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答案】2024年10月自考00405教育原理试题

机密★启用前

202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考试

教育原理

(课程代码0040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 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来自于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的
A.《大教学论》
B.《理想国》
C.《雄辩术原理》
D.《教育漫话》

2.世界上第一本形成了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
A.《普通教育学》
B.《实验教育学》
C.《教育论》
D.《民主主义与教育》

3.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马克思
B.孟禄
C.利托尔诺
D.沛西·能

4.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人类社会出现专门从事知识传授活动的知识分子和学校的时期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现代社会

5.“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我国最早把“教”和“有”连起来使用的出处,这句话的作者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6.教学活动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当下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空间为媒介而开展的教育形态,我们称之为
A.实体教育
B.信息教育
C.学校教育
D.虚拟教育

7.人力资本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舒尔茨
B.斯宾塞
C.戈登
D.多林格

8.“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体现了教育的
A.经济功能
B.文化功能
C.政治功能
D.育人功能

9.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以下特点
A.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B.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C.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D.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10.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三次“留学潮”,这种现象说明教育具有
A.文化交流功能
B.文化传承功能
C.文化创新功能
D.文化教育功能

11.19 世纪末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了
A.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
B.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
C.以学校为中心的课程
D.以文化为中心的课程

12.美国的学制属于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型
D.复合型

13.从人的出生直到人的死亡,人的一生可以分为
A.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老年时期
B.幼稚期、成熟期、衰败期
C.婴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D.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14.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
A.“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B.“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C.“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D.“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5.克服各科划分过细的弊端,打破一般学科课程的框架,把若干学科能内容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

16.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
B.校本课程
C.必修课程
D.选修课程

17.通过步步追问,让回答者认真思考和反思,最后得出答案,善于使用这种“产婆术”教学方法的是
A.孔子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8.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承担着教学任务,在当代教学中,教学任务分为
A.目标性任务、实质性任务、发展性任务
B.教育性任务、过程性任务、发展性任务
C.教育性任务、实质性任务、拓展性任务
D.教育性任务、实质性任务、发展性任务

19.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观察现象并获取结论的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
A.实验法
B.练习法
C.演示法
D.讨论法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置中活动”。这体现了学生的
A.安全权
B.受教育权
C.人身权
D.受尊重权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22.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23.简述学生的本质特征。
24.简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5.论述社会实践的功能。
26.论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 16 分,共 16 分。
27.20世纪 80年代,有一位女性生下三胞胎男孩,这三个孩子长得一一样,但是因为自己无力抚养,就委托给了领养机构,很快三个孩子分别送给了三个家庭。老大鲍勃被一个有钱人家庭领养,父亲是医生,母亲是律师,经过多年精英教育,鲍勃考上了大学。老二艾伦被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领养,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全职太太,后面因为父亲的精心教导,艾伦也考上了大学。老三西蒙则被一个蓝领移民家庭领养,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做一点小本生意,西蒙长大以后没有读大学,早早的就工作了。多年以后一个机练巧合之下,三胞胎重逢了,他们发现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惊人的一致,但是更多的是差异,甚至还在一些合作中产生了矛盾。
请结合案例分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重要作用。

2024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00405 教育原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2分,共 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C.《雄辩术原理》
2.A.《教普通教育学》
3.B.孟禄
4.B.奴隶社会
5.C.孟子
6.D.虚拟教育
7.A.舒尔茨
8.C.政治功能
9.D.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10.A.文化交流功能
11.B.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
12.B.单轨制
13.C.婴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14.B
15.C.综合课程
16.B.校本课程
17.C.苏格拉底
18.D.教育性任务、实质性任务、发展性任务
19.A.实验法
20.A.安全权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系4 分。
21.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综合化:打破学科界限,整合知识内容。
(2)实践导向: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个性化与多样化:关注学生差异,开发校本课程。
(4)信息化:融入现代技术,推动数字化教学。

23.学生的本质特征
(1)发展性: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具有可塑性。
(2)主体性: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3)社会性: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完成社会化。
(4)独特性:个体差异显著,需因材施教。

2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决定教育目的和性质(如培养为谁服务的人才)。
(2)影响教育领导权和资源分配(如政策制定与财政投入)。
(3)制约教育内容(如意识形态、课程设置)。
(4)推动或限制教育改革的方向。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25.社会实践的功能:
(1)知识应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深化理解。
(2)能力培养:锻炼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价值观塑造: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4)社会适应: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提升适应能力。

26.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1)尊重与平等: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互动模式。
(2)有效沟通:倾听学生需求,及时反馈与指导。
(3)公平公正:一视同仁,避免偏祖或歧视。
(4)情感关怀:关注学生情感状态,提供心理支持。
(5)教学相长: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决策,促进双向成长。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 16分,共16 分。
2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因素:三胞胎基因相同,导致某些行为或外貌一致(如性格倾向)。
(2)环境因素:
(3)家庭环境:老大的精英教育、老二的教师家庭、老三的蓝领家庭,不同经济条件和文化氛围导致发展差异。
(4)教育水平:父母职业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学业成就(如鲍勃和艾伦上大学,西蒙未读大学)。
主观能动性: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与选择(如西蒙可能因家庭压力放弃学业)。
结论:环境(尤其是家庭和教育)是主导因素,但遗传和个体努力也起重要作用,三者共同塑造人的发展。
(答案仅供参考,具体评分以官版评分标准为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