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22]
《数字录音制作》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教育考试院
2012年7月
自学用书:《影视声音创作与数字制作技术》,付龙、高昇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录音制作也已经全面进入数字化,在广播影视声音、新媒体声音制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广播影视及新媒体等专业的从业人员,《数字录音制作》是一门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课程。
《数字录音制作》课程是一门课程性质需要参考老版大纲
《数字录音制作》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数字录音基础,其中有数字音频基本原理和影视声音基础知识两部分内容;第二部分为在掌握数字录音基础知识之上,进行数字录音制作的内容。在“录音”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理解为“录音制作”的时候,在当前数字技术在影视、广播及音乐录音制作及新媒体声音制作中应用得日趋广泛的时候,《数字录音制作》这门课,无疑体现了录音制作技术技巧发展的潮流,显得非常重要。
本课程的教材共有七章。第一章主要阐述影视艺术的发展历史及影视声音的基础知识;第二章为数字音频制作的基础内容;第三章通过数字音频软件了解声音的各种属性;第四章讲授了影视声音的构思、设计及声音蒙太奇方面的内容;第五章介绍了声音采集和剪辑的方法和技巧;第六章讲述了声音效果处理技巧,第七章为声音的综合处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是自学应考者了解影视声音及数字录音的基础知识,在掌握基础之后,学习并掌握数字录音制作知识技巧,从而使自学应考者具备电影、电视、新媒体等领域的数字录音制作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在学习教材上的内容时,应根据需要,结合相应的软件进行学习,比如“通过软件了解声音”一章,自学者应装有相应软件,并根据教材指导做相应的实验,再如“声音的效果处理技巧”一章,自学者千万不能死记硬背,结合软件试做一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印象就会极为深刻,死记硬背则毫无意义。此外,影视声音的相关内容,还需自学者观摩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这样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考核目标
第一章 影视艺术是视听结合的艺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影视艺术及录音制作的发展历史,掌握影视声音的三大元素及其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
1、影视艺术及录音制作发展历史中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
2、三大彩色电视广播制式
3、数字电视的优点
4、影视声音的作用
5、影视声音的艺术分类
6、影视声音中语言、音乐和音响三种元素的作用
(三)考核要求
识记:
影视艺术及录音制作发展历史中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
三大彩色电视广播制式;
影视声音的艺术分类
领会:
数字电视的优点;
影视声音的作用;
影视声音中语言、音乐和音响三种元素的作用
第二章 数字音频制作技术基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数字技术对影视声音制作带来的变革,了解传声器和声场建立的相关知识,了解构建数字音频工作室的软硬件平台,掌握数字音频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概念
(二)考核知识点
1、录音制作和播出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技术及其作用
2、多媒体与数字化的关系
3、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定义、功能及特点
4、传声器的种类、各种传声器的功能及特点
5、扬声器的种类、各种扬声器的功能及特点
6、耳机的种类、各种耳机的功能及特点
7、各种立体声拾音制式的拾音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
8、数字化的基本原理(采样、量化、编码等)
9、采样、量化对声音质量的影响
10、数字音频技术的定义
11、音频信号技术指标(频带宽度、动态范围、信噪比等)
12、数字音频的采样指标
13、数字音频的数据传输率计算方法
14、数字音频的压缩与各种文件格式
15、各种合成技术的特点
16、midi标准相关术语
17、标准MIDI文件三种格式的特点
18、三种MIDI标准的特点
19、MIDI文件与波形文件的区别
20、数字音频制作系统的硬件组成
21、音频卡的组成、种类及功能
22、常用的数字音频接口种类及特点
23、数字音频制作软件的基本功能
24、常用的几种数字音频制作软件、MIDI音序器软件的特点
(三)考核要求
识记:
录音制作和播出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技术及其作用
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定义、功能及特点
扬声器的种类、各种扬声器的功能及特点
耳机的种类、各种耳机的功能及特点
数字音频技术的定义
音频信号技术指标(频带宽度、动态范围、信噪比等)
数字音频的采样指标
数字音频的数据传输率计算方法
数字音频的压缩与各种文件格式
各种合成技术的特点
MIDI标准相关术语
标准MIDI文件三种格式的特点
三种MIDI标准的特点
数字音频制作系统的硬件组成
音频卡的组成、种类及功能
常用的几种数字音频制作软件、MIDI音序器软件的特点
领会:
数字化的基本原理(采样、量化、编码等)
采样、量化对声音质量的影响
多媒体与数字化的关系;
MIDI文件与波形文件的区别;
传声器的种类、各种传声器的功能及特点;
数字音频制作软件的基本功能
常用的数字音频接口种类及特点
应用:
各种立体声拾音制式的拾音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
第三章 通过软件了解声音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声音的物理特性,了解人耳的听觉特性,掌握声音的艺术属性及其在影视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1、声音的两种含义
2、Adobe Audition的三个工作视窗
3、Adobe Audition的菜单、工具及模块
4、声音制作包含的过程以及哪些门类的基础知识
5、声音的四种成分
6、声音的振动特性
7、声音的传播特性
8、听觉产生的三个基本过程
9、影响听觉的声音特性
10、人耳的听觉效应
11、声音音质主观评价的8个词汇
12、声音的空间感(结合Adobe Audition软件)
13、声音的运动感(结合Adobe Audition软件)
14、声音的色彩
(三)考核要求
识记:
声音的两种含义
声音制作包含的过程以及哪些门类的基础知识
声音的四种成分
声音的振动特性
声音的传播特性
听觉产生的三个基本过程
领会:
Adobe Audition的三个工作视窗
Adobe Audition的菜单、工具及模块
影响听觉的声音特性
人耳的听觉效应
声音音质主观评价的8个词汇
声音的色彩
应用:
声音的空间感(结合Adobe Audition软件)
声音的运动感(结合Adobe Audition软件)
第四章 影视声音的艺术构思与实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影视声音艺术构思和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声音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叙事性和表现性声音蒙太奇技巧。
(二)考核知识点
1、剧本创作对声音的考虑
2、声音构思创作原则
3、声音设计的三个过程
4、声音各元素的设计
5、蒙太奇三个层面的含义
6、叙事性声音蒙太奇的种类及其特点
7、表现性声音蒙太奇的种类及其特点
(三)考核要求
识记:
蒙太奇三个层面的含义
领会:
剧本创作对声音的考虑
声音构思创作原则
声音设计的三个过程
声音各元素的设计
应用:结合影片片例分析
叙事性声音蒙太奇的种类及其特点
表现性声音蒙太奇的种类及其特点
第五章 声音的采集和剪辑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Adobe Audition软件的基本使用技巧,掌握数字录音和剪辑的基本技巧。
(二)考核知识点
1、声音的各种采集方式
2、通过Adobe Audition软件制造声音
3、Adobe Audition软件的录制设定及语言节目、音乐节目的录制
4、Adobe Audition软件的剪辑操作
5、剪接点的选择和处理
6、语言、音乐和音响的编辑
(三)考核要求
识记:
声音的各种采集方式
领会:
通过Adobe Audition软件制造声音
应用:
Adobe Audition软件的录制设定及语言节目、音乐节目的录制
Adobe Audition软件的剪辑操作
剪接点的选择和处理
语言、音乐和音响的编辑
第六章 声音的效果处理技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常用的声音效果处理插件及其使用技巧,同时对书上的效果处理实例要能够理解、操作并能举一反三。
(二)考核知识点
1、降噪处理
2、均衡处理
3、混响处理
4、变速与变调
5、打电话实例
6、音效变换实例
7、伴奏音乐实例
(三)考核要求
识记:
略
领会:
降噪处理
均衡处理
混响处理
变速与变调
应用:
打电话实例
音效变换实例
伴奏音乐实例
第七章 声音的综合处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声音多轨合成的方法、技巧以及声音的综合处理原则。
(二)考核知识点
1、声轨合成中音量和声像的控制
2、保存与输出
3、环绕声制作
4、声音的综合处理原则与技巧
(三)考核要求
识记:
略
领会:
声音的综合处理原则与技巧
应用:
声轨合成中音量和声像的控制
保存与输出
环绕声制作
三、题型举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大纲中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填空题(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答案)2分X10空=20分
1、1927年10月6日,华纳公司拍摄的 上映,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填在括号内)
2分X10题=20分
2、1994年,杜比研究所推出全数字化的杜比( )系统,即杜比数字环绕声系统。
A.AC-1 B.AC-2 C.AC-3 D.AC-4
(三)名词解释题 3分X5题=15分
1、采样
(四)简答题 5分X5题=25分
1、简述数字音频工作站的主要功能。
(五)论述题 10分X1题=10分
1、论述三种音频信号技术指标与声音质量的关系。
(六)计算题 10分X1题=10分
1、计算采样频率为22.05kHz、量化比特数为8的1分钟单声道音频信号的数据传输率及数据总量。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