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护理(专科)
专业代码:520201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课程代码:(13306)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制定
2024年3月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根据。《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沟通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性学科,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设置的目标是: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要求考生学会应用各种疾病病理生理知识分析、解释相关的临床问题。培养学生重注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性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积极和正确认识机体各种疾病,具有对各种疾病病理过程的遇见意识和科学认知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课程内容
(一)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二)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和未来趋势
1.发展简史
2.未来趋势
(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1.理论课主要教学内容
2.实验课的特点
3.学习方法
二、自学要求
(一)掌握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及研究方法。
(二)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三)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形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领会: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识记: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疾病概论
一、课程内容
(一)疾病的相关概念
1.疾病
2.健康
3.亚健康
(二)病因学
1.疾病的常见病因
2.疾病发生的条件
(三)发病学
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班规律
2.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四)疾病的转归
1.康复
2.死亡
二、自学要求
(一)掌握健康、疾病、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二)熟悉疾病的病因、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三)了解传统死亡的概念及其各期特点。
(四)重点健康、疾病、脑死亡的概念,疾病过程中的
一般规律,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五)难点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疾病的相关概念
1.识记:(1)健康(2)疾病
2.领会:亚健康
(二)病因学
领会:疾病的常见病因和条件
(三)发病学
1.识记: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2.领会: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四)疾病的转归
1.识记: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2.领会:康复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课程内容
(一)水、钠代谢紊乱
1.正常水、钠平衡
2.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3.脱水
4.水中毒
5.水肿
(二)钾代谢紊乱
1.正常钾代谢
2.钾代谢紊乱
二、自学要求
(一)掌握脱水、水肿、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概念。
(二)熟悉各型脱水临床表现;水肿发生的原因及基本机制;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三)了解各型脱水、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原因及其防治病理生理学学基础。
(四)学会应用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肿、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病理生理学知识分析、判断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类型和分析、解释相关的临床表现问题。
(五)培养积极对待和正确认识水、电解质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和机体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具有对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肿、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病理过程的预见意识和科学认知分析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水、钠代谢紊乱
1.识记:脱水和水肿的概念。
2.领会:
(1)正常水、钠平衡及其代谢紊乱的分类;
(2)各型脱水临床表现;水肿发生的原因及基本机制。
(二)钾、镁代谢紊乱
1.识记: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概念。
2.领会: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一、课程内容
(一)概述
1.酸碱平衡概念
2.酸碱物质来源
3.酸碱平衡调节
(二)酸碱平衡紊乱分类及常用检测指标
1.分类
2.常用检测指标及其意义
(三)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1.代谢性酸中毒
2.呼吸性酸中毒
3.代谢性碱中毒
4.呼吸性碱中毒
二、自学要求
(一)掌握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概念;酸碱平衡常用检测指标及其意义。
(二)熟悉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血气指标变化、机体代偿调节及对机体的影响。
(三)了解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原因、发生机制、防治病理生理学基础。
(四)学会应用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病理生理知识分析、解释相关的临床表现问题。
(五)培养积极对待和正确认识酸碱平衡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和机体酸碱平衡紊乱。具有对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病理过程的预见意见和科学认知分析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概述
领会:酸碱平衡概念、来源及调节。
(二)酸碱平衡紊乱分类及常用检测指标
识记:酸碱平衡常用检测指标及其意义。
(三)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识记: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概念。
第五章 缺氧
一、课程内容
(一)缺氧的概念
(二)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1.血氧分压
2.血氧容量
3.血氧含量
4.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三)缺氧的原因、分类和血氧变化特点
1.低张性缺氧
2.血液性缺氧
3.循环性缺氧
4.组织性缺氧
(四)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1.呼吸系统的变化
2.循环系统地变化
3.血液系统地变化
4.中枢神经系统地变化
5.组织、细胞的变化
(五)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1.去除病因
2.氧疗
3.防治氧中毒
二、自学要求
(一)掌握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概念。
(二)熟悉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的原因及血氧指标变化特点。
(三)了解缺氧机体代谢及功能变化和缺氧防治病理生理基础。
(四)学会应用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病理生理知识分析、解释相关的临床表现问题。
(五)培养积极对待和正确认识氧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和机体缺氧,具有对缺氧病理过程的预见意识和科学认知分析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缺氧的概念。
识记:缺氧的概念。
(二)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领会: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及其意义。
(三)缺氧的原因、分类和血氧变化特点。
1.识记: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概念。
2.领会: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血氧变化特点。
(四)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领会:缺氧对各系统的影响。
第六章 发热
一、课程内容
(一)概念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发热激活物
2.内生致热源
3.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三)机体代谢及功能变化
1.物质代谢变化
2.生理功能变化
(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治疗原发病
2.一般性发热处理
3.必须及时解热处理
4.解热措施
二、自学要求
(一)掌握发热的概念;分期和热代谢特点。
(二)熟悉发热原因、分型。
(三)了解发热的机制、机体代谢和功能变化和防治病理生理学基础。
(四)学会应用发热病理生理知识分析、解释相关的临床表现问题。
(五)培养积极对待和正确认识机体发热,具有对发热病理过程的预见意识和科学认知分析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概念
识记:发热的概念。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领会: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源及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三)机体代谢、功能变化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领会:机体代谢和功能变化和防治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七章 休克
一、课程内容
(一)病因与分类
1.病因
2.分类
(二)发生机制、微循环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1.休克发生机制
2.休克时微循环变化
3.病理临床联系
(三)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1.物质代谢紊乱
2.机体功能变化
(四)防治病理生理基础
1.病因学防治
2.发病学防治
3.细胞和重要器官功能保护
4.营养和代谢支持
二、自学要求
(一)掌握休克概念;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衰竭期变化特点。
(二)熟悉休克原因、分类;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衰竭期发生机制、对机体意义和病例理床联系。
(三)了解休克代谢及功能变化和防治病理生理基础。
(四)学会应用休克病理生理知识分析、解释相关的临床表现问题。
(五)培养积极对待和正确认识机体休克,具有对休克病理过程的预见意识和科学认知分析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病因与分类
1.识记:休克的概念。
2.领会: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二)发生机制、微循环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识记: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衰竭期变化特点。
领会: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衰竭期发
生机制、对机体意义和病例理床联系。
(三)机体代谢、功能变化和防治
领会:休克代谢及功能变化和防治病理生理基础。
第八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一、课程内容
(一)凝血系统功能异常
(二)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
(三)血管与血细胞的异常
(四)弥散内血管内凝血
1.DIC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3.DIC的分期和分型
4.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5.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自学要求
(一)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分期和临床特点。
(二)熟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因、影响发展因素和主要临床表现。
(三)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机制和防治病理生理基础。
(四)学会应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理生理知识分析、解释相关的临床表现问题。
(五)培养积极对待和正确认识机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理过程的预见意识和科学认知分析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弥散内血管内凝血
1.识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分期和主要的临床表现。
2.领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因及发生机制
第九章 心功能不全
一、课程内容
(一)心功能不全的原因与诱因
1.心功能不全的原因
2.心功能不全的诱因
(二)心衰的分类
1.按心力衰竭的发生部位分类
2.按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分类
3.按心排血量的高低分类
4.按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分类
(三)心功能不全机体的代偿
(四)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五)防治病理生理基础
二、自学要求
(一)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及诱因。
(二)熟悉心力衰竭原因;心功能不全代偿性适应反应;心力衰竭发生机制和机体代谢及功能变化。
(三)了解心力衰竭防治病理生理基础。
(四)学会应用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知识分析、解释相关的临床表现问题。
(五)培养积极对待和正确认识机体心力衰竭,具有对心力衰竭病理过程的预见意识和科学认知分析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心功能不全的原因与诱因
1.识记:心力衰竭的概念和诱因。
2.领会:心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二)心力衰竭发生机制及机体代谢及功能变化
1.识记:心力衰竭时呼吸困难表现形式
2.领会:心力衰竭发生机制和机体代谢及功能变化。
第十章 肺功能不全
一、课程内容
(一)原因及发生机制
1.肺通气功能障碍
2.肺换气功能障碍
(二)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及功能变化
1.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2.呼吸系统变化
3.循环系统变化
4.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5.肾功能变化
6.胃肠道变化
(三)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自学要求
(一)掌握呼吸衰竭、I型呼吸衰竭、II型呼吸衰竭的概念和呼吸衰竭发生机制。
(二)熟悉呼吸衰竭原因和机体代谢及功能变化。
(三)了解呼吸衰竭病理生理基础。
(四)学会应用呼吸衰竭病理生理知识分析、解释相关的临床表现问题。
(五)培养积极对待和正确认识机体呼吸衰竭,具有对呼吸衰竭病理过程的预见意识和科学认知分析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原因及发生机制
1.识记:呼吸衰竭、I型呼吸衰竭、II型呼吸衰竭的概念和呼吸衰竭发生机制。
2.领会:呼吸衰竭发生的原因。
(二)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及功能变化
领会:呼吸衰竭机体代谢及功能变化。
第十一章 肝功能不全
一、课程内容
(一)原因及分类
1.肝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
2.分类
(二)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三)肝性脑病
1.概念、分类与分期
2.肝性脑病的病因发生机制
3.肝性脑病的诱因
4.肝性脑病的防治的病理生理
二、自学要求
(一)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和分期。
(二)熟悉肝性脑病分类及发生机制和机体代谢及功能变化。
(三)了解肝性脑病防治病理生理基础。
(四)学会应用肝性脑病病理生理知识分析、解释相关的临床表现问题。
(五)培养积极对待和正确认识机体肝性脑病,具有对肝性脑病病理过程的预见意识和科学认知分析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肝性脑病概念、分类及分期
1.识记:肝性脑病的概念和分期。
2.领会:肝性脑病的分类
(二)肝性脑病原因及发生机制
领会:肝性脑病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第十二章 肾功能不全
一、课程内容
(一)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1.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2.肾小管功能障碍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
1.分类和病因
2.发病机制
3.发病过程及功能代谢变化
4.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
1.病因
2.发展过程
3.发病机制
4.功能代谢变化
(四)尿毒症
1.尿毒症毒素
2.尿毒症的功能代谢变化
二、自学要求
(一)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机制,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发展过程。
(二)熟悉急性肾功能衰竭分类及原因和机体代谢及功能变化。
(三)了解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病理生理基础。
(四)学会应用急性肾功能衰竭病理生理知识分析、解释相关的临床表现问题。
(五)培养积极对待和正确认识机体急性肾功能衰竭,具有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病理过程的预见意识和科学认知分析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领会: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和肾小管功能障碍。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
识记: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机制
领会: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分类及原因
主要参考教材: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供临床、预防、护理、检验、影响等专业用《病理生理学》姜志胜王万铁主编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I)、领会(II)、简单运用(III)和综合运用(IV)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这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四个能力层次的含义分别是:
识记(I):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如定义、特点、原则、规律等,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判断和选择。
领会(II):要求考生结合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各种疾病的病因和机体代谢及功能变化。
简单运用(III):要求考生学会应用各种疾病病理生理知识分析、解释相关的临床问题。
综合运用(IV):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积极和正确认识机体各种疾病,具有对各种疾病病理过程的遇见意识和科学认知分析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的高低不是一个概念。试题的难易程度是指思维过程的复杂程度和分析处理的简繁、技巧。能力层次体现的是对病理生理学概念和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各个层次中,有不同难易度的试题,切勿混淆。
相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制定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及其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对课程进行自学及助学依据。课程自学考试大纲进一步规定了课程自学和考试的内容、范围,使考试标准具体化。
二、自学要求
应考者在使用大纲时,一定要根据大纲提出的要求,结合教材,全面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使其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学方法指导
病理生理学的重点是机制,所以切记拿属于形态学的病理的方法去学病理生理学,论述一个疾病的时候,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两个内容。那么我们要用怎样的思路去学习病理生理学呢?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个病理生理过程是由什么病因和诱因引起的,然后要理解这些病因和诱因通过什么机制使得机体发生病理生理变化,其发生过程与结果如何,最后就要明白如何阻止和纠正病理生理变化。
四、应考指导
梳理出《病理生理学》每个部分的知识,结合考试大纲和自己的理解扩充知识储量,学会应用病理生理学知识分析、解释相关的临床表现问题。
五、助学建议
(一)学习计划
制定一份合理的学习计划是自考助学的第一步。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时间安排,制定每天的学习任务和时间表。在制定学习计划时,要考虑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合理分配每门课的学习时间,并留出时间进行复习和模拟考试。
(二)学习资料
自考考试的教材和参考书是考生学习的重要依据,考生一定要根据考试大纲明确的教材去购买。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以丰富自己的学习资源。
(三)学习群组
加入自考学习群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助手。通过与其他自考考生的交流和讨论,可以互相帮助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辅导课程
如果考试觉得自学的效果不理想,可以考虑参加一些辅导课程。
(五)模拟考试
模拟考试是自考助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考生可以通过参加模拟考试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复习情况,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模拟考试还可以帮助考生熟悉考试的考点和考试形式,提高应试能力。
(六)心理辅导
自考考生在备考期间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例如时间压力、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等。因此,心理辅导也是自考助学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考生可以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交流,排除自己的困惑和焦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状态。
六、命题考试的规定
(一)本课程命题考试的范围为本大纲各章所列考核知识点规定的内容。命题注意到试题的覆盖面,且具有肯定的深度。本大纲对考试内容和考核的知识点作出了尽可能明确而具有的规定和要求,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自学的盲目性。
(二)合理安排反映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在一份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约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三)合理安排难度结构,做到难易适中。试题难易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四)本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