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13426当代文学思潮专题自学考试大纲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当代文学思潮专题

课程代码:13426

2024年1月启用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是一门思潮流变讲授与作家作品分析相结合的理论性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为主线,兼顾在当代文学思潮发展历程中有代表性的名家、名著、重要理论观点、命题的具体阐释和分析研究,并从当代审美意识和理论建设的角度,探讨对当代文学理论遗产的批判继承。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掌握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和文学创作的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分析当代文论著作及经典文学著作、将其运用于当代文学研究和理论建设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在中国文学与文学理论方面的学习深造,独立进行学术研究,以及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要求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熟记当代文学各阶段的发展概况,准确阐释名家、名著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主张。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对相关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其他选修课程起补充配合作用。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综  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概念、内涵、起止时间、历史背景、研究范围、主要内容及基本分期。要求学生对上述内容做总体性了解,能够清晰描述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内涵,了解其研究范围和基本分期方式。

  •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内涵(次重点):

识记:中国当代文学的地域范围;当代文学的时间起点;当代文学的四个主要体裁。

理解:中国当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

应用:思考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区别与联系。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分期

     1.“十七年”文学的概念(重点)

       识记:“十七年”的起止时间、“十七年”文学的主要成就

       理解:“十七年”的划分标准。

       应用:了解“十七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对当下文学发展的指导意义。

      2.文革时期文学(一般)。

        识记:文革时期文学的起止时间。

        理解:文革时期文学的基本形态。

      3.新时期文学(重点)。

识记:“新时期”文学的概念和时间起点。        

理解:“新时期”文学的基本美学形态。

第一章  “十七年文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在“十七年”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起到关键影响作用的思潮转变节点和重要事件及相关作家作品。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十七年”文学的基本历史走向,掌握相关重要会议、文学批判运动、思想潮流对于文学创作与发展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概述(重点)

识记:第一次文代会的时间、地点、参会主要人员。第一次文代会的指导思想。第一次文代会对于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影响。

理解:第一次文代会以及第二次第三次文代会的指导思想。

应用:比较《讲话》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的内涵。

(二)在规训与疏离之间:集体姿态与个性立场(次重点):

  识记: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理解:三次批判运动的具体过程。

  应用:分析这几次批判运动与延安时期对丁玲、王实味批判运动的异同。

  • “红色经典”:训谕及变调(重点)

      识记:红色经典相关作家作品,《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等

(四)“百花文学”:“香花”或“毒草”(重点)

      识记: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内涵。反右斗争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新民歌运动”的含义。广州会议、大连会议、新桥会议、中间人物论、第四种剧本。     

      理解:双百方针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

      应用:分析新民歌运动的始末,并明确文艺大跃进时期文学创作的实质。

 

第二章 “文革”文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当代文学思潮中的文革特殊时期的思潮概况。要求重点了解和掌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殊形态,了解文学在困难情况下坚持生存、坚持创作的顽强精神。

  •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概述(一般)

识记:《纪要》的全称。

理解:《纪要》对于文艺工作的负面影响。

  • 主流的“样板”文学(一般)

        识记:八个样板戏名称及主要内容,浩然的小说创作

  • 文学的民间存在(次重点)

       识记:“前朦胧诗”的流行及主要诗人诗作。手抄本小说的流行,《第二次握手》。

       理解:前朦胧诗对于朦胧诗美学潮流的启迪作用。

 

第四章 “文革”后的诗歌美学建构  第五章 “文革”后小说的审美复苏

第六章 文化意识与审美意识的深化  第七章 历史病症的文学呈现

第八章 眩惑的文学形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起到关键影响作用的思潮转变节点和重要事件及相关作家作品。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时期文学的基本历史走向,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先锋小说、朦胧诗潮、寻根文学热潮、文化散文热潮等文学思潮有较深入的理解,掌握相关重要会议、文学论争、思想潮流对于文学创作与发展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 “文革”后的诗歌美学建构(重点)

识记:朦胧诗的主要诗人及作品。朦胧诗的基本美学特征。“三个崛起”的美学思潮及论争。第三代诗的主要作家作品。

理解:第三代诗在美学原则上对于朦胧诗的超越。 朦胧诗的美学风格对于中国新诗发展的影响。

应用:结合相关诗歌作品分析朦胧诗的意象艺术。

  • “文革”后小说的审美复苏(重点)

识记:伤痕文学的概念。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改革文学的概念。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路遥的《人生》。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

理解:伤痕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出现的合理性。

应用:结合分析改革文学对于社会现实产生的作用。

  • 文化意识与审美意识的深化(次重点)

识记:寻根文学的出现及相关理论文章。寻个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韩少功、莫言、阿城、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

理解:寻根文学的理论贡献和局限。

  • 历史病症的文学呈现(一般)

识记:反思文学主要小说作品。巴金的《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

理解: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 炫目的文学形式(次重点)

识记:先锋小说的出现,主要作家作品。莫言小说的美学贡献。实验戏剧。“现代派”小说。

理解:先锋小说在小说形式领域的实验性探索。实验戏剧对于话剧体裁的开拓。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能力考核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的有关名词、概念及规律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理解: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规律的内涵,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应用(包含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能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运用现代意识对其理论价值和缺陷不足予以分析和评价,是既要求理论掌握、又要求具备分析论证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能综合运用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对象作出全面的分析评价,宏观把握对象在历史发展的语境中的地位和价值,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指定教材为考生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指定教材:《中国新文学史(下册)》 丁帆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年4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自学时必须要认真阅读教材,开始阅读每一章之前,应先认真学习大纲中有关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以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使用教材时,应注意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应在泛读即通读的基础和掌握较全面的知识背景条件下,对考核知识点进行重点地逐段细读,逐句推敲,以求做到对基本概念深刻理解,对历史脉络彻底弄清,对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抓考核知识点,以免生吞活剥,不能真正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术语、基本理论命题、重点作家和著作的大致情况加以整理,归纳出要点,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全部课程内容,同时锻炼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4、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应重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完成练习思考题、撰写小论文,锻炼自己分析论证及书面表达的能力。

5、考生在自学过程中也可参考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辅助学习、理解相关知识。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理解与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4.助学学时建议。本课程共4学分,助学建议不少于72学时,课程学时分配见下表,考生也可参考该表安排自学时间。

 

章次

课程内容

助学学时

0

综述

6

1

“十七年文学”

30

2

“文革”文学

6

4

“文革”后的诗歌美学建构

30

5

“文革”后小说的审美复苏

6

文化意识与审美意识的深化

7

历史病症的文学呈现

8

眩惑的文学形式

总计

72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的内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和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识记”为40%,“理解”为40%,“应用”为2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每份试卷中所占比例依次为2:3:3:2左右。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题型一般分为: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观点辨析题或材料分析题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 题型示例(样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    )召开。会上由(     )代表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发言。

(二)名词解释

1.中间人物论

2.先锋小说

(三)简答题

1.朦胧诗的基本美学风格有哪些?

(四)论述题

1.结合相关作品,谈谈寻根文学的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贡献。

(五)观点辨析题 或 材料分析题

1.有学者认为“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和朦胧诗才是当代文学的真正开端”。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当代文学的演变历程阐述理由。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