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1]
西医内科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必读教材:《西医内科学基础》,殷凤礼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
导 言
西医内科学基础的内容,分为诊断学与内科疾病两部分。诊断学内容包括症状诊断、检体诊断、X线诊断、心电图及超声波诊断等。内科疾病内容包括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和危害人民健康较严重的传染病与地方性疾病,分别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等,结合中医专业特点,侧重介绍诊断与急救知识。
通过学习和实习,要求了解检体诊断、实验诊断的基本理论、操作方法及临床意义。了解X线、心电图、超声波等检查的临床意义。初步掌握西医内科常见疾病和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以及急重症处理的基本知识,并熟悉病历书写。
西医内科学基础是一门临床学科,但又和解剖、生理等基础医学密切联系,并以之为基础来解决临床问题,所以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西医内科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自学难度比较大。因此在自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工作的条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临床医学中的现象与本质、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本大纲要求考试命题在总体上与全日制中医学院中医专业的水平一致,同时,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特点,着重考核应试者应用基本理论与临床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内容和要求
绪 言
【要求】了解西医内科学基础的学习范围及方法。
【内容】西医内科学基础的内容和重要性,学习西医内科学基础的态度、方法和要求。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第一节 发 热
【要求】掌握发热的病因、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了解发热机理。
【内容】发热的病因及机理,发热引起的症状,热型,问诊要点,常见内科疾病发热时的鉴别诊断。
第二节 昏 迷
【要求】掌握昏迷的问诊要点及鉴别诊断。了解昏迷的概念、分类及病因。
【内容】昏迷的概念及分类,昏迷的病因,问诊要点和体格检查要点,各科常见病因引起昏迷的鉴别诊断。
第三节 抽 搐
【要求】熟悉抽搐的问诊要点。了解抽搐的病因、发生机理及检查要点。
【内容】抽搐的病因与发生机理,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第四节 胸 痛
【要求】掌握胸痛的问诊要点。了解胸痛的病因及检查要点。
【内容】胸痛的病因和疼痛特点,胸痛的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第五节 呼吸困难
【要求】掌握呼吸困难的问诊要点。了解呼吸困难的概念、病因、发生机理及检查要点。
【内容】呼吸困难的概念、病因和发生机理,呼吸困难的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第六节 咳 嗽
【要求】掌握咳嗽的问诊要点。了解咳嗽的病因、发生机理及检查要点。
【内容】咳嗽的病因和发生机理,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第七节 咯 血
【要求】掌握咯血的问诊要点。熟悉咯血的病因及咯血与呕血的鉴别,了解咯血的概念及检查要点。
【内容】咯血的概念,咯血与呕血的鉴别。咯血的病因、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第八节 黄 疸
【要求】掌握黄疸的问诊要点。熟悉黄疸的类型、病因及发生机理。了解黄疸的概念、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及黄疸的检查要点。
【内容】黄疸的概念,胆红素的正常代谢,黄疸的类型、病因和发生机理,黄疸的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第九节 腹 痛
【要求】掌握腹痛的问诊要点及鉴别诊断。熟悉腹痛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内容】腹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腹痛的问诊要点,各种常见病引起腹痛的鉴别诊断。
第十节 呕 吐
【要求】熟悉呕吐的问诊要点,了解呕吐的发生机理、病因及检查要点。
【内容】呕吐的发生机理、病因、问诊要点和检查要点。
第十一节 呕血与黑便
【要求】掌握呕血与黑便的病因及问诊要点。了解呕血与黑便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呕血与黑便的检查要点。
【内容】呕血与黑便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呕血与黑便的病因、问诊要点及检查要点。
第二篇 问 诊
【要求】掌握问诊的内容。熟悉问诊的方法。了解问诊的重要意义。
【内容】问诊的重要意义、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
第三篇 检体诊断
第一章 体格检查法
【要求】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等五种体格检查方法,及四种基本叩诊音的特征。
【内容】
一、视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触诊的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和注意事项。
三、叩诊的方法和四种基本叩诊音(鼓音、清音、浊音、实音)的特征。
四、听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嗅诊的方法。
【实习要求】进行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的基本技能训练。
第二章 一般检查
第一节 一般状态检查
【要求】掌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检查法及其临床意义。熟悉常见的发育与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姿势与步态等异常的临床意义。
【内容】
一、测体温的部位和体温的正常范围,测量体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脉搏速率和节律。
三、测量血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正常血压数值及其变异。
四、呼吸频率。
五、发育与营养状态的判定,意识模糊、谵妄、昏睡和昏迷等意识障碍的特征。
六、急性热病容、慢性病容、脱水貌、二尖瓣面容、甲亢面容、伤寒面容的特点。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步态的临床意义。
【实习要求】
一、练习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检查法。
二、进行发育与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与姿势的检查,认识正常现象和了解常见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皮肤、粘膜与毛发检查
【要求】了解皮肤、粘膜与毛发一般检查的内容和方法,及其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
【内容】
一、皮肤弹性、皮肤粘膜色泽和皮肤温度等改变的临床意义。
二、皮疹、皮下出血、蜘蛛痣、皮下结节、水肿、皮下气肿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三、毛发分布异常的临床意义。
【实习要求】进行皮肤、粘膜和毛发的检查,认识正常现象和了解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浅表淋巴结检查
【要求】掌握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法及其肿大的临床意义。
【内容】浅表淋巴结检查法,全身及局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实习要求】
进行浅表淋巴结检查,认识正常现象和了解常见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 头部检查
【要求】了解头部器官的一般检查内容、方法与临床意义。
【内容】
一、头颅和颜面的一般检查。
二、眼睑的一般检查,结膜、巩膜和角膜的一般检查,眼球位置的检查方法和意义,瞳孔大小、对光反应、聚合和调节反应的检查法和临床意义。
三、外耳和乳突的一般检查。
四、鼻的外形、鼻前庭和鼻副窦的检查。
五、唇、口腔的一般检查内容及其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
【实习要求】
一、进行头部检查,认识正常现象和了解常见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二、练习结膜、巩膜、对光反应、扁桃体、乳突压痛、鼻副窦压痛、腮腺导管开口检查法。
第四章 颈部检查
【要求】掌握甲状腺、气管位置和颈静脉的检查法及其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内容】
一、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
二、甲状腺检查法和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
三、气管位置检查法和气管偏移的临床意义,颈部血管检查。
【实习要求】
一、进行颈部一般检查,认识正常现象和了解常见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二、练习颈软硬度、气管位置、甲状腺及颈静脉检查。
第五章 胸部检查
第一节 胸部体表标志
【要求】了解临床常用的胸部骨骼标志、人工划定的垂直线和分区。
【内容】前、后胸壁上骨骼标志和人工划定的垂直线,胸前分区。
【实习要求】练习认识临床常用的胸部体表标志。
第二节 胸壁及胸廓检查
【要求】掌握异常胸廓的特点和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变化。了解胸廓的检查方法、内容和临床意义。
【内容】
一、胸壁的检查方法、内容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二、正常胸廓和异常胸廓(桶状胸、扁平胸、鸡胸、胸廓一侧性或局限性变形、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变化。)
【实习要求】
一、练习认识正常胸廓、异常胸廓和胸廓畸形。
二、进行胸壁检查,认识正常现象及了解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肺部检查
【要求】
掌握:
1.语音震颤的检查方法及其增强、减弱或消失的临床意义。
2.肺部叩诊的方法和内容。
3.正常肺部叩诊音和肺部病理性叩诊音及其意义。
4.正常呼吸音和病理性呼吸音的发生机理、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5.干罗音、湿罗音、捻发音和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6.语音传导的听诊方法及其增强和减弱的临床意义。
7.常见肺部疾病的体征。
了解:呼吸类型、频率、节律、深度及两侧呼吸运动的正常情况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内容】视诊:呼吸类型、频率、节律与深度、胸廓两侧呼吸运动。
触诊:呼吸运动、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叩诊:肺部叩诊音,正常肺部叩诊音,肺下界及其移动度,肺部的病理性叩诊音(浊音、实音、鼓音、过清音)。
听诊:(一)正常呼吸音(肺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二)病理性呼吸音。(三)罗音(干罗音、湿罗音、捻发音)。(四)胸膜摩擦音。(五)语音传导。
肺部常见疾病的体征(肺实变、胸腔积液、肺气肿、气胸)。
【实习要求】
练习肺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认识正常现象和常见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 心脏血管检查
【要求】
掌握:
1.心尖搏动的强弱和范围的改变,心前区及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震颤的发生机理、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2.心脏叩诊法,正常心浊音界和心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脏听诊的方法、部位、顺序和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心房纤颤的听诊特点。
4.正常心音的听诊,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要点和方法。
5.舒张早期奔马律与二尖瓣开瓣音的发生机理、特征和临床意义。
6.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7.生理性和病理性杂音的鉴别要点。
8.心脏常见疾病的体征。
9.心包摩擦音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
熟悉:
1.正常人心率。
2.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音增强、减弱和分裂的临床意义。
了解:
1.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弱和影响心尖搏动的生理、病理因素。
2.血管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内容】心脏的体表投影。
视诊:心尖搏动的位置及其变化,心尖搏动的强弱及范围改变,心前区其他部位的搏动。
触诊:心尖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
叩诊:心脏叩诊法,正常心脏浊音界,异常心脏浊音界。
听诊:(一)心脏听诊的部位、顺序和内容(心率、心律、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二)正常成人心率、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常见心律失常(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心房纤颤等)。(三)正常第一、二、三心音及第一、二心音强度与性质变化。(四)心音分裂与三音律(舒张早期奔马律和二尖瓣开瓣音)。(五)杂音产生的机理、特征(出现时间、最强部位、传导方向、性质、强度以及与呼吸、运动、体位的关系)。(六)各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七)心包摩擦音。
血管检查:视诊(血管搏动、胸部皮下静脉曲张),触诊(水冲脉)和听诊(Duroziez氏杂音、枪击音等)。
心脏常见疾病的体征(二尖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狭窄)。
【实习要求】
一、练习心脏检查法(特别是叩诊和听诊)。
二、按内容提要进行心脏血管的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检查,认识正常现象和常见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 腹部检查
【要求】
掌握:
1.腹部触诊法及注意事项。2.腹壁紧张、压痛、反跳痛、液波震颤的检查法和临床意义。
3.腹部肿块的触诊法及临床意义。
4.肝、脾、胆囊、肾脏的触诊法及其病变的触诊所见和临床意义。
5.肠蠕动音的发生机理及其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
6.腹部常见病体征。
熟悉:胃泡区、肝、脾、膀胱的叩诊法。
了解:
1.腹部划区法。
2.腹部膨隆或凹陷的临床意义。
3.震水音和血管杂音的临床意义。
【内容】腹部划区法(九区法)。
视诊:腹部外形、腹壁皮肤、腹壁静脉、脐、腹部呼吸运动、蠕动波、上腹部搏动。
触诊:腹部触诊法和注意事项,腹壁的紧张度、压痛和反跳痛,腹部肿块和液波震颤,肝、脾、胆囊和肾脏的触诊,可触及的其他组织和器官。
叩诊:腹部叩诊法,腹部叩诊音,胃泡区、肝、脾和膀胱的叩诊,移动性浊音、叩击痛。
听诊:肠蠕动音,震水音,血管杂音。
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门脉性肝硬化、幽门梗阻、腹膜炎)。
【实习要求】
一、练习腹部检查法(重点是触诊)。
二、按内容提要进行腹部检查,认识正常现象和常见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第七章 肛门、直肠及外生殖器检查
【要求】
了解:
1.肛门的视诊与触诊的方法和内容。
2.直肠指诊的方法和内容。
3.生殖器的检查方法和内容。
【内容】肛门的视诊与触诊的方法和检查内容,直肠指诊的方法和内容,生殖器的检查方法和内容。
【实习要求】进行肛门的视诊、触诊和直肠指诊,认识正常现象和常见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第八章 脊柱及四肢检查
【要求】了解脊柱和四肢的一般检查法和内容,掌握杵状指、匙状甲和手足搐搦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内容】脊柱和四肢的一般检查方法和内容。
【实习要求】进行脊柱形态及活动度检查,认识正常现象、常见异常体征和杵状指、匙状甲、手足搐搦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第九章 神经系统检查
【要求】掌握神经反射、脑膜刺激征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了解颅神经、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检查及临床意义。
【内容】一、颅神经检查法及临床意义(重点是面神经麻痹及偏瘫的临床表现)。
二、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三、神经反射(生理——浅反射和深反射及病理改变;病理反射——锥体束征)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四、脑膜刺激征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五、Lasegue’s征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实习要求】
一、练习浅反射及深反射检查法。
二、进行神经反射、脑膜刺激征和Lasegue’s征检查,认识正常现象和了解异常现象的临床意义。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
【要求】掌握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的临床意义。了解白细胞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内容】
一、血红蛋白测定。
二、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三、嗜中性粒细胞核象改变的临床意义。
四、白细胞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实验要求】
一、血红蛋白测定。
二、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法。
第二节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测定
【要求】掌握血沉测定的临床意义。了解影响血沉的因素。
【内容】
一、血沉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二、影响血沉的因素。
三、血沉加快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贫血的一般检查
【要求】熟悉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了解红细胞压积测定的临床意义。
【内容】
一、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二、红细胞压积测定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第四节 止血、凝血检查
【要求】熟悉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
【内容】
一、止血、凝血的机理及其发生障碍的原因。
二、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时间测定、出血时间测定、凝血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和纤维蛋白原测定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第二章 骨髓细胞检查
【要求】了解骨髓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和骨髓细胞分类结果的分析。
【内容】
一、骨髓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骨髓细胞检查法和分类结果的分析。
第三章 尿液检查
【要求】掌握尿液的一般检查、显微镜检查、蛋白定性、糖定性和酮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内容】
一、尿液一般检查(量、颜色、透明度、比重、酸碱度)的临床意义。
二、尿液显微镜检查(细胞、管型、结晶)的临床意义。
三、尿液化学检查(蛋白定性、糖定性、酮体)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实验要求】尿液的一般检查、蛋白和糖定性检查及显微镜检查。
第四章 粪便检查
【要求】掌握粪便的一般检查、显微镜检查和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了解粪便检查的诊断意义。
【内容】
一、粪便标本采集。
二、粪便一般检查(量、颜色、气味、性状、寄生虫体)的临床意义。
三、粪便显微镜检查(细胞、原虫、寄生虫卵、食物残渣)的临床意义。
四、粪便隐血试验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实验要求】粪便的一般检查、显微镜检查和隐血试验。
第五章 分泌液、浆膜腔积液和脑脊液检查
【要求】掌握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熟悉脑脊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内容】
一、浆膜腔液的标本采集、一般检查(量、颜色、透明度、凝固性、气味、比重)、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和分类、细菌)和化学检查(粘蛋白定性、定量)的临床意义。
二、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三、脑脊液的标本采集、一般检查(压力、颜色、透明度、凝结)、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和分类、细菌)和化学检查(蛋白定性、定量、葡萄糖半定量、氯化物定量)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 免疫检查
【要求】了解常见内科疾病与免疫机理有关的各项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内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甲种胎儿蛋白试验、玫瑰花环形成试验、免疫球蛋白测定、血清总补体(CH50)测定、C3测定、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类风湿因子检查、红斑狼疮细胞检查和抗核抗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七章 酶的检查
【要求】了解常见内科疾病的酶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内容】淀粉酶、谷丙转氨酶、α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及各有关同功酶的临床意义。
第八章 肝功能检查
【要求】掌握常用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熟悉各类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要点。
【内容】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定性及定量、双胆测定、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血清蛋白电泳、脑磷脂胆固醇絮状反应、麝香草酚浊度、硫酸锌浊度、碘反应和磺溴酞钠排泄功能等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九章 肾功能检查
【要求】掌握昼夜尿比重试验、酚红排泄试验、内生肌酐清除试验、尿素氮测定和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的临床意义。
【内容】昼夜尿比重试验、酚红排泄试验、内生肌酐清除试验、尿素氮测定和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的临床意义。
第十章 内分泌检查
【要求】了解常见内分泌疾病的有关实验室检查。
【内容】糖耐量测定、17酮皮质类固醇和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总甲状腺素(T4)和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测定的临床意义。
第五篇 X线诊断
第一章 总 论
【要求】熟悉X线特性及其用于诊断的原理和临床意义。了解各种X线检查的方法及用途,树立正确使用X线的观点。
【内容】
一、X线诊断的意义。
二、X线的发生和特性。
三、X线诊断应用原理。
四、X线检查方法(透视,一般摄影,特殊摄影)。
五、X线诊断原则及X线检查的临床意义。
【实习要求】
一、认识X线机。
二、了解透视、摄影操作。
第二章 呼吸系统X线诊断
【要求】掌握胸部的正常X线表现和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重点了解肺炎、肺结核和肺癌的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内容】
一、呼吸系统X线诊断应用原理和X线检查方法。
二、胸部的正常X线表现:胸壁、肺阴影、肺野划分、肺门和肺纹理、纵膈分区、横膈、胸膜。
三、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肺纹理的改变(肺血管的改变、支气管的改变);肺实质密度增高的病变(浸润性病变、肿块、肺不张、肺间质病变);肺实质密度减低的病变(肺气肿、肺空洞、肺空腔);胸膜病变(胸腔积液、气胸和液气胸、胸膜增厚、胸膜钙化)。
四、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炎球菌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脓肿,肺结核(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继发生肺结核),肺肿瘤(原发性肺癌、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肺泡癌、转移性肺癌),纵膈肿瘤。
【实习要求】阅读下列呼吸系统X线片:正确胸部、肺气肿、液气肺气胸、胸膜疾患、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肺肿瘤和纵膈肿瘤的X线片。
第三章 循环系统X线诊断
【要求】了解心脏和大血管的检查方法,正常X线表现和心脏各房室增大的X线表现。重点了解二尖瓣狭窄的X线诊断要点。
【内容】
一、循环系统X线诊断应用原理和检查方法。
二、心脏和大血管的正常X线表现:心脏和大血管各部的正常解剖位置及其在后前、右前斜、左前斜和左侧位的X线表现,年龄、体型和横膈位置对心影的影响。
三、循环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心脏各房室增大的X线表现,心脏增大时的心型变化,心脏和大血管病变引起的肺血管的X线改变,大血管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四、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包疾病(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
【实习要求】阅读下列循环系统X线片:各种检查体位的正常心脏和大血管的X线片,心脏各房室增大和各类心型的X线片,风湿性心瓣膜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心包疾患的X线片。
第四章 消化系统X线诊断
【要求】
了解:
1.胃肠道和胆道的X线检查方法。
2.胃肠道和胆道的正常X线的表现。
3.胃肠道和胆道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重点了解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X线诊断要点和胃肠道穿孔、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的X线诊断。
【内容】
一、消化系统X线诊断应用原理和食管、胃肠道的X线检查方法。
二、食管和胃肠道的正常X线表现。
三、食管和胃肠道病变(炎性、溃疡性、肿瘤、阻塞性)的基本X线表现。
四、胆道的X线检查方法和正常X线表现。
五、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肠道穿孔,胆囊炎,胆石症,肠梗阻(机械性、麻痹性)和肠套叠。
【实习要求】阅读下列消化系统X线片:正常食管,胃肠道和胆道的X线片;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贲门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肠道穿孔,肠梗阻,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的X线片。
第五章 骨、关节X线诊断
【要求】掌握骨与关节的正常X线表现和骨、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了解骨、关节的X线检查方法,重点了解常见的骨、关节创伤和疾病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
【内容】
一、骨与关节X线诊断应用原理和检查方法。
二、骨与关节的正常X线表现:长骨及其在生长发育中的特点,四肢关节,子骨和副骨,脊柱及其常见的解剖变异。
三、骨与关节病变的X线表现:骨骼病变(密度降低的病变、密度增高的病变、骨膜的改变、骨的轮廓和大小的改变),关节病变(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增宽和狭窄、关节骨骼破坏、关节骨骼增生、关节强直)。
四、骨与关节常见疾病的X线表现:骨与关节创伤概论,化脓性骨髓炎,良性骨肿瘤的概论和主要鉴别诊断。
【实习要求】阅读下列骨、关节X线片:正常成人和儿童的长骨、关节、脊柱、手及腕骨、足及跗骨的X线片,显示骨质密度增高、骨质密度减低、骨膜改变和关节病变的X线片,良性骨肿瘤和骨肉瘤的X线片。
第六章 泌尿系统X线诊断
【要求】了解泌尿系统的X线检查方法和正常X线表现。重点了解泌尿道结石和泌尿道结核的X线诊断要点。
【内容】
一、泌尿系统X线诊断应用原理和检查方法。
二、泌尿系统的正常X线表现。
三、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泌尿道结石,泌尿道结核和泌尿道肿瘤(肾腺瘤)。
【实习要求】阅读下列泌尿系统的X线片:正常泌尿系统的平片和造影(经静脉、逆行)片,尿道造影片,泌尿道结石、泌尿道结核和泌尿道肿瘤的X线片。
第六篇 心电图、超声波及放射性核素诊断
第一章 心电图诊断
【要求】熟悉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
了解:
1.正常心电图的产生机理。
2.心电图各波的图象、测量方法和正常值。
3.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内容】
一、心电图的概念、产生机理和临床应用价值。
二、心电图各波的图象、测量方法和正常范围。
三、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和临床意义:心室肥厚,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梗塞,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室内传导阻滞。
【实习要求】
一、认识心电图各波的图象和练习测量方法。
二、认识几种常见的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第二章 超声波诊断
【要求】
了解:
1.超声波诊断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价值。
2.超声波波型的命名和几种常见的超声波波型变化。
3.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几种超声诊断仪的类型(包括A型、M型和B型)。
【内容】
一、超声波诊断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价值。
二、超声波波型的命名。
三、几种常见的超声波波型(正常肝脏波型、常见肝病的异常波型、正常和异常胆囊波型、脑中线波移位、正常妊娠波型和葡萄胎波型)。
四、近年来发展的超声心动图(M型)、B型切面实时显象图的临床应用。
【实习要求】认识几种常见的超声波波型变化。
第三章 放射性核素诊断
【要求】了解放射性核素的基本知识和临床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检查方法及临床价值。
【内容】
一、放射性核素的一般概念和临床应用价值。
二、甲状腺扫描、肝脏扫描及肾图的临床诊断价值。
三、甲状腺吸碘功能测定及几种常用放射免疫报告分析。
【实习要求】认识甲状腺及肝脏扫描图象变化。
第七篇 诊断步骤与病历书写
【要求】
熟悉:
1.诊断步骤和方法。
2.完整入院病历的内容和书写方法。
3.入院记录、病程记录和出院记录的书写法。
【内容】
一、诊断步骤和方法。
二、完整入院病历的格式和内容。
三、入院记录、病程记录和出院记录的书写法。
第八篇 传染病及地方病
第一章 细菌性痢疾
【要求】
1.掌握细菌性痢疾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2.了解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在流行病学中的重要意义。
【内容】
一、概述:定义、主要病变及临床表现。
二、病原学:四种痢疾杆菌。
三、流行病学:传染源为病人与带菌者。主要传播途径借染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普遍易感,患病后仅产生暂时的免疫力,以夏秋二季发病最多。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细菌直接侵犯结肠粘膜引起弥漫性充血水肿,继而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五、临床表现
(一)症状和体征:全身中毒症状及消化系统症状和体征。
(二)分型:急性典型菌痢,急性非典型菌痢,急性中毒性痢疾,慢性菌痢。
六、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粪便检查及细菌培养、乙状结肠镜检等。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典型病人的诊断并无困难。非典型病人易造成误诊,应综合各方面资料予以确定,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和细菌培养有助确诊。
(二)鉴别诊断:阿米巴痢疾、急性胃肠炎、结肠癌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八、治疗
(一)一般处理:隔离、休息。
(二)抗菌治疗。
(三)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九、预防
第二章 霍 乱
【要求】
1.掌握霍乱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熟悉霍乱的防治。
3.了解霍乱的病原体、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及与临床的关系。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霍乱弧菌。
三、流行病学:病人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主要借水源传播,病人吐泻物和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饮用水源后,易引起暴发流行。人群普遍易感。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菌体在小肠粘膜表面繁殖,产生强烈的外毒素——霍乱肠毒素,致机体发病。
五、临床表现:病程中吐泻、脱水、虚脱、恢复及反应期的各种表现。
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吐泻物直接找病原菌和细菌培养检查,血清凝集试验等。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正在流行地区、凡有典型临床表现者即应按霍乱处理,根据细菌培养确立或排除诊断。
(二)鉴别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和急性细菌性食物中毒等。
八、治疗
(一)一般治疗:隔离、休息。
(二)对症治疗:体液疗法。
(三)抗菌治疗。
九、预防
第三章 伤寒与副伤寒
【要求】
1.掌握伤寒与副伤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熟悉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3.了解伤寒与副伤寒的病原体、发病机理和病理及与临床的关系。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伤寒杆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杆菌,抗原性,毒素。
三、流行病学: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水源和食物污染、日常生活接触、苍蝇媒介为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病原菌侵入途径,在人体中的病理过程,菌血症,肠道病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复发原理。
五、临床表现:潜伏期,病程各期(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的主要表现(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中毒症状、肝脾肿大),临床分型,副伤寒(甲、乙、丙)的临床特点。
六、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血液、骨髓、尿、粪等细菌培养的时间性及诊断价值,肥达氏反应的意义及效价的判断。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资料可供参考。
(二)鉴别诊断:粟粒性肺结核、败血症和恶性疟疾等。
八、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九、治疗
(一)一般治疗:隔离、休息、护理、饮食。
(二)对症治疗。
(三)抗菌治疗。
(四)并发症治疗。
十、预防
第四章 病毒性肝炎
【要求】
1.了解甲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特性。
2.掌握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原则。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主要特性。
三、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甲乙两型肝炎传播途径的异同及其重要意义,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
五、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二)急性期:可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和暴发型等。
(三)慢性期:可分为迁延型、慢性活动型和慢性胆汁淤积型。
六、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试验,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查,超声波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二)鉴别诊断:胆道疾病、钩端螺旋体病、肝癌和胃肠炎等。
八、治疗
(一)一般治疗:隔离、休息、饮食。
(二)药物治疗:维生素、葡萄糖、解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
(三)重症肝炎及肝昏迷的治疗。
九、预防
第五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要求】
1.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熟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和病理。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带菌者为散布传染的主要因素。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理与病理:本病发展过程的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五、临床表现:重点是普通型和暴发型的临床特点。
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和细菌学检查等。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确立临床诊断,脑脊液检查和细菌学检查有助确诊。
(二)鉴别诊断: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乙型肝炎及散发性脑炎等。
八、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治疗:降温、镇痉。
(三)抗菌治疗:磺胺药、青霉素G和氯霉素。
(四)暴发型处理:大剂量抗菌素的应用,脱水剂的应用,抗休克和呼吸衰竭的处理等。
九、预防
第六章 钩端螺旋体病
【要求】
1.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熟悉本病的防治。
3.了解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体、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国内以鼠类和猪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人群普遍易感,患病后可获较强免疫力(只具有型的特异性)。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理与病理:侵入途径,菌血症期、败血症期、器官损害期和恢复期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器官病变以肝、肾、血管及横纹肌为主,后发症的原理。
五、临床表现:流感伤寒型、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肺出血型和肾功能衰竭型的临床特征。
六、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能、脑脊液、血清学病原体及X线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诊断可以基本成立。确诊有赖于病原体分类和血清免疫学检查。
(二)鉴别诊断:流行性感冒、伤寒、病毒性肝炎、肺炎球菌性肺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八、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菌治疗。
九、预防
第七章 血吸虫病
【要求】
1.掌握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熟悉血吸虫病的防治原则。
3.了解血吸虫病的病原体、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与病理。
【内容】
一、概述:定义,寄生人体的三种血吸虫。
二、病原学:日本血吸虫的形态与生活史。
三、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为病人与病牛。传播途径(粪便入水、钉螺存在、接触疫水)。人群普遍易感。急性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
四、发病机理与病理:尾蚴、童虫、成虫、虫卵对机体的影响,虫卵所致的基本病变,结肠、肝脏和异位(肺、脑等)病变。
五、临床表现:侵袭期、急性期、慢性期、晚期和异位损害的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粪便虫卵检查及孵化法,尾蚴膜及环卵试验,肝功能检查,直肠镜与活体组织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辅助检查(粪便沉淀孵化、直肠粘膜虫卵检查和免疫学检查)建立诊断。
(二)鉴别诊断:伤寒、疟疾、败血症、慢性痢疾、慢性肝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肝癌等。
八、并发症:肝硬化、结肠癌。
九、治疗
(一)急性期的治疗:一般治疗,激素的应用,病原治疗。
(二)慢性期的治疗:以病原治疗为主(锑剂、吡喹酮及硝硫氰胺等。
(三)晚期血吸虫病及并发症的治疗。
十、预防
第九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 支气管炎
【要求】
1.掌握支气管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2.熟悉支气管炎的防治。
3.了解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及与临床的关系。
【内容】
一、概述:定义,临床特点,发展过程。
二、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病因与感染、理化刺激及过敏有关,长期反复发作可发为慢性,慢性病变特征,发展成阻塞性肺气肿的过程及肺功能改变。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重点是“咳、痰、喘、炎”。
(二)体征:急性期及慢性发作期可有明显体征,长期反复发作出现肺气肿体征。
四、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痰液检查,X线检查及肺功能检查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急性支气管炎根据症状和体征,慢性参照“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修订,1979年11月,广州)。
(二)鉴别诊断: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等。
六、并发症
七、治疗
(一)急性支气管炎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以控制感染、止咳、祛痰、平喘为主。
(二)慢支缓解期: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为主。
八、预防
第二章 支气管哮喘
【要求】
1.了解支气管哮喘的原因、发病机理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2.掌握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掌握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
【内容】
一、概述:定义,临床特征,发作的季节性,发病年龄。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病因与变态反应有关,分外源性、内源性两种。主要病理改变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
三、临床表现:重点是哮喘的典型发作及哮喘持续状态的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白细胞分类计数,痰液检查,免疫球蛋白检查,X线检查及肺功能测定。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根据有反复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伴有肺部哮鸣音,应用支气管解痉剂有效。
(二)鉴别诊断:心源性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
六、并发症: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七、治疗:重点是哮喘发作和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激素、抗菌素、支气管解痉剂的应用等)。
八、预防
第三章 肺炎球菌肺炎
【要求】
1.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2.熟悉中毒性肺炎的处理。
3.了解肺炎球菌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因、发病机理与病理改变:典型病理过程(分四期)。
三、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及体征,中毒性肺炎的临床特点。
四、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白细胞及分类计数,痰液检查(涂片及培养),X线检查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根据症状、体征、白细胞增多和X线检查。
(二)鉴别诊断:结核性肺炎、葡萄球菌肺炎和肺炎支原体肺炎。
六、并发症:渗出性胸膜炎及肺脓肿等。
七、治疗:青霉素、红霉素及其他抗菌药的应用,中毒性肺炎的处理。
八、预防
第四章 肺结核
【要求】
1.掌握肺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掌握主要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及大咯血的处理。
3.了解肺结核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与临床分型。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体:结核杆菌的种类、抵抗力与耐药性。
三、流行病学:开放性肺结核病人是重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影响肺结核流行的因素。
四、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结核菌感染与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肺结核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分型。
五、临床表现:常见类型的典型表现。
六、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痰结核菌检查,血象,血沉,X线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1.凡有开放性肺结核接触史或曾患过渗出性胸膜炎,具有久咳、咯血、低热、乏力、锁骨上下或肩胛间区湿罗音者应考虑肺结核的可能。2.X线检查是发现早期肺结核的重要方法。3.痰结核菌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主要依据。诊断应包括临床类型、病变范围及部位、痰结核菌检查、活动性及转归等。
(二)鉴别诊断:伤寒、败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癌等。
八、治疗
抗结核菌药物的应用:治疗原则,适应症,治疗方法(按1978年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对肺结核化学疗法的初治、复治方案进行)。
大咯血的处理。
九、预防
第五章 支气管肺癌
【要求】
1.掌握支气管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了解支气管肺癌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
3.了解支气管肺癌的治疗原则。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因:吸烟、工业性致癌因素、工业废气和大气污染与肺癌的关系。
三、病理改变:根据发生部位分型,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分型,转移方式。
四、临床表现:早期无明显症状,强调咳嗽、咯血、癌的压迫及转移和肺癌的肺外表现特点对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五、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痰液脱落细胞、支气管镜、胸膜和浅表淋巴结活体组织等检查,以及放射性核素肺扫描等。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强调早期发现、及时准确。参照“早期肺癌的诊断标准”(全国肺癌防治研究协作组制定,1978年2月,昆明)。
(二)鉴别诊断。
七、治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切除、放射疗法、抗癌化疗、免疫疗法等)。
八、预防
第十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章 充血性心力衰竭
【要求】
1.熟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的诊断。
3.掌握治疗原则及急性肺水肿的抢救。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基本病因:包括心肌损害和心脏前后负荷过重。
(二)诱发因素:劳累、情绪激动、妊娠和分娩、严重心律失常、严重贫血或大出血、各种感染等。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排血量减低,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心功能由代偿转化为失代偿时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
三、临床表现
(一)左心衰竭(包括急性肺水肿)的表现。
(二)右心衰竭的表现。
(三)全心衰竭的表现。
(四)心力衰竭的临床分级法。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及大小循环瘀血的症状和体征。
(二)鉴别诊断:急性左心衰竭应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右心衰竭应与渗出性心包炎、肝硬化和肾炎等引起的水肿相鉴别。
五、治疗
(一)消除病因和诱因。
(二)减轻心脏负荷:休息、控制钠盐摄入、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三)增强心肌收缩力:常用强心甙制剂的临床应用方法,简略了解多巴胺等非甙类正性肌力药物。
(四)急性肺水肿的抢救。
六、预防
第二章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要求】
1.了解慢性肺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慢性肺心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慢性肺心病的防治原则。
【内容】
一、概述:定义,发病情况。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由于肺、胸廓和肺血管疾病,其中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增加,右心室肥大,最后导致右心衰竭等病变过程。
三、临床表现:代偿期除具有肺部原发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外,尚有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厚的证据;失代偿期常有呼吸衰竭和内心衰竭的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心电图和X线检查等。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具有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变的病史和体征,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或右心衰竭的临床证据(参照1977年、1980年全国第二、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肺心病诊断标准)。
(二)鉴别诊断:风心病、冠心病等。
六、并发症:肺性脑病(参照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和临床分期标准)、酸碱平衡失调等。
七、治疗
(一)控制感染。
(二)改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吸氧、人工呼吸器的应用、呼吸兴奋剂的应用)。
(三)控制心力衰竭:注意与一般心力衰竭处理的不同点。
(四)并发症的处理:如肺性脑病、酸碱平衡失调等的治疗。
八、预防
第三章 风 湿 热
【要求】
1.了解风湿热的病因和病理。
2.掌握风湿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风湿热的防治原则。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因病理:本病是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主要病理改变是全身结缔组织的炎性改变,可分为变性渗出期、肉芽增殖期和硬化期。
三、临床表现:可有发热、关节炎、心脏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及舞蹈病等。
四、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血沉、抗“O”、C反应蛋白、粘蛋白及心电图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参考1965年修订的Jones标准和说明。
(二)鉴别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病毒性心肌炎等。
六、治疗
(一)清除病灶,控制链球菌感染。
(二)抗风湿药物治疗。
七、预防
第四章 风湿性心瓣膜病
【要求】
1.了解风湿性心瓣膜病的病因和病理。
2.掌握二尖瓣病变和(或)主动脉瓣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熟悉风湿性心瓣膜病的防治原则。
【内容】
一、概述:概念,发病率,各个瓣膜病变所占的百分率,风湿热反复发作与瓣膜损害的关系。
二、病因病理:风湿热引起慢性心瓣膜损害(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的基本病理改变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三、临床表现:结合病理生理的变化来理解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和联合瓣膜病变的症状和体征。
四、特殊检查:X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
五、并发症: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动脉栓塞。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主要根据体征和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所见作出诊断。(二)鉴别诊断:心肌病、乳头肌功能失调等。
七、治疗
(一)代偿期的治疗:保持和改善心脏代偿功能,防治链球菌感染和风湿活动。
(二)失代偿期的治疗:积极治疗心力衰竭、风湿活动、其他诱因和并发症。
(三)外科手术治疗:重点是手术指征。
八、预防
第五章 高血压病
【要求】
1.了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高血压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掌握高血压脑病的急救处理。
【内容】
一、概述:定义,高血压的标准,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的发病情况。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内分泌因素、肾脏和多基因遗传因素等均参与发病过程。
三、临床表现
(一)一期:头痛、头晕、失眠、乏力等。
(二)二期、三期:除常见的高血压一般症状外,尚有不同程度的心、肾、脑受累的表现。
(三)临床分型(缓进型高血压病、急进型高血压病)。
(四)高血压脑病的特有表现。
四、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尿常规、血脂、肾功能、X线、心电图和眼底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参考1979年全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座谈会制订的新诊断标准。
(二)鉴别诊断:肾小球肾炎、嗜铬细胞瘤等。
六、治疗:降压药物的应用,高血压脑病的急救处理。
七、预防
第六章 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
【要求】
1.了解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心绞痛的防治及急性心肌梗塞的抢救。
【内容】
一、概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命名,缺血性心脏病的定义和分类。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由于冠状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损害。包括急性暂时性的和慢性的情况,可由于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引起。
三、临床表现
(一)心绞痛:典型心绞痛发作的特点(部位、性质、放射部位、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和诱因。心绞痛的临床类型。
(二)急性心肌梗塞:注意疼痛的特点,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时的症状和体征。
四、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心肌酶谱、血沉、白细胞计数、血脂、血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参考1980年全国第一届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专业组建议的诊断标准。
(二)鉴别诊断: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与急腹症的鉴别。
六、治疗
(一)心绞痛的治疗:发作时的治疗,缓解期的治疗。
(二)急性心肌梗塞的抢救:心脏监护,一般治疗(休息、镇痛、吸氧、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及心肌代谢),防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抗凝治疗和并发症处理。
七、预防
第十一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章 慢 性 胃 炎
【要求】
1.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及各型的病理特点。
2.熟悉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了解用药原则及预防。
【内容】
一、概述:定义、分类。
二、病因病理:病因可能与理化因素、细菌因素、中枢神经功能和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病理改变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
三、临床表现:各类胃炎的不同临床表现及其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四、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胃液分析、胃镜检查及X线检查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胃镜和活组织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早期诊断的意义。
(二)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胃癌等。
六、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七、预防
第二章 消化性溃疡
【要求】
1.了解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2.掌握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掌握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处理。
【内容】
一、概述:定义,发病率。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基本原因为胃与十二指肠的防御和损害因素之间的平衡受到破坏,大脑皮质调节功能失常致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紊乱,促使胃粘膜抵抗力降低,胃酸分泌增多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刺激性食物、某些药物以及胃、十二指肠的粘膜缺血、缺氧等促进溃疡形成。了解溃疡的好发部位,产生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的病理基础。
三、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的规律、性质与特点等。
四、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胃液检查、粪便隐血检查、X线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等。
五、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及癌变。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病史、X线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二)鉴别诊断:慢性胃炎、胃癌、胆囊炎和胆石症。
七、治疗: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并发症的处理(重点是大出血的处理)。
八、预防
第三章 胃 癌
【要求】
1.了解胃癌的病因。
2.掌握胃癌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3.了解胃癌的治疗原则。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因:胃部某些疾病及遗传、饮食、环境因素、亚硝胺类等可能与胃癌的发病有关。
三、病理:好发部位(多发于幽门前区和胃窦),大体形态分型(分为浸润型、溃疡型、息肉型),细胞形态分型(分为腺癌、未分化型癌、粘液癌、混合癌),转移途径。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上腹饱胀、不适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呕血、黑便。
(二)体征:上腹部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腹水及恶病质等。
五、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粪便隐血、血液、胃液、X线钡餐、胃脱落细胞、胃镜及活组织检查等。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仅凭症状和体征不能确诊胃癌。因此凡是40岁以上有胃症状和隐血持续阳性的患者,均应考虑胃癌的可能性,作进一步检查。
(二)鉴别诊断:慢性胃炎,胃溃疡等。
七、治疗: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疗法(包括化疗和放疗)。
八、预防
第四章 肝 硬 化
【要求】
1.了解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其与临床的联系。
2.掌握肝硬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熟悉肝硬化的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内容】
一、概述:定义、分类、门脉性肝硬化的发病率。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常见病因,基本病变为肝实质损害和纤维组织增生、萎缩导致门脉高压。
三、临床表现:包括肝功能代偿期和肝功能代偿不全期。
(一)肝功能减退的表现:出血倾向、蜘蛛痣、肝掌等。
(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脾肿大、腹水、侧支循环形成。
四、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象,肝功能试验,食管与胃底静脉曲线的钡剂造影检查,肝、脾超声波检查,腹水常规检查及放射性核素扫描等。
五、并发症: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昏迷及感染等。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特点、肝功能试验和食管与胃底静脉钡剂造影检查建立诊断。
(二)鉴别诊断:1.与其他类型肝硬化的鉴别;2.与其他原因所致肝肿大的鉴别(如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等);3.与其他原因所致腹水的鉴别(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腹水、缩窄性心包炎等);4.与其他原因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鉴别(消化性溃疡大出血);5.与其他原因所致昏迷的鉴别(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七、治疗
(一)一般治疗:休息、饮食、护肝药物、趋脂药物等。
(二)腹水治疗:限制钠盐、利尿剂的合理应用、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自体腹水再输入等。
(三)并发症的处理:上消化道大出血和肝昏迷的抢救。
八、预防
第五章 原发性肝癌
【要求】
1.了解原发性肝癌的原因及病理。
2.掌握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内容】
一、概述:定义,发病率。
二、病因:可能与肝炎、肝硬化、某些致癌化学物质(如黄曲霉素)、寄生虫病、遗传和营养不良有关。
三、病理:大体形态分型(巨块型、弥漫型),组织形态分型(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混合型),转移途径(为肝内血行转移、淋巴管和血行转移、直接浸润或癌细胞脱落植入)。
四、临床表现
(一)一般临床表现:肝区疼痛、肝脏进行性肿大、发热、黄疸及恶病质等。
(二)癌转移征象。
(三)临床分型:参考1977年全国肝癌会议修订的标准(全国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内科学》,上海第一医学院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年12月出版,408页)。
五、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甲胎蛋白测定、肝功能检查、酶学检查、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肝扫描、X线检查、病理检查、腹腔镜检查及选择性动脉造影等。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有关特殊检查争取早期诊断。
(二)鉴别诊断:转移性肝癌、阿米巴肝脓肿、肝硬化等。
七、治疗:早期手术切除,中晚期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化疗、放疗、免疫疗法等)。
八、预防
第六章 急性胰腺炎
【要求】
1.了解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及其与临床的联系。
2.掌握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了解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
【内容】
一、概述:定义、发病情况。
二、病因、病理:常见病因为胆总管梗阻、胰管梗阻、饮食不当及感染等。病理上分间质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上腹痛特点、恶心、呕吐、发热、黄疸、休克等。
(二)体征:上腹压痛、腹壁紧张、肠麻痹、腹壁瘀斑等。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尿淀粉酶测定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溃疡病急性穿孔、胆石症、胆囊炎、急性肠梗阻、急性心肌梗塞等。
六、治疗:抑制胰液分泌(禁食、胃肠减压、应用抗胆碱药物),抑制胰酶活性(如抑肽酶),镇痛与解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休克,防治感染,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第十二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 慢性肾小球肾炎
【要求】
1.了解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2.掌握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了解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熟悉尿毒症的处理。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及对肾小球的损害是主要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分为灶性硬化,膜型,膜性增生型,增殖型等。
三、临床表现
(一)起病方式。
(二)症状:贫血、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损害及尿毒症表现。
(三)临床类型:隐匿型、普通型、肾病型、高血压型、急性发作型。
四、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尿蛋白定量、血脂、电解质、肾功能、免疫学及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根据尿异常、浮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和急性肾炎病史,除外其他肾脏疾病(参考1977年北戴河全国部分省市肾病座谈会制订的《关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初步方案》)。
(二)鉴别诊断:慢性肾盂肾炎、类脂性肾病、高血压病、急性肾炎等。
六、治疗
(一)一般治疗:休息、低盐饮食、控制感染。
(二)对症治疗:利尿、降压等。
(三)肾小腺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四)尿毒症的处理。
七、预防
第二章 尿 路 感 染
【要求】
1.了解尿路感染的病原体、感染途径、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2.掌握尿路感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尿路感染的防治。
【内容】
一、概述:定义,发病情况。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致病菌、感染途径、诱发因素,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尿路感染:发热等全身症状,尿路刺激症状。
(二)慢性尿路感染:慢性肾盂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尿路刺激症状、高血压、水肿、肾功能不全等)。
四、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尿常规、尿白细胞计数、尿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血常规、肾功能检查、X线肾盂造影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急性尿路感染:根据全身症状、尿路刺激症状和尿异常发现。
慢性尿路感染:半数以上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可疑者应反复检查尿常规及细菌培养以助诊断。
(二)鉴别诊断: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慢性肾炎等。
六、治疗
(一)一般治疗:休息、饮水等。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急性尿路感染:注意抗菌药物的选择、疗程。慢性尿路感染:祛除诱因的重要意义,抗菌药物的选择及注意事项(轮换用药,调整尿液的酸碱度,总疗程,肾功能不全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等)。
七、预防
第十三篇 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章 再生障碍性贫困
【要求】
1.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原则。
【内容】
一、概述:定义,发病情况。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再障原因不明,继发性再障与药物、化学、物理因素、感染等有关。了解再障发病的干细胞学说和骨髓微环境学说。
三、临床表现:常有贫血、出血、感染三大症状和体征,急性型和慢性型再障的临床特点。
四、实验室检查:血象、骨髓象。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典型表现有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检查呈再生障碍,一般无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参考1981年中华内科杂志再障组稿学术交流会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二)鉴别诊断:非白血性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六、治疗:祛除病因,对症治疗(输血、止血、控制感染),刺激骨髓造血的药物(雄激素等),肾上腺皮质激素,脾切除术,骨髓移植等。
七、预防
第二章 白 血 病
【要求】
1.了解白血病的病因及常用的临床分类。
2.掌握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了解白血病的治疗原则。
【内容】
一、概述
(一)概念。
(二)分类:分类的目的,根据病程、细胞类型及周围血象特点的分类方法。
(三)发病情况:发病率,常见类型的发病情况。
(四)病因与发病机理。
(五)病理:1.白血病特有的病变(白血病细胞的增生和浸润);2.非特异性病变(出血、组织营养不良和坏死、继发感染)。
二、急性白血病
(一)临床特征:
1.出于正常造血细胞减少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发热、贫血、出血。
2.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皮肤粘膜、神经系统,骨骼浸润。
(二)实验室检查:血象和骨髓象的特点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血象和骨髓象的检查。
2.鉴别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缺乏症、类白血病反应等。
(四)治疗: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免疫治疗。
三、慢性白血病
(一)临床特征:脾明显肿大、贫血、出血等,病程转归,慢粒的急性变。
(二)实验室检查:血象与骨髓象。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靠血象和骨髓象检查。
2.鉴别诊断:类白血病反应、肝硬化、血吸虫病、何杰金氏病等。
(四)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支持治疗。
四、预防
第三章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要求】
1.了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2.熟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了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法。
【内容】
一、概述:定义,发病情况。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了解自身免疫(抗血小板抗体)和脾脏(破坏和阻留血小板)在发病上的作用。
三、临床表现:急性型和慢性型的临床特点。
四、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骨髓象(重点是巨核细胞改变)。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主要根据皮肤、粘膜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及骨髓巨核细胞改变等。
(二)鉴别诊断:过敏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六、治疗:糖皮质激素,输血和输血小板,免疫抑制剂,脾切除。
第四章 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
【要求】
1.了解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2.熟悉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防治方法。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
三、临床表现
(一)白细胞减少症:低热、乏力、头昏等一般症状,白细胞数低于4000/立方毫米,分类计数大多正常。
(二)粒细胞缺乏症:突然起病,以高热、衰竭、口咽或直肠溃疡性损害为主要表现,白细胞数在2000/立方毫米以下,分类计数粒细胞绝对值极度缺乏。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
五、治疗:祛除病因,一般治疗,控制感染、糖皮质激素,促进粒细胞生成的药物。
六、预防
第十四篇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第一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
【要求】
1.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2.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药物治疗原则。
4.熟悉甲亢危象的处理。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了解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学说与自身免疫学说(长效甲状腺刺激素学说)。
三、临床表现:重点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和代谢率增高的表现。甲状腺肿大、眼征。
四、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基础代谢率测定,甲状腺吸131碘率测定,甲状腺素(T4)测定,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测定,血清蛋白结合碘测定等。
五、并发症:甲状腺危象(诱因、临床表现)。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二)鉴别诊断:单纯性甲状腺肿、神经官能症、风湿热、结核病等。
七、治疗
(一)一般治疗:镇静剂与β受体阻滞剂。
(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常用制剂、作用、适应症、用法、疗程、副作用。
(三)放射性131碘治疗: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
(四)手术治疗: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
(五)甲状腺危象的处理。
第二章 糖 尿 病
【要求】
1.了解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2.掌握糖尿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
3.熟悉糖尿病的防治方法。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糖尿病发病与遗传等因素有关。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是糖尿病的基本发病机理。由于胰岛素缺乏,导致糖、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
三、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期。
(二)症状期: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有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三)临床分型:按起病年龄和病情程度分型,各型的临床特点。
四、实验室检查:尿糖定性、定量、糖耐量试验,血糖、尿血酮体,血渗透压,血气分析,血清电解质等。
五、并发症:酮症酸中毒昏迷,感染,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等。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糖尿病主要应与继发性糖尿病鉴别,酮症酸中毒昏迷应与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尿毒症及低血糖反应等相鉴别。
七、治疗:了解治疗目的。
(一)饮食治疗:重要性及计算方法。
(二)药物治疗:口服降血糖药物的作用机理、适应症、制剂、剂量和副作用。胰岛素的适应症、制剂类型、使用原则和剂量调节方法、抗药性和副作用。
(三)并发症的治疗:重点是酮症酸中毒的处理。
八、预防
第十五篇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 癫 痫
【要求】
1.了解癫痫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分类。
2.掌握癫痫持续状态的处理。
3.熟悉癫痫大发作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按照病因可将癫痫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二大类。发病机理主要了解神经元异常放电。
三、临床表现:癫痫发作的形式,重点了解大发作的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根据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描记。
(二)鉴别诊断:癔病、晕厥、低血糖反应等。
五、治疗:重点是原发性与继发性癫痫的处理原则及癫痫持续状态的紧急处理。
第二章 急性脑血管疾病
【要求】
1.了解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病理。
2.掌握一过性脑缺血、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原则,掌握脑出血的抢救。
【内容】
一、概述:概述,分类。
二、病因与发病机理:各种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着重了解脑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脑疝的机理。
三、临床表现:各种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重点了解内囊出血。
四、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脑血管造影及CT扫描。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各种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
(二)鉴别诊断:各种脑血管疾病间的相互鉴别。并与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及中毒昏迷等鉴别。
六、并发症:脑疝、上消化道出血等。
七、治疗
(一)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调整和控制血压,注意降低颅内压,应用止血药物,保护脑细胞和手术治疗等。
(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处理:使用血管扩张剂、阻止血小板聚集和溶解血栓、调整血压、合理使用脱水剂和手术治疗等。
(三)并发症的处理。
八、预防
第十六篇 中 毒 急 救
第一章 中毒急救总论
【要求】
1.了解各种途径中毒的分类。
2.掌握主要化学药物中毒的诊断要点及鉴别。
3.掌握中毒抢救的一般原则和常规化学药物。中毒的特殊处理法。
【内容】
一、概述:毒物与中毒的概念。中毒的分类。
二、中毒的途径:主要了解口服和呼吸道途径中毒等。
三、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包括接触史、临床表现、呕吐物、排泄物、剩余物和药物鉴定。
四、中毒处理
(一)一般处理原则:如终止接触毒物,清除已被吸收或尚未被吸收的毒物,使用特殊解毒剂等。侧重了解补液、洗胃、催吐、导泻和皮肤清洗原则。
(二)特殊解毒处理:解毒剂的应用。重点了解安定剂、安眠药和一氧化碳中毒等。
第二章 有机磷中毒
【要求】
1.了解有机磷的常见种类和中毒机理。
2.掌握有机磷中毒的抢救。
3.熟悉有机磷中毒的各种并发症及其处理。
【内容】
一、概述:有机磷的常见种类及引起中毒的原因。
二、发病机理:有机磷进入人体后,致使体内乙酰胆碱积聚,引起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纤维的症状。
三、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毒蕈碱样症状(皮肤苍白、流涎、出汗、瞳孔改变、肺水肿等)、烟碱样症状(肌束颤动、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分轻中、重三型。
四、诊断要点
(一)有机磷接触史: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二)症状和体征:多汗、瞳孔缩小、肌束震颤、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及肺水肿等较特异的体征。呼气、呕吐物或衣物等有大蒜气味。
(三)实验室检查:全血胆碱脂酶活力测定,胃液或呕吐物等毒物分析,尿毒物分解产物检查。
五、并发症:急性肺水肿、精神障碍、多发性神经病变等。
六、抢救措施:除中毒的一般处理外,重点了解轻、中、重症时阿托品类和氯磷定等常用解毒剂的应用方法。肺水肿的处理。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