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新闻评论写作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程代码 00658)
1、答案:D
题目详解:(p322)广播(含电视)新闻评论中,署名评论包括电视新闻述评、署名短论,不署名评论包括本台评论、本台评论员、本台短评、编后话。
2、答案:A
题目详解:
(p261)与专栏小言论评论相比较,论坛型专栏评论的文章篇幅明显长一些,其字数一般在千字左右。由于篇幅大于专栏小言论评论,在说理论述的深度和思想理论的高度等方面,其要求也有所不同。在这种类型的专栏评论中,《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颇具代表性。
3、答案:C
题目详解:(p237)注释性按语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稿中某些词语或资料所加的解释性文字,通常用来解释某些难懂的名词或术语,介绍文中所提到的某些资料的情况,帮助读者领会文义。
4、答案:C
题目详解:
(p69)晚清时期的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殖民侵略加剧。一批具有改良倾向的文人开始宜传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思想主张,报刊上开始大量刊登革新言论,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循环日报》。
5、答案:B
题目详解:
(p71)时评的崛起是一个标志,它表明中国近代报刊评论的主流由政论向新闻评论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而由《时报》首倡的时评及其在各报的风行,则是转型的化剂。
6、答案:D题目详解:(p76)《自由谈》是《申报》的主要副刊,开设于 1911年,1932年由黎烈文任主编。黎烈文思想开明,在他任主编期间, 《自由谈》刊登了不少持不同立场态度的评论文章,包括不少观点迴异的言论。当时,很多名人为该专栏撰稿,如鲁迅、瞿秋白、茅盾、郁达夫、曹聚仁、叶圣陶、章太炎、臧克家、徐懋庸等。在数量众多的撰稿人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鲁迅。
7、答案:D
题目详解:(p48)由媒体专职人员(编辑、记者、评论员等)撰写的评论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述评、编者按语、短评。
8、答案:A
题目详解:(p67)20世纪 20~30年代,美国的广播谈话类节目开始兴盛。这些节目常选取公众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听众参与讨论。
9、答案:C题目详解:(p122)《人民日报》1984年8月5日发表的《真勇士并不讳言“走麦城”》评论的标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格用“走麦城”借代过失错误。
10、答案:A
题目详解:
(p207)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多年的邓拓曾在《关于报纸的社论》一文中明确指出:“社论是表明报纸的政治面目的旗帜,报纸必须有了社论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
11、答案:C
题目详解:
(p42-P43)思辨性是新闻评特别是优秀新闻评论作品得以诞生的“助产婆”。
12、答案:C
题目详解:
(D330)从1994年到1996年,中央电视台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就推出了三档新闻评论类节目。它们分别是《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现已停播)。这三档节目分别代表着新闻述评类、深度报道类和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
13、答案:A
题目详解:(p285)《广播评论》节目的创办,标志着我国人民广播的评论节目开始起步。
14、答案:A
题目详解:(p41)时新性是新闻评论的首要特征。
15、答案:D
题目详解:(p78)这一时期的众多非职业报人评论大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首推毛泽东。
16、答案:A
题目详解:(p129)不管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如何变化,论点在评论当中总是处于核心的地位。
17、答案:A
题目详解:(p341)1998年,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一改以往节目的编播风格,采用了“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娱乐化”的编播理念,开创我国“说新闻”播报语态的先河。
18、答案:C
题目详解:
(p154-p155)在新闻评论的三要素中,论点和论据是比较明确,相对外显、有形的,也是易于辨认的,而论证则是比较模糊,相对内隐,不易辨认。
19、答案:B题目详解:(p233)编者按语是对新闻报道或文稿进行简要提示、评价、议论、阐述或做补充说明的文字。它是新闻评论中较为特殊的一种评论样式,因为它不能够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二者同时发表(见报或播出)。
20、答案:C
题目详解:(p40)与新闻报道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主观色彩),即使是面对同一事实,不同的人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21、答案:ABCD
题目详解:
(p114-p117)新闻评论标题的主要功能作用有:1.提示论题,概括评论内容;2.昭示倾向,表明立场态度;3.展现亮点,标出主要观点;4.释放魅力,激发公众兴趣。
22、答案:BCDE
题目详解:(70)戊戌变法时期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报刊,如《时务报》《国闻报》《知新报》《湘报》,这些报刊主笔均由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严复、谭嗣同、康广仁、唐才常等担任,其政论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营造社会舆论、推动社会变革,成为报刊的旗帜和灵魂,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改变了对报纸和报刊评论的看法,还使人们认识到报纸和报刊评论潜在的巨大功能和作用。
23、答案:ACE
题目详解:
(p52)曾任新华社总编辑的南振中先生概括了通讯社评论的三大特点:缘事而发、寓理于事、“目光四射”。
24、答案:ACDE
题目详解:
(p117)为了更好地发挥新闻评论标题的功能作用,在制作新闻评论标题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一些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题文一致、意向鲜明、言简意赅、生动引人。
25、答案:ABD
题目详解:
(185-p187)“开门见山,引出论题”这种写法又可以分成如下三种方式:1.引述与评论主题相关的新闻事实材料2.直接提出所要评说议论的主要问题3.交代引起评论的相关背景。
26、参考答案:(p360)门户网站评论是指由综合性门户网站或新闻性门户网站发布的新闻评论。其中大多数门户网站的评论专栏或频道既有原创评论,也有转载其“母媒”或其他媒体的文章。
27、参考答案:(p332)家常式的电视评论节目侧重于营造一种友好的、家庭聚会式的聊天氛围:在类似客厅的演播室里,主持人和嘉宾围坐在一起。貌似随便地聊新闻、“侃大山”。在聊天当中表达意见观点。
28、参考答案:(270)杂文是报纸文体当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体。它既被视为文学作品划入文学的范畴,又被作为特殊评论体裁(文艺性政论)纳入新闻学范畴。因为杂文兼有文学性和政论性特点,是介乎二者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所以也有人将之称为“两栖”文体。
29、参考答案:(p162)归谬法指的是先假设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以该观点作为前提进行推导,推导出的结果却是一个错误的结论,由此使对方观点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证明对方观点是错误的。
30、参考答案:
(p84-p85)从表现形式方面审视,新闻评论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新闻评论从过去长篇大论型评论唱主角,逐渐呈现出大小结合、短小新闻评论作用凸显的新趋势。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紧密结合,新闻评论时效性不断增强的趋势突显。高度重视评论的传播效果,说理方式讲求效率,直截了当,注重感染力、亲和力。各类媒体竞争的加剧和传播理念的开放,为新闻评论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松绑”,由此催生出大量创新型评论。网络和新媒体评论的崛起,改变了原有的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线上线下“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促成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传播渠道多元化的新趋势。
31、参考答案:(p129)当观点是新闻评论中的分论点时,两者可以互通换用:当观点是新闻评论中的总论点(中心论点)时,观点前加上“基本”“核心”等修饰语,即“基本观点”或“核心观点”,才能指称新闻评论的总论点。
32、参考答案:(p390)新闻评论作者要练就“出手快”的本事,还要力争成为“多面手”,同时,要强化创新意识,努力打造个人风格,并且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成为能够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33、参考答案:(p254)论题具体,角度小巧:开门见山,不落俗套:长话短说,议在实处,源于报道,高于报道。
34、参考答案:(参考范文)上文的新闻评论写作特点鲜明,充分遵循了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原理。
首先,文章开篇直接引入政协委员的发言,快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并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解放思想首先要有思想。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直接而有力。
其次,文章通过比喻(如“开闸放水”需要“库存充盈”)和引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解释了“解放思想”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再者,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结合当前辽宁的发展实际,将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提升能力和指导工作的关键,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最后,文章在结尾部分,通过引用科学家的话,强调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并以“不日进则日退”的紧迫感呼吁读者,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不断学习、进步,以思想之变引领行为之变、发展之变。这种结尾方式,既呼应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又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要求,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性。
总之,这篇新闻评论写作特点鲜明,逻辑严密,语言生动,是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
35、参考答案:(参考范文)追星文化与反食品浪费法:平衡热爱与责任在当今社会,追星文化已经成为年轻人社交和娱乐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近期网络用语“打投”与反食品浪费法频频被提及,引发了公众对于追星行为与社会责任感之间平衡的深思。本文旨在探讨这一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打投”一词,即“打榜”加“投票”,在选秀节目中,粉丝通过购买与节目联名的品牌饮料,获取二维码或刮刮卡来为喜欢的选手投票。然而,这一行为导致大量牛奶在短时间内被购买,却因保质期短而无法及时消费,最终被倾倒,造成了严重的食品浪费。
4月29日,我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施行,明确指出了浪费食品的违法行为及其后果。根据法律,网络音视频服务提供者若制作、发布和传播浪费食品的信息,将面临警告、罚款甚至停业整顿的处罚。这不仅是对法律的遵守,更是对道德责任的体现。粉丝的狂热追星行为,虽出于对偶像的支持,却可能对偶像的公众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中国社科院国际法所副研究员何品品指出,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偶像的职业生涯,也不利于其建立正面的社会形象。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强调,反食品浪费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这不仅涉及到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粉丝、明星、学校、家长、电视制作方和企业等,共同推崇绿色、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提出,反食品浪费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每个公民都应自觉遵守法律,制止浪费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法律宜传是提高公众对反食品浪费法意识的关键。通过媒体和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普及法律知识,让更多人认识到食品浪费的严重性及其法律后果。同时,政府部门需要完善监管机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食品浪费行为得到及时制止和惩处。
追星文化在年轻人中极为流行,但需要引导粉丝采取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支持方式。避免因追星而产生的过度消费和浪费,这不仅有利于偶像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品牌和节目制作方在推广产品和节目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避免采取可能导致食品浪费的促销手段。
此外,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孩子节约意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教育和引导,孩子们可以从小学会珍惜资源,形成节约的习惯。这种意识的培养对于建立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追星文化本身并无不妥,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个人热爱与社会责任。通过法律的约束、社会的引导和个人的自律,我们可以共同营造一个既富裕又文明的法治社会,让追星文化在健康、理性的轨道上发展。反食品浪费法的施行,不仅是对浪费行为的制止,更是对公民责任的一次深刻提醒。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建设一个绿色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