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202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考试
人生哲学
(课程代码 00482)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 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 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体现了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之
A.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B.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C.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已任
D.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2.爱祖国就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体现了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中
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C.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D.爱自己的国家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称为
A.爱国主义
B.时代精神
C.艰苦奋斗
D.与时俱进
4.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A.改革创新
B.奋勇争先
C.自强不息
D.锐意进取
5.爱国主义基本方面不包含
A.情感
B.思想
C.习惯
D.行为
6.下列词语中,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是
A.满足现状
B.碌碌无为
C.因循守旧
D.自强不息
7.江泽民说“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这句话体现了在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要
A.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B.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C.走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道路
D.走与责任担当相结合的道路
8.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扶贫济困、助人为乐、雪中送炭、与人为善体现了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中的
A.平等原则
B.诚信原则
C.宽容原则
D.互助原则
9.下列名言中,体现谦敬礼让的是
A.“仁者爱仁”
B.“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C.“不学礼,无以立”
D.“民无信不立”
10.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与
A.封闭性
B.隐秘性
C.透明性
D.群体性
11.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体现了社会公德的
A.继承性
B.基础性
C.广泛性
D.简明性
12.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称为法律的
A.指引作用
B.预测作用
C.评价作用
D.教育作用
13.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
A.行业准则
B.行为规范
C.法律法规
D.体制保障
14.我国第一部关于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
A.《公务员法》
B.《法官法》
C.《劳动法》
D.《就业促进法》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家庭美德中的
A.尊老爱幼
B.男女平等
C.夫妻和睦
D.勤俭持家
16.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法律具有鲜明的
A.阶级性和人民性
B.广泛性和人民性
C.科学性和先进性
D.先进性和人民性
17.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一种基本方式是
A.党的领导
B.依法执政
C.执法公正
D.民主立法
18.我国的根本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民法典》
C.《国家安全法》
D.《治安管理处罚法》
19.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了宪法基本原则中的
A.党的领导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公民权利原则
D.法治原则
20.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称为
A.民事客体
B.民事行为
C.民事主体
D.民事权利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21.理想信念的作用有
A.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B.增强人生发展的信心
C.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D.强化爱国情感的认同
E.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2.对人生价值的评价,要做到
A.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B.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
C.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D.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
E.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要求具体层次分为
A.自我约束、关爱他人
B.心系人民、互帮互助
C.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D.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E.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24.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子许可
A.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B.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C.煽动民族分裂的
D.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E.取得主管机关许可的
2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包括
A.法律案的提出
B.法律案的论证
C.法律案的审议
D.法律案的表决
E.法律的公布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涂“A”,错误的涂“B”。
26.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
27.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28.世界观是人生观的重要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29.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30,虚无论不承认中国传统道德的个别性、特殊性,肯定中国传统道德的一般性、普遍性
31.对于集体主义来说,只有个人的价值、尊严得到了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集体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32.道德传统是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典范,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
3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私人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34.一定的职业是从业者获取生活来源、扩大社会关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35.“法治”与“法制”,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从内涵上讲,两者区别不大。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 15 分。
36.民族精神
37.人生态度
38.道德的认识功能
39.法律的指引作用
40.职业道德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 分。
41.简述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42.简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43.简述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44.简述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45.简述大学生应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什么是社会公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47.论述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2024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00482 人生哲学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2.D.爱自己的国家
3.B.时代精神
4.A改革创新
5.C.习惯
6.D.自强不息
7.A.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8.D.互助原则
9.C.“不学礼,无以立”
10.D.群体性
11.C.广泛性
12.D.教育作用
13.B.得为规范
14.A.《公务员法》
15.A.尊老爱幼
16.A.阶级性和人民性
17.B.依法执政
18.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B.人民主权原则
20.C.民事主体
二、多项选择题。
21.AE
22.BCE
23.CDE
24.ABCD
25.ACDE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1分,共 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涂“A”,错误的涂“B”。
26.A(正确)
27.A(正确)
28.B(错误)
改正: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而非组成部分。
29.A(正确)
30.B(错误)
改正:虚无论否定传统道德的一般性。
31.A(正确)
32.B(错误)
改正:道德典范反映时代精神,而非传统。
33.B(错误)
改正:社会主义道德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34.A(正确)
35.B(错误)
改正:“法治”与“法制”内涵不同。
四、名词解释题
36.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37.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稳定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知和行动选择。
38.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通过善恶评价来反映社会关系,帮助人们认识道德原则、规范及自身责任,从而指导行为。
39.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和方向。
40.职业道德: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职业观念、纪律、作风等。
五、简答题。
41.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的意义:
(1)维护国家安全,强化国家主权意识;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促进全民国防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
42.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升华;
(2)者相互依存,个人通过贡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条件。
43.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
(1)合理调节情绪,学会压力管理;
(2)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寻求社会支持;
(3)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运动、规律作息)。
44.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1)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原则;
(2)参与法律实践(如模拟法庭);
(3)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45.提高道德修养自觉性:
(1)加强道德理论学习,树立正确价值观;
(2)通过自省、慎独等方式自我约束;
(3)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
六、论述题。
46.社会公德及实践增强定义: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
实践方法:
(1)教育宣传:通过公益广告、社区活动传播公德意识;
(2)榜样示范:表彰道德模范,引导公众效仿;
(3)制度约束:完善法律法规,对违反公德行为进行惩戒;
(4)个人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垃圾分类、遵守交通规则)。
47.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法律权利:
(1)法定性:由国家法律确认和保障;
(2)自主性:权利主体可依法自由行使;
(3)相对性:权利行使不得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
法律义务:
(1)强制性:必须履行,否则承担法律责任;
(2)对应性:与权利相辅相成(如纳税义务对应公共服务权利);
(3)普遍性:所有公民平等承担。
二者关系:权利与义务统一,享有权利须履行义务,履行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前提。
(答案仅供参考,以官版评分标准为准,部分简答与论述题可适当补充实例以丰富内容。)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