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14938质量统计技术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统计技术》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14938

目录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Ⅱ  考核目标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 题型举例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质量统计技术》是质量管理工作中进行质量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的必要工具,在现代工业制造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课程根据质量管理应用性的特点,结合目前质量管理类相关教材的情况,在内容安排上既力求科学、系统、完整,又注意有所侧重。本课程能让学生掌握经典质量统计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几种在质量控制中常用的统计技术方法,并系统介绍了计量特性和计数特性的特点与作用等内容。本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以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一般方法,掌握统计技术的特点、控制的基本方法和实现过程、熟悉统计质量控制的概念、工具和方法。因此,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能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质量统计技术解决实际生产质量问题,深化数据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养,为之后质量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的管理实践打下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质量统计技术》是质量管理类和生产管理类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将使统计认识不断深化、统计分析的质量不断提高;统计分析必须根据生产中的各种质量指标来认识变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解释具体现象的数量关系,与质量管理学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共分为八章,分别是概论、统计技术的基础知识、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方差设计与试验设计、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工具与技术、控制图、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抽样检验。其中重点、难点章包括: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方差设计与试验设计、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抽样检验;一般章包括:概论、统计技术的基础知识、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工具与技术、控制图。

Ⅱ  考核目标

《质量统计技术》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本大纲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四个能力层次从低到高为: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关于这些用语、概念的解释如下:

识记:能正确认识和表述科学事实、原理、术语和规律,知道课程的基础知识,并能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领会:能将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归纳,能领悟某一概念或原理与其他概念或原理之间的联系,理解其引申意义,做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

简单应用:能用所学的概念、原理、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较简单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

综合应用: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具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质量管理中的主要术语、质量管理的发展简史、统计技术和质量管理、统计软件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质量管理涉及的重要术语和统计技术相关的概念;了解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应用的基本情况,以及我国组织采用统计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加深对质量统计技术和质量统计软件的认识,并对质量、ISO、统计技术等基础知识有初步印象,更加明确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质量管理中的主要术语

一、质量与质量特性

二、活动、过程与体系

三、与统计相关的概念

第二节 质量管理发展简史

一、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

三、六西格玛与卓越绩效

第三节 统计技术和质量管理

一、统计技术的作用与优越性

二、组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ISO文件的描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质量管理中的主要术语

识记:质量、质量管理、过程、质量控制、质量管理体系、不合格与缺陷。

领会:质量、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三者的关系。

  1. 质量管理发展简史

领会: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4.0阶段、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

  1. 统计技术和质量管理

领会:统计技术的概念、统计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统计技术在ISO文件中的描述。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质量管理的重要术语、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要求、质量4.0阶段的工作重点、统计技术在ISO文件中的描述。

难点:质量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PDCA的基本工作原理。

 

第二章 统计技术的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质量统计技术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质量特性数据的特点与分类、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及表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了解质量数据对质量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的重要性。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在面对大量的质量数据时,合理选择相应的技术和方法以实现质量目标的检验,并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质量特性数据的特点与分类

一、质量数据及其特点

二、质量数据的分类

第二节 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及表示

一、总体与样本

二、参数和统计量

三、样本数统计特征

四、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五、几种常用的概率分布

第三节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数据收集的目的

二、数据收集技术与方法

三、数据的整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总体结构

领会:质量特性数据的特点与分类、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简单应用:质量数据的波动性、质量数据的分类方式、数据的整理、分类与绘图。

  1. 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及表示

识记: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概率分布函数。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的区别、各种概率分布的应用、数据处理。

难点:各种概率分布的计算。

 

第三章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质量统计技术中的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要求掌握过程参数的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均值检验、总体方差检验。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熟悉使用质量统计技术的估计与检验,只有掌握好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方法,更好地完成质量检验任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过程参数的估计

一、参数的点估计

二、参数的区间估计

第二节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一、概念

二、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第三节 均值检验

一、一个正态总体的均值检验

二、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检验

第四节 总体方差检验

一、一个正态总体的方差检验

二、两个正态总体的方差检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过程参数的估计

识记:点估计的优劣评价、点估计的计算、几种区间估计。

  1.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识记:小概率事件、第一类错误、第二类错误。

  1. 均值检验

识记:正态总体方差已知的均值检验、正态总体方差未知的均值检验。

  1. 总体方差检验

识记:一个正态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两个正态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点估计的优劣标准、几种区间估计的计算、两类错误、均值的假设检验、方差的假设检验。

难点:区间估计的计算、假设检验的计算。

第四章 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质量统计技术中的方差分析与试验设计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方差分析概念、试验设计的基本术语、原则、步骤;了解单因子分差分析与双因子方差分析的区别、试验设计的全因子设计与部份因子设计。通过本章的学习,能深刻理解到方差分析鉴别各因子效应的影响程度大小,同时还可充分利用试验设计安排最合适的配方、最合理的工艺参数、最佳的生产条件。在熟悉试验设计中试验次数和试验因子的基本结构程序后,能为质量管理与质量改进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方差分析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单因子分差分析

三、双因子分差分析

第二节 试验设计基础

一、试验设计中的基本术语

二、试验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三、试验设计中的基本步骤

第三节 全因子试验设计

一、2水平全因子试验设计概述

第四节 部分因子试验设计

一、部分因子试验的实施原理

二、部分因子试验的重要概念——分辨度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方差分析

领会:因子、水平、单因子试验、双因子试验。

  1. 试验设计基础

领会:可控因子与非可控因子、主效应与交互效应、试验设计基本步骤的三个阶段。

  1. 全因子试验设计

简单应用:2水平全因子试验设计。

  1. 部分因子试验设计

简单应用:部分因子试验的分辨度。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单因子试验、单因子方差分析、双因子方差分析、试验设计的交互作用。

难点:单因子方差分析的计算、双因子方差分析的计算。

 

第五章 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工具与技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质量管理中的几种常用的工具与技术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检查表、直方图、因果图、分层法、排列图、散布图等;了解各种质量管理分析图的应用场景及优缺点。通过本章的学习,能深刻理解到质量分析图是质量管理中用来整理数据、描述质量特性数据分布状态、判断工序是否处于受控状态、明确影响质量原因的重要工具,其在质量管理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老七种QC工具

二、新七种QC工具

第二节 检查表

一、过程分布检查表

二、不合格项分项检查表

三、不合格位置检查表

四、不合格原因检查表

第三节 直方图

一、直方图的概念

二、直方图的制作

四、直方图的常见形态

五、直方图与技术范围的比较

六、直方图使用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 因果图

一、因果图的概念

二、因果图的分类

三、如何绘制因果图

第五节 分层法

一、分层法的概念

二、分层法的分类

三、分层法的实施步骤

四、使用分层法时的注意事项

五、分层法的运用方法

第六节 排列图

一、排列图的由来

二、排列图的概念

三、排列图的分类

四、绘制排列图的注意事项

五、使用排列图的注意事项

第七节 散布图

一、散布图的概念

二、散布图的制作步骤

三、散布图的判读

第八节 系统图法

一、概念

二、系统图的分类

三、系统图的主要用途

第九节 关联图法

一、概念

二、关联图的基本类型

三、关联图的应用

四、与因果图的比较

第十节 亲和图法

一、亲和图法的概念

二、亲和图法的使用时机

三、亲和图的主要用途

第十一节 过程决策程序图(PDPC)法

一、PDPC法的概念

二、PDPC法的特性

三、PDPC法的用途

四、PDPC法的实施步骤

第十二节 网络图法

一、网络图法的概念

二、网络图法的相关术语

三、网络图的优化

四、网络图的作用

第十三节 矩阵图法

一、矩阵图法的概念

二、矩阵图法的用途

三、矩阵图的种类

四、矩阵图的优点

五、矩阵图的使用重点

第十四节 矩阵数据分析法

一、概念

二、主要用途

三、矩阵数据分析法的使用

第十五节 QC工具、QC小组与质量改进

一、质量改进的概念

二、质量改进的步骤

三、QC工具在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检查表

识记:过程分布检查表、不合格项分项检查表、不合格位置检查表、不合格原因检查表、检查表使用的注意事项。

  1. 老七种QC工具

识记:老七种QC工具概念、目的、制作与应用、老七种QC工具使用的注意事项。

简单应用:老七种QC工具的操作方法。

  1. 新七种QC工具

领会:新七种QC工具概念、目的、制作与应用、老七种QC工具使用的注意事项。

简单应用:新七种QC工具的操作方法。

  1. QC工具、QC小组与质量改进

识记:质量改进PDCA步骤。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老七种QC工具、新七种QC工具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PDCA实施步骤。

难点:老七种QC工具与新七种QC工具的区别、QC工具在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第六章 控制图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统计过程控制(SPC)中控制图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要求掌握控制图的概述、常规控制图、验收控制图、累积和控制图、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特殊控制图、短周期和小批量的控制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能深刻理解到控制图是质量管理中为监测过程、控制和减少变异的有效工具,其基本应用是将显著性统计原理应用于过程质量控制的图形化方法。在熟悉控制图后,能判别和区分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进一步提高过程能力,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控制图概述

一、控制图的概念

二、控制图的使用场合

三、控制图的应用步骤

第二节 常规控制图

一、常规控制图的理论依据

二、常规计量控制图

三、常规计数控制图

四、常规控制图的观察与分析

第三节 验收控制图

一、验收控制图的基本概念

二、验收控制图的参数

第四节 累积和控制图

一、概述

二、累积和图的统计量

第五节 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

一、EWMA的统计量

二、EWMA的控制限

三、EWMA控制图的构建

四、EWMA控制图的参数的选择

第六节 特殊控制图

一、特殊控制图的分类

二、Z图与标准化p控制图

三、量规检验控制图

第七节 短周期和小批量的控制方法

一、计量型常规控制图类型的正确选择

二、短周期、小批量控制图的准备

三、短周期、小批量控制图的建立和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控制图概述

识记:过程质量的两种波动、控制图应用场合和目的的划分。

  1. 常规控制图

领会:均值-极差控制图、均值-标准差控制图、中位数-极差控制图、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不合格品率控制图、不合格品数控制图、不合格数控制图、单位不合格数控制图。

  1. 验收控制图

领会:验收控制图的基本概念、验收控制图与常规控制图的关系、验收控制图的参数。

  1. 累积和控制图

识记:累积和图的统计量。

  1. 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

领会:EWMA控制图的计算、EWMA参数的选择。

  1. 特殊控制图

识记:移动控制图、移动极差控制图、Z图、极值控制图、控制图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选择。

  1. 短周期和小批量的控制方法

领会:专注过程、相似过程分组的程序。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控制图原理,主要包括控制图含义、控制图原理的二种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控制图的判断准则,如判断稳态的准则,判断异常的准则等;掌握控制图的种类、用途,对各种控制图能熟悉掌握。

难点:控制图的计算与制作。

 

第七章 过程能力分析和过程性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现代质量管理的过程能力分析和过程性能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过程质量的两种波动、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的通用原则和概念、过程能力指数和过程性能指数;了解过程能力的分析与评定方式与过程能力的调查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能深刻理解到过程能力分析和过程性能分析是现代质量管理的重要技术。在熟悉过程能力分析和过程性能分析后,对实现过程稳定和过程输出质量的可预知非常重要。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过程质量的两种波动

一、偶然因素

二、异常因素

第二节 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的通用原则和概念

一、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的通用原则

二、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的概念

三、影响过程能力的因素

第三节 过程能力指数和过程性能指数

一、参照区间

二、计量型数据的过程能力指数

三、计量型数据的过程性能指数

第四节 过程能力的分析与评定方式

一、CPCPK的比较与说明

二、过程能力指数CPCPK和总不合格率pt的关系

三、CP和误判概率

四、过程能力评价标准

第五节 过程能力的调查

一、过程能力调查的步骤与方法

二、过程能力调查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过程质量的两种波动

识记:两种波动的特点。

  1. 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的通用原则和概念

识记:GB/T对过程能力的概念、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的计算。

  1. 过程能力指数和过程性能指数

综合应用:无偏移双侧与单侧情况的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过程目标能力指数的计算、过程性能指数的计算。

  1. 过程能力的分析与评定方式

识记:CPCPK所代表的总合格率、无偏移时CP和总不合格率pt的关系、过程能力指数CP的评价。

  1. 过程能力的调查方法

简单应用:过程能力调查的应用。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过程性能指数的计算、过程能力指数CP的评价。

难点:掌握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的概念、判断和分析。

 

第八章 抽样检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对质量统计技术的统计抽样检验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要求掌握抽样检验的基本原理、计数标准型抽样检验、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了解平均值的计量抽样检验、不合格品率的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通过本章的学习,能认识到抽样检验方法在产品质量检验中的重要性。抽样检验既可以帮助企业监控产品质量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又可以让人力与物力得到节省,更能够实现成本降低与效率提升。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 抽样检验概述

一、检验、全数检验和抽样检验

二、抽样检验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及有关概念

三、抽样检验的分类

四、随机抽样

第二节 抽样检验的基本原理

一、概述

二、操作特性曲线

三、两类错误与生产方及使用方的风险

四、按百分比抽样及其不合理性

第三节 计数标准型抽样检验

一、计数标准型抽样检验的特点及使用情况

二、GB/T 13262—2008《不合格品百分数的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的应用

第四节 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

一、概述

二、调整型抽样系统的设计思想

三、确定调整型抽样方案的要素

四、抽样方案表的确定

五、抽样方案的确定

六、GB/T 2828.1—2012的实施程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抽样检验的基本原理

识记:全检与抽样检验的常用情况、抽样检验中常用的名词、术语、样本质量的表示方法、抽样检验的分类。

领会:一次抽样检验的判定程序、操作特性曲线的检验、两类错误与风险。

  1. 计数标准型抽样检验

识记:GB/T 13262—2008《不合格品百分数的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表》的实施程序。

  1. 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

识记:调整型抽样方案的三种类型、GB/T 2828.1—2012的实施程序。

领会:调整型抽样方案AQL参数的设计、检验水平的判别能力。

三、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抽验检验中验收抽样方案的接收概率和OC曲线的特点、两类风险。

难点:掌握各类型的抽样方案设计和理论方法。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

三、关于自学教材

《质量统计技术》杨练根编著,中国标准出版社,2022年版(第3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自学方法建议如下:

1、在开始学习指定教材的每一章之前,应先阅读大纲中有关此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即考核目标)。从而使得阅读教材时,能做到有的放矢。

2、应当系统地学习各章内容,掌握要求识记的概念,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知识点,掌握重点。

3、阅读教材时,要仔细阅读逐句推敲,同时要结合教材中的图表,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基本方法与技能。

4、自学过程中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做到有归纳、有总结、有理解、有提高。自学过程中除了勤于思考外,还要勤于提问,勤于练习,勤于请教,切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急于求成。还要注意所学内容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做到承前启后,环环相扣。

5、考试前梳理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搞清楚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及方法之间的关系,便于记忆、加深理解。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明确本课程的特点、学习范围和学习要求,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目标总要求和各章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和考核目标。

2、社会助学者应认真钻研指定的教材,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并从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防止他们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方向。

3、社会助学者在辅导时应帮助自学者梳理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的内容要覆盖全部课程,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4、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社会助学者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领会同应用联系起来,将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本课程建议总助学48学时。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内 容

学 时

第一章

概论

3

第二章

统计技术的基础知识

3

第三章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6

第四章

方差设计与试验设计

6

第五章

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工具与技术

9

第六章

控制图

6

第七章

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

3

第八章

抽样检验

6

 

总复习

6

 

总 计

48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核,考试时间150分钟。评分采用100分制,60分为及格。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4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20%,综合应用占1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6、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进行假设检验时,样本量n小于30,且总体方差未知,要用何种分布? (     )

  1. 正态分布 B. t分布 C. F分布      D. 卡方分布

二、填空题

1、评价点估计的优劣的三种标准为无偏性、一致性、          、充分性。

三、简答题

1、PDCA主要包括了哪四个具体环节?

四、计算题

1、某钢铁厂铁水含碳量在正常情况下服从正态分布N(3.06, s2)。该厂为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工艺流程。现随机抽取工艺改革后生产的10炉铁水,测得平均含碳量=3.23,标准差s=0.35。问:该厂生产的铁水含碳量是否发生显著变化(a=0.05)?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