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02134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02134

目录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Ⅱ  考核目标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 题型举例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全面地介绍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今后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发打下基础。

本课程从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出发,由浅入深地系统介绍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信息系统的规划、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信息系统的设计、信息系统的实施、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的全过程,并着重介绍了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的建模语言UML以及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与分析全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综合性与实践性,是形成新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专门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重要教学环节。

二、课程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生产的信息化要求不断提升,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在各个行业领域的软件开发应用中日益普遍。在学生具备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与数据结构等知识的基础上,本门课程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的主要任务或内容、步骤、基本原则、方法和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建立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的总体思路,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以及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未来应对不同类型信息系统开发的能力。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是一门综合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综合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它与本专业所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与数据结构》和《信息技术(IT)项目管理》等课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也可以说是本专业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但由于《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课程在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等方面又与本专业其他的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体现了《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课程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有着其他专业课不可替代的职能。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信息系统规划、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信息系统的设计、信息系统的实施、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开发、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

本课程的难点内容是: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系统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面向对象建模语言UML、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等知识在不同类型信息系统开发、建设与管理中的运用和体现。

 

Ⅱ  考核目标

本课程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的有关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的主要任务或内容、步骤、基本原理和原则、工具以及方法,并能够进行恰当的分析和判断。

简单应用(Ⅲ):要求考生能够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的理论、步骤、基本原理和原则、工具、方法等对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综合应用(Ⅳ):在对一些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综合运用部分或多个相关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信息系统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信息化与信息社会以及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素质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信息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的定义;信息循环。

(二)信息的特性

(三)信息的分类

(四)信息与决策

信息是决策的关键因素;结构化决策与非结构化决策。

第二节  系统

(一)系统的概念

(二)系统的特性

(三)系统的分类

(四)系统方法

逻辑维;时间维;知识维。

第三节  信息系统

(一)信息系统的概念

(二)信息系统的发展

单项事务处理;系统处理;决策支持;综合集成。

(三)信息系统的功能

信息处理、业务处理、组织管理、辅助决策。

(四)信息系统的结构

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信息系统开发的软件体系结构。

(五)信息系统的应用

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办公信息系统。

第四节  信息化与信息社会

(一)信息化

(二)信息社会

第五节  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素质

(一)信息意识

(二)信息道德

(三)信息素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信息

识记:信息的概念;信息循环的概念;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

领会:信息和数据的区别;信息的特性;信息的分类;决策过程及各阶段任务。

(二)系统

识记:系统的概念;系统方法的概念。

领会:系统的概念;系统的特性;系统的分类;系统方法。

(三)信息系统

识记:信息系统的概念;ERP;CRM;SCM;EC;GIS。

领会:信息系统的特性;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信息系统开发的软件体系结构;信息系统的典型应用。

简单应用:C/S模式与B/S模式的基本结构及其优缺点;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办公信息系统的构成。

综合应用:结合典型信息系统分析该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应用情况。

(四)信息化与信息社会

识记:信息化的概念;信息社会的概念。

领会:信息化包含的内容;我国信息化建设经历的阶段;信息社会的特点;信息社会与知识社会的区别。

(五)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素质

识记:信息意识的概念;信息道德的概念;信息素质的概念;信息能力的概念。

领会:信息意识建设和培养的必要性;信息意识包括的内容;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信息素质包含的各方面要求。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系统的结构。

本章难点: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办公信息系统等信息系统的构成和应用。

 

第二章 信息系统开发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信息系统的用户及其需求、信息系统的开发规律、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信息系统的用户及其需求

(一)高层管理者

(二)中层管理者和知识工人

(三)主管

(四)操作员工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开发规律

(一)诺兰模型的提出

(二)诺兰模型的意义

第三节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一)系统规划

(二)系统分析

(三)系统设计

(四)系统实施

(四)系统运行维护

第四节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一)早期开发方法的不足

目标模糊;通信误解;步骤混乱;缺乏管理控制。

(二)结构化开发方法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产生;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则;结构化开发方法的不足。

(三)原型法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原型法的基本步骤;原型法的优点与不足。

(四)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五)开发方法的选择

第五节  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

(一)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

自行开发;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咨询开发;外购商业化软件。

(二)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部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信息系统的用户及其需求

领会:信息系统的各类用户及其信息需求。

(二)信息系统的开发规律

识记:诺兰模型。

领会:诺兰模型的阶段划分及意义。

(三)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识记: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领会: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各阶段包含的内容;软件生命周期和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以及瀑布流开发模型的阶段/步骤对比。

(四)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识记: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领会:信息系统早期开发方法的不足;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原则和不足;原型法的基本思想、基本步骤、优点与不足;原型法与结构化开发方法的比较;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简单应用:开发方法的选择。

综合应用:结合给定的案例讨论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选择。

(五)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

领会: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及特点;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部门(IT部门)的职能结构和主要职能。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信息系统各类用户的需求;诺兰模型的阶段划分及意义;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

本章难点: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开发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 信息系统规划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学会信息系统规划的步骤、规划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信息系统规划概述

(一)信息系统规划的概念

(二)信息系统规划的特点

(三)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

第二节  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内容

(二)业务流程规划

(三)总体结构规划

(四)项目实施与资源分配规划

项目实施规划;资源分配规划。

第三节  信息系统规划的步骤

(一)信息系统规划的一般步骤

(二)初步调查

第四节  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一)企业系统规划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基本思路;企业系统规划法的基本步骤;U/C矩阵的应用。

(二)战略目标集转移法

战略目标集转移法的基本思想;战略目标集转移法的步骤。

(三)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的基本步骤;识别关键成功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的特点。

(四)3种系统规划方法的比较

第五节  可行性研究

(一)可行性研究概述

(二)可行性研究的步骤和工具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系统流程图。

(三)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社会可行性。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信息系统规划概述

识记:信息系统规划的概念。

领会:信息系统规划的特点;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

(二)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领会: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三)信息系统规划的步骤

领会:信息系统规划的一般步骤;初步调查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四)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识记:企业系统规划法的概念;战略目标集转移法的概念;关键成功因素法的概念。

领会:企业系统规划法的基本思路、基本步骤、U/C矩阵的应用;战略目标集转移法的基本思路、步骤;关键成功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的基本步骤;关键成功因素法的特点;3种系统规划方法的比较。

(五)可行性研究

识记:可行性研究的概念;系统流程图的概念。

领会: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可行性研究的步骤;系统流程图的使用;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信息系统规划的概念、特点和原则;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信息系统规划的步骤;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可行性研究的步骤和工具、内容。

本章难点:信息系统规划在典型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或体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制定。

 

第四章 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需求分析相关知识、结构化分析方法、需求分析文档及评审。

二、课程的内容

第一节  需求分析概述

(一)需求分析的任务和目的

(二)需求分析的难点

(三)需求分析的步骤

(四)需求分析的原则

(五)需求分析方法

结构化分析方法;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结构化分析方法

(一)数据流图

数据流图的用途;数据流图的组成符号;数据流图的绘制;绘制数据流图的原则。

(二)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的作用;数据字典的基本符号;数据字典中的条目及说明格式;建立数据字典的原则;建立数据字典的方法。

(三)加工逻辑的描述

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对加工逻辑描述工具的选择。

(四)需求分析的其他工具

E-R模型;层次方框图;IPO图。

第三节  需求分析文档及评审

(一)信息系统需求说明书

(二)需求分析评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需求分析概述

识记:需求分析的概念。

领会:需求分析的任务和目的;需求分析的难点;需求分析的步骤;需求分析的原则;需求分析方法。

(二)结构化分析方法

识记:数据流图的概念;数据字典的概念。

领会:数据流图的用途;数据流图的组成符号;数据流图的绘制;绘制数据流图的原则;数据流图的优缺点;数据字典的作用;数据字典的基本符号;数据字典中的条目及说明格式;建立数据字典的原则;建立数据字典的方法;描述加工逻辑说明的工具,包括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及判定树;加工逻辑描述工具的选择;需求分析的其他工具,包括E-R模型、层次方框图和IPO图等。

简单应用:根据系统功能要求绘制数据流图、建立重要条目的数据字典;利用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及判定树描述给定问题的加工逻辑。

综合应用:按照案例要求绘制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描述加工逻辑。

(三)需求分析文档及评审

领会:信息系统需求说明书包含的内容;需求分析评审的内容和方法。

简单应用:制作信息系统需求说明书;需求分析评审。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结构化分析方法;需求分析文档及评审。

本章难点: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在典型信息系统中的运用或体现;信息系统需求说明书的制定。

 

第五章 信息系统的设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优化原则、总体设计、面向数据流的总体设计方法、详细设计及工具、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人机界面设计等相关知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优化规则

(一)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

块化设计原理;抽象原理;信息隐蔽和局部化原理;逐步求精原理;模块独立性原理。

(二)系统设计的优化规则

第二节  总体设计概述

(一)总体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设计软件系统结构;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设计;编写总体设计文档;评审。

(二)总体设计说明书

(三)总体设计的图形工具

HIPO图;结构图。

第三节  面向数据流的整体设计方法

(一)数据流图的类型

变换型数据流图;事务型数据流图。

(二)变换分析

(三)事务分析

(四)混合结构分析

(五)总体设计的实例

划分边界,区分系统的输入、变换中心和输出部分;完成第一级分解,设计系统的上层模块;完成第二级分解,设计输入、变换中心和输出部分的中、下层模块。

第四节  详细设计概述

(一)详细设计的目的

(二)详细设计的原则

(三)详细设计的过程

(四)详细设计说明书

第五节  详细设计的工具

(一)程序流程图

(二)盒图

(三)PAD

(四)程序流程图、盒图和PAD的综合实例

(五)判定表和判定树

(六)PDL

第六节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一)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概念

(二)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

(三)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的优缺点

(四)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设计方法

第七节  人机界面设计

(一)用户的使用需求分析

用户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用户技能方面的使用需求;用户习性方面的使用需求;用户经验、知识方面的使用需求;用户对系统的其他要求。

(二)人机界面设计原则

确定用户;尽量减少用户的工作;一致性;向用户提供反馈;出错处理。

(三)人机界面设计经验

一般可交互性;信息显示;数据输入。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优化规则

识记:逐步求精的概念;模块独立性的概念;内聚的概念;耦合的概念。

领会:模块化设计原理及其优点;抽象原理;信息隐蔽和局部化原理;逐步求精原理;模块独立性原理;模块内聚及其类型;模块耦合及其类型;系统设计的优化规则。

(二)总体设计概述

领会:总体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总体设计说明书;总体设计的图形工具。

(三)面向数据流的整体设计方法

领会:数据流图的类型;变换分析;事务分析;混合结构分析;总体设计的实例。

简单应用:将数据流图转换为系统结构图。

综合应用:结合案例背景知识进行面向数据流的整体设计。

(四)详细设计概述

领会:详细设计的目的;详细设计的原则;详细设计的过程;详细设计说明书。

简单应用:详细设计说明书的制定。

(五)详细设计的工具

领会:详细设计的工具,包括程序流程图、盒图(N-S图)、PAD、判定表、判定树和PDL等。

简单应用:不同详细设计工具间的转换。

综合应用:结合案例背景知识,利用详细设计工具进行信息系统详细设计。

(六)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识记: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领会: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概念;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的优缺点;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设计方法。

简单应用: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设计方法的应用。

综合应用:结合案例,对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采用逐步细化的实现方法,写出编程思路和算法过程。

(七)人机界面设计

领会:用户的使用需求分析;人机界面设计原则;人机界面设计经验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优化规则;信息系统总体设计;面向数据流的总体设计方法;详细设计的工具;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人机界面设计。

本章难点:信息系统的设计在典型信息系统中的运用或体现。

 

第六章 信息系统的实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信息系统的程序编码、信息系统的测试以及系统调试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信息系统的程序编码

(一)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成分;程序设计语言的3个层次;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

(二)程序的编码风格

源程序文档化;数据说明;语句构造;输入和输出。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测试

(一)系统测试的基本概念

系统测试的定义;系统测试的作用和意义;系统测试的目的;系统测试的基本原则;系统测试的方法;系统测试的过程。

(二)系统测试的步骤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

(三)系统测方案的设计

白盒测试方法;黑盒测试方法。

(四)实用综合测试策略

综合测试策略;综合测试策略应用实例。

第三节  系统调试

(一)系统调试的过程

(二)系统调试的方法

简单的调试方法;归纳法调试;演绎法调试;回溯法调试。

(三)系统调试的原则

确定错误的性质和位置的原则;改正错误的原则。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信息系统的程序编码

识记:编码的概念;编码风格。

领会:程序设计语言;程序的编码风格。

(二)信息系统的测试

识记:测试的概念;白盒测试;黑盒测试。

领会:系统测试的基本概念;系统测试的步骤;系统测试方案的设计;实用综合测试策略。

简单应用:测试用例设计。

综合应用:结合案例背景知识,应用综合测试策略进行系统测试用例设计。

(三)系统调试

识记:调试的概念。

领会:系统调试的过程;系统调试的方法;系统调试的原则。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信息系统的程序编码、测试和系统调试。

本章难点:信息系统实施在典型信息系统中的运用或体现。

 

第七章 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信息系统的运行与信息系统的维护。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信息系统的运行

(一)运行的组织

分散平行式;集中式;集中-分散式。

(二)建立系统运行的规章制度

(三)日常运行的管理

系统运行情况记录;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系统的安全保密。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维护

(一)系统维护的基本概念

系统维护的内容;系统维护的类型;系统维护的特点;维护的工作困难。

(二)系统维护工作量的估算和影响因素

系统维护工作量的估算;影响系统维护工作量的因素。

(三)系统维护的策略

降低改正性维护成本的策略;降低适应性维护成本的策略;降低完善性维护成本的策略。

(四)系统维护任务的实施

维护组织;维护申请表;维护过程;维护的复审。

(五)系统的可维护性

影响系统可维护性的因素;提高系统可维护性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信息系统的运行

领会:运行的组织;建立系统运行的规章制度;日常运行的管理。

(二)信息系统的维护

识记:系统维护的概念;系统可维护性的概念。

领会:系统维护的内容;系统维护的类型;系统维护的特点;维护的工作困难;系统维护工作量的估算和影响因素;系统维护的策略;系统维护任务的实施;系统的可维护性。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本章难点: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在典型信息系统中的运用或体现。

 

第八章 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开发基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建模语言UML。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面向对象方法概论

(一)面向对象的含义及基本思想

(二)面向对象方法的发展及现状

雏形阶段;完善阶段;繁荣阶段。

(三)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对象与类;关系。

(四)面向对象的基本特征

抽象;封装;消息;继承;多态。

(五)面向对象方法的优势

(六)面向对象系统开发过程

(七)面向对象的方法、开发语言和建模工具

第二节  面向对象建模语言UML

(一)UML发展历史

(二)UML基本构成要素

事物;关系;图。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面向对象方法概论

识记:面向对象的概念;对象的概念;类的概念;抽象的概念;封装的概念;继承的概念;多态的概念。

领会:面向对象的含义及基本思想;面向对象方法的发展及现状;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面向对象的基本特征;面向对象方法的优势;面向对象系统开发过程;面向对象的方法、开发语言和建模工具。

(二)面向对象建模语言UML

识记:UML的概念。

领会:UML发展历史;UML基本构成要素。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建模语言UML。

本章难点:面向对象方法和面向对象建模语言UML在典型信息系统中的运用或体现。

 

第九章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的概念和内容、建立需求模型、建立分析模型、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实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概述

(一)面向对象的分析的概念

(二)面向对象的分析的内容

第二节  建立需求模型

(一)确定系统边界

(二)发现参与者

参与者的概念与表示法;识别参与者。

(三)定义用例

用例的概念与表示法;定义用例的策略;用例规约。

(四)确定用例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五)建立用例之间的关系

(六)绘制和审查用例图

绘制用例图;审查用例图;用例图的作用。

第三节  建立分析模型

(一)静态分析

分析类的类型;确定分析类图;分析类的属性;分析类的关系。

(二)动态分析

顺序图;协作图。

第四节  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实例

(一)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二)建立需求模型

识别参与者;识别用例;对需求进行捕获与描述。

(三)系统分析

设定类;建立类图;建立顺序图。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概述

识记:面向对象分析的概念。

领会: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的概念和内容。

(二)建立需求模型

识记:用例的概念。

领会:用例图的开发过程,包括确定系统边界、发现参与者、定义用例、确定用例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建立用例之间的关系、绘制和审查用例图。

简单应用:定义用例和用例规约,分析用例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用例之间的关系,绘制用例图。

综合应用:结合信息系统分析案例,根据用例图开发过程,绘制用例图。

(三)建立分析模型

领会: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简单应用:绘制分析类图、顺序图和协作图。

综合应用:结合信息系统分析案例,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绘制分析类图、顺序图和协作图。

(四)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实例

综合应用:结合案例,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建立需求模型和系统分析。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需求模型建立;分析模型建立;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

本章难点: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在典型信息系统中的运用或体现。

 

第十章 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设计的定义、目标和任务,系统架构设计,子系统设计,设计类的建立,数据库的设计,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并通过实例学会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设计概述

(一)定义

(二)设计目标

(三)设计任务

第二节  系统架构设计

(一)系统架构

(二)常用的架构

第三节  子系统设计

(一)子系统的划分

(二)子系统的设计

(三)子系统间的接口设计

第四节  设计类的建立

(一)设计类图的构建

设计类图的符号;设计类图的构建。

(二)交互图的设计

顺序图;协作图。

第五节  数据库的设计

(一)永久类的概念

(二)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设计步骤

第六节  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

(一)人机交互部分的需求分析

分析与系统交互的人员;通过用例分析人机交互过程。

(二)人机交互部分的实现

设计输入输出;面向对象的概念表达所有的界面成分。

第七节  面向对象系统设计的实例

(一)系统架构设计

(二)设计类图的构建

(三)交互图的设计

(四)数据管理部分的设计

(五)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设计概述

识记:面向对象设计的概念。

领会:设计的定义、目标和任务。

(二)系统架构设计

领会:系统架构;常用的架构。

简单应用:系统架构设计。

(三)子系统设计

领会:子系统的划分;子系统的设计;子系统间的接口设计

简单应用:子系统划分、设计和接口设计。

(四)设计类的建立

领会:设计类图的构建;交互图的设计。

简单应用:设计类图的构建;交互图(顺序图、协作图)的设计。

(五)数据库的设计

识记:永久类的概念。

领会: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设计步骤。

简单应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设计。

(六)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

领会:人机交互部分的需求分析;人机交互部分的实现。

简单应用: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

(七)面向对象系统设计的实例

综合应用:结合案例,采用面向对象系统设计方法进行系统架构设计、设计类图的构建、交互图的设计、数据管理部分的设计、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面向对象的系统架构设计;子系统设计;设计类的建立;数据库的设计;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

本章难点:面向对象系统设计在典型信息系统中的运用或体现。

 

第11章 信息系统项目的管理

本章属于《信息技术(IT)项目管理》课程核心内容,为避免重复考试,在本门课中不作考核内容。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东西,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如果教材中有的内容与大纲要求不一致的地方,应以大纲规定为准。

三、关于自学教材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杨选辉,郭路生,王果毅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推荐总学时为48学时。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依据本大纲规定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回顾,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根据自学方法指导的要求,正确引导学生开展自学。助学中应把握重点和难点问题,明确重点,讲透彻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考试的关系,避免为应试而辅导,片面押题,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课程知识点,不断地提高其专业能力。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都是本课程考核的内容。课程中个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点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00分,60分及格。考试时可携带无存储记忆功能的计算器。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6.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本大纲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决策的基础是(   )。

A.管理者  B.客户  C.信息  D.规章制度

二、名词解释题

1、信息

2、GIS

三、简答题

1、简述诺兰模型的阶段划分及意义。

2、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有哪些?

四、应用题

1、某银行的计算机储蓄系统功能是:将储户填写的存款单或取款单输入系统。如果是存款,则系统记录存款人的姓名、住址、存款类型、存款日期、利率等信息,并打印出存款单给储户;如果是取款,系统计算利息并打印出利息清单给储户。请用数据流图简单描绘本系统的功能。

五、论述题

试述GIS系统的构成和其应用情况。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