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专科)
专业代码:570103K
课程名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课程代码:(14460)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制定
2024 年 3 月
小学教育专业(专科)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自学考试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计划中一门专业性的理论课程。它在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中,占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研究,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教学观念,培养分析驾驭教材、组织教学、研究教学的实际能力,增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决心和信心。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标准,引导考生通过课堂实例加深对教学原理的认识,让考生沉浸在教学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使考生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概述和功能,包括各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变化和发展;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包括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和总目标,以及不同学段的要求;了解语文课程的主题与载体形式,以及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功能、类型和编制原理,包括教材的内涵、功能与类型,以及编制原理和编排方式;了解识字教学的基本原理、任务、策略和方法,以及汉语拼音、识字和写字教材的设计和技能要求;了解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任务、策略、过程和方法,以及阅读教材的设计和技能要求;了解习作教学的基本原理、目标和策略,以及习作教学的设计和技能要求;了解口语交际教学的历史回顾、实验和研究热点,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原理、任务、策略和教学设计;了解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特征、学习内容和要求,以及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评价的理念、学业质量标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及学业评价的原理、方法和试题编制技能。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汉语言文学学科等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应先修教育学课程,因为本课程是一门研究小学语文教育阶段中课程与教学领域的课程。它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以教育学尤其是课程论、教学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学习本课程,还应先修心理学课程,因为本课程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它以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为依据。学习本课程,需要有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科基础。因为本课程研究的特定领域为小学语文教育实践,所以,汉语言文学学科如语言学、文学、文章学、阅读学、写作学、言语交际学等的基础理论,也都是本课程的必然依据。
本课程是综合运用上述相关学科的理论去解决小学语文教育问题的,所以学习本课程必须先具备上述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语文课程标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功能、我国各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等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概述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功能
二、我国各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节 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
一、语文课程性质
二、语文课程理念
第三节 语文课程目标
一、语文核心素养
二、语文课程总目标
三、语文课程学段要求
第四节 语文课程内容
一、主题与载体形式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
第五节 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
一、学业质量
二、实施建议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概述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功能
二、我国各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节 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
一、语文课程性质
二、语文课程理念
第三节 语文课程目标
一、语文核心素养
二、语文课程总目标
三、语文课程学段要求
第四节 语文课程内容
一、主题与载体形式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
第五节 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
一、学业质量
二、实施建议
(四)考核要求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概述
(1)识记:语文课程标准的功能
(2)识记:我国各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节 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
(1)识记:语文课程性质
(2)领会:语文课程理念
第三节 语文课程目标
(1)识记:语文核心素养
(2)识记:语文课程总目标
(3)领会:语文课程学段要求
第四节 语文课程内容
(1)识记:主题与载体形式
(2)领会: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
第五节 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
(1)识记:学业质量
(2)领会:实施建议
第二章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功能、类型和编制原理,以及掌握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具体包括准确理解语文教材的内涵,了解语文教材的功能与类型,掌握语文教材的编制原理和编排方式,以及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材的功能、类型和编制原理
一、准确理解语文教材的内涵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与类型
三、语文教材的编制原理
四、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
一、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教材
二、阅读教材
三、写话、习作教材
四、口语交际教材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
第三节 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一、文本解读与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二、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简介
一、以语文要素为训练主线,构建明确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创新编排体例,增加独立的阅读策略单元与习作单元
三、课内外阅读一体化,关注“1+X”与整本书阅读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材的功能、类型和编制原理
一、准确理解语文教材的内涵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与类型
三、语文教材的编制原理
四、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
一、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教材
二、阅读教材
三、写话、习作教材
四、口语交际教材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
第三节 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一、文本解读与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二、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简介
一、以语文要素为训练主线,构建明确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创新编排体例,增加独立的阅读策略单元与习作单元
三、课内外阅读一体化,关注“1+X”与整本书阅读
(四)考核要求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材的功能、类型和编制原理
(1)识记:语文教材的内涵、功能与类型
(2)领会:语文教材的编制原理
(3)领会: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
(1)识记: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1)领会:文本解读与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2)应用: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简介
(1)领会: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旨在帮助考生了解识字与写字教学的重要性,掌握识字教学改革的历程、主要实验和当前的热点问题。同时,考生将学习识字教学的基本原理、策略和方法,并能够设计有效的识字教学、汉语拼音教学和写字教学。此外,考生还将培养汉语拼音教学技能、识字教学技能和写字教学技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识字教学文献导读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识字教学改革的历程
二、识字教学的主要实验
三、当下识字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第二节 识字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识字教学的任务
二、识字教学的策略
三、识字教学的方法
第三节 识字教学设计
一、汉语拼音教学设计
二、识字教学设计
三、写字教学设计
第四节 识字教学技能
一、汉语拼音教学技能
二、识字教学技能
三、写字教学技能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识字教学文献导读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识字教学改革的历程
二、识字教学的主要实验
三、当下识字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第二节 识字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识字教学的任务
二、识字教学的策略
三、识字教学的方法
第三节 识字教学设计
一、汉语拼音教学设计
二、识字教学设计
三、写字教学设计
第四节 识字教学技能
一、汉语拼音教学技能
二、识字教学技能
三、写字教学技能
(四)考核要求
第一节 识字教学文献导读
(1)识记:解识字教学改革的历程,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
(2)领会:掌握识字教学的主要实验,了解不同实验对于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3)领会:了解当前识字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包括挑战和解决方案。
第二节 识字教学的基本原理
(1)识记:识字教学的任务,包括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领会:识字教学的策略,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
(3)应用:识字教学的方法,包括系统教学、个性化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第三节 识字教学设计
(1)应用:能够设计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的教学方案。
第四节 识字教学技能
(1)领会:具备汉语拼音教学技能,包括正确发音和教学技巧的掌握。
(2)应用:具备识字教学技能,包括教学材料选择、识字策略和评估方法的应用
第四章 阅读教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旨在帮助考生了解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掌握阅读教学的主要实验和当前的热点问题。同时,考生将学习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策略和方法,并能够设计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案。此外,考生还将培养词语教学、朗读指导、表达练习设计和板书设计等阅读教学技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阅读教学文献导读
一、阅读教学的主要实验
二、阅读教学改革热点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三、阅读教学过程
四、阅读教学的方法
第三节 阅读教学设计
一、阅读教学目标设计
二、低学段阅读教学设计
三、中学段阅读教学设计
四、高学段阅读教学设计
第四节 阅读教学技能
一、词语教学
二、朗读指导
三、表达练习设计
四、板书设计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阅读教学文献导读
一、阅读教学的主要实验
二、阅读教学改革热点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三、阅读教学过程
四、阅读教学的方法
第三节 阅读教学设计
一、阅读教学目标设计
二、低学段阅读教学设计
三、中学段阅读教学设计
四、高学段阅读教学设计
第四节 阅读教学技能
一、词语教学
二、朗读指导
三、表达练习设计
四、板书设计
(四)考核要求
第一节 阅读教学文献导读
(1)识记:阅读教学的主要实验,掌握不同实验对于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2)识记:当前阅读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包括挑战和解决方案。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
(1)领会: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应用:阅读教学的策略,包括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扩展阅读广度的方法。
(3)识记:教学的过程,包括预读、精读和泛读等不同阶段的教学要点。
(4)领会:阅读教学的方法,包括问答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策略的应用。
第三节 阅读教学设计
(1)应用:能够设计阅读教学的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2)应用:能够设计低学段、中学段和高学段的阅读教学方案。
第四节 阅读教学技能
(1)应用:具备词语教学技能,包括词汇的教学方法和词语的认读训练。
(2)应用:具备朗读指导技能,包括正确的语音语调指导和朗读表达技巧的教导。
(3)应用:能够设计表达练习,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应用:具备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能够有效地辅助阅读教学。
第五章 习作教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旨在帮助考生了解习作教学的重要性,掌握传统习作教学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习作教学研究情况,以及当前习作教学面临的热点问题。同时,考生将学习习作教学的基本原理和策略,并能够设计有效的习作教学方案。此外,考生还将培养习作批改和习作讲评等习作教学微技能。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考生应能够理解习作教学的重要性,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习作教学文献导读
一、传统习作教学经验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习作教学研究概述
三、主要的作文教学实验
四、习作教学的热点问题
第二节 习作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习作教学的目标
二、习作教学的策略
第三节 习作教学设计
一、习作教学设计(第一学段)
二、习作教学设计(第二、三学段)
第四节 习作教学微格技能
一、习作批改
二、习作讲评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习作教学文献导读
一、传统习作教学经验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习作教学研究概述
三、主要的作文教学实验
四、习作教学的热点问题
第二节 习作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习作教学的目标
二、习作教学的策略
第三节 习作教学设计
一、习作教学设计(第一学段)
二、习作教学设计(第二、三学段)
第四节 习作教学微格技能
一、习作批改
二、习作讲评
(四)考核要求
第一节 习作教学文献导读
(1)识记:传统习作教学经验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习作教学研究概述。
(2)识记:习作教学的主要实验,了解不同实验对于教学改革的意义与影响。
(3)领会:当前习作教学的热点问题,包括挑战和解决方案。
第二节 习作教学的基本原理
(1)识记:习作教学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领会:掌握习作教学的策略,包括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技巧的方法。
第三节 习作教学设计
(1)应用:能够设计针对不同学段的习作教学方案,包括第一学段和第二、三学段的教学设计。
第四节 习作教学微格技能
(1)识记:批改标准的制定和有效的批改方法。
(2)领会:习作讲评的技能,包括对习作进行评述和指导的能力。
(3)应用:能够运用习作教学微技能,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第六章 口语交际教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旨在帮助考生了解口语交际教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热点,掌握口语交际教材的特点。理解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原理和策略,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的任务。学习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点,掌握不同学段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掌握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创设情境、指导倾听与表达以及口语交际的评价。总结而言,本章的学习目的是使考生了解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掌握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原理和策略,并能够运用于实际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文献导读
一、我国口语交际教学的历史回顾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实验
三、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的热点
四、口语交际教材的特点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任务
二、口语交际教学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三节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设计
一、低学段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设计
二、中学段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设计
三、高学段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设计
四、阅读课、作文课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第四节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技能
一、创设情境
二、口语交际的指导
三、指导倾听与表达
四、口语交际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文献导读
一、我国口语交际教学的历史回顾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实验
三、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的热点
四、口语交际教材的特点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任务
二、口语交际教学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三节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设计
一、低学段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设计
二、中学段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设计
三、高学段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设计
四、阅读课、作文课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第四节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技能
一、创设情境
二、口语交际的指导
三、指导倾听与表达
四、口语交际的评价
(四)考核要求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文献导读
(1)识记:我国口语交际教学的历史回顾、主要实验和研究热点,以及口语交际教材的特点。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原理
(1)识记: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原理和任务,包括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设计
(1)应用:能够设计低、中、高学段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并且能够将口语交际教学应用于阅读课和作文课。
第四节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技能
(1)领会:创设情境的技巧,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培养他们的倾听与表达能力。
(2)应用:能够对口语交际进行评价,包括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口语交际教学效果的评价。
第七章 语文学习任务群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旨在帮助考生了解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新中国成立后语文课程内容的演变。追溯语文学习任务群理论的发展,了解国外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的情况。
理解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传统语文课教学的区别。学习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掌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方法,包括情境创设、目标设计、教材资源整合、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以及过程性评价指标设计。
使考生能够了解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掌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征和学习要求,并能够运用于实际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评价中。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语文学习任务群文献导读
一、什么是语文学习任务群
二、新中国成立后语文课程内容的演变
三、语文学习任务群理论溯源
四、国外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检索
第二节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主要特征
一、语文学习任务群特征的几种诠释
二、语文学习任务群与传统语文课教学的区别
第三节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
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三、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五、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
六、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第四节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情境创设
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设计
三、依据学习任务,整合教材资源
四、设计进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五、依据学习目标,设计过程性评价指标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语文学习任务群文献导读
一、什么是语文学习任务群
二、新中国成立后语文课程内容的演变
三、语文学习任务群理论溯源
四、国外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检索
第二节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主要特征
一、语文学习任务群特征的几种诠释
二、语文学习任务群与传统语文课教学的区别
第三节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
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三、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五、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
六、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第四节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情境创设
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设计
三、依据学习任务,整合教材资源
四、设计进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五、依据学习目标,设计过程性评价指标
(四)考核要求
第一节 语文学习任务群文献导读
(1)识记:通过文献导读,掌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和发展背景,了解语文课程内容的演变。
第二节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主要特征
(1)识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征,包括多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并能够区分传统语文课教学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区别。
第三节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1)识记:不同类型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并能够理解其学习内容和要求。
第四节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1)应用:能够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目标,进行情境创设,整合教材资源,设计进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2)应用:能够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符合学习任务群要求的过程性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第八章 语文学业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旨在帮助考生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评价的理念和要求,掌握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和意义。了解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区别和作用,明确学业评价的原理。
学习学业评价的主要功能,掌握学业评价的常用实施方法。理解不同领域的语文学业评价设计,包括识字与写字评价、阅读与鉴赏评价、表达与交流评价、梳理与探究评价。
掌握试题编制的技能,包括基础知识试题编制、阅读试题编制和习作试题编制。使考生了解语文学业评价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掌握学业评价原理和设计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试题编制技能进行语文学业评价。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评价导读
一、课程评价理念
二、学业质量标准
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第二节 学业评价原理
一、学业评价的主要功能
二、学业评价的常用实施方法
第三节 学业评价设计
一、识字与写字评价
二、阅读与鉴赏评价
三、表达与交流评价
四、梳理与探究评价
第四节 试题编制技能
一、基础知识试题编制
二、阅读试题编制
三、习作试题编制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评价导读
一、课程评价理念
二、学业质量标准
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第二节 学业评价原理
一、学业评价的主要功能
二、学业评价的常用实施方法
第三节 学业评价设计
一、识字与写字评价
二、阅读与鉴赏评价
三、表达与交流评价
四、梳理与探究评价
第四节 试题编制技能
一、基础知识试题编制
二、阅读试题编制
三、习作试题编制
(四)考核要求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评价导读
(1)识记: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评价的基本理念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
第二节 学业评价原理
(1)识记:学业评价的主要功能,包括促进学生发展、反馈学习情况和提供教学参考等,并能够熟练运用常用的学业评价方法。
第三节 学业评价设计
(1)识记:不同领域的语文学业评价设计,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
第四节 试题编制技能
(1)应用:掌握试题编制的技能,包括基础知识试题编制原则、阅读试题编制的要点和习作试题编制的方法。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能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本门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可以作为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与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大纲的具体化,教材的内容是大纲规定的内容的具体而系统的阐述。教材是学习者学习和社会助学的主要材料依据,是学习者掌握本门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
本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凡是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教材都作了系统和全面的阐释。教材比大纲详尽,大纲比教材扼要。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体系表达的需要,教材内容有时超出大纲规定的范围,常常不在考核范围之内。
(三)关于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学习教材: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 4 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
推荐参考书:[1]张廷鑫,宋祖荣,姚世贵.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湖南大学出版社,2020.
[2] 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本专业的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试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在自学要求中,对各部分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其表达用语依次是:识记 领会 应用等。
本课程共 5 个学分。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各章的学习目的要求中也指明了各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现根据学习者情况就自学方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概述和理解课程标准:
1.在学习第一节时,你可以先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功能和我国不同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变化。确保你对标准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理解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学习第二节时,重点关注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核心理念。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3.了解语文课程目标:第三节提到了语文核心素养、总目标和学段要求。明确每个学段的目标,并与自己的学习进度对比,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4.学习语文课程内容:在第四节中,了解主题与载体形式,以及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注意掌握各个学习单元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教材进行学习。
5.提高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在第五节中,关注学业质量的要求,并根据实施建议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可以尝试多种学习方法,如划重点、做笔记、复习等。
(二)课程主要章节内容:
1.小学语文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在第二章中,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功能、类型、编制原理和特点。通过解读教材文本,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掌握学习重点。
2.识字与写字教学:第三章介绍了识字教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设计。注重识字教学的任务和策略,并结合汉语拼音教学和写字教学进行实践。
3.阅读教学:第四章中,理解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策略和方法,并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注重词语教学、朗读指导、表达练习和板书设计。
4.习作教学:学习第五章时,了解习作教学的基本原理、目标和策略。根据学段的不同,设计习作教学内容,加强习作批改和讲评技能。
5.口语交际教学:第六章介绍口语交际教学的原理、任务和策略。设计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和评价,并关注创设情境、口语交际指导和评价技巧。
6.语文学习任务群:在学习第七章时,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征、
7.内容和设计。根据情境创设,设定学习目标,并整合教材资源,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8.语文学业评价:最后一章介绍了语文学业评价的理念、原理、设计和试题编制技能。了解学业评价的功能和方法,并练习编制相关试题。通过以上的学习指导意见,你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考试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顺利通过考试。坚持学习,合理规划时间,多做练习,及时复习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钻研指定教材,参考推荐书籍,对考生进行有效地指导,把握正确的助学导向,避免考生走弯路。
2.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将识记、领会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和知识是有系统的和有逻辑的,这就是它们的内在联系,重点内容就是这个逻辑的轴线和各个关节点;一般内容就是围绕这个轴线的关节点的分枝和细节。着眼点是关节点和轴线,但要从分枝和细节下手,这样去掌握知识的整个系统。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在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并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的偏途。
4.社会助学者在指导学习者应考时应注意课堂集中辅导和课后实践引导相结合。本课程的课堂集中辅导时间应予充分保证,一般不得少于 36 个学时。
(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源于考核的内容。课程上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四个能力层次是等级递进关系,由低到高依次是: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知道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表述或识别。
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认识和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本课程规定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七)关于试卷结构及考试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的考试采用笔试闭卷方式,时间为 120 分钟。60 分为及格线。考试时允许带钢笔或圆珠笔、2B 铅笔、橡皮。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覆盖到章,并适当考虑课程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面。
3.命制的试题中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 20%,领会占 30%,简单应用占 30%,综合应用占 20%。
5.试题要合理安排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 20%;较易占 30%;较难占 30%,难占 20%。
6.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