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2024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考试
作物生态与耕作学
(课程代码 11314)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 2B 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学者是
A. A.G.Tansley B. R.L.Lindeman
C. E.P.Odum D. R.M.May
2.大豆和大豆菟丝子的作用关系是
A. 共生 B. 寄生
C. 捕食 D. 竞争
3.稻草 — 牛 — 蚯蚓 — 鸡 — 猪 — 鱼是
A. 腐生食物链 B. 捕食食物链
C. 混合食物链 D. 寄生食物链
4.在植物开花之际进行人工放蜂,帮助授粉和提供蜂蜜等在食物链加环中的类型是
A. 复合环 B. 减耗环
C. 生产环 D. 加工环
5.农业资源中,太阳能和风力是
A. 财力资源 B. 不可更新资源
C. 信息资源 D. 可更新资源
6.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
A. 大豆 B. 玉米
C. 水稻 D. 油菜
7.喜温的作物是
A. 菠菜 B. 油菜
C. 玉米 D. 春小麦
8.耐连作的作物是
A. 玉米 B. 花生
C. 大豆 D. 烟草
9.耐旱怕涝的作物是
A. 水稻 B. 谷子
C. 高粱 D. 苘麻
10.适合砂性土壤种植的作物是
A. 花生 B. 小麦
C. 玉米 D. 大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中,生物组分包括
A. 生产者 B. 大型消费者
C. 小型消费者 D. 气体
E. 水体
12. 自然辅助能有
A. 潮汐能 B. 劳力
C. 地热能 D. 风能
E. 畜力
13. 根据物质的主要贮藏库不同,可将物质循环分为
A. 水循环 B. 气体循环
C. 沉积物循环 D. 元素循环
E. 大气 — 土壤圈循环
14. 作物有
A. 谷子 B. 高粱
C. 玉米 D. 大豆
E. 甘蔗
15. 粮食作物有
A. 水稻 B. 玉米
C. 芝麻 D. 小麦
E. 向日葵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涂 “A”,错误的涂 “B”。
16. 源是吸收和固定物质的库。
17. 分层立体养鱼主要是利用鱼类的不同食性和栖息习性进行立体混养。
18. 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其结构和功能就会发生变化。
19. 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统称为初级生产者。
20. 地球上的淡水主要是以液态存在的。
21. 二氧化碳不是温室气体。
22. 我国水资源丰富,因此无需发展节水农业。
23. 日照长短会影响作物开花。
24. 热量是决定当地能否进行复种和复种程度高低的首要条件。
25. 旋耕的深度可以达到 50 cm。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四、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26. 种群分为增长型、型和衰退型。
27. 非密度调节主要指______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8.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是指在生态系统内合理安排各种生物______,使它们的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累时间相错有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一种时序结构。
29. 钾循环是以______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的物质循环。
30. 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______制度两大部分。
31. 合理的间混套作表现为______为主,否则会激化矛盾使竞争加剧。
32. 种养结合的核心是______,也是种养结合的纽带。
33. 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用地与______地相结合。
34. 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______与大气之间通气性氧化与氧气的交换性能。
35. 土壤______含量是影响耕性最活跃的因素。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36. 水体富营养化
37. 生物学放大作用
38. 资源
39. 单作
40. 复种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41. 简述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42. 简述酸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43. 简述生态法遵循的基本原则。
44. 合理的作物布局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45. 简述土壤耕作的作用。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46. 论述我国资源面临的问题。
47. 论述建立土壤耕作制的原则。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