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14459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14459

目  录

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Ⅱ.考核目标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是一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课程。设置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认识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论,明确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原理和方法,形成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为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工作者打下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是培养学生具备小学语文教学能力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理论学科。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语文教学工作,具备本学科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能够运用本学科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学习本课程,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基础型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提出、设计、实施及教学评价等。

学习本课程,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空谈。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注意联系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以及与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系语文教学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课程的内容。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汉语言文学学科等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应先修教育学课程,因为本课程是一门研究小学语文教育阶段中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矛盾及其运动的学科。它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以教育学尤其是课程论、教学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还应先修心理学课程,因为本课程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它以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为依据。

学习本课程,需要有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科基础。因为本课程研究的特定领域为小学语文教育实践,所以,汉语言文学学科如语言学、文学、文章学、阅读学、写作学、言语交际学等的基础理论,也都是本课程的必然依据。

本课程是综合运用上述相关学科的理论去解决小学语文教育问题的,所以学习本课程必须先具备上述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分章设置。其中,第一章至第四章为课程论部分;第五章至第十章为教学论部分。本课程的重点章为第二、七、八章,次重点章为第三、六章,其余为一般章。学习的难点主要集中在重点章和次重点章。本课程的学习时间应不少于 72 学时。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能够对大纲各章中知识点,如有对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学习任务群等概念定义的记忆和理解。

领会:能对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不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结构关系等正确理解,并清楚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与解释,是较高层次要求。

简单应用:能运用逆向教学设计中教学(学习)目标的分析步骤、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等,进行目标设计、教学案例评价等有关问题。例如运用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实践误区。

综合应用:在对一些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和深入理解的基础行上,综合相关的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例如如何综合分析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念,解决“教——学——评”一体化等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变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功能,认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历史发展的特点,正确评价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及特点。

学习时间不应少于 4学时。

二、课程内容

1.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

1.1.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初步探索(1902~1912)

1.1.2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与更迭(1922~1948)

1.1.3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小学语文教育(1937~1945)

1.1.4 新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与更迭(1949~2000)

1.1.5 21世纪以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2001年至今)

1.2 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历史流变的思考

1.2.1 课程标准的制定应明确意识形态的本质,遵循语文教育本体规律

1.2.2 增强课程标准指导性,保证课程标准顺利实施

1.2.3 课程标准不能更迭太快,新课标仍需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

识记:①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②语文课程标准的功能。

领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历史发展的特点。

简单应用: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及特点。

(二)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历史流变的思考

综合应用:基于课程标准制定的角度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流变进行反思。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关注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小学语文学科与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的历史更迭,纵向考察百年来小学语文的历史变革,把握小学语文历史发展的脉络。本章的难度是如何从课程标准制定的角度对课程标准的历史流变进行反思,以期为理解当前的课程标准以及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与启发。

 

第二章  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当代内涵,认识小学语文课程性质历史演变的特点,正确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实践误区,明确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注意事项。

学习时间不应少于 12学时。

二、课程内容

1.1 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

1.1.1 第一阶段:强调“文道统一”(1949年以前)

1.1.2 第二阶段:突出语文工具性(1949~2000年)

1.1.3 第三阶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00年至今)

1.2 新课改视野中的小学语文课程性质

1.2.1 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当代内涵

1.2.2 语文课程性质的实践误区

1.2.3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注意事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

识记: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当代内涵。

领会:小学语文课程性质历史演变的特点。

(二)新课改视野中的小学语文课程性质

简单应用: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实践误区。

综合应用: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注意事项。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梳理我国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变迁,厘清当今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当代内涵,难点是分析语文课程性质的实践误区,并结合实例说明正确理解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注意事项。

 

第三章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课程目标、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改革历史发展的特点,能运用逆向教学设计中教学(学习)目标的分析步骤,掌握陈述教学(学习)目标的方法,同时分析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学习时间不应少于 8 学时。

二、课程内容

1.1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历史发展

1.1.1 语文课程目标改革的三个阶段

1.1.2 近几次课改语文课程文件中关于课程目标的总结

1.1.3 语文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解读

1.2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

1.2.1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1.2.2 逆向教学设计中教学(学习)目标的分析步骤

1.2.3 陈述教学(学习)目标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历史发展

识记:①课程目标的内涵;②核心素养的内涵;③语文课程目标改革的三个阶段。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

领会: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简单应用:逆向教学设计中教学(学习)目标的分析步骤。

综合应用:陈述教学(学习)目标的方法。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基于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近几次课改语文课程文件中关于课程目标的总结,理解当今语文课改建构的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本章的难点是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如何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目标。

 

第四章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和特点,明确从语文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三重转换”,理解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念,结合案例分析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探索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六大任务群之间的结构关系。

学习时间不应少于 4 学时。

二、课程内容

1.1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载体形式及转换

1.1.1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

1.1.2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转换为教材内容的过程

1.2 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1.2.1 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模式及学习任务群的提出

1.2.2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涵

1.2.3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

1.2.4 不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结构关系

1.3 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与实施

1.3.1 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

1.3.2 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

1.3.3 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念——“教——学——评”一体化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载体形式及转换

识记:①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②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载体形式。

领会: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转换为教材内容的过程。

(二)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识记:①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模式;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涵。

领会:①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②不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结构关系。

(三)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与实施

简单应用:①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②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

综合应用: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念——“教——学——评”一体化。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关注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分析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转换为教材内容的过程,了解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模式及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明确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不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结构关系。本章的难点是了解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明确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理解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念。

 

第五章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地位、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业质量要求,结合案例分析“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学习时间不应少于 4 学时。

二、课程内容

1.1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概述

1.1.1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提出

1.1.2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地位

1.1.3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目标及学习内容

1.2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设计及实施

1.2.1 在“激发学生兴趣,文化传承”方面的建议

1.2.2 在“识字与写字教学”方面的建议

1.2.3 在“诵读、积累与梳理”方面的建议

1.3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教学评价

1.3.1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学业质量要求

1.3.2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评价建议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概述

识记:①“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地位;

领会:①“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目标;②“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学习内容。

(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设计及实施

简单应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实施建议。

(三)“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教学评价

领会:小学“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各学段的学业质量要求。

综合应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评价建议。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了解“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提出背景,在明确其地位的基础上分析此任务群的目标、学习内容,同时还要明确“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学业质量要求,了解教学评价,力求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本章的难点是了解课标在“激发学生兴趣,文化传承”“识字与写字教学”“诵读、积累与梳理”三方面的教学建议,同时结合案例分析“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教学实施的方向和路径。

 

第六章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识记:实用类文本的内涵、特点及分类;2.理解: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的差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目标、学习内容;3.运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学习时间不应少于 8 学时。

二、课程内容

1.1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概述

1.1.1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提出

1.1.2  实用类文本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1.1.3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目标及学习内容

1.2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设计及实施

1.2.1 教学案例呈现及分析

1.2.2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

1.3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评价

1.3.1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业质量要求

1.3.2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评价建议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概述

识记:①实用类文本的内涵;②实用类文本的分类。

领会:①实用类文本的特点;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目标;③“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内容。

(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设计及实施

简单应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

(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评价

领会:小学“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各学段的学业质量要求。

综合应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评价建议。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了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提出背景、地位,在明确实用类文本的内涵、特点及分类的基础上,分析此任务群的目标、学习内容并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本章的难点是明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学业质量要求和评价建议。

 

第七章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价值定位、开放性试题的内涵,明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业质量要求,能结合案例分析“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评价建议。

学习时间不应少于1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1.1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概述

1.1.1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价值定位

1.1.2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目标及学习内容

1.2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设计及实施

1.2.1 侧重“文学阅读”的教学设计及实施

1.2.2 侧重“创意表达”的教学设计及实施

1.2.3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有机融合的教学设计及实施

1.2.4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

1.3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评价

1.3.1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学业质量要求

1.3.2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评价建议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概述

识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价值定位。

领会:①“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目标;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学习内容。

(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设计及实施

简单应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

(三)“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评价

领会:小学“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各学段的学业质量要求。

综合应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评价建议。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明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价值定位、目标、学习内容、学业质量要求和评价建议,难点是如何针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了解此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课程意义、内涵,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业质量要求以及 SOLO分类评价法的基本理念,能结合实际应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评价建议。

学习时间不应少于 1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1.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概述

1.1.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提出

1.1.2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课程意义

1.1.3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目标及学习内容

1.2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设计及实施

1.2.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涵

1.2.2  教学案例呈现及分析

1.2.3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

1.3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评价

1.3.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业质量要求

1.3.2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评价建议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概述

识记: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提出背景;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课程意义。

领会: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目标;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内容。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设计及实施

识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涵。

简单应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

(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评价

领会:小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各学段的学业质量要求。

综合应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评价建议。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提出背景,在明确其课程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此任务群的目标、学习内容、学业质量要求和评价建议。本章的难点是在厘清“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涵的基础上,如何结合案例分析此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

 

第九章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内涵,明确“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目标、学习内容以及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分类,能结合实际应用“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学习时间不应少于 4 学时。

二、课程内容

1.1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概述

1.1.1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提出

1.1.2 “整本书阅读”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1.1.3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目标及学习内容

1.2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设计及实施

1.2.1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1.2.2 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分类及案例分析

1.2.3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

1.3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教学评价

1.3.1 过程性评价: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利用评价量表展开教学

1.3.2 终结性评价:落实“整”字,注重测试材料和任务活动的组合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概述

识记:①“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提出背景;②“整本书阅读”的内涵。

领会:①“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目标;②“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学习内容。

(二)“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设计及实施

识记: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分类。

领会: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简单应用:“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

(三)“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教学评价

综合应用:“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评价建议。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了解“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提出背景,在对“整本书阅读”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分析此任务群的目标、学习内容,明确“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评价建议。本章的难点是分析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面临的困境,了解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分类,明确此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

 

第十章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意义,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和特点,理解“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业质量要求,跨学科内容的来源及类型选择,结合实例能分析“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评价建议。

学习时间不应少于 4 学时。

二、课程内容

1.1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概述

1.1.1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及意义

1.1.2  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1.1.3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及学习内容

1.2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及实施

1.2.1 跨学科内容的来源及类型选择

1.2.2 案例呈现及分析 

1.2.3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

1.3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评价

1.3.1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学业质量要求

1.3.2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评价建议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概述

识记:跨学科学习的内涵。

领会:①跨学科学习的特点;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目标;③“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

(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及实施

识记:跨学科内容的来源及类型选择。

简单应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

(三)“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评价

领会:小学“跨学科学习”各学段的学业质量要求。

综合应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评价建议。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清晰描述和正确定位“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意义,在厘清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此任务群的目标、学习内容,明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学业质量要求、评价建议。本章的难点是在明确跨学科内容的来源及类型选择的基础上,如何结合案例提出此任务群实施的注意事项,进一步解释如何科学把握和精准理解“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操作要点,理性设计和智慧把控“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践路径。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

三、关于自学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王萍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本课程建议学习时间为 72 学时,其中讲授 24 学时,自学 48 学时。讲授要注意结合教学案例,处理好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知识点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核心要求。

2.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试,考试的时间为 150 分钟,满分100分,60分及格。考试时不得携带任何对本课程内容具有提示作用的资料与工具书。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覆盖全课程,又突出重点。

3、本课程考试命题不得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的范围,考核目标不得高于本大纲中规定的最高知能层级。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掌握。不能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知能层级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 % ,领会占30 % ,简单应用占30% ,综合应用占20% 。

5、本课程试题的难度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试题的难易程度与知能层级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

6、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校章程》的时间是:

A.1903年      B.1904年      C.1949年      D.1978年

(二)填空题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        。

(三)简答题

   简述实用类文本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四)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跨学科学习”如何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认识。

(五)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课堂教学设计,完成后面的题目。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一、了解任务,筛选材料

(一)情境渲染,初识故宫

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从一张老照片说起(出示画廊)。王老师去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时隔多年,当我再看到这些照片,最值得回忆的地方就是故宫。那些红墙绿瓦,那些雕梁画栋,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最近我听说故宫对一些建筑再次进行了修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宫(打开视频:故宫风采)。这是一所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这里就是“故宫博物院”。(出示课题“故宫博物院”)

(二)了解任务,浏览材料

1.了解阅读任务。这篇略读课文的导读提示有两项任务,请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一项是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一项是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了解了这两个任务,同学们将会怎样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以下材料呢?

2.快速阅读材料。想一想这四篇文章都讲了哪些内容?(预设:同学们发现这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这四篇材料可不一样,有的是文字,有的是图片。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选自《故宫博物院》和《故宫史话》,材料三和材料四都出自故宫的官方网站。)想一想,这四篇材料可以概括为哪些小标题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布局和主体建筑、太和门史话、参观提示、平面图。)

3.任务驱动材料。联系课题下面的学习任务,你将怎样运用课文所给的材料完成两个学习任务?(任务一需要使用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来完成;任务二需要使用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板书:选择材料)

二、重组信息,完成任务一

(一)复习学过的阅读方法

完成任务一,我们需要阅读三个非连续性文本材料。想一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于“有目的地阅读”,你学过哪些方法呢?(发起智慧课堂随机抢答)(预设:课文浏览法、段意概括法、寻找中心句、提取信息法、查找资料法等。)

(二)提示学习方法

在阅读课文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来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1.要完成阅读任务一,我们要细读哪些段落?(材料一中第1、2自然段是介绍故宫的概况,略读即可,但是第3自然段及之后的内容是游览顺序,这是路线图的重点信息,我们需要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

2.请同学们圈画材料一、三、四中参观路线的游览顺序和方位词语,提取关键信息,并做批注。(打开电子课本进行电子批注,关注游览顺序、方位词语、表示时间的词语等。)(学生分享梳理信息。根据阅读批注,选择阅读方法,分享学习发现。)

3.让我们关注这部分内容的游览顺序,提取关键信息。(板书:提取信息)关注移步换景的顺序:从课文圈画表示顺序的词语,例如“从……往里……,沿着……穿过……到……”等。关注表示方位的词语,例如“北面”和“中轴线上”等其他词语。关注材料三的信息:图片上有北门出口,文字交代“实行自南向北单向参观路线”。关注材料四:阴影部分是不能参观的区域。

4.整合信息,完成图示。这里有一段对故宫平面图的简介,希望看后能帮助你们画出最优的路线图,请你们在自己的平板上,用彩笔勾画出路线图。(平板发起画路线图)

5.汇报评价,点拨指导。请同学们分享,并进行对比评价。(投票,你喜欢哪一种路线,并说出喜欢这条路线的理由。)

三、精选信息,完成任务二

(一)明确任务,精选景点

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二个任务,你们会选择哪个景点进行讲解呢?过渡:大多数学生选了太和殿这处景点,让我们聚焦太和殿,一起去看一看太和殿。(聚焦课文)

(二)聚焦太和殿,提取方法

这段内容主要介绍了太和殿的哪些方面?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

你会选择哪些内容来讲解?(概括太和殿整体样貌,殿上的龙,位置、作用等,介绍时注意顺序,通过“位置——样貌——特点——作用”的顺序,补充搜集的故事,突出特点时用上说明方法。)  

(三)合作展示,全景讲解

在组内先进行讲解,然后我们先请一位学生拿着课本给大家讲解太和殿,我希望作为介绍的她可以带着我们一起实景游览(出示智慧课堂全景故宫图,学生边讲解教师边播放全景地图),其他学生在她讲完后,可以进行补充、评价、提问。教师点拨:注意讲解时的语气,表达流畅,内容有趣,吸引人。

四、总结任务,主旨延伸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即使你去过100次,故宫也还是会给你惊喜。今天我们只能从课文中窥其一斑,但我们的阅读任务还会继续。(布置作业)让我们搜集资料继续完善路线图,等待时机,让我们和家人一起走进故宫,感受故宫的魅力吧!

 

  • 分析并概括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 选择这节课的某个方面,运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评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