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纲 4262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13535 方剂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2024年)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方剂学》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业(专科)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联系中医学和中药学,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的桥梁,是学习中医药类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方剂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剂型、方剂的煎服方法、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祛暑剂、温里剂、表里双解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涌吐剂、治痈疡剂。
二、本课程设置的目的
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牢固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临床运用,引导考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为学习中医药各专业课程提供重要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掌握方剂的基础理论,如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等;掌握常用方剂组方的基本原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考生分析方剂、运用方剂的能力。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方剂学》是中药学专业考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中药学专业的一些课程有着紧密联系。如《中药学》《医古文》等课程与本课程紧密衔接。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方剂学的基本知识,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等,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重点方剂的方解(配伍意义),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相关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简单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方剂学理论,对方剂学的有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解决一般应用问题。综合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方剂学的理论,对方剂学有关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论证,或者进行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解决综合应用问题。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方剂起源与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方剂学的概念、性质、任务、地位及其重要性,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方剂、方剂学的概念和内涵。
领会:①《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普济方》等方剂学发展史上重要代表著作的意义。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方剂学发展概况,如《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普济方》等著作的代表性意义。难点:方剂、方剂学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了解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内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八法的内涵、作用、适应范围。
领会:①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八法中每一种治法的内涵、作用、适应范围。难点: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以病证、主方、治法等对方剂进行分类的方法,及其各自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方剂的分类方法。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方剂学的分类包括病证分类、组成分类、治法分类、笔画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剂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汤、散、丸、煎膏剂型的优缺点,了解常用剂型的制作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汤、散、丸、煎膏剂型的优缺点。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汤剂、散剂、丸剂、煎膏剂等几种剂型的优点与缺点。
第五章 方剂的煎服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以及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煎药方法(先煎、后下、包煎、单煎、烊化、冲服)。领会:①服药时间。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服药方法。
难点:服药时间。
第六章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掌握方剂变化的三种形式(药味增损、药量增减、剂型更换)的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君臣佐使的内涵。
简单应用:①方剂变化的形式。
综合应用:①组方原则在方剂中的运用。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的内涵,方剂的变化形式与举例。
下篇 方剂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败毒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桑菊饮、止嗽散、再造散的组成、功用、主治。领会:①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桑菊饮、银翘散、败毒散的方解。
简单应用:①解表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综合应用:①麻黄汤与桂枝汤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桑菊饮与银翘散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败毒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桑菊饮、止嗽散、再造散。
难点: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桑菊饮、银翘散、败毒散的配伍意义。
第二章 泻下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大承气汤、麻子仁丸、济川煎、十枣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领会:①大承气汤、济川煎、十枣汤的方解。
简单应用:①泻下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承气汤、麻子仁丸、济川煎、十枣汤。
难点:大承气汤、济川煎、十枣汤的配伍意义。
第三章 和解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小柴胡汤、逍遥散、半夏泻心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的组成、功用、主治。
领会:①小柴胡汤、逍遥散、半夏泻心汤的方解。简单应用:①和解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综合应用:①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小柴胡汤、逍遥散、半夏泻心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难点:小柴胡汤、逍遥散、半夏泻心汤的配伍意义。
第四章 清热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白虎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犀角地黄汤、凉膈散、左金丸、普济消毒饮的组成、功用、主治。
领会:①白虎汤、清营汤、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芍药汤、凉膈散、左金丸、普济消毒饮的方解。
简单应用:①清热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综合应用:①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芍药汤与白头翁汤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虎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犀角地黄汤、凉膈散、左金丸、普济消毒饮。
难点:白虎汤、清营汤、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芍药汤、凉膈散、左金丸、普济消毒饮的配伍意义。
第五章 祛暑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祛暑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暑益气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清暑益气汤、六一散的组成、功用、主治。领会:①清暑益气汤的方解。
简单应用:①祛暑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清暑益气汤、六一散。
难点:清暑益气汤的配伍意义。
第六章 温里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理中丸、当归四逆汤、小建中汤、四逆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领会:①温里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②理中丸、当归四逆汤、小建中汤的方解。
简单应用:①温里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综合应用:①理中丸与小建中汤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中丸、当归四逆汤、小建中汤、四逆汤。难点:理中丸、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的配伍意义。
第七章 表里双解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表里双解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解表清里、解表温里、解表攻里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大柴胡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领会:①大柴胡汤的方解。
简单应用:①表里双解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综合应用:①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柴胡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难点:大柴胡汤的配伍意义。
第八章 补益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地黄饮子、玉屏风散、生脉散、当归补血汤、一贯煎、炙甘草汤的组成、功用、主治。
领会:①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一贯煎的方解。简单应用:①补益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综合运用:①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六味地黄汤与肾气丸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地黄饮子、玉屏风散、生脉散、当归补血汤、一贯煎、炙甘草汤。难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一贯煎的配伍意义。
第九章 固涩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固涩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牡蛎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金锁固精丸、固冲汤、完带汤的组成、功用、主治。
领会:①牡蛎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金锁固精丸、完带汤的方解。
简单应用:①固涩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综合运用:①真人养脏汤与四神丸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牡蛎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金锁固精丸、固冲汤、完带汤。难点:牡蛎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金锁固精丸、固冲汤、完带汤的配伍意义。
第十章 安神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安神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重镇安神、补养安神、交通心肾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领会:①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的方解。
简单应用:①安神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综合运用:①天王补心丹与归脾汤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
难点: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的配伍意义。
第十一章 开窍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开窍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凉开、温开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安宫牛黄丸的组成、功用、主治。
简单应用:①开窍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的鉴别。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安宫牛黄丸。
难点: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的鉴别要点。
第十二章 理气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行气、降气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枳实消痞丸、厚朴温中汤、旋复代赭汤的组成、功用、主治。
领会:①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枳实消痞丸、旋复代赭汤的方解。
简单应用:①理气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综合应用:①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枳实消痞丸、厚朴温中汤、旋复代赭汤。
难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枳实消痞丸、旋复代赭汤的配伍意义。
第十三章 理血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理血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活血祛瘀、止血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黄土汤、桂枝茯苓丸、生化汤、小蓟饮子的组成、功用、主治。领会:①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黄土汤、桂枝茯苓丸、生化汤、小蓟饮子的方解。
简单应用:①理血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黄土汤、桂枝茯苓丸、生化汤、小蓟饮子。
难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黄土汤、桂枝茯苓丸、生化汤、小蓟饮子的配伍意义。
第十四章 治风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治风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疏散外风、平熄内风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川芎茶调散、消风散、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牵正散、天麻钩藤饮的组成、功用、主治。
领会:①川芎茶调散、消风散、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的方解。简单应用:①治风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综合应用:①镇肝熄风汤与天麻钩藤饮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川芎茶调散、消风散、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牵正散、天麻钩藤饮。
难点:川芎茶调散、消风散、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的配伍意义。
第十五章 治燥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治燥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轻宣外燥、滋润内燥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杏苏散、桑杏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玉液汤的组成、功用、主治。
领会:①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玉液汤的方解。简单应用:①治燥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综合应用:①杏苏散与桑杏汤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桑杏汤与桑菊饮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杏苏散、桑杏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玉液汤。难点: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玉液汤的配伍意义。
第十六章 祛湿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平胃散、三仁汤、茵陈蒿汤、八正散、五苓散、真武汤、独活寄生汤、藿香正气散、甘露消毒丹、二妙散、苓桂术甘汤、萆薢分清饮的组成、功用、主治。
领会:①平胃散、三仁汤、茵陈蒿汤、八正散、五苓散、真武汤、独活寄生汤、甘露消毒丹、苓桂术甘汤的方解。
简单应用:①祛湿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综合应用:①八正散、导赤散、小蓟饮子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胃散、三仁汤、茵陈蒿汤、八正散、五苓散、真武汤、独活寄生汤、藿香正气散、甘露消毒丹、二妙散、苓桂术甘汤、萆薢分清饮。难点:平胃散、三仁汤、茵陈蒿汤、八正散、五苓散、真武汤、独活寄生汤、甘露消毒丹、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意义。
第十七章 祛痰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治风化痰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二陈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贝母瓜蒌散的组成、功用、主治。
领会:①二陈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的方解。简单应用:①祛痰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陈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贝母瓜蒌散。难点: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的配伍意义。
第十八章 消食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消食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消食和胃、健脾消食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保和丸、健脾丸的组成、功用、主治。领会:①保和丸的方解。
简单应用:①消食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综合应用:①保和丸与健脾丸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保和丸、健脾丸。
难点:保和丸的配伍意义。
第十九章 驱虫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驱虫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驱虫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乌梅丸的组成、功用、主治。
领会:①乌梅丸的方解。
简单运用:①驱虫剂的使用注意。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难点:乌梅丸的配伍意义。
第二十章 涌吐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涌吐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涌吐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瓜蒂散、救急稀涎散的功用。
简单运用:①涌吐剂的使用注意。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难点:涌吐剂的使用注意。
第二十一章 治痈疡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治痈疡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散结消痈、托里透脓、补虚敛疮的基本大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仙方活命饮、阳和汤、苇茎汤、大黄牡丹汤的组成、功用、主治。领会:①仙方活命饮、阳和汤、大黄牡丹汤的方解。简单应用:①治痈疡剂的分类与使用注意。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仙方活命饮、阳和汤、苇茎汤、大黄牡丹汤。难点:仙方活命饮、阳和汤、大黄牡丹汤的配伍意义。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考生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具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本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中均有相应的内容。
三、关于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方剂学》(新世纪第五版),李冀、左铮云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年。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五、应考指导
1. 如何学习
良好有序的计划和组织是学习成功的法宝。如果你正在接受培训学习,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完成作业。为了在考试中作出满意的回答,你必须对所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你的学习进展。你阅读课本时可以做读书笔记,如有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可以用彩笔来标注。如:红色代表重点;绿色代表次重点等,也可以在空白处记录相关网站、文章。
2. 如何考试
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
3. 如何处理紧张情绪
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
4.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如果你在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试试下列方法:梳理知识点,学会归纳、分析,整理要点,形成记忆线索。因此当你阅读考卷时,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记下,按自己的步调进行答卷,合理分配时间,先易后难,提高时
间的利用率。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按照重要性程度不同,考核内容分为综合应用、简单应用、领会、识记四个层级。识记为记忆性内容,要求掌握其所有内容;领会为理解性内容,要求掌握其核心主干内容;简单应用为纲领性内容,要求熟悉其纲要与要点;综合应用为融汇性内容,要求能够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论述。
3.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分别上篇、下篇,考试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上篇 10%,下篇 90%。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考生只准携带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铅笔、圆规、直尺、三角板、橡皮等必需的文具用品,不可携带计算器。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40%,领会占 30%,简单应用占 10%,综合应用占 20%。
5.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考生切勿混淆。6.本大纲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麻黄汤主治( )
A.外感风寒表实证 B.外感风寒湿证 C.外感风寒表虚证D.外感风邪头痛证 E.外寒内饮证
参考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1.麻黄汤的组成包括( )
A.麻黄 B.生姜 C.桂枝 D.杏仁 E.甘草参考答案:A C D E
三、简答题
1.简述解表剂的分类及其代表方剂。
参考答案:
解表剂分为三类:①辛温解表剂,代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②辛凉解表剂,代表方剂如桑菊饮、银翘散;③扶正解表剂,代表方剂如败毒散、再造散等。
四、论述题
1.试述麻黄汤的功用、主治及配伍意义。
参考答案:
麻黄汤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用。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中麻黄辛温,为发汗之峻药,既开腠理、透毛窍,发汗以祛在表之风寒;又开宣肺气,宣散肺经风寒而平喘,为君药。以辛温而甘之桂枝解肌发表,通达营卫,既助麻黄发汗散寒之力,又可温通营卫之郁。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之力较强,可使风寒去而营卫和。佐以杏仁利肺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复肺气宣降之权而平喘,又使邪气去而肺气和。使以炙甘草,既调和药性,又缓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致耗伤正气。四药相伍,腠开营畅,风寒得散,肺气得宣,诸症可愈。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