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2024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考试
小学创造教育
(课程代码 0832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 2B 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成功智力对儿童的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出这一理论的是
A. 加德纳
B. 斯滕伯格
C. 杜威
D. 爱德华
2.当下中小学教师普遍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差,多唯书、唯权威,照本宣科,说明基础教育存在着
A. 教育行为的偏差
B. 教育评价的偏差
C. 教师功能的偏差
D. 教育管理的偏差
3.1983 年 6 月 28 日至 7 月 4 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是在哪里召开的
A. 广西
B. 上海
C. 北京
D. 南京
4.被定义为 “从全社会范围来考察,能导致诞生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有突破性、具有社会意义的产品的活动” 的是
A. 广义的创造
B. 狭义的创造
C. 创造的 “产品论”
D. 创造的 “过程论”
5.《遗传的天才》被认为是国际上最早的关于创造心理研究的科学文献,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研究创造力的开始,其作者是
A. 熊彼特
B. 弗洛伊德
C. 韦特海默
D. 高尔顿
6.提出 “全脑概念” 和 “全脑模型” 的是
A. 麦克连
B. 希尔伯特
C. 奈德・赫曼
D. 拉斐尔
7.《诗经》中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体现了创造性思维方向的
A. 侧向性
B. 逆向性
C. 发散性
D. 灵活性
8.通过一件事情的触发而迁移到另一件事情上的思维,称为
A. 直觉思维
B. 联想思维
C. 幻想思维
D. 灵感思维
9.日本松下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早年曾把传统的单联插座改进为双联插座和三联插座,这种创造技法属于
A. 主体附加
B. 同类组合
C. 异类组合
D. 近缘组合
10.启东市大江中学黄爱东同学发明了一种 “暗嵌式墙壁插座”,不用时可隐藏于墙壁内。这属于改变法中的
A. 改变位置法
B. 改变材料
C. 改变控制方式
D. 改变收藏方式
11.教师惯于机械模仿,照本宣科,缺乏思考能力,难以容忍学生的不同见解。这属于
A. “官僚型” 教师
B. “经验型” 教师
C. “教条型” 教师
D. “创造型” 教师
12.活动目标不是学习,而是探索创造。这类活动课程属于
A. 研究型
B. 娱乐型
C. 发展型
D. 创造型
13.台湾实践大学陈龙安教授创立的 ATDE 模式有三项基本假设,其中不包括
A. 推陈出新
B. 有容乃大
C. 弹性变化
D. 保守陈旧
14.学生以提高学业成绩为主要追求目标,以获取高分和考进重点学校为最高荣誉。这类班集体属于
A. 娱乐型的班集体
B. 求知型的班集体
C. 监管型的班集体
D. 创造型的班集体
15.评价是对儿童创造教育是否满足一定需要的效用作出判断。这属于儿童创造教育评价的
A. 导向功能
B. 激励功能
C. 鉴定功能
D. 调节功能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涂 “A”,错误的涂 “B”。
16. 儿童创造心理发展之所以出现 “递减现象”,与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严重偏差有着密切的联系。
17.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首次将 “勇于创造” 纳入党的教育方针。
18. “创新” 一词是皮亚杰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率先提出的,并将之定义为 “生产函数的变动”。
19. 创造过程是一种摸索的过程,需要克服过去经验的障碍,重视对未知情境的观察。
20. 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在总体上是没有规律的。
21. 如果一个儿童是智力天才,就一定是创造性天才。
22. 创造意向是创造过程的驱动力。
23. 创造心理和创造性行为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24. 创造者身上肯定具有创造性人格的所有特征。
25. 质疑精神是创造的一个基本素质。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2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 —— 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提出了未来教育的 “四大支柱”,即______、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合作。
27.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颖性、敏锐性、独立性、灵活性、______和求异性。
28.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概括创造性行为的五种主要形式分别是科学问题解决、理论建构、文化符号化、艺术表演和______。
29. 按照教学所完成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可以将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划分为掌握性教学和______两种。
30. 从学科课程到______,是课程理论的重大转变。
31. 根据评价的组织可将创造教育评价分为校园评价和______。
32. 创造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敏感与冲动;二是反思与怀疑;三是______。
33. 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可以分为再造性思维和______。
34.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创造力的 “三侧面模型”,其中第三个侧面就是______。
35. 罗马俱乐部认为,在人类历史上鲜有前例的创新性学习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预期性和______。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36. 创造教育
37. 创造心理
38. 创造性思维
39. 创造型教师
40. 教育评价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41. 简述推进活动课程的有效路径。
42.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与存在形态,儿童创造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43. 儿童的创造意向与成人的相比具有特殊性,其特征有哪些?
44. 如何实现从掌握性教学到创造性教学的模式转变?
45. 简述维持性学习对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阻碍作用。
六、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46.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47.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创造教育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如何突破?
2024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08329 小学创造教育 参考答案
注:本答案仅供参考,以官方评分标准为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1分,共1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B 2.A 3.A 4.B 5.D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3分,共 15 分。
36.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开放性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旨在突破传统知识灌输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创新性发展。
37.创造心理指个体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过程,包括发散思维、直觉、灵感、动机及人格特质(如冒险性、好奇心)。其研究聚焦于创造性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如何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提升创造力。
38.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能产生新颖、独特且有价值成果的思维方式融合发散思维(如联想、逆向思考)与聚合思维,突破常规逻辑,应用于科学发现、艺术创作等领域,强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独创性。
39.创造型教师指具备创新意识与教学能力的教育者,善于设计启发式教学活动(如探究式学习、跨学科整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营造民主、包容的课堂环境,并以自身创造力示范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40.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目标、过程及效果的系统评估,涵盖学生发展,教学质量和课程设计等维度。采用多元化方法(如形成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提供反馈促进教学改进,超越传统考试导向,注重全面素质与能力考察。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6分,共 30 分。
41.目标导向与资源整合:明确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整合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设计贴近真实场景的任务。
环境创设与材料支持: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多样化的操作工具及数字化资源,支持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参与与协作:通过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角色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为“引导者”,通过提问、反馈激发思考。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思维表现、实践能力,采用档案袋、同伴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
42.以创造力发展为根本目标:将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置于教育核心,而非单纯知识积累。
尊重儿童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试错与表达,而非被动接受。提供开放支持环境:减少标准答案束缚,鼓励质疑、想象和多样化解决方案过程重于结果: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体验,淡化对“完美成果”的执念。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激发不同儿童的创造潜能,避免同质化教育。
43.游戏性与情境性:创造行为常融入游戏,依赖具体场景触发(如角色扮演、绘画)。
模仿与创新的交织:初期通过模仿学习规则,逐渐融入个性化改造(如改编故事结局)。
过程导向与情感驱动:享受创造过程中的愉悦,而非追求功利性目标。
具象思维主导:依赖直观形象(如积木搭建)表达创意,抽象逻辑尚未成熟。
易受环境暗示:成人评价或同伴行为可能快速影响其创造积极性。
44.目标重构:从知识记忆转向能力培养(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
方法创新: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鼓励质疑与假设验证。
教师角色转型: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支持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评价改革:增加开放性任务、创意作品等多元化评价指标。
45.思维僵化:机械重复训练导致“标准答案依赖”,抑制发散性思维。好奇心衰减:被动灌输削弱探索欲望,儿童逐渐丧失“为什么”的追问意识。内在动机流失:外部奖惩机制取代兴趣驱动,创造行为沦为功利性任务。想象力受限:过度强调“正确路径”压缩想象空间,如绘画教学中过度纠正“不符合现实”的作品。
抗风险能力弱化:害怕犯错的课堂文化,导致儿童回避创新性尝试
六、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20分。
46.
1.营造安全包容的家庭环境
鼓励探索试错:允许孩子拆卸玩具、尝试”异想天开”的实验(如用果汁混合”发明新饮料),将错误视为学习机会而非惩罚理由。
开放性问题引导:用”如果..会怎样?”替代直接指令,如”如果下雨时我们不带伞怎么保持干燥?”激发发散性思维。
案例:芬兰家庭普遍支持孩子参与”家庭创客日”,用废旧材料制作装置,培养资源转化意识。
2.改革学校教育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创新:采用”创意档案袋”记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如设计雨水收集系统的多次方案迭代。
跨学科项目制学习:如”未来城市”项目整合物理、艺术与生态学,鼓励学生用可回收材料搭建模型并阐述设计理念。
教师角色转型: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创意催化剂”,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3.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社区创新工坊:建立面向儿童的创客空间,配备 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工具配备导师指导但不预设标准答案。
企业联动机制:科技企业开放”儿童创新日”,如华为允许学生用鸿蒙系统开发简易APP,体验真实创新流程。
媒体正向引导:增加对青少年创新成果的报道,如央视《少年智造》栏目展示12 岁女孩发明的智能分类垃圾桶。
47.(一)我国创造教育面临的挑战
1.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系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能力,强调标准答案和统一评价,忽视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这种观念导致学生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质疑精神。
2.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化
当前教育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量。这种单一评价体系难以激励学校和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
3.师资创造力的不足
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同时,教师培训体系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视不够,导致教学创新动力不足。
4.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滞后
课程内容偏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缺乏跨导科整合。传统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探究式、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方法应用不是,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5.资源与支持体系不完善
学校实验设备、创新实践平台等资源不足,家庭和社会对创造教育的支持有限。例如,科技馆、创客空间等校外资源利用率低,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健全。
6.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制约
社会对失败的包容度较低,家长过度追求成绩,导致学生害怕尝试新事物。同时功利主义倾向削弱了教育对长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突破创造教育困境的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创新导向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尊重个性差异,鼓励批判性思维。
将创造力培养纳入教育目标体系,推动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
2.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引入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探索增值评价,追踪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动态变化,激励持续改进。
3.提升教师创新能力
加强教师培训,增设创新教育课程,培养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和项目设计水平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实践,如设立创新教学奖项。
4.优化课程与教学方法
开发跨学科课程,整合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增强课程实践性。推广探究式学习、设计思维等创新方法,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探索。
5.完善资源与支持体系加大教育投入,建设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实践平台。
加强家校社合作,整合科技馆、企业等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网络。
6.营造包容创新的社会文化
通过媒体宣传、榜样示范等方式,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尝试与容错。
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孩子兴趣与潜能,支持个性化发展。
7.政策保障与制度创新
制定创造教育专项政策,明确各阶段培养目标与实施路径
建立创新教育试点学校,探索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三)总结
突破创造教育困境需多方协同:教育系统内部需改革评价体系、提升师资能力、优化课程方法;外部需整合社会资源、营造创新文化、完善政策保障。通过系统性变革,我国创造教育将逐步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转型,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