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12573无线传感网技术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无线传感网技术》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12573

目录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Ⅱ  考核目标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 题型举例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无线传感网技术》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掌握物联网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无线传感网是物联网用来感知和识别周围环境信息的生成和采集系统,它集成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等重要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工程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无线传感网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和从事无线传感网应用开发和工程实践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以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要求学生在了解当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无线传感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无线传感网的核心技术手段,为之后物联网的工程实践打下基础。因此,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深入理解和认识无线传感网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实例,强化理论知识,培养逻辑思维,提高综合素养。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区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与《宽带IP网络》课程的联系与区别:《无线传感网技术》和《宽带IP网络》都涉及到网络架构设计、通信协议、数据传输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区别在于应用场景和实现方式。宽带IP网络通常是建立在有线网络的基础上,具有大规模、复杂的特点,而无线传感网则是基于分布式、低功耗、小规模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用于采集环境数据等信息。因此,在无线传感网中,需要考虑节点间的通信和能源消耗等问题。
  2. 与《数据通信基础》课程的联系与区别:《无线传感网技术》和《数据通信基础》都涉及到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包括数据传输、信号传输、编码和调制等。两者都关注数据通信的性能、效率和可靠性,以及如何优化和改进它们。主要区别在于无线传感网中的节点通信需要考虑到低功耗、低数据传输速率等特点,而数据通信则一般需要考虑到高速率、高带宽等特点。此外,无线传感网中的节点通信一般是基于某些物理参数的感知,而数据通信则是基于通信协议和传输技术进行的。
  3. 与《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联系与区别:《无线传感网技术》和《物联网工程导论》都涉及到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涵盖了物联网的架构和组成部分。两者都需要了解物联网的应用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区别在于《无线传感网技术》更注重传感器的应用和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内容,而《物联网工程导论》更注重物联网的整体架构和应用场景,涉及到物联网的各个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方面的应用。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共分为十二章,分别是无线传感网概述、无线传感网物理层设计、无线传感网的数据链路层设计、无线传感网的网络层、无线传感网传输层协议、通信标准、时间同步技术、无线传感网节点定位技术、容错设计技术、服务质量保证、无线传感网的操作系统与软件开发、无线传感网应用。其中重点、难点章包括:无线传感网物理层设计、无线传感网的数据链路层设计、无线传感网的网络层、无线传感网传输层协议、通信标准、时间同步技术、无线传感网节点定位技术、容错设计技术、服务质量保证;一般章包括:无线传感网概述、无线传感网的操作系统与软件开发、无线传感网应用。

 

Ⅱ  考核目标

《无线传感网技术》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本大纲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四个能力层次从低到高为: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关于这些用语、概念的解释如下:

识记:能正确认识和表述科学事实、原理、术语和规律,知道课程的基础知识,并能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领会:能将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归纳,能领悟某一概念或原理与其他概念或原理之间的联系,理解其引申意义,做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

简单应用:能用所学的概念、原理、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较简单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

综合应用: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具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无线传感网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无线传感网的概念、特点、应用、体系结构、研究现状、所面临的挑战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无线传感网的概念、特点、体系结构;了解无线传感网的应用、研究现状、所面临的挑战;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加深对无线传感网特点及优势的认识,并对传感器的节点结构、无线传感网架构等基础知识有初步印象,更加明确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无线传感网介绍

一、无线传感网的概念

二、无线传感网的特点及优势

三、无线传感网的应用

第二节 无线传感网的体系结构

一、传感器的节点结构

二、无线传感网架构

第三节 无线传感网研究现状

一、无线传感网研究及发展现状

二、无线传感网所面临的挑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无线传感网介绍

领会:无线传感网的概念、无线传感网与Ad hoc共有的特征、无线传感网特有的特征。

简单应用:无线传感网的应用。

  1. 无线传感网的体系结构

简单应用:传感器的节点结构、无线传感网各层协议的功能。

  1. 无线传感网研究现状

综合应用:无线传感网研究及发展现状、无线传感网所面临的挑战。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无线传感网的概念、无线传感网的应用、传感器的节点结构、无线传感网各层协议的功能。

难点:无线传感网与Ad hoc共有的特征、无线传感网特有的特征。

 

第二章 无线传感网物理层设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无线传感网的物理层现状、特点、编码调制、频率选择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无线传感网物理层的特点、编码调制方式的选择、频率的选择、频段划分及其主要用途;了解无线通信信道的传播特性。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深刻理解到物理层在无线传感网中主要负责数据的调制、发送与接收,是决定无线传感网的节点体积、成本和能耗的关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无线传感网物理层概述

一、无线传感网物理层的特点

二、无线传感网物理层研究现状及发展

第二节 无线传感网物理层关键技术

一、编码调制方式的选择

二、频率的选择

第三节 无线传感网物理层设计

一、频段划分及其主要用途

二、无线通信信道的传播特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无线传感网物理层概述

识记:无线传感网物理层的特点、无线传感网物理层研究现状及发展。

  1. 无线传感网物理层关键技术

简单应用:编码调制方式的选择、频率的选择。

  1. 无线传感网物理层设计

领会:频段划分及其主要用途、无线通信信道的传播特性。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无线传感网物理层的特点、编码调制方式的选择、频率的选择、频段划分及其主要用途。

难点:无线通信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三章 无线传感网的数据链路层设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无线传感网的数据链路层现状、特点、关键问题、MAC协议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无线传感网数据链路层的特点、关键问题、基于竞争的MAC协议、基于分配的MAC协议;了解数据链路层现状。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深刻理解到数据链路层在无线传感网中是如何利用MAC协议实现无线信道的共享,从而形成一条没有差错的链路,保证其可靠性,并能认识到MAC协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无线传感网的性能优劣。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无线传感网数据链路层概述

一、无线传感网数据链路层的特点

二、无线传感网数据链路层研究现状及发展

第二节 无线传感网数据链路层的关键问题

一、能量效率问题

二、可扩展性和公平性

三、信道共享问题

第三节 无线传感网的MAC协议

一、基于竞争的MAC协议

二、基于分配的MAC协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无线传感网数据链路层概述

识记:无线传感网数据链路层的特点、无线传感网数据链路层研究现状及发展。

  1. 无线传感网数据链路层的关键问题

领会:能量效率问题、可扩展性和公平性、信道共享问题。

  1. 无线传感网的MAC协议

综合应用:基于竞争的MAC协议、基于分配的MAC协议。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无线传感网数据链路层的特点、能量效率问题、可扩展性和公平性、信道共享问题。

难点:基于竞争的MAC协议、基于分配的MAC协议。

 

第四章 无线传感网的网络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无线传感网的网络层现状、特点、关键问题、路由协议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无线传感网网络层的特点、基于数据的路由协议、基于集群结构的路由协议;了解网络层现状、关键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深刻理解到网络层在无线传感网中主要负责多跳路由的发现和维护,即寻找一条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最优路径,以及保证数据能够沿着这条最优路径进行数据交换。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无线传感网网络层概述

一、无线传感网网络层的特点

二、无线传感网网络层研究现状及发展

三、无线传感网网络层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

一、基于数据的路由协议

二、基于集群结构的路由协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无线传感网网络层概述

识记:无线传感网网络层的特点、无线传感网网络层研究现状及发展、无线传感网网络层的关键问题。

  1. 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

简单应用:基于数据的路由协议、基于集群结构的路由协议。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无线传感网网络层的特点、无线传感网网络层研究现状及发展、无线传感网网络层的关键问题。

难点:基于数据的路由协议、基于集群结构的路由协议。

 

第五章 无线传感网传输层协议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无线传感网的传输层特点、关键问题、传输层协议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无线传感网传输层的特点、关键问题、基于拥塞控制的传输层协议;了解基于可靠性传输层协议。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深刻理解到传输层在无线传感网中主要控制链路的流量和避免拥塞,保证数据能够有效、无差错地传输到目的节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无线传感网传输层概述

一、无线传感网传输层的特点

二、无线传感网传输层关键问题

第二节 无线传感网传输层协议分析

一、基于拥塞控制的传输层协议

二、基于可靠性传输层协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无线传感网传输层概述

识记:无线传感网传输层的特点、无线传感网传输层关键问题。

  1. 无线传感网传输层协议分析

识记:基于可靠性传输层协议。

领会:基于拥塞控制的传输层协议。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无线传感网传输层的特点、无线传感网传输层关键问题。

难点:基于可靠性传输层协议、基于拥塞控制的传输层协议。

 

第六章 通信标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无线传感网的通信标准协议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IEEE 802.15.4标准、ZigBee标准、无线局域网技术、蓝牙技术;了解UWB技术。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深刻理解到各种通信标准协议在无线传感网低信道带宽的条件下是如何实现网络的正常运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IEEE 802.15.4标准

一、IEEE 802.15.4协议简介

二、IEEE 802.15.4协议栈(物理层规范、MAC层规范、MAC层的帧格式)

第二节 ZigBee标准

一、网络层规范

二、应用层规范简介

第三节 无线局域网技术

一、无线局域网概述

二、网络拓扑结构

三、IEEE 802.11协议栈(分布式控制方式、中心控制方式)

第四节 蓝牙技术

一、蓝牙核心协议

二、蓝牙优势

第五节 UWB技术

一、UWB协议模型

二、UWB优势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IEEE 802.15.4标准

识记:IEEE 802.15.4协议、IEEE 802.15.4协议栈(物理层规范、MAC层规范、MAC层的帧格式)。

  1. ZigBee标准

识记:网络层规范、应用层规范。

  1. 无线局域网技术

识记:无线局域网组成、网络拓扑结构。

领会:IEEE 802.11协议栈(分布式控制方式、中心控制方式)。

  1. 蓝牙技术

识记:蓝牙核心协议。

领会:蓝牙优势。

  1. UWB技术

领会:UWB协议模型、UWB优势。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IEEE 802.15.4标准、无线局域网技术、蓝牙技术。

难点:ZigBee标准、UWB技术。

 

第七章 时间同步技术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无线传感网时间同步技术的意义、现状、发展、关键问题、传统时间同步技术(DMTS同步、RBS同步、TPSN同步、FTSP同步)、新型时间同步技术(协作同步)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时间同步技术的意义、关键问题、传统时间同步技术(DMTS同步、RBS同步、TPSN同步、FTSP同步);了解时间同步技术的现状、发展、新型时间同步技术(协作同步)。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深刻理解到时间同步技术能使得网络中所有节点的本地时间保持一致,从而保证了时序的有效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时间同步技术概述

一、时间同步技术的意义

二、时间同步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三、时间同步技术关键问题

第二节 传统时间同步技术

一、DMTS同步

二、RBS同步

三、TPSN同步

四、FTSP同步

五、传统协议比较

第三节 新型时间同步技术

一、新型时间同步技术概述

二、协作同步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时间同步技术概述

识记:时间同步技术的意义、时间同步技术关键问题。

  1. 传统时间同步技术

识记:DMTS同步、RBS同步、TPSN同步、FTSP同步。

综合应用:传统协议比较。

  1. 新型时间同步技术

识记:协作同步。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时间同步技术的意义、时间同步技术关键问题、传统时间同步技术。

难点:新型时间同步技术。

 

第八章 无线传感网节点定位技术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无线传感网节点定位技术的特点、现状、发展、关键问题、基于测距的定位技术、基于非测距的定位技术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节点定位技术的特点、关键问题、基于测距的定位技术、基于非测距的定位技术;了解节点定位技术的现状、发展。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深刻理解到节点定位技术可以提供各传感器节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绝对或相对坐标,还可以为基于位置的路由算法提供支持,减少路由发现等开销,从而提高路由效率、实现网络的负载均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节点定位技术概述

一、节点定位技术的特点

二、节点定位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三、节点定位技术关键问题

第二节 基于测距的定位技术

一、三边定位

二、角度定位

三、测距定位算法性能比较分析

第三节 基于非测距的定位技术

一、基本原理

二、典型算法

三、几种非测距的定位技术性能分析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节点定位技术概述

识记:节点定位技术的特点、节点定位技术关键问题。

  1. 基于测距的定位技术

领会:测距定位算法性能比较分析。

简单应用:三边定位、角度定位。

  1. 基于非测距的定位技术

领会:基本原理、典型算法。

简单应用:几种非测距的定位技术性能分析。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节点定位技术的特点、节点定位技术关键问题、基于测距的定位技术。

难点:基于非测距的定位技术。

 

第九章 容错设计技术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无线传感网容错设计技术的概念、模型、无线传感网可靠性分析、网络故障检测与诊断、自恢复策略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容错设计技术的概念、模型、网络故障检测诊断、自恢复策略;了解无线传感网可靠性分析。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深刻理解到容错技术能够自动将无线传感网传输过程中损坏或丢失的文件和数据恢复到发生事故以前的状态,从而使得网络能够连续正常的运行,是故障检测和恢复的关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无线传感网容错技术概述

一、容错设计技术的概念

二、容错设计模型

三、无线传感网可靠性分析

第二节 无线传感网故障检测与诊断

一、基于空间相关性的故障诊断

二、基于贝叶斯信任网络的故障诊断

第三节 无线传感网的自恢复策略

一、基于连接的故障修复

二、基于覆盖的故障修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无线传感网容错技术概述

识记:容错设计技术的概念、容错设计模型。

  1. 无线传感网故障检测与诊断

领会:基于空间相关性的故障诊断。

简单应用:基于贝叶斯信任网络的故障诊断。

  1. 无线传感网的自恢复策略

识记:基于连接的故障修复。

领会:基于覆盖的故障修复。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容错设计技术的概念、容错设计模型、基于空间相关性的故障诊断、基于贝叶斯信任网络的故障诊断。

难点:基于连接的故障修复、基于覆盖的故障修复。

 

第十章 服务质量保证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无线传感网服务质量的标准、现状、发展、关键问题、感知模型、典型的无线传感网覆盖控制算法与协议、可靠数据传输、拥塞控制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服务质量的标准、关键问题、感知模型、典型的无线传感网覆盖控制算法与协议、可靠数据传输;了解服务质量的现状、发展、拥塞控制。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深刻理解到服务质量保证往往是针对应用而特别提出的。而在无线传感网中,主要分为感知服务质量保证和传输服务质量保证,所以应在不同的应用中采用不同的服务质量保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无线传感网服务质量概述

一、无线传感网服务质量的标准

二、无线传感网服务质量研究现状与发展

三、无线传感网服务质量关键问题

第二节 感知服务质量保证

一、感知服务质量概述

二、感知模型

三、典型的无线传感网覆盖控制算法与协议

第三节 传输服务质量保证

一、可靠数据传输

二、拥塞控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无线传感网服务质量概述

识记:无线传感网服务质量的标准、无线传感网服务质量关键问题。

  1. 感知服务质量保证

识记:覆盖控制分类、感知模型。

简单应用:典型的无线传感网覆盖控制算法与协议。

  1. 传输服务质量保证

领会:可靠数据传输。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无线传感网服务质量的标准、无线传感网服务质量关键问题、覆盖控制分类、感知模型、可靠数据传输。

难点:典型的无线传感网覆盖控制算法与协议。

 

第十一章 无线传感网的操作系统与软件开发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无线传感网操作系统的特点、TinyOS操作系统、MANTIS OS操作系统、SOS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比较分析、软件开发设计要求、软件开发的内容、主要技术挑战、nesC语言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无线传感网操作系统的特点、操作系统比较分析、软件开发设计要求、软件开发的内容、主要技术挑战;了解TinyOS操作系统、MANTIS OS操作系统、SOS操作系统、nesC语言。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深刻理解到无线传感网的操作系统、软件开发与一般的操作系统、软件开发之间的区别,并对三种常用的无线传感网操作系统和经典的软件开发nesC语言有基本的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无线传感网操作系统

一、无线传感网操作系统的特点

二、TinyOS操作系统架构

三、MANTIS OS操作系统架构

四、SOS操作系统

五、操作系统比较分析

第二节 无线传感网软件开发

一、软件开发特点和设计要求

二、无线传感网软件开发的内容

三、无线传感网软件开发的主要技术挑战

四、nesC语言结构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无线传感网操作系统

识记:无线传感网操作系统的特点。

领会:操作系统比较分析。

  1. 无线传感网软件开发

识记:软件开发设计要求、无线传感网软件开发的内容。

简单应用:无线传感网软件开发的主要技术挑战。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无线传感网操作系统的特点、软件开发设计要求、无线传感网软件开发的内容。

难点:操作系统比较分析、无线传感网软件开发的主要技术挑战。

 

第十二章  无线传感网应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无线传感网的应用场景、静态部署、动态部署、应用实例分析(用于矿井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网)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无线传感网的应用场景、应用实例分析(用于矿井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网);了解无线传感网的静态部署、动态部署;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加深对无线传感网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认识,体会到其优势所在,并能熟悉无线传感网设计的基本流程,具备初步设计以及分析无线传感网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无线传感网的应用场景与应用技术

一、无线传感网的应用场景

二、静态部署

三、动态部署

第二节 无线传感网应用实例分析(用于矿井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网)

一、框架结构

二、节点的软/硬件结构

三、网络协议

四、定位机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无线传感网的应用场景与应用技术

领会:静态部署、动态部署。

综合应用:无线传感网的应用场景。

  1. 无线传感网应用实例分析(用于矿井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网)

综合应用:设计用于矿井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网,主要环节包括框架结构、节点的软/硬件结构、网络协议、定位机制。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无线传感网的应用场景。

难点:无线传感网应用实例分析(用于矿井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网)。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

三、关于自学教材

《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 刘伟荣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年版(第2版)。未列入大纲的教材章节不做笔试要求,将在实践考核中体现。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自学方法建议如下:

1、在开始学习指定教材的每一章之前,应先阅读大纲中有关此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即考核目标)。从而使得阅读教材时,能做到有的放矢。

2、应当系统地学习各章内容,掌握要求识记的概念,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知识点,掌握重点。

3、阅读教材时,要仔细阅读逐句推敲,同时要结合教材中的图表,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基本方法与技能。

4、自学过程中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做到有归纳、有总结、有理解、有提高。自学过程中除了勤于思考外,还要勤于提问,勤于练习,勤于请教,切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急于求成。还要注意所学内容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做到承前启后,环环相扣。

5、考试前梳理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搞清楚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及方法之间的关系,便于记忆、加深理解。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明确本课程的特点、学习范围和学习要求,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目标总要求和各章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和考核目标。

2、社会助学者应认真钻研指定的教材,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并从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防止他们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方向。

3、社会助学者在辅导时应帮助自学者梳理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的内容要覆盖全部课程,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4、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社会助学者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领会同应用联系起来,将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本课程建议总助学64学时。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内 容

学 时

第一章

无线传感网概述

3

第二章

无线传感网物理层设计

7

第三章

无线传感网的数据链路层设计

7

第四章

无线传感网的网络层

7

第五章

无线传感网传输层协议

7

第六章

通信标准

6

第七章

时间同步技术

6

第八章

无线传感网节点定位技术

6

第九章

容错设计技术

6

第十章

服务质量保证

3

第十一章

无线传感网的操作系统与软件开发

3

第十二章

无线传感网应用

3

 

总复习

8

 

总 计

64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核,考试时间150分钟。评分采用100分制,60分为及格。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4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20%,综合应用占1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6、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  参考样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无线传感网的节点通信模块中,(    )是能量消耗最大的。

A、发送          B、接收

C、空闲          D、睡眠

二、填空题

1、由于无线传感网节点的通信范围有限,同时为了节省能量,所以一般采取        的方式来进行节点间的通信。

三、简答题

1、S-MAC协议是无线传感网中数据链路层的一种MAC(媒体接入控制)协议,请问它是使用什么手段来实现节能的目的?

四、应用题

1、在三边定位中,需要获取两节点之间的距离。现使用TOA(根据信号传播时间测距)技术进行测距。其中,传播速度为v=3×108 m/s,节点A发送一个信号给节点B的时间为t1=100 ns,节点B接收到该信号的时间为t2=110 ns。经过短暂的处理后,节点B在t3=115 ns回送一个信号给节点A,节点A接收到该回送信号的时间为t4=125 ns。请问节点A和节点B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提示:1 ns=10-9 s)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