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专科)
专业代码:570103K
课程名称: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
课程代码:(07688)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制定
2024 年 3 月
小学教育专业(专科)
《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
自学考试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是高等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干课。在小学,班级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校工作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或者少先队辅导员如何开展班队工作,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班级的建设和发展,更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班队工作的意义与理念、班队工作的内容与原则、班队工作者的素养、 班队建设、班队活动的组织与设计等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本课程将小学团队的主要形式——班级与少先队结合起来探讨,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小学班队工作的理论,引导学生分析小学班队工作的案例,了解小学班队工作的实际,探索小学班队工作的规律,培养班队工作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班队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该课程在教育理论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理解小学班队工作的重要意义,掌握小学班队工作者所具备的素质:掌握班级文化和班级活动的基本内容:掌握小学生的基本身心发展规律,掌握班级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工作方法。
2.能够创建和谐有爱的班级文化,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环境;理解班队活动的意义,掌握班队活动的组织原则,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和组织班队活动。理解班队中师生互动的实质与类型、影响因素,掌握师生互动的原则及班队中个别教育、非正式群体教育的策略。
3.注重体现时代精神,以德育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班队工作为主线, 探索新时期小学班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开辟视野,为今后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小学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门课程是适应儿童年龄特征与因材施教为原则制定出来的,结合德育课程,根据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制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看到学生是在不断成长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班队教育要为他们今后的发展考虑。为达到德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综合,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使学生继承优良传统美德,增强爱国情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社会责任感,因而还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坚实的教育学、公共政策理论、法理原理、行政法学、政治学、哲学等多学科的基础,同时小学班队工作的学习要具备较强的总结能力及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考生更好地认识班级、教育政法规策的现象和规律,并运用有关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现代小学教育与小学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小学团队工作的理论,了解小学团队工作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小学团队工作的素养和理念;能够组织和实施小学生团队活动;了解小学教育的性质、特点及 21世纪人才素质和现代小学教育的模式,掌握现代小学生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1.小学教育的性质
2.小学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 现代的小学生与小学教育
1.现代的小学生
2.现代的小学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第二节 现代的小学生与小学教育
(四)考核要求
1.小学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1)识记:小学教育的性质
(2)领会:小学教育的特点
2. 现代的小学生与小学教育
(1)识记:现代的小学教育
(2)领会:现代的小学生
第二章 班队工作的意义与理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班队的含义、由来及性质特点,理解班级工作与少先队工作的关系,掌握班队工作的理念,以更好地指导班队工作。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班队的含义、由来及性质特点
1.班队的含义、由来
2.班队的性质特点
第二节 班队工作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1.班队工作的意义
2.班队工作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班队工作的理念
班队工作的理念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班队的含义、由来及性质特点
第二节 班队工作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第三节 班队工作的理念
(四)考核要求
1.班队的含义、由来及性质特点
(1)识记:班队的含义/性质特点
(2)领会:班队的由来
2.班队工作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1)识记:班队工作的相互关系
(2)领会:结合识记领会班队工作的意义
3.班队工作的理念
综合应用:领会班队工作的理念,掌握班队工作的理念
第三章 班队工作的内容与原则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班队工作者的职责与任务,掌握班队工作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原则。
对案例进行分析,了解案例运用的班队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班队工作者的职责与任务
1.班队工作者
2.班队工作者的职责与任务
第二节 班队工作的基本内容
班队工作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班队工作的基本原则
班队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考核知识点
第二节 班队工作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班队工作的基本原则
(四)考核要求
1.班队工作的基本内容
识记:班队工作的基本内容
2.班队工作的基本原则
综合应用:结合案例掌握班队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班队工作者的素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掌握政治思想素养、学识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及实践能力的具体内容,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努力提高这些方面的素养,以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政治思想素养
班队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养
第二节 学识素养
班队工作者的学识素养
第三节 道德素养
班队工作者的道德素养
第四节 心理素养
班队工作者的心理素养
第五节 实践能力
班队工作者的实践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政治思想素养
第二节 学识素养
第三节 道德素养
第四节 心理素养
第五节 实践能力
(四)考核要求
1.政治思想素养
领会:班队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养
2.学识素养
领会:班队工作者的学识素养
3.道德素养
领会:班队工作者的道德素养
4.心理素养
领会:班队工作者的心理素养
5.实践能力
领会:班队工作者的实践能力
第五章 班队建设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班队建设的意义,掌握理想班集体的内在标准和班队建设的基本构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班队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班队建设的基本构架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班队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班队建设的基本构架
(四)考核要求
1.班队建设的意义
领会:班队建设的意义
2.班队建设的基本构架
综合应用:掌握理想班集体的内在标准和班队建设的基本构架
第六章 班队中的人际互动与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班队中师生互动的实质与类型、影响因素,掌握师生互动的原则及班队中个别教育、非正式群体教育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班队中的师生互动
第二节 班队中的个别教育
第三节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的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班队中的师生互动
第二节 班队中的个别教育
第三节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的教育
(四)考核要求
1.班队中的师生互动
(1)领会:1.1 班队中的师生互动;1.2 了解班队中师生互动的实质与类型、影响因素
(2)识记:班队中师生互动的原则
2.班队中的个别教育
(1)领会:班队中的个别教育
(2)掌握:班队中个别教育的原则
3.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的教育
(1)领会: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教育的含义
(2)掌握:班级中非正式教育的原则
第七章 班队活动的组织与设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班队活动的形式、活动题材的来源,理解班队活动的意义,掌握班队活动的组织原则,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和组织班队活动。设计一次主题班会活动。要求有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结合小学实际,设计并组织一次少先队主题活动,要求活动目标明确,活动步骤清楚,组织过程严密,活动效果良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班队活动概述
第二节 班队活动的组织形式
1.班队活动的组织
2.班队活动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 班队活动设计
1.班队活动设计方法
2.班队活动设计原则
3.班队活动设计模板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班队活动概述
第二节 班队活动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 班队活动设计
(四)考核要求
1.了解班队活动概述
2.班队活动的组织形式
识记:班队活动的组织形式
3.班队活动设计
(1)识记:班队活动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综合应用:结合小学实际,设计并组织一次少先队主题活动,要求活动目标明确,活动步骤清楚,组织过程严密,活动效果良好。
第八章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家校合作的主要类型及具体形式,学校与社区合作的组织形式等,了解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并能理解对其现状所进行的反思及其改进设想。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校与家庭的合作
1.学校与家庭合作的主要类型
2.学校与家庭合作的具体形式
第二节 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1.学校与社区合作的主要类型
2.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具体形式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学校与家庭的合作
第二节 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四)考核要求
1.学校与家庭的合作
识记:1.1 学校与家庭合作的主要类型;1.2 学校与家庭合作的具体形式
2.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识记:2.1 学校与社区合作的主要类型;2.2 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具体形式
第九章 班队工作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班队工作者从事科研的基本原理,学会确定研究课题,掌握行动研究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班队工作者从事科研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班队工作的研究课题
1.班队工作的研究课题
2.行动研究的策略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班队工作者从事科研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班队工作的研究课题
(四)考核要求
1.班队工作者从事科研的基本原理
领会:班队工作者从事科研的基本原理
2.班队工作的研究课题
(1)领会:班队工作的研究课题
(2)简单应用:确定研究课题,掌握行动研究的策略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能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小学教育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本门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可以作为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与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大纲的具体化,教材的内容是对大纲规定的内容的具体而系统的阐述。教材是学习者学习和社会助学的主要材料依据,是学习者掌握本门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
本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凡是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教材都作了系统和全面的阐释。教材比大纲详尽,大纲比教材扼要。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体系表达的需要,教材内容有时超出大纲规定的范围,常常不在考核范围之内。
(三)关于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学习教材:
古人伏,沈嘉祺,朱炜主编:《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推荐参考书: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2.陈宇光:《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 年版.
4.沈功玲:《少先队教育文集》,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本专业的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试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在自学要求中,对各部分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其表达用语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着重掌握等。
本课程共 4 个学分。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各章的学习目的要求中也指明了各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现根据学习者情况就自学方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1.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
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根本的一条就是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本课程的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也有一定深度。考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其内容框架,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节,识记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和概括,从知识点、知识块到知识体系深入领会和掌握。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程阐述的内容来源于小学班队教育实践,与小学各方面教育密切相关。考生应善于把班队工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自己接触、了解到的班队政策与现象和自己的本职工作联系起来学习。从小学班队工作的现象认识教育中实质问题,把现象问题用小学班队工作理论与实践知识加以提升和系统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科学地学习
考生应根据自己在职、业余等特点,善于利用时间,用零散的时间学习个别知识点、个别概念,在集中的时间系统综合地学习大块教材内容,消化和理解教材,应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小学班队工作问题。应先阅读大纲,抓住重点、要点,而后系统地学习教材。
要始终抓住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连接、班队工作实施相统一这条主线,弄懂相关问题。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全年、学期计划,还要制定分阶段的单元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学习。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钻研指定教材,参考推荐书籍,对考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把握正确的助学导向,避免考生走弯路。
2.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将识记、领会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和知识是有系统的和有逻辑的,这就是它们的内在联系,重点内容就是这个逻辑的轴线和各个关节点;一般内容就是围绕这个轴线的关节点的分枝和细节。着眼点是关节点和轴线,但要从分枝和细节下手,这样去掌握知识的整个系统。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在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并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的偏途。
4.社会助学者在指导学习者应考时应注意课堂集中辅导和课后实践引导相结合。本课程的课堂集中辅导时间应予充分保证,一般不得少于 36 个学时。
(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源于考核的内容。课程上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四个能力层次是等级递进关系,由低到高依次是: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知道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表述或识别。
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认识和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本课程规定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七)关于试卷结构及考试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的考试采用笔试闭卷方式,时间为 120 分钟。60 分为及格线。考试时史允许带钢笔或圆珠笔、2B 铅笔、橡皮。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覆盖到章,并适当考虑课程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面。
3.命制的试题中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 20%,领会占 30%,简单应用占 30%,综合应用占 20%。
5.试题要合理安排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 20%;较易占 30%;较难占 30%,难占 20%。
6.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