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社区社会工作 课程代码:00281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社区社会工作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专升本)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社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服务方法之一。社区社会工作拥有自己一整套的价值理念、理论知识、技术方法以及工作过程,是从事社区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本课程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它恰好呼应了国内正在强调的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等,适应社区工作发展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需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设置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和工作原则;明确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本质特征、目标功能及发展历史;掌握社区社会工作的各种方法和技巧;了解社区社会工作不同的实施模式的理论背景、基本概念和假设、具体的方法和特点,并能够在社区工作实践中科学灵活地运用,为从事专业社会工作奠定基础。学会反思性地学习,对既有理论持有批判性的学习态度,对社区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本土化发展进行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掌握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掌握社区社会工作的学习方法及理论联系实际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策划开展社区活动。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与社会工作(专升本)专业的其他基础与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它与《个案社会工作》、《社会行政》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社区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明确社区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了解社区所具有的特征、主要类型以及社区的功能,了解社区研究的发展及基本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区的概念与要素(次重点)
识记:社区的概念
社区的要素
(二)社区特征与分类(次重点)
识记:社区的特征
社区的分类
(三)社区功能(次重点)
理解:经济生活功能
社会化功能
社会控制功能
社会参与功能
社会福利功能
(四)社区研究(一般)
理解:社区研究的基本原则
社区研究的发展
应用:社区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界定与实际意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学习,要明确社区社会工作的概念与目标,清晰社区社会工作的功能,了解社区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握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含义(重点)
识记:社区社会工作、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
国内外对社区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界定
理解:社区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二)社区社会工作目标(次重点)
理解:社区社会工作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社区社会工作的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
(三)社区社会工作的对象与社会功能(次重点)
理解:社区社会工作的对象
社区社会工作的功能
(四)社区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一般)
应用:我国社区社会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社区发展呼唤专业社区社会工作
(五)社区工作者(重点)
识记:社区工作者的界定与特征
理解:社区工作者的角色
第三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明晰专业社区社会工作的产生于发展,了解中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19世纪前社区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一般)
理解:中世纪宗教慈善活动对社区社会工作的推动
近现代工业社会和社会立法对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专业化、职业化社区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次重点)
理解: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
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与培训
专业化社区社会工作的形成与历史发展
(三)中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重点)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
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运动
应用: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的社区社会工作
第四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体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理解社区社会工作的思想渊源与内在根据,明确社区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和价值体系,明确社区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次重点)
理解: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
社区社会工作的思想渊源
社区社会工作的内在根据
(二)社区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一般)
理解:社区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社区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社区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三)社区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一般)
识记:社区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特点
理解:社区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认定
社区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构成
第五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社区发展模式、社区策划模式和社区行动模式的概念、目标、策略、方法、工作者角色及服务对象范围等,明确三种介入模式的不同特点和适用范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区发展模式(重点)
识记:社区发展模式的概念和目标
理解:社区发展模式的策略与方法
工作者的角色与服务对象范围
应用:社区发展模式的评价
社区发展模式的案例分析
(二)社区策划模式(重点)
识记:社区策划模式的概念和目标
理解:社区策划模式的策略与方法
工作者的角色与服务对象范围
应用:社区策划模式的评价
社区策划模式的案例分析
(三)社区行动模式(重点)
识记:社区行动模式的概念和目标
理解:社区行动模式的策略与方法
工作者的角色与服务对象范围
应用:社区行动模式的评价
社区行动模式的案例分析
(四)社区社会工作三模式的比较(重点)
应用:社区社会工作三模式的比较
第六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过程及原则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理解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次重点)
识记:社区组织的概念、目标、功能、方法和技巧
社区发展的概念、原则
(二)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过程(重点)
应用:社区分析
建立关系
资料收集
计划制订
工作推进
成效评估
(三)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次重点)
理解:社区发展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
社区居民自助参与原则
社区自决原则
第七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技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要掌握社区社会工作在社区分析、关系建立、计划制订、工作推进以及成效评估等不同环节的主要工作技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区调查分析(次重点)
识记:社区调查分析的主要内容
资料收集的主要途径
(二)社区关系建立(次重点)
理解:与社区居民建立关系的技巧
社区事件介入的技巧
(三)社区计划制订(重点)
应用:问题分析
目标确立
策略制定
评估标准拟定
(四)社区工作推进(重点)
应用:群众动员
居民会议
组织接洽
人力资源培育
(五)社区成效评估(次重点)
识记:评估的类型
评估的方法
理解:评估的问题设计
第八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相关实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社区照顾、社区保障、社区服务、社区建设以及社区治理等相关社区社会工作实践基本内容和发展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区照顾(次重点)
识记:社区照顾的概念、目标和功能
理解:社区照顾的起源和发展
社区照顾的模式选择和专业过程
(二)社区保障(一般)
识记: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容
理解:社区保障的特征与功能
(三)社区服务(重点)
识记:社区服务的概念
理解:社区服务的特点、原则和主要内容
(四)社区建设(一般)
理解:社区建设的意义、内容
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
(五)社区治理(重点)
识记:治理的内涵
社区治理的内涵
应用:社区治理中的“三社联动”
第九章 农村社区社会工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特殊性和基本含义,理解发展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紧迫性,明确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含义(次重点)
识记: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含义
(二)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新时代下农村稳定发展的迫切要求(次重点)
理解:农村社区呼唤专业社区社会工作
加快和改进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推动农村社区健康快速发展
(三)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重点)
应用:农村社区贫困治理
农村社区老年社会工作
农村社区青少年工作
第十章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城市社区的特点,了解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含义、目标和任务,明确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把握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城市社区与城市社区社会工作(次重点)
识记: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二)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次重点)
理解:城市社区社会救助
城市社区老年工作
城市社区流动人口工作
城市社区残疾人工作
(三)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原则和方法(重点)
应用: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原则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能力考核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的有关名词、概念及规律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理解: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规律的内涵,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应用(包含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能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是既要求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求具备分析论证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能综合运用社会学、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对实际社区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指定教材为考生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指定教材:《社区社会工作》(第二版) 周沛、易艳阳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4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自学时必须要认真阅读教材,开始阅读每一章之前,应先认真学习大纲中有关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以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使用教材时,应注意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应在泛读即通读的基础和掌握较全面的知识背景条件下,对考核知识点进行重点地逐段细读,逐句推敲,以求做到对基本概念深刻理解,对历史脉络彻底弄清,对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抓考核知识点,以免生吞活剥,不能真正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重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归纳出要点,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全部课程内容,同时锻炼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4、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应重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如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方法和技巧,分析实际社区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5、考生在自学过程中也可参考徐永祥主编,中国社工教育协会组编《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辅助学习、理解相关知识。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理解与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4.助学学时建议。本课程共6学分,助学建议不少于108学时,课程学时分配见下表,考生也可参考该表安排自学时间。
章 次 |
课 程 内 容 |
学 时 |
1 |
社区概述 |
6 |
2 |
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界定与实际意义 |
6 |
3 |
社区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
10 |
4 |
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体系 |
12 |
5 |
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 |
14 |
6 |
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过程及原则 |
14 |
7 |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技巧 |
14 |
8 |
社区社会工作的相关实践 |
12 |
9 |
农村社区社会工作 |
10 |
10 |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 |
10 |
总计 |
108 |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的内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和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识记”为20%,“理解”为40%,“应用”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每份试卷中所占比例依次为2:3:3:2左右。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题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 )
A.马克思 B.滕尼斯
C.韦伯 D.费孝通
(二)名词解释
社区建设
(三)简答题
社区的功能
(四)案例分析
案例:
某社区地理位置较好,近年来房屋的出租价格上涨较快。部分居民受到利益驱使,在社区里私搭乱建违章建筑,使胡同变窄,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安全隐患剧增,社区居民怨声载道。今年初,小区失火,因为消防车开不进来,延迟了救火时间,大火烧毁了5户居民的房屋,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请分析该社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假如你是社区工作者,针对A社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你应该如何对社区问题进行介入?
(五)论述题
结合我国社区工作发展现状,论述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工作的现实意义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