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自考13967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考试大纲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专升本)
专业代码:120206

课程名称:劳动关系与劳动法(13967)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制定
2024 年 3 月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统考课程,本课程内容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具体流程,熟悉劳动法律法规。课程的重点是掌握劳动关系各参与主体的职能工作和作用、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劳动关系的建立、维持与结束、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灵活用工管理及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

难点是劳动法和劳动关系相关内容的具体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能够具备解决企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构建企业内部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素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制定出符合国家及地方政策、法律、法规要求的人力资源政策,规避劳动关系法律风险;能够识别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人力资源政策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与劳动争议风险,掌握风险处理的方法,并妥善处理这些风险;具备合法合规招聘、筛选、培训、考评、挽留、裁撤员工的能力。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的定义和特点、冲突与合作的表现形式,理解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冲突及合作的根源和背景,了解影响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
【知识点、学习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的定义、特点、劳动关系主体、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识记:劳动关系的定义、劳动关系的特点。
理解:劳动关系主体、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合作的根源、冲突与合作的表现形式、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识记:冲突与合作的表现形式。
理解:合作的根源、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影响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
理解:影响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关系调整模式,描述劳动关系主要学派及观点,熟悉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思想,阐述新保守派的劳动关系理论,了解一元论与多元论。
【知识点、学习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描述出劳动关系主要学派及观点。
理解:劳动关系主要学派及观点。
第二节 劳动关系理论溯源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劳动关系理论来源。
理解:劳动关系理论来源。
第三节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关系调整模式,了解一元论与多元论。
识记: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理解:一元论与多元论。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理解劳动关系发展历史的一般规律,熟悉世界劳动关系将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知识点、学习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早期工业时代的劳动关系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早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熟悉早期工业时代劳动关系的内容、背景及理论基础。
识记:早期工业时代劳动关系的特点。
理解:早期工业时代劳动关系的内容、背景及理论基础。
第二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管理时代劳动关系的特点,熟悉管理工业时代劳动关系的内容、背景及理论基础。
识记:管理时代劳动关系的特点。
理解: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的内容、背景及理论基础。
第三节 冲突的制度化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冲突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熟悉冲突时期劳动关系的内容、背景及理论基础。
识记:冲突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理解:冲突时期的劳动关系的内容、背景及理论基础。
第四节 成熟的劳动关系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成熟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熟悉成熟时期劳动关系的内容、背景及理论基础。
识记:成熟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理解:成熟时期劳动关系的内容、背景及理论基础。
第五节 新的矛盾和问题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并应用世界劳动关系将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应用:世界劳动关系将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四章 管理方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管理方的定义、雇主协会的概念、类型与作用、管理模式,熟悉管理方的角色理论,理解并应用管理方的策略与实践。
【知识点、学习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谁是管理方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管理方的定义、雇主协会的概念、类型与作用。
识记:管理方的定义、雇主协会的概念。
理解:雇主协会的类型与作用。
第二节 管理方的角色理论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管理方的角色理论。
理解:管理方角色理论。
第三节 管理模式和实践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管理模式,理解并应用管理方的策略与实践。
识记:管理模式。
应用:管理方的策略与实践。

第五章 工会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工会的概念与结构分类、工会的职能和行为方式、工会组织结构的定义、工会承认制度、劳资合作方式等,了解工会的组织结构、工会民主的目的和意义。
【知识点、学习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工会的概念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工会的概念、结构分类。
识记:工会的概念、结构分类。
第二节 为什么及如何组建工会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为什么及如何组建工会。
理解:为什么及如何组建工会。
第三节 工会的职能与行为方式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工会的职能和行为方式,熟悉工会承认制度。
识记:工会的职能和行为方式。
理解:工会承认制度。
第四节 工会的组织结构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工会组织结构的定义,了解工会的组织结构。
识记:工会组织结构的定义。
理解:工会的组织结构。
第五节 劳资合作策略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资合作的方式及各方式的比较。
理解:劳资合作方式的比较分析。
应用:劳资合作的方式。

第六章 政府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与作用、第三方机制的概念及主要职能,熟悉政府劳动关系战略、政府在第三方机制中的作用,理解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
【知识点、学习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政府的角色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与作用。
识记: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
理解: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第二节 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主义政府理论、正统多元主义政府理论,了解新保守主义政府理论、自由改革主义政府理论、激进主义政府理论。
理解:新保守主义政府理论、管理主义政府理论、正统多元主义政府理论、自由改革主义政府理论、激进主义政府理论。
第三节 政府劳动关系策略与实践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政府的劳动关系战略,熟悉政府劳动关系实践。
识记:政府的劳动关系战略。
理解:政府劳动关系实践。
第四节 政府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第三方机制的概念及主要职能、政府在第三方机制中的作用。
识记:三方机制的概念。
理解:三方机制的主要职能。
应用:政府在三方机制中的作用。

第七章 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法规、劳动法确定的劳动标准、最低工资的内涵、工资支付的原则、工资支付的基本法律要求,熟悉公平就业制度的具体内容,了解劳动法如何调整劳动关系和工资的法律保障等相关内容。
【知识点、学习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法的概念,了解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劳动法律类型及主要法案。
识记:劳动法的概念。
理解: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劳动法律类型及主要法案。
第二节 工资的法律保障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最低工资的内涵、工资支付的原则、
工资支付的基本法律要求,了解最低工资的确定因素。
识记:最低工资的内涵、工资支付的原则、工资支付的基本法律要求。
理解:最低工资的确定因素。
第三节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法规。
识记: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法规。
第四节 劳动安全与卫生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劳动安全卫生管理法规。
理解:劳动安全卫生管理法规。
第五节 工作场所的规则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法确定的劳动标准,熟悉公平就业制度的具体内容。
识记:劳动法确定的劳动标准。
理解:公平就业制度的具体内容。

第八章 劳动关系之建立、维持与结束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合同的概念、种类和特征、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内容、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熟悉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和续订制度、经济补偿与赔偿制度,了解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及其处理制度。
【知识点、学习与考核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合同的概念、种类和特征。
第一节 劳动合同法概述
理解:劳动合同的概念、种类和特征。
第二节 劳动合同的订立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内容、了解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及其处理制度。
理解: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内容、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及其处理制度。
第三节 劳动合同的履行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合同的履行。
识记:劳动合同的履行。
第四节 劳动合同的变更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合同的变更。
识记:劳动合同的变更。
第五节 劳动合同的解除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劳动合同的解除制度。
理解:劳动合同的解除制度。
第六节 劳动合同的终止和续订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劳动合同的终止和续订制度。
理解:劳动合同的终止和续订制度。
第七节 经济补偿与经济赔偿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经济补偿与经济赔偿制度。
理解:经济补偿与经济赔偿制度。

第九章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罢工的原因及解决方案、集体合同的概念和作用,熟悉集体合同内容和条款、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的规定,了解集体协商(谈判)的概念和作用。
【知识点、学习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集体协商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集体协商(谈判)的概念和作用。
理解:集体协商(谈判)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节 罢工及其处理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罢工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识记:罢工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第三节 集体合同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集体合同的概念和作用,熟悉集体合同的内容。
识记:集体合同的概念和作用。
理解:集体合同内容。
第四节 集体合同条款研究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我国集体合同主要条款、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的规定。
理解:我国集体合同主要条款、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的规定。

第十章 灵活用工管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务派遣用工制度、劳务派遣单位的义务、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熟悉非全日制用工的法律规定,了解用工单位劳务派遣用工的义务、实践中企业劳务用工的主要形式。
【知识点、学习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劳务派遣用工管理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务派遣用工制度、劳务派遣单位的义务、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了解用工单位劳务派遣用工的义务。
识记:劳务派遣用工制度、劳务派遣单位的义务、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
理解:用工单位劳务派遣用工的义务。
第二节 非全日制用工管理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非全日制用工的法律规定。
理解:非全日制用工的法律规定。
第三节 劳务用工管理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实践中企业劳务用工的主要形式。
理解:实践中企业劳务用工的主要形式。

第十一章 劳动争议处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争议的概念、劳动争议的种类和范围、劳动调解的含义、劳动争议诉讼的概念、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熟悉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和机制、劳动争议协商调解制度、劳动争议诉讼制度,了解集体争议处理制度的内容。
【知识点、学习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劳动争议处理概述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争议的概念、劳动争议的种类和范围,熟悉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和机制。
识记:劳动争议的概念、劳动争议的种类和范围。
理解: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
应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第二节 劳动争议调解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争议调解的含义,熟悉劳动争议协商处理制度。
识记:劳动争议调解的含义。
理解:劳动争议协商处理制度。
第三节 劳动争议仲裁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识记: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第四节 劳动争议诉讼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争议诉讼的概念,熟悉劳动争议诉讼制度。
识记:劳动争议诉讼的概念。
理解:劳动争议诉讼制度。
第五节 集体争议处理制度。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集体争议处理制度的内容。
理解:集体争议处理制度的内容。

第十二章 当代劳动关系的发展和问题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工会应对跨国谈判的方法和雇主的反应、和谐劳动关系的特征,熟悉跨国集体谈判的特点、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了解工会应对跨国公司劳动关系问题面临困难的原因、主要国家劳动关系制度的主要特征。
【知识点、学习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全球化对跨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工会应对跨国谈判的方法和雇主的反应,熟悉跨国集体谈判的特点,了解工会应对跨国公司劳动关系问题面临困难的原因
识记:工会应对跨国谈判的方法和雇主的反应。
理解:工会应对跨国公司劳动关系问题面临困难的原因、跨国集体谈判的特点。
第二节 主要国家劳动关系制度的发展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主要国家劳动关系制度的主要特征。
理解:主要国家劳动关系制度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谐劳动关系的特征,熟悉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理解并应用劳资和谐的基本原则与做法。
识记:和谐劳动关系的特征。
理解: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
应用:促进劳资和谐的基本原则与做法。

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课程教材与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程延园等,《劳动关系》(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2)参考资料:符成成,《劳动法与劳动关系管理》(第 2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2.课程考试方式与时间

本课程建议从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应用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应用能力考核各占比 50%。理论知识考核建议采取闭卷、笔试方法进行考试,具体题型可包括名词解释、单选题、简答题、案例分析、论述题等题型,进行流水评卷。考试时间为 100 分钟。实践应用能力考核采用实践任务的方式进行,具体考核方式见实践教学大纲。

3.课程自学方法与社会助学

学生通过自学、社会助学等方式完成课程章节和内容的学习,完成相关作业,并在指定的时间参加考试。社会助学组织需要依照《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考试大纲,开展教学、助学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专业实习实践基地。本课程建议授课学时为 56 课时,其中理论课时 36 课时,实践课时 20 课时。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