力。例如:在环路上安装高清摄像头自动统计交通流量、意外事件检测;在快速路、主干路网中安装线圈、超声波、微波、视频等检测器,实现24小时自动采集路面交通流量、流速、占有率等运行数据;路口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根据实时路况优化信号配时,提高通行效率最高;建立室外可变情报信息板,向出行者发布实时路况的功能。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 我国智能运输系统用户服务的主要领域包括哪些?
- 我国智能运输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 除上述北京市采用的路基型交通信息检测技术外,还有哪些车基型和空基型检测技术?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