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40]
中医骨伤科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必读教材:《中医伤科学》,岑泽波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版。
参考教材:《临床骨科学(一)创伤》,天津医院编,天津科技出版社,1974年版。
课程性质和总体要求
《中医伤科学》是祖国医学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研究防治人体的筋骨、关节、皮肉、气血、经络、脏腑各部损伤性疾病的学科。在我国某些地区伤科也称为正骨科,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是中医专业课程之一。
本大纲内容,分总论、各论两部份。总论内容包括中医伤科的发展简史、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大法。各论包括骨折、脱位、伤筋、内伤等各病的诊治方法,共计十章。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系统掌握《中医伤科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操作,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论治。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尤其对中医伤科的基本技能操作必须熟练地掌握。
在学习《中医伤科学》(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必读教材的同时,可以参考《临床骨科学(一)创伤》(天津医院主编,天津科技出版社,1974年版)的内容,互相对照,加深理解。
自学时数分配表附后。
学习要求与内容
总 论
第一章 伤科发展简史
【要求】了解伤科的源流、发展和悠久历史。
【内容】
一、伤科学的源流、发展。
二、历代伤科学的主要成就。
三、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使祖国医学伤科学受到歧视摧残,濒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四、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确地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使伤科学得到了新生和发展。
第二章 损伤分类
【要求】了解损伤的分类。
【内容】
一、按皮肤、粘膜有无破损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
二、按受伤程度分为轻伤、重伤。
三、按受伤部位分为外伤、内伤。
四、按受伤时间可分为新鲜损伤、陈旧损伤。
第三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 因
【要求】了解伤科疾病发生的内因、外因及其相互关系。
【内容】
一、外因、内因的定义。
二、外因: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收缩力和持续劳累等。
三、内因:包括身体素质、生理特点和病理因素等。
第二节 病 机
【要求】了解皮肉筋骨、气血精津、经络脏腑的生理活动及其与伤科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内容】人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皮肉筋骨的关系及其与损伤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
第四章 辨 证
【要求】
1.掌握望问闻切四诊在伤科中的运用要点。
2.了解量度、对比检查法、放射学检查。
【内容】
一、伤科辨证的特点、方法,望、问、闻、切四诊和伤科其他检查方法。
(一)望诊:病人神色、舌象、患肢形态、动态、色泽、伤口情况等望诊的方法及注意点。
(二)问诊:各项问诊内容,重点在损伤经过、治疗情况、病情演变、目前症状等方面。
(三)闻诊:从骨擦音、肌腱摩擦感来辨别骨折和伤筋等情况。
(四)切诊:从切脉和摸诊以了解脉象、肢体局部压痛点、肿块、温度的情况。
二、量度、对比等检查方法,放射学检查。
第五章 外 治 法
【要求】掌握各种外治法的施用原则,并了解外治各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内容】
第一节 基本手法
手法的种类、使用原则、功效和适应范围。
第二节 常用药物
敷贴药、搽擦药、熏洗药、热熨药的使用原则、功效、适应范围。
第三节 练功疗法
练功疗法的种类、使用原则和适应范围。全身各部的练功姿势。
第六章 内 治 法
【要求】掌握辨证论治的法则,以及各种内治法的适应症、禁忌症。
【内容】
一、初期:攻下逐瘀法,行气消瘀法,清热凉血法。
二、中期:和营止痛法,接骨续损法,舒筋活血法。
三、后期: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温经通络法。
各 论
第七章 骨 折
第一节 概 论
【要求】
1.掌握骨折的定义、原因及分类。
2.掌握骨折的临床辨证,并发症,以及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3.掌握骨折的治疗:急救、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练功活动、药物治疗。
【内容】
一、骨折的定义、病因及分类。
二、骨折的愈合机理:去瘀、生新、骨合。
三、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四、骨折的辨证:全身情况,一般症状,骨折特征,X线检查。
五、骨折的并发症:早期与晚期并发症。
六、治法:骨折的治疗原则,急救处理,整骨复位,夹缚固定,练功活动,药物治疗,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七、古今骨骼名称对照表。
第二节 上肢骨折
【要求】
1.掌握锁骨、肱骨干、桡骨远端等骨折的诊断、复位手法及夹板固定方法。
2.掌握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方法和严重并发症及其预防。
3.上解上肢其他骨折的诊治方法。
【内容】复习上肢各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上肢各种常见骨折的症状、辨证、整骨复位、夹缚固定、练功活动、药物治疗。
一、锁骨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受伤机理。骨折多发生在锁骨的中外1/3交界处,儿童可为青枝骨折,成人多为横断。内侧段向上移位,外侧段向下移位的机理。同时可有重迭移位。
(二)诊断要点:肿痛,功能障碍,典型姿态。
(三)辨证论治:复位手法和“∞”字带、双圈等固定方法,内外用药。
二、肱骨外科颈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了解受伤机理。骨折可分为外展型、内收型等。
(二)诊断要点:症状为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或有畸形及骨擦音等。
(三)辨证论治:两种不同类型的复位手法、夹缚固定及练功活动等。
三、肱骨干骨折:
(一)病因病理:直接或间接暴力均可造成。受伤机理。可发生在肱骨干的上部、中部或下部。典型移位的机理。应注意有无桡神经损伤。
(二)诊断要点:症状除肿痛及功能障碍外,常有明显的骨擦音、假关节活动、畸形等骨折特征。
(三)辨证论治:手法复位,夹板加压垫固定,练功活动等。治疗过程中应防止过度牵引及桡神经损伤。
四、肱骨髁上骨折:
(一)病因病理:常为间接暴力所致,多见于儿童。受伤机理。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二)诊断要点:局部急剧肿胀疼痛,甚至可出现水泡、明显畸形、骨擦音和功能障碍等,应与肘关节后脱位相鉴别。密切注意有无循环障碍及神经损伤。
(三)辨证论治:伸直型骨折复位手法。夹板固定,屈肘90度,悬挂胸前。早期练功活动。防止肘内翻和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等。
五、肱骨外髁骨折:
(一)病因病理:间接暴力所致。暴力作用的大小可造成骨折断片不同程度的移位。
(二)诊断要点:症状以肘外侧明显肿胀、疼痛、压痛、有骨擦音、功能障碍等。骨片移位时可摸到活动骨片。
(三)辨证论治:根据骨折的不同移位,采用整复、固定、练功等不同方法。
六、肱骨内上髁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数为间接暴力所致。临床可分为四度骨折。
(二)诊断要点: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可摸及骨片。
(三)辩证论治:分1~4度的不同治疗方法。
七、尺骨鹰嘴骨折:
(一)病因病理:直接暴力或肌肉猛烈收缩的撕脱骨折。
(二)诊断要点:局部肿胀,疼痛,骨擦音(骨片分离时无骨擦音)肘关节功能障碍等。
(三)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类型,采用整复、固定、练功。
八、桡骨头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数为间接暴力所致。有裂纹、粉碎等类型。骨折后多数向外后侧移位。
(二)诊断要点:局部肿胀、疼痛,关节功能障碍较为突出。
(三)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类型,采用整复、固定、练功活动。
九、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一)病因病理:多由间接暴力所致。受伤机理,临床分型。
(二)诊断要点:局部肿痛,功能障碍。
(三)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类型,采用整复固定、练功活动和药物治疗。
十、桡、尺骨干双骨折:
(一)病因病理: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所致。受伤机理和类型。儿童常以青枝骨折多见。
(二)诊断要点:局部肿胀、疼痛,骨擦音,异常活动等。X线片应注意上、下桡尺关节位置是否正常。
(三)辨证论治:手法复位,夹板,分骨垫(或平垫),带轴托板固定。强调要正确使用压垫,在骨折尚未愈合前,禁止作前臂旋转活动,以防骨折端再移位。
十一、桡、尺骨干单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由直接暴力所致。由于受肌肉收缩等因素影响,可使断骨移位,常伴有上下尺桡关节脱位。
(二)诊断要点:局部肿痛,功能障碍,骨擦音,畸形或假关节活动等。
(三)辨证论治: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练功活动等。注意待骨折愈合后方可作前臂旋转活动。
十二、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关节脱位:
(一)病因病理: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致。受伤机理,临床分型。
(二)诊断要点:局部肿痛,功能障碍,下桡尺关节松弛。
(三)辨证论治: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练功活动等。
十三、桡骨远端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由间接暴力所致。受伤机理。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二类。
(二)诊断要点:局部肿痛,功能障碍。伸直型骨折可出现“餐叉样”畸形。
(三)辨证论治: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练功活动等。
十四、腕舟骨骨折:
(一)病因病理:间接暴力所致,骨折可发生在舟骨近端、远端结节处和腰部。以腰部骨折为多见。
(二)诊断要点:腕部活动受限,在“鼻烟窝”有明显的压痛,容易漏诊。
(三)辨证论治:多数骨折无移位,仅作外固定,使指指制动,但舟骨近端骨折和腰部骨折治疗时间较长。
十五、掌、指骨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数为直接暴力所致,也可因强力扭转所造成。常以第一掌骨基底部、第五掌骨颈部及近节指骨骨折为多见。
(二)诊断要点: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或有骨擦音、畸形等。
(三)辨证论治: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第三节 下肢骨折
【要求】
1.掌握股骨粗隆间、股骨干、胫腓骨干、髌骨、踝部骨折的诊治方法。
2.掌握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分型以及外展嵌插型骨折的处理。
3.了解其他骨折的诊治方法。
【内容】复习下肢各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分述下肢各种骨折的症状、诊断、整骨复位、夹板固定加牵引、药物治疗、练功活动。
一、股骨颈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数为间接暴力所致。可分为外展型与内收型两类。
(二)诊断要点: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步行,患肢屈曲短缩,外旋畸形,腹股沟压痛等。
(三)辨证论治:牵引、整骨复位、内固定、练功活动等。
二、股骨粗隆间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骨折可分为顺粗隆间粉碎型,及粗隆间型、粗隆下型。
(二)诊断要点: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患肢内收、短缩、外旋畸形。
(三)辨证论治:整骨复位,牵引固定,练功活动等。
三、股骨干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数为直接暴力所致。骨折可发生在股骨上1/3、中1/3、下1/3,因受附着肌肉的影响,可出现不同的骨折移位。以儿童多见。
(二)诊断要点: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明显,功能障碍,患肢有明显畸形,假关节活动等。下1/3骨折时应注意有无动脉受压。
(三)辨证论治:按上、中、下1/3骨折采取不同的整骨复位,夹板固定加牵引,练功活动。三岁以下儿童常采用双下肢垂直悬吊牵引法。
四、股骨髁间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为严重的间接暴力所致。常形成“T”或“Y”形髁间骨折。
(二)诊断要点:局部肿痛剧烈,功能障碍。
(三)辨证论治:整骨复位,夹板固定加牵引。骨折线波及关节面可影响日后关节功能,所以早期要加强关节练功活动。
五、髌骨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为间接暴力造成横断分离骨折,直接暴力多为粉碎性骨折。
(二)诊断要点: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在上、下两断骨间可摸到间隙。
(三)辨证论治:根据骨折不同类型,采用整骨,固定,练功活动,药物治疗。
六、胫骨髁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数由间接暴力造成单髁或二髁同时骨折,骨折后影响关节面的平整,同时常合并膝关节部位的韧带损伤。
(二)诊断要点:局部严重肿胀疼痛,关节功能障碍或有膝关节内翻、外翻畸形等。
(三)辨证论治:整骨复位,夹板或其他固定,要求胫骨平台关节面平整,加强关节练功活动。
七、胫腓骨干骨折:
(一)病因病理: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均可引起骨折。可分为横断、斜形、螺旋形、粉碎性骨折。易造成开放性骨折,在儿童可发生青枝骨折。
(二)诊断要点:局部严重肿胀,疼痛,骨擦音,假关节活动等。胫骨骨折发生在中下1/3时,血运较差,愈合较慢。同时,在检查中不要遗漏腓骨上段骨折。
(三)辨证论治:重点在胫骨整骨复位,夹板或牵引固定,练功活动。应注意有无继发腓总神经损伤。
八、踝部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可有内翻、外翻等不同类型的骨折。因受外力大小影响又可出现单踝骨折、双踝骨折、三踝骨折合并距骨脱位等三度。骨折的同时常并有关节周围韧带损伤。
(二)诊断要点:局部肿痛,功能障碍,骨擦音等,合并距骨脱位者畸形明显。
(三)辨证论治:整骨复位,夹板固定,练功活动。
九、距骨骨折:
(一)病因病理:常为间接暴力所致。距骨后突或颈部骨折。
(二)诊断要点:局部肿痛,功能障碍等。
(三)辨证论治:整骨复位,夹板或硬纸板外固定。
十、跟骨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由高处跌下或跳下,跟部着地所造成。骨折常涉及跟距关节,易继发创作性关节炎。
(二)诊断要点:跟部肿痛,功能障碍,跟骨横径增宽等。
(三)辨证论治:整骨复位,夹板固定。
十一、跖骨、趾骨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为扭伤或重物打击而造成骨折。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较为多见。
(二)诊断要点: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明显。
(三)辨证论治:整骨复位,夹板固定。
第四节 躯干骨折
【要求】
1.掌握稳定性胸腰段脊椎骨折、肋骨骨折的基本处理原则。了解外伤性截瘫诊治原则。
2.了解骨盆骨折及脊柱骨折的症状和并发症。
【内容】复习脊柱、骨盆和胸廓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脊椎、骨盆、肋骨骨折的病因病理、诊断要点和辨证论治以及常见的并发症。
一、脊椎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由间接暴力所造成,以胸11、12,腰1、2椎体单纯压缩骨折为多见。也有少数病例合并有附件结构骨折、脱位,严重者可引起脊髓损伤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瘫痪。按其受伤机理可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两类,以屈曲型最多见。
(二)诊断要点:局限性肿痛,压痛明显,头顶垂直叩击痛等。X线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了解骨折轻重程度。
(三)辨证论治:急救处理,搬运方法,骨折复位,卧平板床,腰部垫枕,练功活动等。附录:外伤性截瘫的诊治原则。
二、肋骨骨折:
(一)病因病理:直接或间接暴力均可引起骨折。伤及胸膜和肺组织时,可出现气胸、血胸等症状。
(二)诊断要点:胸部疼痛,局部压痛,胸廓挤压痛,骨擦音,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
(三)辨证论治:多头带或胶布固定,药物治疗。
三、骨盆骨折:
(一)病因病理:多因挤压暴力所致。按盆弓断裂的程度可分为三类。
(二)诊断要点:疼痛剧烈,功能障碍,骨盆挤压痛等。应注意有无盆腔脏器损伤和创作性休克。
(三)辨证论治:骨盆骨折早期处理原则,单纯骨盆骨折的复位、固定、牵引方法,内外用药。
第八章 脱 位
【要求】
1.掌握脱位的定义、病因、分类、辨证、合并症。
2.掌握颞颌、肩、肘关节脱位、小儿桡骨头半脱位的诊治方法,了解其他关节脱位的诊治方法。
【内容】
第一节 概 论
脱位的定义、概念。
(一)病因病理:可分为外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内因(先天发育不良,韧带松弛,某种病理变化)等。
(二)分类:根据脱位的原因、时间、程度、方向以及是否有创口与外界相通进行分类。
(三)诊断要点:脱位的一般症状及特征。
(四)辨证论治:掌握新鲜脱位手法整复原则,并了解陈旧脱位手法整复的适应症,内外用药等。
第二节 颞颌关节脱位
(一)病因病理:体力衰弱,或年老肾气虚损,面部筋肉松弛或风寒侵袭以致关节不稳定,偶因打哈欠、大笑过于张口而致。可分为单侧或双侧脱位。
(二)诊断要点:口半开,不能主动闭合,流涎,言语不清等。
(三)辨证论治:分口内复位法、口外复位法。
第三节 肩关节脱位
(一)病因病理:多由间接暴力所致。分为喙突下、盂下、锁骨下脱位三种类型。
(二)诊断要点:肩部肿痛,功能障碍,方肩,搭肩试验阳性。
(三)辨证论治:新鲜脱位,分拔伸牵引法、足蹬法等复位手法。陈旧性脱位,要求在复位前剥脱粘连,复位时在麻醉下进行。习惯性脱位,复位固定,药物治疗,预防。
第四节 肘关节脱位
(一)病因病理:可因受伤时姿势不同,发生后脱位或前脱位等。
(二)诊断要点:后脱位有肿胀、疼痛、靴样畸形,功能障碍,肘三角变形,弹性固定于半伸位,注意并发骨折;前脱位常并发鹰嘴骨折,血肿明显。
(三)辨证论治:拔伸屈肘法整复后脱位,及固定位置,时间,练功注意事项。陈旧性脱位的整复原则。
第五节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一)病因病理:多因间接暴力所致,如牵拉、穿衣、摔倒等。
(二)诊断要点:患肘疼痛,肘关节保持半屈曲、前臂旋前位,桡骨头处压痛。
(三)辨证论治:复位手法,注意手法及避免牵拉动作。
第六节 月骨脱位
(一)病因病理:多由传达暴力所致。
(二)诊断要点:腕部掌侧疼痛、肿胀、隆起、腕关节呈屈曲位,中指不能完全伸直,握拳时第三掌骨头有明显塌陷。X线检查。
(三)辨证论治:复位手法,固定方法,练功活动。
第七节 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脱位
一、掌指关节脱位:
(一)病因病理:多因跌倒、碰撞引起掌指关节极度背伸,掌侧关节囊被撕裂,掌骨头穿过关节囊裂口所致。
(二)诊断要点:局部肿痛,畸形,功能障碍,手指缩短。
(三)辨证论治:手法复位,固定方法。
二、指间关节脱位:
(一)病因病理:当暴力使关节极度过伸、扭转或由侧方挤压时,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发生脱位。
(二)诊断要点:伤后关节呈梭形肿痛、畸形、功能障碍、弹性固定。
(三)辨证论治:手法复位,固定,练功活动。
第八节 髋关节脱位
(一)病因病理:在特定体位受暴力时,可发生后脱位、前脱位或中心性脱位。
(二)诊断要点:髋部肿痛,不能行走。后脱者,患肢呈屈曲、内旋、内收、缩短畸形。前脱位者,患肢增长,呈外展、外旋、屈曲畸形。中心性脱位的症状、体征及并发症。
(三)辨证论治:分屈髋拔伸法、俯卧下垂法、直接牵引法等整复及固定。髋关节前脱位的治疗。髋关节陈旧性后脱位的整复要领。
第九节 膝关节脱位
(一)病因病理:多因高处跌下及重压冲击胫骨上端,或膝关节旋转、过伸所致。
(二)诊断要点:膝部肿痛严重,功能丧失,同时多合并膝关节各种伤筋,应注意有无并发血管、神经损伤。
(三)辨证论治:手法复位,固定一月以后逐步进行练功活动。
第十节 髌骨脱位
(一)病因病理:当关节处于半屈位,小腿外翻处旋时,被来自侧方的暴力所引起。
(二)诊断要点:膝关节肿胀,呈半屈曲位,髌骨向外移位至股骨外髁上方。
(三)辨证论治:手法复位,固定,和练功活动。
第十一节 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脱位
一、跖趾关节脱位:
(一)病因病理:多因高处坠落,踢伤,或重物直接打击所致。脱位多发生在趾,尤以趾背侧脱位最常见。
(二)诊断要点:跖趾关节畸形,趾短缩,功能障碍。
(三)辨证论治:手法复位,固定,药物治疗。
二、趾间关节脱位:
(一)病因病理:如由高处坠下,跌仆等暴力,迫使趾或小趾过度内收或外展,致趾间关节囊破裂而引起脱位。
(二)诊断要点:趾间关节肿痛,失稳。
(三)辨证论治:手法复位,固定,药物治疗。
第九章 伤 筋
【要求】了解伤筋的概念,掌握不同部位的急性或慢性伤筋的主要症状和治疗方法。
【内容】
第一节 概 论
(一)病因病理:急性伤筋多由撞击、压轧、扭转等暴力所致。慢性伤筋可由急性伤筋迁延而成,也可因慢性劳损引起。
(二)诊断要点:各部位伤筋的一般症状、体征及必要的检查。
(三)辨证论治:急性伤筋可分为三期用药。慢性伤筋以和血舒筋、调补肝肾为主要治法。外治法可有敷药、熏洗、针灸、理疗、按摩、推拿等。
第二节 颈部伤筋
急性伤筋:
(一)病因病理:扭伤为外力引起,落枕多由枕头高低不适、过度劳累所致。
(二)诊断要点:颈背部疼痛,压痛,功能障碍。
(三)辨证论治:手法治疗和药物治疗。
慢性劳损:
(一)病因病理:中年以后,颈项肌肉劳损,风湿痹着,易于发生颈臂麻痛等。
(二)诊断要点:以一侧颈臂麻木疼痛为多见,少数为二侧,颈椎棘突旁可摸到索条状硬结、触痛或有放射痛等。
(三)辨证论治:内治以辨证分型施治为主,外治以手法为主,以及颈椎牵引等。
第三节 肩部伤筋
急性伤筋:
(一)病因病理:多因跌挫、扭转、打击等因素所致。
(二)诊断要点:肩部瘀肿、疼痛、功能障碍等。
(三)辨证论治:以手法及外敷药物为主,结合练功活动、药物治疗。
慢性劳损:
(一)病因病理:多数无明显外伤史,常因受凉、劳累等因素缓慢发病,好发于50岁上下的中年人。
(二)诊断要点:以肩部疼痛为主,夜间为重,功能障碍,肌肉消瘦,病程漫长。
(三)辨证论治:以手法治疗为主,结合练功活动、药物治疗等。
第四节 肘部伤筋
急性伤筋:
(一)病因病理:多因跌倒、扭转所致。
(二)诊断要点:肘部肿痛,活动障碍。
(三)辨证论治:药物治疗为主。
慢性劳损:
(一)病因病理:多因长期劳累所致。
(二)诊断要点:局部微肿,肱骨外(或内)上髁压痛。
(三)辨证论治:手法治疗和药物。
第五节 腕部伤筋
急性伤筋:
(一)病因病理:腕部猛烈跌挫、扭转或并发于桡骨远端骨折等。
(二)诊断要点:腕部疼痛,腕尺侧有压痛,尺骨茎突部微肿或稍隆起,移动度较健侧为大,或有弹响声。
(三)辨证论治:内外用药采用活血消肿,可配合固定、熏洗等措施。
慢性劳损:
(一)病因病理:多由于腕部长期劳累或续发于腕部外伤之后,都可引起气血结聚而成慢性伤筋或筋聚结。
(二)诊断要点:腕桡侧肌健处微肿,触痛较重,拇指活动作痛,屈拇并将腕作尺偏时痛加剧;或第一、二、三指之掌侧麻木乏力,腕关节背伸时可引起第一、二、三指疼痛,病程较长,注意与颈椎病相区别。筋聚结多见于手腕的背部,开始如黄豆大,以后可逐渐高大如桂圆,质软、可动、轻度疼痛。
(三)辨证论治:手法、熏洗、药物治疗。筋聚结可用挤压法、打击法使之消散。
第六节 手指伤筋
急性伤筋:
(一)病因病理:多由跌挫、撞击或打击所致。重者可致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或末节伸肌腱断裂。
(二)诊断要点: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侧副韧带断裂时可有指的侧向异常活动,并可有偏斜畸形。末节伸指肌腱断裂时可合并止点处小骨撕脱骨折,手指末节不能主动伸直,出现锤状指畸形。
(三)辨证论治:手法,固定方法及药物治疗。
慢性劳损:
(一)病因病理:长期握持硬性物件,局部过劳,气血虚弱,血不荣筋所致。
(二)诊断要点:患指不能自由伸屈,并伴有疼痛,勉强伸指时手指出现弹跳动作。
(三)辨证论治:理筋手法,练功活动,中药熏洗。
第七节 髋关节伤筋
急性伤筋:
(一)病理病因:多因摔跤或高处坠下时,髋关节过度展收、屈伸所致,或由不明显的外伤、受凉等原因所致。
(二)诊断要点: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幼儿患者可有跛行,不发热,髋关节部位可有压痛,髋充分外旋时可引起疼痛。
(三)辨证论治:手法、药物治疗。
慢性劳损:
(一)病因病理:轻微外伤,负重劳累,长途跋涉等所致。
(二)诊断要点:以青少年较多见,髋部不适,或轻度痛,走路跛行,运动时疼痛加剧,髋外展外旋活动受限,必要时X线检查。
(三)辨证论治:内服药物治疗,避免负重及疲劳。
第八节 膝关节伤筋
急性伤筋:
(一)病因病理:膝部过度伸直、弯曲、旋转及外力撞击所致。严重者可致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十字韧带损伤或半月板损伤等。
(二)诊断要点: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侧副韧带断裂时可被动外翻或内翻。十字韧带损伤时关节不稳,抽屉试验阳性。半月板损伤时急性期肿痛明显,功能障碍,慢性期行走时疼痛,可有交锁、弹响等,回旋挤压试验、研磨试验阳性等。
(三)辨证论治:根据不同损伤,采用手法(伤筋断裂者,一般不用手法)、药物治疗,后期作熏洗等。
慢性劳损:
(一)病因病理:长期剧烈运动或远途跋涉、膝扭伤等所致,或老年人肝肾亏损,筋骨失养,寒湿痹着骨节所致。
(二)诊断要点:髌骨或胫骨结节部位疼痛,行走时较明显,局部可有轻度肿胀压痛。或关节活动不灵,活动时有粗糙的摩擦音。
(三)辨证论治:以药物治疗为主。
第九节 踝关节扭伤
急性损伤:
(一)病因病理:常因在不平的道路上行走,或下坡、下楼梯、由高处跳下时,不慎足部突然受到内翻暴力所致。外翻引起单纯内侧韧带损伤较少,多与腓骨远端骨折合并发生。
(二)诊断要点:疼痛,肿胀,瘀斑,跛行,关节功能障碍。
(三)辨证论治:以内外用药,手法为主。掌握不同损伤的固定方法。
第十节 腰部伤筋
急性伤筋:
(一)病因病理:外力撞击、挫压及日常生活中不慎扭闪,均可使腰部肌肉、韧带损伤,气血瘀滞作痛。
(二)诊断要点:腰部一侧或二侧有压痛,活动受限,或在棘突部有压痛,或在臂上部有压痛等。
(三)辨证论治:手法、药物治疗。
慢性劳损:
(一)病因病理:长期弯腰负重工作,可引起腰肌劳损,也可因急性扭伤迁延失治而成。风寒侵袭,腰椎隐性畸形均易加重慢性腰部劳损症状。
(二)诊断要点:腰痛隐约,不耐劳累,受寒或劳累之后,常有加重发作。
(三)辨证论治:手法和药物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病因病理:常因扭伤腰部引起,亦可无明显外伤,常有发作期、缓解期的病史。
(二)诊断要点:掌握各种临床症状及体征,并作常规X线检查,排除先天性病变及骨病。
(三)辨证论治:手法及辨证施治。
第十章 内 伤
【要求】
1.掌握头颅、脑震荡的诊断与治疗。
2.掌握胸部迸伤气滞、腹部挫伤瘀血的病因病理、辨证论治原则。
3.掌握各部器质性损伤的早期症状。
4.掌握损伤内证的病因病理、诊断要点、辨证施治。
5.了解伤科内伤与内科内伤的区别。
【内容】
第一节 概 论
(一)病因病理:分伤气、伤血、气血两伤、伤脏腑的发病机理。
(二)诊断要点:分伤气、伤血、气血两伤及伤脏腑的主要证候。
(三)辨证论治:伤气治法和伤血治法。
第二节 损伤内证
分血证(出血、蓄血、瘀血、血虚)、昏愦、疼痛、发热、口渴、呕吐、癃闭、便秘、心烦不寐、麻木痿软、肿胀、喘嗽、耳目失聪、食少、健忘的病因病理,诊断要点,辨证论治。
第三节 头部内伤
(一)病因病理:跌仆、车祸、打击等可引起头部不同程度的损伤。
(二)诊断要点:脑震荡的症状。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干损伤、颅底骨折等临床鉴别要点。
(三)辨证论治:以脑震荡为重点的辨证用药,特别要注意颅内血肿的症状演变。
第四节 胸部内伤
(一)病因病理:多用挫伤、扭闪、举重迸伤所致,亦可因寒湿痹着或外伤积瘀凝结所致。
(二)诊断要点:伤气伤血的辨证,伤气者疼痛走窜不定,伤血者局部微肿、疼痛胶着,或有咳血,排除气血胸的可能。肋软骨炎者局部肿硬疼痛,症状延迟较久,疼痛好转时隆起处多不能平复,必要时X线检查。
(三)辨证论治:选用行气、降气、活血、和营、止痛等治法。
第五节 腹部内伤
(一)病因病机:可因拳击、足踢、撞压等引起。
(二)诊断要点:轻则气滞,瘀凝作痛,气闷胀满,食欲不振,或大便秘结;重则腹痛剧烈,辗转不安,恶心呕吐,身有冷汗,脉形细数,甚则面色 白,神情淡漠,脉细如丝等虚脱症状。重症应注意脏腑破裂穿孔,必要时X线检查,以免贻误病情。
(三)辨证论治:根据病情,辨证用药。
自 学 时 数 分 配
|
章 节 |
内 容 |
学时数 |
总 论 |
第一章 |
伤科发展简史 |
6学时 |
第二章 |
损伤分类 |
6学时 |
|
第三章 |
病因病理 |
6学时 |
|
第四章 |
辨证 |
6学时 |
|
第五章 |
外治法 |
12学时 |
|
第六章 |
内治法 |
6学时 |
|
各 论 |
第七章 |
骨折 |
|
第一节 |
概论 |
12学时 |
|
第二节 |
上肢骨折 |
24学时 |
|
第三节 |
下肢骨折 |
18学时 |
|
第四节 |
躯干骨折 |
12学时 |
|
第八章 |
脱位 |
18学时 |
|
第九章 |
伤筋 |
30学时 |
|
第十章 |
内伤 |
24学时 |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