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江】10011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自学考试大纲

[10011]

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OO六年七月

指定用书:《科学技术慨论》,胡显章、曾国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该教材的特点是对现代科学技术作综合性叙述。它由四部分组成,其一是近代科学技术。通过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介绍,指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论述了近代科学研究的经典方法,分析了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历史条件。其二是现代自然科学。主要介绍现代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与系统科学的发展慨况。其三是当代高技术。主要介绍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慨况。其四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要讨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谈到全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呼唤两种文化、两种精神的融合。

本课程专为文科大学生而设。通过上述四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获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包含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了解科技的社会功能,懂得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是历史的趋势、时代的需要,并愿为此而努力。

二、考试目标

导论:通过导论的学习,知道科学与技术的本质、技术活动的内在动力以及近代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发源地;理解科学特征及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的实质及内在根据;理解技术特性;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异同及两者关系的历史演变。

第一编 近代科学技术

近代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近代科学首先在天文学和医学生理学两大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胜利;明确在创立经典力学的进程中牛顿的主要贡献;理解伽利略开创的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近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理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二)考核知识点

1、科学革命的突破

2、经典力学的奠基

3、近代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4、近代科学方法

教材(1.4)其他学科的初步发展,不作为考核内容。

(三)考核要求

识记:1、伽利略开创的近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2、牛顿运动三大定律  3、万有引力定律及发现的科学家     4、近代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的成果及完成的科学家

理解:1、天文学革命的意义  2、在创立经典力学的进程中牛顿的主要贡献  3、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2章 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原因。

(二)考核知识点

1、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原因

2、英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教材(2.2)法国产业革命和科学的兴衰,不作为考核内容。

(三)考核要求

理解:1、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原因

 

第3章  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新进展。

(二)考核知识点

1、天地演化的研究

2、物理学的进展

3、化学上的成就

4、生物学的飞跃

(三)考核要求

识记:1、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2、牛顿力学以后科学发展的第二次大综合的成果    3、发现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家     4、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理解:1、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实质及发现的意义    2、创立生物进化论的意义   3、赖尔的地质学主张及其意义    4、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意义    5、建立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意义

 

第4章  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从德国和美国的崛起了解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明确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考核知识点

1、德国的崛起

2、美国的崛起

(三)考核要求

识记:1、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的标志  2、工业实验室建立的三个前提  

理解:1、美国引进先进技术的特征  2、美国崛起的启示

 

第二编  现代自然科学

第5章  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基本慨念、基本原理;理解创立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意义;理解物理学革命对化学理论发展的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

1、相对论

2、量子力学

3、现代化学理论的发展

教材(5.1.3)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不作为考核的内容。

(三)考核要求

识记:1、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    2、创立相对论的科学家    3、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4、质能关系式    5、动静质量关系式    6、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    7、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说    8、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    9、化学键    10、化学键的三种基本类型     11、K、L、M壳层上允许容纳的最多电子数

理解:1、爱因斯坦列车实验及其作用   2、“尺缩效应与“钟慢效应”   3、光的波粒二象性   4、量子力学中的互补思想与不确定原理   5、元素周期律的深层本质   6、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关系   7、创立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意义

 

 第6章  宇观世界探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人类对宇宙认识是随同人类天文观测的技术相联系的;理解大爆炸宇宙模型的基本观点;理解恒星的赫罗图及其作用;理解太阳系形成的星云假说。

(二)考核知识点

1、人类宇宙观的演化

2、标志恒星一生的赫罗图

3、太阳和太阳系的起源

教材(6.2)宇宙观测与大爆炸宇宙学的发展,(6.3)星系的起源和演化,不作为考核的内容。

(三)考核要求

识记:1、天文单位   2、光年   3、秒差距   4、宇宙的哈勃半径   5、黑洞   6、赫罗图及“主星序” 、“巨星系”在赫罗图上的位置   7、恒星演化的三种结局   8、目前太阳在赫罗图上的位置及它的发展趋势   9、太阳系的大小   10、银河系(盘)的直径   11、太阳距银河系中心的距离

理解:1、大爆炸宇宙模型的基本观点   2、赫罗图的作用   3、太阳系形成的星云假说   4、恒星的形成过程   5、研究太阳的双重意义

 

第7章  深入微观世界和追求物质统一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古代、近代、现代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逐步深入;理解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

(二)考核知识点

1、穷究物质结构之迷

2、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

教材(7.2.2)微观世界的基本规律及(7.3)现代科学对世界统一性的追求,不作为考核的内容。

(三)考核要求

识记:1、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    2、物质间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3、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     4、正电子   5、基本粒子按相互作用特点的分类及质子、中子、光子、电子的类别    6、原子、原子核的尺度大小   7、三种相互作用力的传播子   8、基本粒子

理解:1、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在揭示原子秘密中的意义    2、基本粒子的四个重要物理量的含义

 

 第8章  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考核知识点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教材(8.1)地球系统科学,不作为考核内容。

(三)考核要求

识记:1、生态学   2、生态系统   3、环境科学

理解:1、环境科学产生的原因   2、环境科学在宏观上和微观上研究的内容    3、生态学向人类生态学转变的意义

 

第 9章  生命科学与智能探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基因调节与控制的中心法则;了解生命与人类起源的过程;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及理论学派。

(二)考核知识点

1、现代生命科学

2、生命的起源

3、人类的起源及其智力的发展

4、人工智能

(三)考核要求

识记:1、基因   2、DNA的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基因的两大基本功能    5、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两个重要步骤   6、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四个特殊阶段   7、人类与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及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   8、智能的行为主义定义   9、认知科学    10、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   11、人工智能(一门学科)

理解:1、基因调节与控制的中心法则   2、破译遗传密码所要解决的问题   3、人工智能的两个主要学派:符号主义和联接主义    4生命起源的化学进程    5、劳动在人类超越动物界过程中的作用

 

第10章  系统科学与探索复杂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则。

(二)考核知识点

1、一般系统论

2、控制论与信息论

教材(10.3)自组织、非线性与探索复杂性,不作为考核的内容。

识记:1、系统科学    2、一般系统论中的系统慨念   3、系统结构   4、系统功能   5、控制   6、控制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7、反馈及负反馈   8、功能摸拟法   9、黑箱及黑箱方法   10、信息   11、信息方法   12、系统方法   

理解:1、系统与非系统的基本区别     2、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3、系统中信息变换过程     4、系统要素及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5、系统论基本原则   6、系统方法的基本特点    7、系统分类     8、信息方法的特点   9、信息的特点   10、功能模拟法的特点   11、黑箱方法实施的步骤 

应用:1、结合实例判断系统的类别   2、用实例说明系统要素及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3、用实例说明功能模拟法   4、用实例说明“黑箱”

 

第三编  当代高技术

第11章  当代高技术崛起及其特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高技术在20世纪中叶崛起的原因;理解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

1、高技术的定义

2、当代高技术的崛起

3、高技术的特点

4、高技术产业

(三)考核要求

识记:1、高技术   2、公认的高技术领域   3、高技术产业   

理解:1、高技术在20世纪中叶崛起的原因   2、高技术的特点    3、高技术产业的特点

 

第12章  计算机技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并对计算机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有一定的了解。

(二)考核知识点

1、历史的源流

2、计算机时代的开始

3、从第二代到第四代

4、个人计算机的出现

5、计算机的智能化

6、计算机的网络化

7、未来的计算机:量子计算机

(三)考核要求

识记:1、集成电路发展的极限

理解:1、计算机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的发展历程     2、与冯.诺依曼计算机相比神经网络计算机的优越性    3、量子计算机的优点

 

第13章  生物技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慨念、基本程序和主要功能;了解生物技术在农牧业、生物医药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

1、生物技术释义

2、酶工程与发酵工程

3、细胞工程

4、基因工程

5、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

(三)考核要求

识记:1、当代生物技术   2、当代生物技术体系的组成及核心技术   3、酶工程   4、发酵工程   5、细胞工程   6、基因工程   7、克隆

理解:1、酶具有的与一般非生物催化剂的特性   2、克隆技术的用途与克隆技术应用的限制     3、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     4、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应用:1、用实例说明生物技术在农牧业方面的应用   2、用实例说明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新材料、新能源技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新材料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复杂性;理解核能及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1、不断发展的新材料技术

2、新能源慨述

3、核能的开发与利用

4、可再生能源

(三)考核要求

识记:1、原子核能    2、核裂变    3、核聚变    4、核电站    5、核反应堆    6、热中子反应堆及其类型    7、快中子反应堆    8、轻水堆    9、重水堆    12、石墨水冷堆     13、太阳能     14、生物能    15、纳米   16、纳米科学

理解:1、新材料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2、人类利用能源的三个时期    3、新能源的两种不同的来源   4、新能源与常规能源相比的优点   5、氢能的优点与不足   6、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风能、海洋能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法

 

第15章  海洋技术与空间技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海洋的自然资源;明确海洋技术与空间技术的基本慨念;明确海洋技术与空间技术的组成和这些技术的功能。

(二)考核知识点

1、方兴未艾的海洋技术

2、海洋探测技术

3、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4、空间与空间技术

5、运载火箭     

6、人造地球卫星

7、载人航天

(三)考核要求

识记:1、海洋的四种自然资源    2、人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环境  3、空间技术    4、海洋技术    5、海洋技术的两大部分    6、目前较为成熟的海水淡化的三种方法    7、三个宇宙速度值    8、空间站    9、航天飞机    10、人造地球卫星    11、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时间    12、我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1号”发射的时间    13、我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5号”发射的时间及首位宇航员    14、我国载人宇宙飞船“神舟6号”发射的时间及两位宇航员    15、被称为“航天之父”的科学家 

理解:1、海洋科学考察船、海洋卫星、潜水器在认识海洋和探测海洋资源中的功能    2、现代海洋水产业的主要方向   3、组成现代运载火箭的三大部分   4、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三种方法   5、人造地球卫星按应用的分类   6、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   7、人类进入第四环境须克服的四大难关   8、空间技术的三大支柱     9、航天飞机的用途

 

第四编  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16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知识经济兴起等方面去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

1、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

2、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

4、知识经济兴起及其启示

(三)考核要求

识记:1、技术创新   2、技术转移   3、技术转移的渠道   4、技术引进   5、工程技术   6、技术科学   7、自然科学的任务   8、技术的任务   9、技术作为中介的两个层次   10、知识经济及本质特征

理解: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技术引进的原则    3、技术创新的三阶段    4、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三种类型     5、知识经济兴起给我们的启示

 

第17章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全球问题及全球问题的实质;理解可持续发展慨念及含义;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二)考核知识点

1、全球问题

2、中国的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考核要求

识记:1、全球问题的实质   2、酸雨   3、可持续发展   4、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   5、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6、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三大压力   7、绿色技术   8、生态恢复技术

理解:1、全球的人口问题及其危害     2、温室效应造成的原因及其危害   3、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其危害    4、酸雨造成的原因及其危害   5、森林破坏的危害    6、物种消失的危害    7、垃圾泛滥的危害   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9、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第18章  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理解两种精神的交融是历史的趋势、时代的需要,并愿为此而努力。

(二)考核知识点

1、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

2、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三)考核要求

识记:1、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   2、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理解:1、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2、我国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归纳的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时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3、科学精神气质的要点及其含义   4、“科学主义”的基本信念   5、机械唯物主义盛行导致两种文化的分裂   6、两种文化的交融是历史的趋势、时代的需要

 

三、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如:狭义相对论给出的质能关系式是                    (      )

A、E = mc    B、E = m2c           C、 E = mc2           D、E = m2c2     

答:C

(二)填空题(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如:依据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列规律,人们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深层本质,认识到元素的性质是随___________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  

答:原子序数

(三)名词解释题

如:高技术   

 答:高技术是指那些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各方面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并能形成产业的先进技术群落。

(四)简答题

如:简述劳动在人类超越动物界过程中的作用

答:劳动在人类超越动物界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劳动促使古猿直立行走,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2)劳动促使古猿前爪转变为人手。(3)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

(4)劳动推动了人脑的形成和发展。

(5)劳动发明了用火,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五)论述题

如:分析20世纪中叶高技术崛起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答:20世纪中叶高技术崛起的原因:(1)现代自然科学发生了突破性发展。进入20世纪,以量子论、相对论为中心的物理学革命,带来了自然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为当代高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如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关系式,揭开了原子能的秘密。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人工控制的链式核反应,开创了原子能新时代。

(2)社会的需要构成了高技术发展的动力。进入20世纪,人类社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高技术正是在人类不断发展生产,缓解生存与发展压力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如由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能源、粮食等资源的匮乏,推动了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的发展。

(3)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军备竞赛,刺激与加速了高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回顾历史,我们能够看到一些与军事有关的高技术得以优先与加速发展。如二战时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与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冷战时期的卫星上天、载人航天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