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代码:04133)课程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按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及全国统考课程命题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考试目标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基于资源变化规律和开发管理学基本原理,探讨地方文化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等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约束和激励等行为。了解文化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基础作用以及在市场化的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文化资本在文化市场中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产业化的具体途径;成功的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模式等。
2.考试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从资源管理、文化资源管理等方面纵向或横向阐述和掌握文化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观点。并能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基础上,了解地方化化资源的内涵、构成、分类、范围、特征和作用管理和机制,学会如何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人类文化资源管理活动的现象和问题,提高自身文化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资源建设中的自觉能动作用,影响和推进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
二、考试内容和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以课程考试大纲为依据。其内容为:
第一章 “文化资源”需要掌握: 文化和资源的概念和内涵;文化资源概述和分类;地方文化资源。
第二章 “地方文化资源开发”需要掌握: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开发过程; 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模式。
第三章“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需要掌握: 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的价值;地方文化历史资源的产业开发;文化智能资源的产业开发。
第四章“文化产品”需要掌握:文化产品的内涵和外延;文化产品的本质属性和类型;文化产品开发形态和开发要旨。
第五章“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掌握: 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条件;文化创意产业概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
第六章 “地方文化资源的培育与保护”需要掌握: 地方文化资源培育与保护;国外文化资源培育与保护的经验。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需要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与借鉴。
第八章“地方文化资源的管理”需要掌握:地方文化资源管理意义;地方文化资源管理模式;国外文化资源管理模式。
第九章“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文化管理创新”需要掌握: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历程和理论创新的趋势;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三、考试范围和考试说明
坚持质量标准,注重能力考查,使考试合格者能达到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同专业同课程的结业水平,并体现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特点。
1.考试依据和范围
(1)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颁发的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为考试依据。
(2)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指定的统编教材《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王宏彬 著,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命题内容覆盖各章。
2.本课程考核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考试,应考核应考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考试合格者达到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专业相同课程的结业水平。
考试工作应引导社会助学者全面系统地进行辅导,引导应考者认真、全面地学习指定教材,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培养和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与覆盖的关系
试题覆盖到各章,重点章节的内容占试卷内容比例为50-60%。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答卷时间为150分钟,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线。
2.考试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3.本课程在试题中不同难度要求的分数比例为:容易20%,较易35,较难35,难10%。
4.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5.本门课程有无特殊要求(包括考生可携带的工具):无。
五、《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题型举例
1.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不是利用文化资源的原则的是【 】
- 开发 B. 管理 C. 保护 D.共享
2.名词解释题
(1)文化资源
3.简答题
(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如何?
4.论述题
(1)论述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策略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