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考试大纲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专科)
专业代码:570103K
课程名称:小学生品德发展与养成教育
课程代码:(14451)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制定
2024 年 3 月
小学教育专业(专科)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养成教育》
自学考试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养成教育》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必考课程,是本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在学科属性上介于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之间,具有综合性;在内容体系上整合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儿童哲学、德育论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注重将这些理论进行创造性梳理而非简单拼接,力图清晰地显示其逻辑脉络,并且尽可能吸收和反映有关品德发展与养成教育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同时注重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小学品德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因此本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也兼顾应用性。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依据现代师范教育要求设置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力图在课程改革的视野下将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统一于本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含两个模块,其一为品德认知、品德情感和品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其二为活动设计。通过两个模块的学习,在教师讲授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与演示的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主要实现如下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具有关注和重视小学生品德发展和养成教育的倾向,形成基本的品德教育理念和辨识、分析与评价品德现象的能力,构建起一定的有关小学生品德发展与养成教育的知识结构,掌握品德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和策略。
2.具体目标
(1)知识
①能够记忆和理解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能简单说明中外品德教育的历史,主要的品德教育思想和理论;
②能说出小学生品德总体和品德各个成分发展的一般特点;
③能说明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④能说出品德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2)技能
①能对品德教育思想和理论做出自己的有说服力的判断和评价;
②能指出和分析一定的品德情境中出现的品德现象的性质及其原因;
③能分析影响小学生品德形成因素的具体案例,能说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④能查找和解读有关品德心理和品德教育的研究报告和理论文献;
⑤能用一定理论设计小学品德教育活动。
(3)情感
①能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使自己的品德情感有所巩固和提高:
②能初步形成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从事品德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从生命伦理和生命关怀的高度升华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和对小学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感。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由于本门课程是一门既注重理论认识又注重实践应用的课程,它阐明的是小学生品德发展基本理论与品德养成实践之间的关系,因而要求学习者首先应具备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儿童哲学、德育论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考生更好地认识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并运用有关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对于已具备教育学专业专科水平的考生来说,本课程的重点是:1.关于品德心理与品德教育的品德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各学派的思想和理论;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总体特点及各成分发展的特点;3.品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和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1.如何解决学生的品德观念、品德定势与教师、教学内容之间可能发生的碰撞和冲突问题;
2.如何使学生对于品德问题的感受
与经验用于本课程的学习并使其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3.如何使学生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品德与品德教育理论;
4.如何使学生形成品德教育的设计技能与实施技能。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品德、道德的含义;理解品德和道德,品德和社会性的关系;了解品德的结构并理解其中各成分间的关系;初步懂得和了解品德教育的内涵及品德教育与品德教育思想的历史。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道德与品德的涵义及其关系
1.道德的涵义
2.品德的涵义
3.品德的结构
4.品德与社会性
5.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第二节 品德教育的涵义、历史与意义
1.品德教育的涵义与历史
2.品德教育的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道德与品德的涵义及其关系
第二节 品德教育的涵义、历史与意义
(四)考核要求
1.道德与品德的涵义及其关系
(1)识记:1.1 道德的涵义;1.2 品德的涵义;1.3 品德的结构。
(2)领会:品德与社会性,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2.品德教育的涵义、历史与意义
(1)识记:品德教育的涵义。
(2)领会:品德教育的历史与意义。
第二章 小学生品德认知的发展与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品德认知的含义及其在品德构成中的意义;了解皮亚杰、科尔伯格、价值辨析学派的品德认知发展理论;了解小学生品德认知发展的特点,理解小学生品德认知发展的条件;能运用品德认知理论分析案例并能设计提高或改变小学生品德认知水平的活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品德认知发展理论
1.我国古代教育家关于品德认知的见解
2.心理学关于品德认知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2)柯尔伯格关于儿童品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3)新近的品德认知发展观点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认知的教育
1.品德认知的教育方法
(1)价值辨析
(2)说服
(3)角色扮演
2.小学生品德认知形成的案例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品德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认知的教育
(四)考核要求
1.品德认知发展理论
(1)识记:皮亚杰、柯尔伯格以及新进的品德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2)领会:各品德认知发展理论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2.小学生品德认知的教育
(1)识记:品德认知的教育三大方法,即价值辨析、说服、角色扮演。
(2)领会:用品德认知理论来分析案例。
第三章 小学生品德情感的发展与培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品德情感的含义及其产生条件;了解有关品德情感的理论;了解小学生品德情感发展的总体特征;了解各种具体的品德情感的特征、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能运用品德情感的理论分析案例并能设计培养小学生品德情感的活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品德情感发展理论
1.品德认知与品德情感的关系
2.精神分析学派有关品德情感的理论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情感的发展
1.移情
2.内疚
3.羞耻
第三节 小学生品德情感的培养
1.品德情感的教育途径
2.小学生品德情感形成的案例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品德情感发展理论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情感的发展
第三节 小学生品德情感的培养
(四)考核要求
1.品德情感发展理论
(1)识记:精神分析学派有关品德情感的理论。
(2)领会:品德认知与品德情感的关系。
2.小学生品德情感的发展
(1)识记:小学生品德情感的发展(移情、内疚、羞耻)。
(2)领会:小学生品德情感的发展(移情、内疚、羞耻)。
3. 小学生品德情感的培养
(1)识记:品德情感的教育途径
(2)综合应用:能进行小学生品德情感形成的案例分析
第四章 小学生品德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有关品德行为的心理学理论;了解小学生品德行为动机的发展特点;了解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了解小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能运用有关品德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分析案例并能设计培养小学生品德行为的活动;能针对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提出有依据的矫正措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品德行为发展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
2.社会学理论
3.进化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行为的发展
1.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小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
第三节 小学生品德行为的教育
1.品德经验的观念化与理性化
2.榜样
3.强化与惩罚
4.自我管理
5.小学生品德行为塑造与问题行为矫重的案例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品德行为发展理论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行为的发展
第三节 小学生品德行为的教育
(四)考核要求
1.品德行为发展理论
(1)识记:三大品德行为发展理论,即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理论、进化心理学理论。
(2)领会:各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小学生品德行为的发展
(1)识记:何为小学生亲社会行为,问题行为。
(2)领会: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综合应用:能够进行问题行为的矫正。
3.小学生品德行为的教育
(1)识记:3.1 品德经验的观念化与理性化;3.2 榜样;3.3 强化与惩罚;3.4 自我管理。
(2)综合应用:能够进行小学生品德行为塑造与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 小学生品德的养成与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小学生品德教育与养成的重要性;知道小学生品德养成的四种实施方法,即示范榜样、创设适宜环境、互动合作、游戏教育;能够对小学生品德的养成情况进行评估与改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小学生品德教育与养成的重要性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养成的实施方法
1.示范榜样
2.创设适宜环境
3.互动合作
4.游戏教育
第三节 小学生品德养成的评估与改进
1.观察记录
2.合作评价
3.家校合作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小学生品德教育与养成的重要性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养成的实施方法
第三节 小学生品德养成的评估与改进
(四)考核要求
1.小学生品德教育与养成的重要性
(1)领会:小学生品德教育与养成的重要性
2.小学生品德养成的实施方法
(1)识记:小学生品德养成的实施方法,即示范榜样、创设适宜环境、互动合作、游戏教育。
(2)领会:体会各方法的适用场合和优势。
(3)综合运用:能够在实际教学中采取适宜的方法来促进小学生品德的养成。
3.小学生品德养成的评估与改进
(1)识记:小学生品德养成的评估方法,即观察记录、合作评价、家校合作。
(2)综合运用:在完成对小学生品德养成的评估之后,能够做出相应的改进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能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本门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可以作为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与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大纲的具体化,教材的内容是对大纲规定的内容的具体而系统的阐述。教材是学习者学习和社会助学的主要材料依据,是学习者掌握本门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
本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凡是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教材都作了系统和全面的阐释。教材比大纲详尽,大纲比教材扼要。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体系表达的需要,教材内容有时超出大纲规定的范围,常常不在考核范围之内。
(三)关于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学习教材: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刘慧,李敏等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版。
推荐参考书:
1. 刘慧,李敏等著.《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版。
2. 刘春琼,王云强编著.《中学生品德心理与道德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版。
3. 申继亮等著.《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本专业的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试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在自学要求中,对各部分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其表达用语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着重掌握等。
本课程共 4 个学分。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各章的学习目的要求中也指明了各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现根据学习者情况就自学方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1.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
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根本的一条就是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考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其内容框架,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节,识记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和概括,从知识点、知识块到知识体系深入领会和掌握。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程阐述的内容来源于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养成教育,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密切相关。考生应善于把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学生品德的案例与本课程中提到的相关理论联系起来学习。从学生品德现象认识学生品德养成的实质问题,把现象问题用品德的发展与养成教育的知识加以提升和系统化,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科学地学习
考生应根据自己在职、业余等特点,善于利用时间,用零散的时间学习个别知识点、个别概念,在集中的时间系统综合地学习大块教材内容,消化和理解教材,应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学生品德形成中存在的问题。应先阅读大纲,抓住重点、要点,而后系统地学习教材。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全年、学期计划,还要制定分阶段的单元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学习。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钻研指定教材,参考推荐书籍,对考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把握正确的助学导向,避免考生走弯路。
2.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将识记、领会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和知识是有系统的和有逻辑的,这就是它们的内在联系,重点内容就是这个逻辑的轴线和各个关节点;一般内容就是围绕这个轴线的关节点的分枝和细节。着眼点是关节点和轴线,但要从分枝和细节下手,这样去掌握知识的整个系统。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在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并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的偏途。
4.社会助学者在指导学习者应考时应注意课堂集中辅导和课后实践引导相结合。本课程的课堂集中辅导时间应予充分保证,一般不得少于 36 个学时。
(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源于考核的内容。课程上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三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三个能力层次是等级递进关系,由低到高依次是:识记;领会;综合应用。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知道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表述或识别。
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本课程规定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七)关于试卷结构及考试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的考试采用笔试闭卷方式,时间为 120 分钟。60 分为及格线。考试时史允许带钢笔或圆珠笔、2B 铅笔、橡皮。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覆盖到章,并适当考虑课程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面。
3.命制的试题中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 20%,领会占 40%,综合应用占 40%。
5.试题要合理安排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 20%;较易占 30%;较难占 30%,难占 20%。
6.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