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飞机系统
课程代码:05097
(2009年4月修订版)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航空维修工程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本课程以飞机机械部分各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及主要附件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为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以典型的现代民用运输机为实例,将基础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牢固掌握飞机各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民航飞机的日常勤务、常见故障分析及诊断的能力,为成为一个合格的机务维修人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飞机系统》是本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它与本专业其他课程有密切的关系。《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工程力学》、《自动控制》等是本课程的基础课。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飞机液压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正确掌握液压传动原理、动力装置、控制元件、执行元件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及主要性能参数,并熟知飞机液压系统常用的基本回路。了解工作液、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及液压伺服控制系统。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液压概述(重点)
理解:液压传动的基本概念
(二)工作液(重点)
了解:工作液的特性。
(三)流体力学基础(次重点)
了解: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四)动力装置(重点)
理解:液压泵的基本工作原理、类型和主要性能参数
应用:泵的故障检测。
(五)控制元件(重点)
理解:方向控制元件、压力控制元件及流量控制元件的基本工作原理。
(六)液压执行元件(重点)
理解:作动筒的结构型式及工作原理。
应用:作动筒的常见故障分析。
(七)常见基本液压回路(重点)
理解:各种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
第二章 飞机燃油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掌握燃油通气系统输油系统,加/放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了解燃油配置,传输与重心控制的基本知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燃油配置,传动与重心控制(次重点)
了解:燃油配置,传输与重心控制的基本知识
(二)通气系统及其附件(重点)
理解:通气系统及其附件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三)输油系统及油泵(重点)
理解:输油方式与顺序输油的控制方法。燃油泵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应用:燃油泵的故障诊断
(四)加、抽油系统及附件(重点)
理解:加、抽油系统及附件的工作原理。
(五)燃油系统的状态监控(次重点)
了解:状态监控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 起落架装置
-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掌握起落架的减震装置,收放系统,前轮转弯系统和机轮与刹车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起落架配置形式、结构形式、滑行装置和收放形式。
-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起落架简介(次重点)
了解:起落架配置形式、结构形式、滑行装置和收放形式
(二)起落架减震支柱(重点)
理解:起落架减震支柱构造、工作原理及受力分析
应用:减震支柱维护注意事项
(三)收放系统(重点)
理解:正常收放系统、应急放下系统、位置指示与警告系统和地面安全防收措施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应用:进行相关系统的故障诊断
(四)前轮转弯系统(重点)
理解:前轮转弯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应用:前轮转弯系统的故障诊断
(五)机轮与刹车(重点)
理解:带电子式防滞的刹车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应用:进行系统的故障诊断
了解:轮胎、轮毂的构造与刹车系统的基础组成
第四章 飞机飞行操纵系统
-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简单机械操纵系统,液压助力操纵系统、辅助操纵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了解改善飞机操纵性的装置、电传操纵系统及飞机操纵警告系统。
(一)简单机械操纵系统(重点)
理解:系统要求、中央操纵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传动机构的构造与工作原理、传动系统、传动比及非线性传动机构。
(二)液压助力操纵系统(重点)
理解;助力操纵系统的形式,液压助力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应用:进行液压、助力操纵系统的故障诊断。
(三)辅助操纵系统(重点)
理解:襟、缝翼的工作原理。
(四)改善飞机操纵性的装置(次重点)
了解:载荷传感器及调整片效应机构的工作原理。
(五)电传操纵系统(次重点)
了解:电传操纵系统的提出及电传操纵的优缺点。
(六)飞机操纵警告系统(次重点)
了解:警告系统的功用和基本组成。
第五章 飞机空调系统
-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掌握制冷系统、座舱温度控制系统和座舱压力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了解气源系统、货舱加温及电子设备舱的冷却的相关知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气源系统(次重点)
了解:气源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二)制冷系统(重点)
理解:空气循环制冷系统和蒸发循环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
(三)座舱温度控制系统(重点)
理解:座舱温度控制的基本原理,座舱温度控制系统的类型
(四)座舱压力控制系统(重点)
理解:座舱压力控制的原理与方法,座舱压力制度
(五)货舱加温及电子设备舱的冷却(次重点)
了解:货舱加温、电子设备舱冷却。
第六章 飞机防冰排雨、氧气系统和机器舱设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飞机防冰排雨、氧气系统和机舱设备的相关知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防冰排雨系统(次重点)
了解:热气防冰系统及电热防(除)冰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及排雨系统的工作原理。
(二)氧气系统(一般)
了解:氧气系统型式及附件
(三)设备(一般)
了解:驾驶舱、客舱、货舱、应急设备和设施及舱门的基本知识。
第七章 飞机防火系统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正确掌握火警与烟雾探测系统及灭火系统、火警的种类和灭火剂的种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防火系统概述(一般)
了解:燃烧三要素,火警的种类及其对应的灭火剂,火警区域的划分。
(二)火警及烟雾探测系统(重点)
理解:火警及烟雾探测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三)灭火系统(重点)
理解:飞机上通常采用的灭火方式、飞机灭火剂的种类及特性。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考核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了解、理解、应用,它们之间是递进等级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基础上。 其具体含义为:
了解: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飞机结构与系统》 中国民航学院飞机教研室 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1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考生自学时,应先仔细阅读本大纲。明确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试目标及所列各章中考核的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以便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的掌握课程内容。
2、在了解考试大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认真阅读教材,把握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方法牢固掌握,并融会贯通,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
3、在自学各章节内容时,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切勿死记硬背;同时在对一些知识内容进行理解把握时,联系实际问题思考,从而达到深层次的认识水平。
4、为了提高自学效果,结合自学内容,总结自己在生产实践的经验,多收集一些实际案例,阅读一些相关资料,从而对所学内容能够更好的理解。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的。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制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在助学时:本课程共5学分,建议总课时不少于90学时,其中助学学时分配如下:
章节 |
课程内容 |
助学学时 |
第一章 |
飞机液压系统 |
24 |
第二章 |
飞机燃油系统 |
10 |
第三章 |
起落架装置 |
14 |
第四章 |
飞机飞行操纵系统 |
16 |
第五章 |
飞机空调系统 |
14 |
第六章 |
飞机防冰排雨、氧气系统和机舱设备 |
6 |
第七章 |
飞机防火系统 |
5 |
机动 |
1 |
|
合计 |
90 |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节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了解20%,“理解”60%,“应用”20%。
3、试题难易程度合理,易,较易,较难,难的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和点所占比例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本课程命题采用的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综合题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六、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
油泵的卸荷指的是在工作系统不工作时,使
- 油泵的出口压力近似为零
- 油泵的出口流量近似为零
- 用安全活门释放多余的油液限制系统最高压力
- 油泵消耗的功率近似为零
(二)填空题
液压传动是以 ___ 工作介质,利用液体___来传动功能大气数据与惯导系统一种传动方式,也称____式传动。
(三)判断题
( )水适应于各类火警。
(四)名词解释题
卸荷
(五)简答题
叙述齿轮泵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六)综合题
画出电子防滞刹车系统的方块图,叙述其工作原理并分析造成停留刹车时间过短的原因。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