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答案】2024年10月自考00657新闻心理学试题

机密★启用前

202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考试

新闻心理学

(课程代码 00657)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 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我国新闻心理学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的标志性专著是
A.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
B.任白涛《综合心理学》
C.朱执中《采访与采访心理学》
D.张骏德、刘海贵《新闻心理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是
A.客观现实
B.主观愿望
C.媒介报道
D.个人兴趣

3.对人类智力活动产生强化作用的非智力因素是
A.动机
B.情感
C.意志
D.性格

4.“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的思维形式是
A.形象思维
B.理性思维
C.发散思维
D.逆向思维

5.新闻编辑人格的体现和追求的精神境界是
A.胆识
B.包容
C.细心
D.果断

6.新闻传播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
A.记者
B.受众
C.编辑
D.主持人

7.“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是新闻心理学方法论的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扬弃原则

8.“借用通讯技术、信息论概念和规律来描述人类认知系统”的心理学方向是
A.神经生物学
B.行为主义心理学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信息加工心理学

9.通过采访一位航天工作者的小学老师来了解这个航天工作者,记者所做的是对采访对象的
A.角色认知
B.角色期待
C.角色互换
D.角色互动

10.“心理活动在某一定时间内的完整的特征”指的是
A.心理能量
B.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
D.心理状态

11.当你得知要采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你会对他的一举一动很钦佩,这种社会认知是
A.首因效应
B.定势效应
C.近因效应
D.晕轮效应说

12.下列属于人的智力因素的心理活动是
A.想象
B.动机
C.信仰
D.世界观

13.“借他人之口”的宣传方法是利用了传播者的
A.可信性
B.喜爱性
C.权威性
D.距离性

14.主持人的非语言符号不包括
A.形体
B.服饰
C.声调
D.色彩

15.把“个体对社会存在持有的一种有一定结构和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称之为
A.动机
B.态度
C.兴趣
D.意志

16.从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任务来看,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是
A.个别的
B.整体的
C.分离的
D.独立的

17.下列选项中,对受众视觉、听觉和触觉皆产生刺激的媒介形式是
A.报纸
B.杂志
C.电视
D.互联网

18.在认识水平和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是
A.变通力
B.应变力
C.移情力
D.协调力

19.“将积郁于心中的情绪,在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子以释放”是心理防卫机制中的
A.合理宣泄
B.转移注意力
C.自慰法
D.精神升华

20.“安排对传播者有利的言论,不提出反面观点”的传播形式是
A.态度差异
B.唤起恐惧
C.单面论证
D.双面论证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21.非智力因素包括
A.动机
B.兴趣
C.意志
D.性格
E.信念

22.下列不利于新闻采访的性格特征包括
A.羞怯
B.多疑
C.傲慢
D.开朗
E.自卑

23.新闻写作中主要的思维类型包括
A.形象思维
B.理性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E.常规思维

24.新闻编辑性格特征中处于首要的、核心地位的有
A.外向开朗
B.严谨细致
C.一丝不苟
D.谦虚自信
E.风风火火

25.新闻受众的心理包括
A.求真心理
B.求快心理
C.求短心理
D.求新心理
E.求近心理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个性
27.移情
28.刻板印象
29.心理免疫
30.从众心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 分。
31.简述情感因素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的作用。
32.简述新闻写作中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33.简述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的具体内容。
34.简述新闻受众对信息选择的环节或过程。
35.简述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的标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36.论述新闻编辑、记者、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
37.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闸释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角色规范。

六、应用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4分,共14分。
38.材料一: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胡家麒在云南边陆瑞丽市采访改革开放后小城的变化。在采访了很多人和事之后,他仍觉得这些事例不能深刻反映小城的变化,表现方式也雷同。于是,胡家麒到街上“闲逛”。在买西瓜时他听到的是河南话;在理发摊上他听到的是上海腔;在卖工艺品的小店里,他见到的又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无意中一个灵感跳了出来–“南腔北调”,这不正是往日封闭的小城在今天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写照吗?于是他用录音机记录下了这丰富多彩的音响,用7 种声调组成了现场报道《南腔北调瑞丽边贸街》。这个报道获得当年中国广播奖现场报道一等奖。

材料二:1996年维也纳举行一年一度新年音乐会,不少记者受到邀请。音乐会在演奏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之前,世界十大著名指挥家之一的洛林。马泽尔出人意料地用汉语向观众说了一句:“新年好!”,现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人民日报》记者迅速捕捉到这一富有趣味性和意义的细节性事实,发回了报道《维也纳传来的信息》, 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人民日报》记者事后谈到这篇报道,提及自己以往多次参加音乐会,十分了解一年一度的维也纳音乐会有一个惯例,即由世界著名指挥家用一些不同国家的语言致新年祝词。而用什么语言,怎样致词历来很有讲究,而且为人们所关注。那一年,指挥家洛林·马泽尔突然用汉语问大家新年好却是第一次。他就是抓住了这个“第一次”,写出了这篇优秀的新闻报道。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新闻敏感形成过程的认识。并阐述要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2024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00657 新闻心理学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张骏德、刘海贵《新闻心理学》
2.A.客观现实
3.C.意志
4.B.理性思维
5.B.包容
6.B.受众
7.C.整体性原则
8.D.信息加工心理学
9.A.角色认知
10.D.心理状态
11.D.晕轮效应
12.A.想象
13.C杈威性
14.D色彩
15.B.态度
16.B.整体的
17.D.互联网
18.C.移情力
19.A.合理宣泄
20.C.单面论证

二、多项选择题。
21.ABCDE
22.ABCE
23.ABCD
24.BCD
25.ABCDE

三、名词解释题。
26.个性: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
27.移情:在认知和情感层面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是人际互动中的重要心理机制。
28.刻板印象:对某一群体或事物形成的固定化、简单化的概括性认知,常忽略个体差异。
29.心理免疫:通过心理调节机制(如合理化、升华)增强对负面情绪的抵抗力,维护心理健康。
30.从众心理: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身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

四、简答题。
31.情感因素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的作用:
激发工作动机,增强专注力;
影响信息筛选与加工,提升报道感染力;
调节心理状态,应对高压环境;
促进同理心,增强与受众的情感共鸣。

32.新闻写作中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独特性:突破常规,提出新颖视角;
灵活性:多角度联想,灵活运用素材;
逻辑性:基于事实的合理推理;
敏感性:快速捕捉关键细节。

33.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
传播者角色:准确传递信息,引导舆论;
服务者角色:贴近受众需求,营造亲和力;
者需平衡专业性与人性化表达。

34.新闻受众对信息选择的环节!
选择性注意:关注与自身兴趣相关的信息;
选择性理解:基于原有认知解读信息;
选择性记忆:保留符合价值观的内容。

35.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绪稳定,抗压能力强;
人际关系和谐,团队协作良好:
职业认同感高,工作效能突出;
适应环境变化,保持积极心态。

五、论述题
36.新闻编辑、记者、受众心理互动的特点:
角色互补性:记者采集信息,编辑加工整合,受众反馈形成闭环;
信息双向流动:记者与编辑的协作优化内容,受众反馈影响报道方向;
情感共鸣:编辑通过选题策划引发受众共情,记者通过现场报道增强真实性;
动态调整:根据受众心理需求(如求新、求近)调整报道策略。

37.角色理论视角下的新闻工作者角色规范:
社会责任:坚持真实性原则,维护公共利益;
专业权威:以专业素养树立公信力;
道德自律:遵守职业道德,抵制有偿新闻;
文化传播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

六、应用分析题
38.新闻敏感的形成过程及所需心理素质:

形成过程:
观察积累:记者通过广泛接触事实(如瑞丽街头的多元声音、音乐会细节)积累素材;
联想触发:将表面现象与深层意义联系(如“南腔北调”象征改革开放);
判断提炼:快速识别新闻价值(如首次使用汉语的象征意义);
创新表达:选择独特角度(如录音剪辑、细节捕捉)呈现主题。

心理素质:
敏锐观察力:捕捉细节,发现隐性关联;
快速反应力:在动态事件中抓住关键点;
知识储备:文化、历史等背景知识支撑深度分析;
抗压能力:在时间紧迫下保持冷静;
同理心:理解受众需求,增强报道感染少。
(答案仅供参考,以官版评分标准为准,部分简答与论述题可适当补充实例以丰富内容。)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