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8]
《中国传统道德》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2012年12月
自考用书:《中国传统道德》,罗国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1.课程性质
《中国传统道德》是进行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2.设置目的要求
学员通过本课程的自学,要求达到以下目的:
- 充分认识中国传统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地位,深刻把握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在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大意义。
- 明确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比较系统地把握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重要德行;深入理解与把握重德教、重修身的优良传统;了解与掌握古代先贤在教化德治、正己待人方面的名言名篇。既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又为从事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人文学理基础。
- 在认识中国传统道德具有矛盾性和两重性的基础上,明确把握“批判继承”的总原则,为古为今用,综合创新,为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Ⅱ.考核目标
学员通过认真自学,各篇章包括《编者的话》要求掌握的内容如下:
《编者的话》
-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学员应掌握:中国传统道德的内涵;中国传统道德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根本目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正确方针与总原则;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与一贯思想。
- 考核知识点
1.中国传统道德的内涵。
2.中国传统道德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3.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根本目的。
4.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正确方针与总原则。
5.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
- 考核要求
- 识记
1.中国传统道德的内涵。
2.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正确方针与总原则。
- 理解
1.中国传统道德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2.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根本目的。
3.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
- 应用
1.运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正确方针与总原则,分析说明有关中国传统道德的矛盾性与两重性。
2.继承和发扬整体主义思想这一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3.联系实际,说明继承与弘扬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规范篇
第一章 人际交往道德规范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人际交往方面道德规范的内涵、精神与重要性,并自觉按照这些规范要求自身,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考核知识点
1.“公忠”的基本精神及其在民族道德精神中的地位。
2.“义”的含义、义利关系的涵义、坚持正义的重要意义。
3.“仁”的核心思想及儒家行仁的基本途径。
4.“中和”道德意义以及丰富的辩证内容。
5.“孝慈”的具体表现及其在传统道德中的特殊地位。
6.“诚信”的内涵,诚信之德的要求与重要意义。
7.“宽恕”的内涵。
(谦敬与礼让与德行篇、教育修养篇的有关内容重复,此处不作要求)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公忠的基本精神及其在民族道德精神中的地位。
2.义的含义,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3.孝慈的具体表现。
4.诚信的内涵。
(二)理解
1.义利关系的内涵及其意义。
2.仁的核心思想及儒家行仁的途径。
3.宽恕的内涵及“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的区别。
(三)应用
1.以“中和”所包含的道德意义和丰富的辩证内容说明其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
2.联系实际,说明诚信之德的要求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 处己立身道德规范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应掌握处己立身方面各道德规范的内涵、基本精神与重要意义,并自觉按照这些道德规范要求自身、要求教育对象。
二、考核知识点
1.自强的基本精神与现实意义。
2.知耻的内涵,作为道德规范的知耻与个人、民族、国家的关系。
3.明智的丰富道德内涵与积极的社会意义。
4.持节道德规范的内容、基本精神。
5.勇毅的道德价值、表现与社会意义。
6.节制的涵义及意义。
7.廉洁的涵义、基本精神、重大的现实意义。
8.勤俭的含义及意义。
9.爱物的含义与现代意义。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自强的基本精神。
2.知耻的内涵。
3.明智的道德内涵。
(二)理解
1.勇毅的道德价值、表现与社会意义。
2.节制的涵义及意义。
3.勤俭的含义及意义。
(三)应用
1.从廉洁的涵义、基本精神与意义看反腐倡廉的极端重要性与必要性。
2.从爱物这一特殊的道德规范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第三章 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规范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职业道德方面的有关规范,并着重掌握师德方面有关规范的含义及其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
1.明确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规范。
2.政德的有关基本要求。
3.孔子、韩愈等有关师德的论述。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礼记》:教学相长。
(二)理解
1.政德方面:“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陈宏谋《从政遗规》)
2.师德方面:“人品不立,则自知不足以为师,凡事苟且,人亦从而苟且之,师道自此大坏矣。”
(三)应用
运用上述有关师德的论述,说明作为人民教师应当树立怎样的师德?
德行篇
第一章 胸怀天下,爱国爱民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深刻认识胸怀天下,爱国爱民是中华民族伟大传统,并通过“忧国忧民”、“以身许国”、“抗暴御侮”等不同方面,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进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二、考核知识点
1.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名言以及“赋《离骚》屈子沉江”,“陆游临终盼统一”等事例,说明“忧国忧民”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
2.通过“岳飞精忠报国”,“邓世昌甲子殉难”等具体事例,说明“以身许国”,把自己的一切无条件地奉献给祖国是爱国主义的最高表现。
3.通过具体事例,说明抗暴御侮,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名言以及“赋《离骚》屈子沉江”,“陆游临终盼统一”等事例所表现的忧国忧民精神。
(二)理解
通过“岳飞精忠报国”,“邓世昌甲子殉难”等事例,理解“以身许国”是爱国主义的最高表现。
(三)应用
以“林则徐虎口烧鸦片”,“三元里人民抗英”等抗暴御侮的优秀传统为典范,联系实际,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权益而奋斗。
第二章 公忠为国,清正廉明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公忠为国”、“清正廉明”的有关事例,以继承发扬这些优良传统,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服务。
二考核要点
1.公忠为国的案例。
2.反腐倡廉的案例。
三、考核要求
识记:
1.包文正铁面无私(公忠为国)。
2.宋子罕以廉为宝。
3.杨震清廉赋“四知”(反腐倡廉)。
其他不作要求。
第三章 独立特行 清洁自守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持正不阿、坚守气节的有关事例,明确建立独立人格,保持坚定节操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独立性格和凛然正气,是民族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考核知识点
1.持正不阿的事例。
2.坚持气节的事例。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理解
文天祥慷慨就义等事例所表现出维护人格尊严与民族尊严、光荣气节的浩然正气。
(三)应用
不作要求。
第四章 勤劳勇敢 质朴俭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质朴俭约的传统美德,并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
二、考核知识点
掌握历史上艰苦奋斗、质朴俭约的事例。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三则关于艰苦奋斗的神话。
(二)理解
鲁敬姜立身勤劳、张知白以俭德遗子孙所蕴含的质朴俭约的精神。
(三)应用
联系实际,说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大力发扬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质朴俭约的民族精神。
第五章 勤奋好学 尊师重道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劝学”和“尊师”是中国重教优秀传统的两个突出方面,告诫学子尊师是增长知识才干,学好为人民服务本领的两个必要条件。
- 考核知识点
1.掌握勤学苦读的几则典型事例。
2.掌握尊师重道的几则典型事例。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苏秦发愤刺股、匡稚圭凿壁借光两则苦学事例。
2.李相敬拜“一字师”、杨中立程门立雪等尊师事例。
(二)理解
理解上述事例所分别蕴含的勤奋好学、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三)应用
以上述事例的精神要求自身、教育学子。
第六章 修身自律 崇德重义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励志自强、自律改过、诚信守约、谦恭礼让、见利思义等基本道德要求,从而加强道德自觉,注重修身自律、提升道德品格。
二、考核知识点
1.励志自强的有关事例。
2.自律改过的有关事例。
3.诚信守约的有关事例。
4.谦恭礼让的有关事例。
5.见利思义的有关事例。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励志自强: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遭困厄发愤著史记。
2.自律改过:周处改过除“三害”。
(二)理解
1.从“雷义获金付县曹”这一事例中理解“见利思义”的重要性。
2.从“范式交友重信义”,“卓公行千里如期”的事例中理解“诚信”之可贵。
(三)应用
联系实际谈谈诚信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第七章 家庭和睦 孝慈友恭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家庭和睦、孝慈友恭的优良道德传统,为建设人人幸福的和谐社会而努力。本章内容,如父慈子孝等,前篇已有涉及,故不重复,本章只考核有关注重家教方面的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
第四节有关家教的内容。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曾子舆杀猪教子”,“孟轲母择邻断机杼”两则事例。
(二)理解
理解上述两则事例中,必须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特别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对子女的爱不是表现在给他们安排舒适的生活,而主要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尤其是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上;二是注重身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
(三)应用
应用上述事例及其所蕴含的意义,分析说明当今社会对下一代尤其是对独身子女教育中的不良倾向,并提出自己的正确见解。
第八章 乐群贵和 德冾乡里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乐群贵和、德冾乡里的有关事例,明确认识蕴含其中的道义相待、互相爱护、互相扶持的基本精神,使社会更加和谐。
- 考试知识点
1.以德交友的有关事例。
2.严己宽人的有关事例。
3.尊老爱幼的有关事例。
4.扶危济困的有关事例。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二贤死义存赵孤”中程婴等以己死救他人的事迹。
(二)理解
通过“吕蒙正不记人过”、“严世期敬老扶幼”、“富弼济民不顾身”等典型事例,理解其中蕴含的严己宽人、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并使之发扬光大。
(三)应用
不作要求。
教育修养篇
第一章 德教与修身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的重要观点,明确重德教、重修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前市场经济社会中,对于淳化社会风气,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仍具有重要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
1.德教为先的含义。
2.古代先贤关于德教为先的论述。
3.修身为本的含义。
4.古代圣贤关于修身为本的论述。
5.“德教为先”、“修身为本”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德教为先的含义。
2.修身为本的含义。
(二)理解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应用
联系实际,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谈谈“德教为先”“修身为本”在现代社会尤其是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章 立志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明确中国传统道德所谓“立志”,主要是志于道,志于仁,志于成圣成贤,即是要树立自己道德人格培养方面的志向。这种引导人们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
1.立志的根本目的。
2.志学的涵义与目的。
3.志道的涵义与重要性。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集》。
3.“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
(二)理解
1.志学的涵义与要求。
2.志道的涵义与重要性。
(三)应用
立志包括志学、志道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为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明确“为学”对于道德修养与增长知识水平的重要作用,把握“好学”的几个方面,“博学”的重要性与“为己之学”的含义及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
1.孔子强调好学的要点。
2.博学的重要性。
3.“为己之学”的含义及意义。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好学的要点。
2.博学的重要性。
(二)理解
“为己之学”的含义及意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论语》)。
(三)应用
不作要求。
第四章 存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明确“存养”主要讨论儒家有关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如何达到人的精神完美境界的内容。强调通过存养以改善人的气质,而“持敬”和“节欲”亦是达到高尚道德境界所必需的途径。
二、考核知识点
1.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含义:努力培养扩充一种充实了道德意识和情操的精神境界。
2.“养气”的根本方法:不断培养积累自己的高尚道德意识(“集义所生”)和保持这种道德意识状态(“持志”)。
3.宋明儒学“变化气质说”的合理成分:提倡以道德理性驾驭情欲。
4.孔子关于“修己以敬”、“行笃敬”的思想。
5.少私寡欲:节欲是道德修养的准则与礼法。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涵义。
2.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涵义与意义。
(二)理解
1.“集义所生”和“持志”这两种养气的根本方法的涵义与意义。
2.宋明儒学“变化气质”说的合理成分。
(三)应用:不作要求
第五章 克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明确“克治”的基本涵义、主要方法,并对“存天理,灭人欲”、“义利之辩”作合理的理解,以作为道德文明建设的可用资粮。
二、考核知识点
1.“克治”的基本涵义与主要方法。
2.“存天理,灭人欲”的应有涵义。
3.“义利之辩”所蕴含的道德行为的特征。
4.“慎独”的含义和意义。
5.“自省”的含义和基本精神。
6.“改过”的具体方法与意义。
7.“以公克私”的涵义和如何对待公私关系。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克治”的含义和主要方法。
2.“慎独”的含义和意义。
3.“改过”的具体方法。
(二)理解
1.“存天理,灭人欲”的应有涵义。
2.“义利之辩”及讨论的意义。
3.“以公克私”的涵义及如何正确对待公私关系。
(三)应用
不作要求。
第六章 -力行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明确“力行”的道德实践的极端重要性,坚持“知行合一”,弘扬不尚言谈、重在实际行动的美德,把对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的“知”融汇于脚踏实地的道德行动中。
二、考核知识点
1.明确“力行”在实现道德理想、培养理想人格中的极端重要性。
2.“躬行”与“笃行”的各自特征。
3.“慎言”与“慎动”的含义与意义。
4.“事上磨炼”修养方法的含义与意义。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躬行”与“笃行”的各自特征。
2.“慎言”与“慎动”的含义与意义。
(“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
(二)理解
1.“力行”在培养理想人格,实现道德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2.“事上磨炼”的含义与意义。
(三)应用
谈谈如何坚持“力行”的优良传统,推进社会道德文明建设。
第七章 理想人格与理想境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明确儒家哲学关于理想人格规定的重要特点,并掌握孔子、孟子、老子关于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批判继承中国古代关于理想人格的合理思想,结合现实环境,不断的攀登道德境界。
二、考核知识点
1.儒家哲学关于理想人格的特点。
2.孔子、孟子、老子对理想人格的要求。
3.批判继承中国古代关于理想人格思想的意义。
4.中国古代关于“君子”的道德要求的重要观点。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孔子、孟子、老子对理想人格的要求。
孔子:智,仁,勇“三达德”。
孟子:“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老子:与自然的原始质朴为一的人。“复归于婴儿”。
2.中国古代关于“君子”“圣人”道德要求的若干重要观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二)理解
儒家关于理想人格的特点。
(三)应用
批判继承中国古代关于理想人格的重要思想,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与历史使命,在为国为民的实践中不断提升道德境界。
(本章第二、三节内容不作考核要求)
名言篇
说明:名言篇各章内容,前述各篇中已大都有所涉及,为避免重复,现经过筛选,择其要者,作为考核内容,另作编排。其余内容,不作考核要求。望各位考生认真自学、理解,并同前述各篇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加以掌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教化德治、公私义利、人生处己、待人交友方面的名言名句,以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并为育人育德打下扎实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
1.掌握重教兴国、劝学育才的重要名言,并理解其意义。
2.“表率”是德治教化的重要内容,着重把握“正人先正己”的名言。
3.着重把握“为政以德”“德为治本”的名言名句。
4.理欲之辩中“存欲勿纵”,“以理导欲”的名言。
5.生死问题上唯物主义的理性精神。“成仁”、“取义”的价值观。
6.成事在力、天人分职的力命观。
7.忧乐相依的忧患意识。
8.贵和、亲仁善邻的意识。
三、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权文公集》)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3.“政者,正也。子师以正,孰敢不正。”(《论语》)
4.“德惟善政 政在养民。”(《尚书》)
(二)理解
1.“仁者不忧”、“乐以天下”、“忧乐相依”的忧乐观。
2.“和而不同”、“和睦昌济”、“人和为贵”的“贵和”民族特质。
(三)应用:
1.运用“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论述,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腐倡廉中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打铁先要自身硬”一语的重要性。
2.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长怀忧患意识,在为中华崛起的事业中不懈奋斗!
Ⅲ.题型举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大纲中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本学科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引文简释、简答题、论述题。
卷面分共计100分。
一、选择题(2分×5题=10分)
例:“志当存高远”这一名言的作者是( )
- 孟子 王安石 C.诸葛亮 D.王阳明
二、名词解释(4分×3题=12分)
例:自强
- 引文简释(要求写出引自何部经典以及引文的涵义与意义;8分×2题=16分)
四、简答题(8分×4题=32分)
例:简述好学的内涵与意义。
五、论述题(15分×2题=30分)
例:试论述中国传统道德中整体主义思想的表现、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