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2]
基础化学 自学考试大纲
自学用书: 《无机化学》,刘斌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1月第2版
《分析化学》,邱细敏、朱开梅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7月第3版
无机化学部分: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无机化学》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药学专业的必考课程。《无机化学》是以从事药学相关岗位的人员为讲授对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无机化学》教材内容包括无机化学原理部分。全书重点讲授溶液理论、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以及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等无机化学基本原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为学生学习后续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剂学等重要的课程和今后的工作奠定“必需”,“够用”的化学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使学生在中学(中专) 化学学习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目标
第一章 溶液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溶液浓度的几种表示方法和计算,掌握渗透压和渗透浓度计算;熟悉稀溶液的依数性;熟悉凝固点降低法测物质的摩尔质量等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
(一)溶液的浓度表示
(二)稀溶液的依数性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物质的量浓度(cB)、质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bB)和摩尔分数(xB)的表示方法。
(二)领会:(1)各浓度之间的换算和溶液稀释的计算;(2)稀溶液的依数性。
(三)应用:(1)渗透压和渗透浓度计算;(2)凝固点降低法测物质的摩尔质量等应用。
第二章 胶体溶液及表面现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胶体的一般性质;熟悉胶体生成和破坏的原理;熟悉物质的表面张力、表面能和表面吸附,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了解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
(一)溶胶:溶胶的性质、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
(二)物质的表面现象:表面张力和表面能、表面吸附、表面活性物质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溶胶的光学性质、动力学性质和电学性质;(2)表面张力和表面能的概念。(3)表面吸附和表面活性物质的概念
(二)领会:胶团结构的写法。
(三)应用: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
第三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应用;熟悉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熟悉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熟悉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及多重平衡规则;熟悉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了解阿仑尼乌斯公式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二)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质量作用定律
(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化学反应的限度
(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2)质量作用定律;(3)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4)催化剂的概念;(5)平衡常数的特征和意义。
(二)领会:(1)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速率方程式的关系;(2)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三)应用: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及反应平衡时各物种的浓度。
第四章 酸碱平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缓冲溶液的有关计算和配制方法;熟悉酸碱质子理论;熟悉近似计算一元弱酸(弱碱)溶液的pH值。
二、考核知识点
(一)酸碱质子理论
(二)溶液的酸碱性
(三)弱电解质溶液
(四)缓冲溶液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酸碱质子理论;(2)溶液的酸度;(3)解离平衡常数;(4)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5)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原理。
(二)领会:熟悉用近似计算一元弱酸(弱碱)溶液的pH值。
(三)应用:掌握缓冲溶液的有关计算和配制方法。
第五章 沉淀-溶解平衡
-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溶度积常数(Ksp)概念,熟悉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沉淀的溶解,了解两种沉淀间的转化和分步沉淀。
二、考核知识点
(一)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Ksp)与溶解度
(二)溶度积规则
(三)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溶度积;(2)溶度积规则。
(二)领会: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沉淀的溶解。
(三)应用: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计算。
第六章 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
-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掌握用电极电势来比较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反应方向;熟悉氧化数、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能斯特方程式的意义和计算任意条件下的电极电势;了解原电池及符号;了解用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判断歧化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二、考核知识点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二)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
(三)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
(四)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Nernst方程
(五)电极电势的应用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氧化数、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2)原电池组成;(3)电极电势的概念。
(二)领会:(1)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2)能斯特方程式的意义和计算任意条件下的电极电势。
(三)应用:电极电势的应用。
第七章 原子结构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及取值规则;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和主族元素及第四周期过渡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熟悉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基本特点;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
二、考核知识点
(一)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二)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三)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Pauling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2)元素周期性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3)电负性。
(二)领会:基态原子中电子分布原理。
(三)应用: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及取值。
第八章 共价键与分子结构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熟悉现代价键理论要点和杂化轨道理论要点;熟悉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概念,并说明其对物质某些性质的影响;了解化学键的含义及基本类型。
二、考核知识点
(一)现代共价键理论
(二)杂化轨道理论
(三)键能、键长、键角的概念
(四)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现代价键理论;(2)杂化轨道理论要点;(3)分子间作用力。
(二)领会: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对物质某些性质的影响。
(三)应用: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熟悉用稳定常数K稳(或不稳定常数K不稳)计算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平衡浓度,了解配位化合物的用途。
二、考核知识点
(一)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配位化合物及其组成、化学式及命名
(二)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平衡常数K稳 和K不稳)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配位化合物的定义和组成等基本概念。
(二)领会:配合物的化学式及命名。
(三)应用: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平衡常数K稳 和K不稳)和有关计算。
分析化学部分: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分析化学》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药学的必考课程。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表征和测量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分析化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前者主要讨论重量分析、滴定分析、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后者包括电化学分析、光学分析、色谱分析等,重点介绍各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各门专业课如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都要应用分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使自学应考者系统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熟练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于实际测定中,从而为后继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分析化学的分类,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作用、发展趋势及分析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二)分析化学的基本内容
(三)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分析化学的任务;(2)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3)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4)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分类,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掌握有效数字的修约及运算规则;熟悉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熟悉有效数字的确定及意义;了解试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二、考核知识点
(一)误差的及其产生原因: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二)误差的表示方法: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三)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有效数字的概念、有效数字修约及运算规则
(四)分析数据的处理:可疑值的取舍方法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产生、特点以及如何减小或消除;(2)准确度、精密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3)误差、偏差的表示方法;(4)有效数字的确定及意义;(5)可疑值的取舍方法。
(二)领会:(1)正确判断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2)理解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3)有效数字的计算规则及应用。
(三)应用:(1)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绝对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的计算;(2)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第三章 滴定分析概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和浓度的表示方法;熟悉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及滴定方式、基准物质的条件;了解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和分类。
二、考核知识点
(一)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
(二)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与滴定方式
(三)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四)滴定分析的计算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滴定分析法的分类,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及滴定方式;(2)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的概念,基准物质的条件;(3)物质的量浓度、滴定度的概念及表示。
(二)领会:标准溶液的标定方法。
(三)应用:滴定分析的相关计算。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在理解酸碱滴定曲线的基础上,掌握各种类型的酸碱体系滴定可行性条件、分步滴定条件的判断及指示剂的选择;熟悉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酸碱滴定法应用;熟悉溶剂的分类及溶剂的性质和选择原则,非水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指示剂及其选择;了解非水酸碱滴定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
(一)酸碱指示剂: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
(二)强酸、强碱的滴定(滴定曲线、滴定可行性的判断及指示剂的选择)
(三)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滴定曲线、滴定可行性的判断及指示剂的选择)
(四)多元酸多元碱(滴定可行性、分步滴定条件的判断及指示剂的选择)
(五)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六)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七)溶剂的分类与性质
(八)非水溶液中碱的滴定和酸的滴定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酸碱标准溶液及其基准物质;(2)非水溶液中酸、碱滴定的溶剂选择。
(二)领会:(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2)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3)溶剂的拉平效应与区分效应及对酸碱的作用。
(三)应用:(1)掌握各种类型的酸碱体系滴定可行性、分步滴定条件的判断及指示剂的选择;(2)酸碱滴定的相关计算。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EDTA配合物的特点,EDTA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掌握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具备条件;掌握金属离子能被EDTA准确滴定的条件;熟悉条件稳定常数以及各类副反应(酸效应与配位效应)系数的含义与计算;熟悉单一离子滴定的酸度条件选择;熟悉常用金属指示剂(铬黑T)的应用;了解配位滴定的方式及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
(一)EDTA及其配合物的特点:EDTA配合物的特点及稳定性,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酸效应、配位效应,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二)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及单一离子准确滴定的条件
(三)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单一离子滴定的最高酸度和最低酸度
(四)金属指示剂:作用原理与条件,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变质现象,常用指示剂-铬黑T
(五)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六)配位滴定的方式及应用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酸效应、配位效应的概念及酸效应系数的表示;(2)影响配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3)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与条件;(4)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二)领会:(1)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及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2)判断能否用EDTA准确滴定M离子;(3)单一离子滴定的最高酸度、最低酸度的计算;(4)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变质现象及消除;(5)铬黑T指示剂的适宜酸度范围、适于滴定及产生封闭的离子。
(三)应用:(1)水的硬度的测定方法及硬度的计算;(2)配位滴定的相关计算。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碘量法和高锰酸钾法有关原理、溶液配制、指示剂选择、应用等;熟悉氧化还原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各种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定量计算;了解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特点、应用等。
二、考核知识点
(一)氧化还原指示剂作用原理
(二)高锰酸钾法
(三)碘量法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淀粉指示剂的变色及注意事项;(2)I2、Na2S2O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二)领会:碘量法的原理、滴定条件,高锰酸钾法的原理、滴定条件。
(三)应用:碘量法和高锰酸钾法的相关计算。
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与沉淀滴定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银量法(铬酸钾指示剂法、铁铵矾指示剂法、吸附指示剂法)的原理、滴定条件及应用范围;熟悉银量法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了解晶形沉淀和非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二、考核知识点
(一)重量法分类及特点
(二)沉淀法
(三)铬酸钾指示剂法(莫尔法)
(四)铁铵矾指示剂法(佛尔哈德法)
(五)吸附指示剂法(法扬司法)
(六)银量法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沉淀法对沉淀的要求;(2)晶形和非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3)换算因数的概念及表示;(4)银量法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二)领会:银量法(铬酸钾指示剂法、铁铵矾指示剂法、吸附指示剂法)的原理、滴定条件及应用范围。
(三)应用:银量法的计算。
第八章 电位法
-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电位法的基本原理;掌握直接电位法的测定原理,学会使用pH计,掌握pH的测定方法;熟悉玻璃电极的作用原理、性能;了解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及确定终点的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一)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甘汞电极、玻璃电极
(二)直接电位法:溶液pH值的测定
(三)电位滴定法:原理、确定终点方法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指示电极、参比电极的概念;(2)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的定义。
(二)领会:(1)玻璃电极的作用原理;(2)pH值测定的原理、方法、公式;(3)电位滴定法原理及确定终点方法。
- 应用:溶液pH值测定的计算。
第九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朗伯-比尔定律的意义及适用范围;掌握光度法误差来源和测量条件的选择;掌握单组分定量分析方法;熟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及特性;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主要部件及作用;了解定性分析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二)朗伯-比尔定律:透光率和吸光度、朗伯-比尔定律公式表示方法、偏离因素及适用范围、吸光系数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仪器的基本构造、主要部件及作用
(四)定性分析方法和纯度检查
(五)单组份样品的定量方法:吸光系数法、标准曲线法、对照法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摩尔吸光系数和百分吸光系数的概念、表示及换算;(2)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主要因素;(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主要部件及作用;(4)定性分析和纯度检查的方法。
(二)领会:(1)透光率和吸光度;(2)朗伯-比尔定律及其物理意义(3)正确选择光度法的测量条件(测定波长、适宜吸光度范围、空白溶液校正)。
(三)应用:应用朗伯-比尔定律及吸光系数法、对照法进行单组分定量分析计算。
第十五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色谱法的基本概念,吸附色谱法和分配色谱法的原理及色谱条件的选择;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操作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色谱法的分类;了解色谱法的产生和发展。
二、考核知识点
(一)色谱法的产生及分类
(二)柱色谱法:液-固吸附柱色谱法、液-液分配柱色谱法
(三)薄层色谱:分离原理、比移值、相对比移值、固定相和展开剂的选择、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边缘效应、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吸附平衡常数、分配平衡常数的含义;(2)分配系数与保留行为的关系;(3)吸附剂的活性与含水量的关系;(4)比移值、相对比移值的定义、要求范围;(5)边缘效应;(6)薄层色谱的分离原理。
(二)领会:(1)简述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的分离原理;(2)薄层色谱的操作程序;(3)减小边缘效应采取的措施。
(三)应用:(1)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说明吸附色谱吸附剂和展开剂的选择;(2)比移值、相对比移值的计算。
第十六章 气相色谱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气相色谱基本原理、常用色谱术语和色谱条件的选择;掌握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常用检测器的应用;了解色谱柱的分类;了解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和应用;了解气相色谱法的定性分析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一)气相色谱法的分类、特点及应用范围、一般流程
(二)基本理论:常用色谱术语、塔板理论
(三)色谱柱:气-固填充柱、气-液填充柱(重点)、毛细管色谱柱
(四)检测器:分类、性能指标、常用检测器(TCD、FID、ECD)
(五)色谱条件的选择(色谱柱、柱温、载气、气化温度)
(六)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2)保留时间、调整保留时间、死时间、保留体积、调整保留体积、死体积、容量因子、分配系数比、程序升温、定量校正因子的概念;(3)检测器的分类、性能指标;(4)常用检测器(TCD、FID、ECD)的特点及适用性。
(二)领会:(1)色谱流出曲线的表示,保留值、峰高、峰面积、标准差、峰宽、半峰宽、峰间距所表示的意义;(2)理论塔板数、塔板高度、有效塔板数和有效高度的含义及计算公式;(3)气-液色谱固定液的选择原则;(4)分离度的计算公式及具体指标;(5)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6)气相色谱定性、定量的指标。
(三)应用:各定量方法的计算公式、特点及适用性。
第十七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高效液相法的基本原理;熟悉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色谱条件选择;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
(三)流动相溶剂的选择原则和常用流动相
(四)分配色谱法(正相、反相)
(五)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流程及主要部件(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1)化学键合相、正相色谱法、反相色谱法、梯度洗脱的概念;(2)高效液相色谱法常用的流动相和固定相;(3)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流程及主要部件(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
(二)领会:(1)HPLC与LC的比较;(2)HPLC正相色谱、反相色谱常用的固定相、流动相和适于分离的物质;(3)HPLC流动相溶剂的选择。
三、题型举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题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题号写在题后括号内)3(分)* 15(题)=45分
1.已知标准电极电位I2/I–=0.54V, Fe3+/Fe2+=0.77V, MnO–4/Mn2+=1.51V
则氧化性顺序为:
A.I2>Fe2+>MnO4– B.MnO4–>Fe3+>I2
C.MnO4–>I2>Fe3+ D.I2>MnO4–>Fe3+
(二)填空题 1分X10空=10分
1.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下列分子或离子、、、Ac–中,属于酸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两性物的是 。
2.下列分子SiF4、CHCl 3、BCl 3、H2S 中属极性分子是 ;属非极性分子的是。
(三)简答题 3分X5题=15分
1.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4,指出它属于哪一周期,哪一族,什么区?是什么元素?
(四)计算题 10分X3题=30分
1.欲配制pH=5.0的缓冲溶液,需称取多少克NaAc·3H2O晶体溶解于300ml 0.1 mol·L-1的HAc溶液中?(Ka,HAc=1.76×10-5,MNaAc·3H2O=136g/mol)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二)填空题
1.(),(、Ac–),()
2.(CHCl 3、H2S),(SiF4、BCl 3)
(三)简答题
1. 答:
原子序数 |
核外电子排布 |
周期 |
族 |
区 |
元素 |
24 |
1s22s22p63s23p63d54s1 |
四 |
VIB |
d |
Cr |
(四)计算题
- 7.26克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