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69]
大众传播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一○年六月
自学用书:《大众传播学导论》,汤喜燕主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大众传播学》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本理论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编辑专业的必考课程。《大众传播学》以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为起点,侧重展示大众传播学的基本面貌。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该对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所涉的基本理论有一个框架式的认识。
《大众传播学导论》教材共分八章。第一章为“传播学简史”,介绍传播学的来历。第二章为“传播学的学科特征”,主要描画传播学在学科层面的一些特征。此两章用以认识传播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从第三章开始切入大众传播学的领域。第三章为“大众媒介”,介绍了人类媒介发展的整个历程以及各个媒介的特征。第四章为“媒介理论”,介绍了较经典的媒介理论。第五章为“受众与媒介效果理论”。第六章为“媒介与社会”,讲述了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以及此关联下的一些理论内容。至此大众传播学的概况已基本介绍完毕。第七章专门介绍网络传播,以强化大众媒介中与网络媒介相关的知识与内容。最后一章介绍了全球化时代与大众媒介的发展,拓宽视野。在考试命题中,应充分考虑本课程的设置安排。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使自学应考者全面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貌,包括其历史脉络、学科框架、现状及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能够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并能用此相关理论解释大众传媒的各种现象。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自学应考者应在充分理解大众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架构的前提下掌握其中相应的理论或知识点,并能将其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加以思考,同时能够对现实中一些大众传播的理论加以简单地阐释。
二、考核目标
第一章 传播学简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播学的起源、成形与现状,并能掌握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人物的作用及其相关的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
(一)传播学的起源
(二)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三)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对这门学科的贡献
(四)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学派
(五)中国的传播学引进与发展历程
三、考核要求
(一)传播学的起源
1.识记:(1)传播学的三个起源;(2)芝加哥学派的典型人物。
2.理解:作为传播学三个起源的各自特征。
(二)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1.识记:(1)传播学的“三论”;(2)“三论”的创始人。
2.理解:(1)“三论”的各自内容;(2)学科的内部发展。
(三)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1.识记:(1)威尔伯·施拉姆的生平;(2)威尔伯·施拉姆的代表作。
2.理解:威尔伯·施拉姆对于传播学的贡献。
(四)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流派
1.识记:传播学的三个主要学派。
2.理解:(1)三个学派的特征;(2)各学派间的区别。
3.简单应用:针对一些研究成果,判断属于哪个学派。
(五)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引进与发展历程
1.识记:中国传播学几起几落的历史结点。
2.理解:中国传播学引入的基本历程。
第二章 传播学的学科特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传播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包括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四种基本的传播类型以及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形成对于传播学概貌式的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
(一)传播的含义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三)传播学的四种基本传播类型
(四)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三、考核要求
(一)传播的含义
1.识记:传播的定义。
2.理解:(1)对于传播定义的理解;(2)传播与信息的关系。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识记:传播学的定义。
2.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三)传播学的四种基本传播类型
1.识记:四种传播类型及其定义。
2.理解:(1)四种传播类型的基本特点及其相应的动机、技巧、模式等内容;(2)米德的理论;(3)各个学者的大众传播的功能。
3.简单应用:能够针对一些大众传播的理论,分析其功能观。
4.综合应用:能运作不同的功能观,分析实际的大众传播问题。
(四)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1.识记:(1)四大先驱及其生平、著作;(2)“5W”模式。
2.理解:四大先驱各自对于传播学的理论贡献。
3.简单应用:结合第五章传播学的理论发展,评价每个先驱对于后续发展的作用。
第三章 大众媒介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大众媒介的发展历程,掌握每种大众媒介的形态特点,并能比较每
种媒介形态的差异与优劣势。
二、考核知识点
(一)大众媒介的概念
(二)人类传播媒介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
(三)各个媒介形态的特点和类型
三、考核要求
(一)大众媒介的概念
1.识记:大众媒介的概念。
2.理解:(1)媒介的特点及几个区别;(2)大众媒介的特点。
(二)人类传播媒介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
1.识记:传播媒介的五个历史阶段。
2.理解:(1)每个历史阶段中媒介的优缺点或意义;(2)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
(三)各个媒介形态的特点和类型
1.识记:(1)各个媒介形态的历史;(2)网络杂志;(3)数字广播;(4)手机媒介;(5)数字媒介。
2.理解:(1)各个媒介形态的特点:(2)申报对于中国现代报业的意义;(3))杂志的的分类及发展趋势;(4)广播的符号与特点;(5)数字媒介的特点。
3.简单应用:能针对某份具体的网络杂志,作简单的优劣势分析。
第四章 媒介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相应的媒介理论,并能够就理论尝试解释相应的媒介现象。
二、考核知识点
(一)伊尼斯媒介偏倚论
(二)麦克卢汉的技术决定论
(三)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四)麦库姆斯的议程设置理论
(五)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
(六)媒介游戏论、环境论、生态论
三、考核要求
(一)伊尼斯媒介偏倚论
1.识记:伊尼斯生平与代表作。
2.理解:(1)媒介偏倚论的主要观点;(2)对媒介偏倚论的评价。
(二)麦克卢汉的技术决定论
1.识记:麦克卢汉的生平与代表作。
2.理解:(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2)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的认识与评价。
3.综合应用:能利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分析当下的多种媒介融合的现状。
(三)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1.识记:梅罗维茨的代表作。
2.理解:(1)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的主要观点;(2)对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的认识与评价;(3)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的理论来源。
(四)麦库姆斯的议程设置理论
1.识记:议程设置理论的创立者。
2.理解: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及设置者。
(五)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
1.识记:布热津斯基的生平及代表作。
2.理解:(1)布热津斯基媒介失控论的主要观点;(2)对布热津斯基媒介失控论的认识与评价。
(六)媒介游戏论、环境论、生态论
1.识记:(1)威廉·斯蒂芬森的代表作;(2)威廉·斯蒂芬森的两种传播;(3)尼尔·波兹曼的生平及代表作(媒介批评三部曲)。
2.理解:(1)媒介环境论的主要观点;(2)媒介生态论的五大规律与五大观念。
第五章 受众与媒介效果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将受众与媒介效果置于一并观之。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受众与媒介效果之间的关系,理解受众研究的几个取向并全面掌握各个媒介效果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
(一)受众
(二)媒介效果研究的起源与历史阶段
(三)魔弹论
(四)有限效果理论
(五)使用与满足理论
(六)创新扩散理论
(七)说服效果研究
(八)“知识沟”假说
三、考核要求
(一)受众
1.理解:(1)受众的历史;(2)受众的角色;(3)受众的权利;(4)受众的理论研究取向。
(二)媒介效果研究的起源与历史阶段
1.识记:(1)克里尔委员会;(2)佩恩基金项目。
2.理解:(1)媒介效果研究的四个起源事件;(2)媒介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
(三)魔弹论
1.识记:(1)魔弹论;(2)魔弹论的历史。
2.理解:魔弹论的外在依据。
(四)有限效果理论
1.识记:(1)两级传播;(2)意见领袖。
2.理解:有限效果论的内容。
3.综合应用:结合第二章的内容,评价拉扎斯菲尔德对于媒介效果理论的贡献与影响。
(五)使用与满足理论
1.识记:(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相关学者与相关著作;(2)使用满足理论的发展历程。
2.理解:使用满足理论的模型。
3.简单应用:能够用使用满足理论解释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
(六)创新扩散理论
1.识记:(1)罗杰斯;(2)《创新的传播》;(3)个人接受新事物的五个阶段。
2.理解:创新扩散理论的内容与结论。
(七)说服效果研究
1.识记:(1)说服效果的三个层次;(2)培养理论及其提出者;(3)第三人效果及其提出者;(4)“沉默的螺旋”及其提出者。
2.理解:(1)媒介说服的原则;(2)培养理论对于说服效果研究的贡献;(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辑基础。
3.综合应用:能用相应的效果理论解释当下的媒介效果现象,比如网络意见的聚合等。
(八)“知识沟”假说
1.识记:(1)“知识沟”假说的提出者及相关论著;(2)知识沟假说的内容。
2.理解:“知识沟”现象的原因。
第六章 媒介与社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媒介与社会系统的关系,全面掌握媒介的社会控制以及媒介规范理论,通过学习,能够建立起大众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
二、考核知识点
(一)媒介的生态环境与媒介发展
(二)媒介对社会的意义
(三)媒介的社会控制
(四)集权主义媒介理论
(五)自由主义媒介理论
(六)媒介的社会责任论
(七)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八)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介体制理论
三、考核要求
(一)媒介的生态环境与媒介发展
1.识记:媒介的两种环境。
2.理解:媒介生态对于媒介发展的意义。
3.简单应用:结合第四章媒介生态论理解我国的媒介制度。
(二)媒介对社会的意义
1.识记:拟态环境。
2.理解:媒介对社会的作用的体现。
(三)媒介的社会控制
1.识记:(1)控制研究;(2)资本控制;(3)政治控制;(4)组织控制。
2.理解:(1)控制研究的两个方面;(2)政治控制的手段;(3)经济势力控制的表现。
(四)集权主义媒介理论
1.识记:(1)集权主义理论;(2)集权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
2.理解:集权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3.简单应用:评价黑格尔对集权主义理论的影响。
(五)自由主义媒介理论
1.识记:(1)自由主义媒介理论的理论渊源;(2)约翰·弥尔顿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1)自由主义媒介理论的发展历史;(2)自由主义媒介理论的内容。
(六)媒介的社会责任论
1.识记:(1)哈钦斯委员会;(2)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
2.理解:(1)社会责作论提出的背景(即自由主义媒介理论的受到的冲击);(2)媒介的社会责任论的主要观点及对其的评价。
(七)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1.识记: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的核心观点。
2.理解: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的内容。
(八)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介体制理论
1.理解:(1)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介体制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2)列宁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媒介体制理论的影响。
第七章 需要更新认识的网络传传播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专门针对网络传播而展开。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深入而全面地掌握网络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发展的动向。
二、考核知识点
(一)网络传播
(二)Web3.0
(三)各种新型网络传播形式
(四)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理论的影响
三、考核要求
(一)网络传播
1.识记:网络传播的定义。
2.理解:(1)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2)网络传播的特征。
(二)Web3.0
1.识记:Web1.0、Web2.0、Web3.0的核心特质。
2.理解:Web3.0的特点。
(三)各种新型网络传播形式
1.识记:识记8种新的网络传播形式。
2.理解:每种新网络传播形式的特征、优劣势。
(四)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理论的影响
1.识记:(1)阿尔温·托夫勒;(2)拟态环境。
2.理解:网络传播对于传播观念的影响。
3.综合应用:能利用网络传播的特征就网络营销现象作出分析。
第八章 全球化——大众传播的新时代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领会大众传播的时代性的转变,理解全球化的基本涵义,并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大众传播策略。
二、考核知识点
(一)理解全球化
(二)媒介全球化的表现
(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
三、考核要求
(一)理解全球化
1.识记:(1)最早提出全球化概念的人物;(2)地球村。
2.理解:(1)全球化理论的关涉面;(2)全球化理论的要素。
(二)媒介全球化的表现
1.理解:(1)媒介全球化的表现;(2)对媒介全球化的认识。
(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
1.识记:国际传播。
2.理解:(1)如何认识国际传播;(2)对中国国际传播的认识。
3.综合应用:能利用全球化的背景及中国的现实,分析中国的国际传播策略。
三、题型例举(题型举例仅供参考,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单项选择题(2分×10=20分)
1.信息论的创始人1948年第一次提出了“信息论”,他是:( )
A.香农 B.韦弗 C.维纳 D.米德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3分×5=15分)
1.被施拉姆命名为“传播学四大先驱”的是:( )
A.拉扎斯菲尔德 B.塔尔德 C.霍夫兰 D.勒温 E.拉斯韦尔;
答案:ACDE
(三)填空题(2分×5=10分)
1. 年,中国开始引入门户网站的概念。
答案:1997
- 名词解释(3分×5=15分)
1.克里尔委员会
答:美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立的一个非军事组织的宣传机构,用于鼓动民众的参战热情。这个委员会由当时新闻界经验丰富的自由派记者乔治·克里尔担任主席,因此又称为克里尔委员会。
- 简答题(5分×5=25分)
1.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模型。
答: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产生了需求,这种需求导致人们对于大众传播或其他信源的期待,这种期待引发了不同类型的媒介接触,媒介接触的结果导致需求的满足和其他的后果。但这种满足与其他后果有时是未被受众所主观意识到的,也即受众在使用媒介时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但这种主动性又是跟媒介的信息相关联的。
- 论述题(15分X1=15分)
1.你是如何看待魔弹论的,请加以评述。
答:(1)魔弹论学者们现在回顾媒介效果的早期历史,发现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在当时虽然没有正式陈述,但却广为接纳,这就是后来所说的魔弹论,或称为皮下注射论。这种观点认为,受众就像一个个的靶子,而媒介的信息就像发射中的子弹,受众只要被子弹击中,就会应声而倒;或者将媒介的信息传播看做类似于对人进行皮下注射,信息一旦抵达受众,受众就像被打了一针般地产生强烈的反应。这个流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观点,虽然从今天看来似乎过于简单,但在1940年之前,这几乎是无可辩驳的一种基本认识。
(2)魔弹论之所以被接纳是基于以下原因:①特殊事件的验证。例如,1898年美国对于西班牙的宣战,很多人甚至直接认为就是由赫斯特一手挑起的,以及哥伦比亚广播电台的广播剧造成的对于火星人入侵的恐慌等,这些事件强化了人们对于大众媒介存在着无可比拟的威力的信念。②战时各国对于媒介的利用与操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个交战国都非常重视宣传,这在客观上肯定了媒介具有某种不可言说的威力。③一些研究成果的佐证。正如佩恩基金的研究认为,电影对于儿童的负面行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类研究虽然没有直接导出魔弹论,但却间接地为此理论提供了证据。④当时心理学关于人的认识。当时的心理学认为,人都是一样的,生理的机制都是相同的。对于相同的信息,人的心理反应都是一样的。人们尚没有形成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信息可能做出不同反应的认识。
(3)魔弹论虽然一时广为流传,便其被接受的时间并不长。魔弹论认为人是完全被动的,只是一个个静止的靶子,这是显然不符合人的现实状况的。这是后来魔弹论被抛弃的内在原因。
(4)魔弹论尽管过去了,但魔弹论对于现实的影响却并没有因此而消除。还是有很多的人坚信媒介具有强大的效果,只是不一定是针对微观的层面。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