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01658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二) 自学考试大纲

[01658]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二)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OO九年七月

自学用书:《免疫学检验》,徐顺清、刘衡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是检验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必修的考试课程之一。免疫学检验是利用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检测样本的成分、特征和功能的一门新兴学科,免疫学检验在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免疫学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免疫检验已从原来只检测免疫相关物质发展到现在检测与免疫无关的物质,如在卫生检验中测定各种蛋白质、药物和毒品等。

    由于免疫检测越来越普及,免疫学检验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应用和免疫学检验结果的判定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对免疫学检验技术的正确选择及应用评价是免疫检验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全面了解每一项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掌握每一项检测指标的特异性、敏感性,是学习免疫学检验的目的。选择恰当检验技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具有价值的检验报告是免疫学检验的主要任务。强化和完善免疫诊断的全面质量控制体系,执行标准化程序操作,建立质量控制制度,规范实验仪器的校准,是确保检验质量和水平的关键。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免疫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免疫测定技术在临床检验和卫生检验学中的应用。懂得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及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了解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医学检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免疫学基础、免疫学技术和免疫学检验的内容,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

  • 免疫学基础
  • 免疫学技术
  • 免疫学检验

三、考核要求

(一)免疫学基础

识记:免疫的概念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理解:理解免疫应答的过程。

(二)免疫学技术

理解: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免疫学检验

理解:免疫学检验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抗原抗体反应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抗原的性能、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抗原的种类、常见的抗原及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掌握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结构、生物学功能、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原性和人工制备抗体;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二、考核知识点

(一) 抗原

(二)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五)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四、考核要求

(一) 抗原

识记:抗原的概念及性能、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种类、常见抗原及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理解: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二)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识记: 抗体的概念、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理解: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原性、人工制备抗体。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理解:抗原抗体的结合力、抗原抗体的亲和力和亲合力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识记:抗原抗体反应中的前带现象和后带现象。

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的比例关系及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

(五)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理解:反应物自身因素和外部反应条件对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

 

第三章  抗原抗体的纯化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抗原抗体纯化不同方法中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影响因素及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

  • 离心分离法
  • 沉淀分离
  • 离子交换层析法
  • 凝胶层析
  • 亲和层析法
  • 电泳

三、考核要求:

(一)离心分离法

识记:沉降速度和沉降系数的概念、离心分离方法的类型及优缺点、影响离心分离效果的因素。

应用:离心分离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沉淀分离

识记:沉淀分离法的概念,盐析的概念、盐析法的优缺点及常用脱盐的方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的概念及优缺点,非离子聚合物沉淀法的优缺点。

理解:盐析法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盐类和浓度选择、影响盐析的因素;有机溶剂沉淀法的基本原理、有机溶剂的选择及影响有机溶剂沉淀的因素;影响聚乙二醇沉淀法的因素。

(三)离子交换层析法

识记:离子交换层析法的概念及优缺点。

理解:离子交换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离子交换剂种类和性质、技术要点及影响交换容量的因素。

应用:离子交换层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凝胶层析

识记:凝胶层析的概念及优缺点。

理解:凝胶层析的基本原理、常用的凝胶、技术要点。

应用:凝胶层析在工作的应用。

(五)亲和层析法

识记:亲和层析法的概念及优缺点。

理解:亲和层析法的基本原理、载体和配体的选择、技术要点。

应用:亲和层析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电泳

识记:电泳的概念及优缺点。

理解:电泳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影响泳动速度的因素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第四章  免疫原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高质量抗原抗体的制备在免疫学检验技术中的重要性,了解免疫原的制备,掌握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熟悉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

二、考核知识点

(一)免疫原的制备

(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三)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四)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

三、考核要求

(一)免疫原的制备

识记:免疫原的分类,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的区别。

理解:颗粒性抗原的制备,可溶性抗原的制备,人工免疫原的制备,合成肽抗原的制备,基因工程抗原的制备。

(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识记:多克隆抗体的概念,多克隆抗体的优缺点。

理解:多克隆抗体制备技术与操作要点,抗血清的获得与鉴定,抗血清的纯化和保存。

(三)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识记: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单克隆抗体的优缺点。

理解: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技术要点,单克隆抗体的鉴定与保存。

应用: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上的应用。

(四)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

识记: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

理解:人-鼠嵌合抗体,小分子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库技术及其应用。

 

第五章  沉淀反应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沉淀反应的概念、液相沉淀试验、凝胶沉淀试验、免疫电泳技术和免疫浊度测定。

二、考核知识点

(一)沉淀反应的概念

(二)液相沉淀试验

(三)凝胶沉淀试验

(四)免疫电泳技术

(五)免疫浊度测定

三、考核要求

(一)沉淀反应的概念

识记:沉淀反应的概念,沉淀反应的过程,沉淀反应的类型。

理解:不同类型的抗体在沉淀反应中的区别,沉淀物的产生与抗原抗体比例及初始浓度的关系。

(二)液相沉淀试验

识记:液相沉淀试验的概念及类型。

理解:环状沉淀试验的原理、技术要点、应用及评价。

(三)凝胶沉淀试验

识记:凝胶沉淀试验的概念及类型。

理解:单向免疫扩散试验的原理、技术要点及应用;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的原理、技术要点、影响因素、应用及评价。

(四)免疫电泳技术

识记:免疫电泳技术的概念及类型

理解:对流免疫电泳的概念及原理、火箭免疫电泳的概念原理、免疫电泳的概念原理及自动化免疫电泳的优点。

(五)免疫浊度测定

识记: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分类。

理解:免疫透射浊度测定的原理、技术要点注意事项及方法评价;免疫散射浊度测定的原理、方法及技术要点;免疫胶乳粒子增强浊度测定的原理方法;免疫速率抑制浊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免疫浊度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应用:免疫浊度测定的应用。

 

第六章  凝集反应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凝集反应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及类型,掌握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及其他凝集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

  • 凝集反应概述
  • 直接凝集反应
  • 间接凝集反应
  • 其他凝集技术

三、考核要求

(一)凝集反应概述

识记:凝集反应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理解:凝集反应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

应用;凝集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直接凝集反应

识记:直接凝集反应的概念及常用的方法。

(三)间接凝集反应

识记:间接凝集反应的概念、载体的种类、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

理解:间接凝集试验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基本原理,间接血凝试验的红细胞处理、致敏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胶乳凝集试验的试剂准备、操作方法及应用评价。

  • 其他凝集技术

识记:协同凝集试验的基本原理、冷凝集试验的概念。

理解:抗球蛋白试验的基本原理,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的基本原理。

 

第七章  补体测定和补体结合试验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免疫溶血反应的原理、参与的成分及用途,掌握补体总活性测定,单个补体成分检测和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技术要点、影响因素及应用评价。

二、考核知识点

(一)免疫溶血反应的试剂

(二)补体总活性测定

(三)单个补体成分检测

(四)补体结合试验

三、考核要求

(一)免疫溶血反应的试剂

识记: 免疫溶血反应的概念、参与的成分及用途

(二)补体总活性测定

理解:50%绵羊红细胞溶血方法的原理、技术要点、影响因素及应用评价;补体旁路活化的溶血活性测定的原理。

(三)单个补体成分检测

识记:检测单个补体成分的两种方法及用途。

(四)补体结合试验

识记:补体结合试验的类型及参与试验的成分。

 

第八章 酶免疫技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酶免疫技术的概念、原理、特点及分类;掌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固相酶免疫测定的技术要点、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酶免疫测定的应用;了解其他酶免疫技术。

二、考核知识点

(一)概述及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三)固相酶免疫测定的技术要点

(四)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五)酶免疫测定的应用

三、考核要求

(一)概述及酶免疫技术的分类。

识记:酶免疫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特点及分类。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识记:酶联免疫吸附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理解:酶联免疫吸附试的方法类型及原理。

(三)固相酶免疫测定的技术要点

理解:固相酶免疫测定的技术要点。

(四)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识记: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五)酶免疫测定的应用

应用:酶免疫测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第九章 荧光免疫技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荧光的基础知识、荧光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荧光免疫显微技术的基本过程、荧光免疫技术在卫生检验中的应用,熟悉流式荧光免疫技术及荧光免疫测定。

二、考核知识点

(一)荧光的基础知识

(二)荧光抗体技术

(三)流式荧光免疫技术

(四)荧光免疫测定

三、考核要求

(一)荧光的基础知识

识记:发光和荧光的概念,荧光的分类,荧光效率,荧光猝灭及荧光寿命,荧光色素应具备的条件及常用的荧光色素。

(二)荧光抗体技术

识记:荧光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理解:荧光免疫显微技术的基本过程。

应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三)流式荧光免疫技术

应用:流式荧光免疫技术在工作中的应用及评价。

(四)荧光免疫测定

识记:荧光免疫测定的种类。

 

第十章 放射免疫技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放射免疫技术的种类,了解放射免疫分析、免疫放射分析、固相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及应用评价。

  • 考核知识点
  • 概述
  • 放射免疫分析
  • 免疫放射分析
  • 固相放射免疫分析

三、考核要求:

(一)概述

识记:放射免疫技术的种类。

(二)放射免疫分析

理解:基本原理、技术要点及应用评价。

(三)免疫放射分析

理解:基本原理、技术要点、应用评价、免疫放射分析与放射免疫分析的区别。

(四)固相放射免疫分析

理解:基本原理、技术类型、技术要点及应用评价。

 

第十一章 金免疫技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胶体金与免疫金的制备及特性,掌握金免疫技术的概念及金免疫测定技术,熟悉金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二、考核知识点

(一)概述

(二)胶体金与免疫金的制备

(三)金免疫测定技术

(四)金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三、考核要求:

(一)概念

识记:金免疫技术的概念

(二)胶体金与免疫金的制备

识记:免疫金的概念

理解:胶体金的特性及制备方法,免疫金的制备及保存。

(三)金免疫测定技术

理解: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的原理、技术类型、结果判定及应用评价。

(四)金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识记:金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概念

理解:免疫金(银)光镜染色技术和免疫金电镜技术的原理、技术要点及应用评价。

 

第十二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发光原理、发光标记物和发光标记技术,掌握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种类、电化学发光与一般化学发光的主要区别,熟悉免疫传感器。

二、考核知识点

(一)发光原理

(二)发光标记物和发光标记技术

(三)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四)免疫传感器

三、考核要求:

(一)发光原理

识记:发光、化学发光、生物发光、光照发光的概念。

理解:产生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和过程,直接化学发光与间接化学发光的区别,化学发光反应体系,生物发光的类型,化学发光与荧光的区别。

(二)发光标记物和发光标记技术

识记:发光标记物的概念,发光标记物的分类及主要标记物。

理解:直接耦联与间接耦联的区别,影响发光物质标记到抗原或抗体上的因素。

(三)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识记:发光免疫分析的概念,发光免疫分析与放射免疫和酶免疫分析法的区别,发光免疫分析的特点及方法种类。

理解: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生物发光免疫分析、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相互之间的区别。

(四)免疫传感器

识记:传感器的概念,免疫传感器的概念。

理解: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及分类,免疫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制备传感膜的基本方法、分子信号的产生、分类、应用及评价。

 

第十三章 免疫细胞检测技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免疫细胞的分离与纯化,掌握T淋巴细胞检测、B淋巴细胞检测、自然杀伤细胞检测及吞噬细胞功能检测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二)T淋巴细胞的检测

(三)B淋巴细胞的检测

(四)自然杀伤细胞的检测

(五)吞噬细胞功能的检测

三、考核要求: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识记:常用的抗凝剂及动物的采血方式,外周血液中白细胞分离的两种常用方法及其优缺点。

理解:自然沉降法及高分子聚合物沉降法的基本原理及技术要点,密度梯度离心法的原理、技术要点及单个核细胞的主要成分,从单个核细胞中进一步分离纯化淋巴细胞的常用方法及技术要点,分离纯化淋巴细胞亚群的常用方法及基本原理,吞噬细胞分离的基本原理,淋巴细胞计数、保存及活力测定。

(二)T淋巴细胞的检测

识记: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检测和分离的依据。

理解:T淋巴细胞检测的常用方法、基本原理、技术要点及应用评价,T淋巴细胞受体检测的常用方法及基本原理,T淋巴细胞功能检测的常用方法及基本原理。

(三)B淋巴细胞的检测

识记:分离和鉴别B淋巴细胞的依据。

理解:检测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和受体的常用方法及基本原理,B淋巴细胞功能检测的常用方法及基本原理。

(四)自然杀伤细胞(NK)的检测

识记:NK细胞杀伤的特点。

理解:常用NK细胞活性检测的方法及基本原理。

(五)吞噬细胞功能的检测

理解:粒细胞功能检测的方法及基本原理,巨噬细胞功能检测的方法及基本原理,

应用:巨噬细胞功能检测在卫生学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测定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细胞因子检测的方法,了解细胞因子受体检测技术,掌握肿瘤坏死因子检测、干扰素检测、白细胞介素检测的常用方法及基本原理。

二、考核知识点

(一)细胞因子检测的方法

(二)细胞因子受体检测技术

(三)肿瘤坏死因子的检测

(四)干扰素的检测

(五)白细胞介素的检测

三、考核要求:

(一)细胞因子检测的方法

识记:细胞因子检测方法的分类。

理解:生物学测定法的基本原理及常用检测方法,免疫学测定法常采用的方法及基本原理,分子生物学测定法常采用的方法及基本原理。

(二)细胞因子受体检测技术

识记:细胞因子受体检测的基本方法。

(三)肿瘤坏死因子的检测

理解:肿瘤坏死因子检测的常用方法及基本原理。

(四)干扰素的检测

理解:干扰素检测的常用方法、基本原理及应用评价。

(五)白细胞介素(IL)的检测

理解:IL-1、IL-2检测的常用方法、基本原理及应用评价。

 

第十五章 免疫球蛋白测定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方法及免疫球蛋白定量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二、考核知识点

(一)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方法

(二)免疫球蛋白定量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三、考核要求

(一)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方法

识记:常用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方法的种类。

(二)免疫球蛋白定量方法学应用与评价

理解:不同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应用:血清、尿液及脑脊液中Ig定量的意义。

 

第十六章 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检测技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技术的常用方法、原理及应用评价。

二、考核知识点

(一)概述

(二)HLA血清学分型法

(三)HLA细胞学分型法

(四)HLA的基因分型技术

三、考核要求

(一)概述

识记:HLA分型方法的种类及应用

(二)HLA血清学分型法

理解:HLA血清学分型法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及方法评价。

(三)HLA细胞学分型法

识记:HLA细胞学分型法的方法。

理解: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的基本原理及细胞学分型的技术评价。

(四)HLA的基因分型技术

理解:HLA的基因分型技术与传统血清学分型和细胞学分型有何不同。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及其检验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危害,掌握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一)Ⅰ型超敏反应

(二)Ⅱ型超敏反应

(三)Ⅲ型超敏反应

(四)Ⅳ型超敏反应

(五)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检测

三、考核要求

(一)Ⅰ型超敏反应

理解: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及对健康的危害。

(二)Ⅱ型超敏反应

理解:Ⅱ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及对健康的危害。

(三)Ⅲ型超敏反应

理解:Ⅲ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及对健康的危害。

(四)Ⅳ型超敏反应

理解:Ⅳ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及对健康的危害。

(五)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检测

理解: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其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区别,变应原皮肤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判定及应用评价。

应用:血清Ig检测的应用与评价,免疫复合物检测的应用与评价。

 

第十八章 免疫预防与计划免疫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抗感染免疫的机制及各种病原体感染后机体抗感染的免疫特征,掌握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疫苗的种类与特点、疫苗的基本特征及评价、疫苗的应用,了解计划免疫的程序及主要疫苗的免疫学效果。

二、考核知识点

(一)抗感染免疫

(二)免疫预防

(三)计划免疫

三、考核要求

(一)抗感染免疫

识记:抗感染免疫的概念,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的组织结构,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的概念及组成。

理解:抗细菌感染、抗病毒感染、抗真菌感染及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征。

(二)免疫预防

识记:免疫预防的概念,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人工主动免疫疫苗和人工被动免疫疫苗的主要种类,疫苗的基本特征及疫苗评价程序中人群三期试验的内容。

理解:影响疫苗免疫应答的主要因素,比较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优缺点。

应用:疫苗在现实中的应用。

(三)计划免疫

识记:计划免疫的概念。

理解:主要疫苗的免疫效果。

 

第十九章 动植物病原体的免疫学检验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动物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掌握动物性传染病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动物性传染病的免疫学检测

  • 考核要求

识记:引起口蹄疫、炭疽、禽流感及猪瘟的病原体及其免疫学检测方法。

 

第二十章 健康相关产品的免疫学检验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健康相关产品的概念及免疫学检测的优点,熟悉有毒有害物质、化妆品及保健食品的免疫学检验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一)有毒有害物质的免疫学检验

(二)化妆品的免疫学检验

(三)保健食品的免疫学检验及评价

三、考核要求

(一)有毒有害物质的免疫学检验

识记:有毒有害物质免疫学检测的方法。

应用:免疫学检测有毒有害物质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化妆品的免疫学检验

识记: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的免疫学检验的目的及常用检测方法。

(三)保健品的免疫学检验及评价

识记:保健食品增强免疫功能评价的主要免疫学检验项目及常用免疫学检验方法。

理解:保健食品增强免疫力功能结果的判定与评价。

 

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熟悉质量控制的相关理论和相关概念,掌握免疫学检验方法的质量控制,了解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二、考核知识点

(一)概论

(二)免疫学检验方法的质量控制

(三)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三、考核要求

(一)概论

识记:质量控制、准确度、偏倚、精密度、标准差、变异系数、误差、重复性、回收试验、特异性、敏感性的概念。

理解: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法。

(二)免疫学检验方法的质量控制

识记:标准品与质控品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标准品的分级及类型,质控品的种类。

理解:不同免疫检验方法的质量控制。

(三)免疫学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理解:免疫学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评价的概念。

 

三、题型举例(考试大纲中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如: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构成。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如: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 C )。

  A、IgM     B、IgA     C、IgG       D、Ig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2分)

  如: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如: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答: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即V区的功能和C区的功能。V区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在体内可直接发挥中和作用阻止病原入侵。C区可激活补体系统导致对靶细胞的杀伤或溶解,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如调理作用),穿过胎盘和粘膜对新生儿抗感染及发挥粘膜局部免疫有重要作用。

 五、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如:试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答:抗原抗体反应有三个特点:特异性、抗原抗体比例和可逆性。

特异性:抗原抗体的结合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中抗原结合点之间的结合,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它们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但这种特异性不是绝对的,如果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有相同的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间构型部分相同,就可出现交叉反应。

抗原抗体比例:抗原抗体发生反应时只有两者分子比例合适时才会出现最强的反应,称为等价带或最适比。抗体浓度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因此,在进行免疫试验时,确定抗原抗体的合适比例十分重要。

可逆性: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解离取决抗体对相应抗原的亲和力和环境因素。亲和力高,两者结合牢固,不易解离,反之,易出现解离。pH过高或过低、增加离子强度和提高温度都能加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解离。

 

四、考试时间及试卷形式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