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10009政治学自学考试大纲

[10009]

政治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00七年十二月

 自学用书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3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政治学》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专业的必考课程。在我国,政治学作为一级学科,可以为政治专业的学生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提供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拓宽视野。

《政治学》教材内容共分五编,十六章。第一编主要分析有关权力的基本理论以及权力分配制度;第二编主要勾画出政治意识的基本框架及其如何被政治社会化的;第三编主要研究政治行为主体赖以存在的制度形式;第四编主要是以政治主体为标准来讨论政治行为,把政治行为大致划分为政治统治、公共治理、政治参与。第五编主要研究政治目标的运动或政治运动的方向,既政治现代化、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政治民主和人权问题。全书在系统探讨政治学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内容的实践性。

设置《政治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掌握一些重要的、基础性的政治学知识,提高政治素养,为学习其他各类政治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学习《政治学》课程的要求:全面掌握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其相关运用,提高考生的政治素质,从而为我国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一批有用人才。

 

二、考核目标

第一编       政治的性质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系统掌握有关政治权力的基本理论以及权力分配制度,认识政治的性质。

[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的涵义

一、政治的定义

二、四种政治观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四、博弈的政治

五、政治的地位

第二节   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学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4、中国古代政治学

5、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

6、西方政治学

三、政治学的范围

1、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2、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1、历史唯物主义

2、阶级分析

3、制度主义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1、行为主义

2、理性选择主义

3、新制度主义

[考核要求]

识记:政治的定义。什么是政治学。中国古代政治学 。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 。西方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 政治权力

第一节   政治权力及相关概念

一、政治权力的概念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

1、政治权力的权力结构

2、政治权力主体结构

三、政治权力的类型

1、强制性权力

2、功利性权力

3、操纵性权力

4、人格性权力

四、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1、合法性

2、如何实现合法性权力

3、实现由合法性向权威的转换需要具备的条件

4、合法性权力、影响力权力及功利性权力和操纵性权力之间的主要关系。

五、政治权力的基础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分配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考核要求]

识记;政治权力的概念。政治权力的类型。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合法性。实现由合法性向权威的转换需要具备的条件。

领会:政治权力的权力结构。政治权力主体结构。政治权力的基础。合法性权力、影响力权力及功利性权力和操纵性权力之间的主要关系。

应用:如何实现合法性权力。

 

第二编    政治意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掌握政治意识基本框架,了解和认识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考核知识点]

 

  • 政治文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内涵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

1、中外学者对政治文化颇具代表性的三种观点

2、政治文化的概念

二、政治文化的内容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与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类型

1、统治政治文化

2、大众政治文化

3、狭隘型文化

4、顺从型文化

5、参与型文化

二、作为新型政治文化的社会资本

1、社会资本

2、社会资本的特征

3、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考核要求]

识记:政治文化的概念。统治政治文化。大众政治文化。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   参与型文化。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

领会:中外学者对政治文化颇具代表性的三种观点。政治文化的内容。社会资本的特征。

应用:政治文化的功能

 

  • 意识形态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涵义与特征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

2、曼海姆对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

3、韦伯的信仰体系。

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

二、民主社会主义

三、新自由主义

四、新保守主义

五、社群主义

六、民族主义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一、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三、意识形态变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

    2、意识形态变更的滞后性及其影响

    3、意识形态的变更方式与经济增长

[考核要求]

识记: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社群主义。民族主义。

领会: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曼海姆对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韦伯的信仰体系。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意识形态变更的滞后性及其影响。意识形态的变更方式与经济增长

应用: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第五章       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及特点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1、几种颇具代表性的政治社会化的观点

2、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与功能

1、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2、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考核要求]

识记;几种颇具代表性的政治社会化的观点。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领会:政治社会化的特点。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应用: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第三编     政治体系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政治行为主体,既国家、政府、政党、政治社团和政治个人的研究,掌握政府体制、政党制度、政治社团活动规则等政治理论。

[考核知识点]

  • 国家

第一节   国家理论

一、国家的起源

几种主要的国家起源说

二、 国家与社会

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三、民族国家的建构

1、民族与国家

2、民族国家的要素

3、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

4、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

四、国家的本质与目的

1、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国家的著名论断 、国家与氏族组织的根本区别 、国家的实质 、国家权力的重要特征

2、国家的基本目的

洛克关于国家的基本目的观、亚当·斯密关于国家的基本目的观、美国政治学家梅里亚姆关于国家的基本目的观、历史和现实证明的国家的基本目的

3、国家目的的矛盾性

4、国家能力

第二节   国家的类型与国家形态

一、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

1、亚里士多德的国家分类标准

2、布丹的国家分类标准

3、马克斯·韦伯的国家分类标准

4、西方政治学从共时性角度对国家的分类

5、类型学的主要特征

6、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分类法

二、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1、奴隶制国家

2、封建制国家

3、资产阶级国家

4、社会主义国家

三、以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标准的划分

1、19世纪的几大社会理论  2、英国政治社会学家吉登斯关于国家形态的分类

四、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1、集权主义国家

法西斯主义国家及其特征、威权主义国家及其特征

2、分权主义国家

自由民主国家的主要特征

五、国家形态

1、失败国家

2、依附性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

3、自主性国家

第三节   国家内政府间关系

一、单一制国家

1、单一制

2、中国是单一制的多民族国家

二、联邦制国家

1、联邦制

2、联邦制主要特征

第四节   国家机构

一、国家元首

1、国家元首的概念

2、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

二、立法机关

1、立法机关的概念

2、议会主权

3、立法机关的结构

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组织结构、 联邦制国家两院制议会的特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内部的政党组织、美国国会委员会的类型

4、立法机关的职权

5、中国的立法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三、司法机关

1、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

2、司法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遵循的原则

3、中国的司法制度

[考核要求]

识记;几种主要的国家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著名论断。国家与氏族组织的根本性区别 。国家权力的重要特征。民族国家的要素。洛克关于国家的基本目的观。亚当·斯密关于国家的基本目的观。美国政治学家梅里亚姆关于国家的基本目的观。亚里士多德的国家分类标准。布丹的国家分类标准。马克斯·韦伯的国家分类标准。西方政治学的国家分类法。类型学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分类法。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单一制概念。中国是单一制的多民族国家 。联邦制概念。联邦制主要特征。国家元首的概念。立法机关的概念。联邦制国家两院制议会的特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内部的政党组织。美国国会委员会的类型。

领会: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立法机关的职权。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历史和现实证明的国家的基本目的。国家目的的矛盾性。国家能力。法西斯主义国家及其特征。威权主义国家及其特征。自由民主国家的主要特征。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组织结构。立法机关的职权。

应用:理解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中国的立法机关。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力。司法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遵循的原则。中国的司法制度。

 

  •      政府 

     第一节      政府体制

一、政府体制理论

1、政府

2、政府机构

3、什么因素影响政府机构的区别和变化

4、分权学说

5、“议行合一”原则

二、政府职权理论

1、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政府职能理论

2、福利经济学派的政府职能理论

3、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能

三、政府体制的类型

1、君主制

专制君主制、等级君主制 、立宪君主制、二元制的立宪君主制、议会君主制

2、共和制

奴隶占有制共和国;资产阶级共和国(议会制、总统制和混合 型的议会制——总统制);无产阶级共和制

第二节      中央政府

一、总统制的中央政府

1、美国总统与国会、法院之间的相互关系

2、美国第二届总统约翰·亚当斯概括的分权制衡原则

3、美国总统的主要作用

二、内阁制的中央政府

1、内阁制的主要特点

2、内阁制的优点

三、混合型的中央政府

混合型的行政机关——法国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

四、中国的中央政府

1、中国的中央政府

2、中国国务院的职权

3、中国的党政关系

第三节    行政机关

一、官僚制

1、韦伯的官僚制定义

2、对官僚制的分析

二、官僚行为理论

1、部门政治理论

2、官员理论

官员理论的主要要素及其分析

三、行政机构的作用

行政机构的职能分析

[考核要求]

识记:政府。政府机构。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政府职能理论。福利经济学派的政府职能理论 。君主制。专制君主制。等级君主制。立宪君主制。二元制的立宪君主制。议会君主制。共和制。议会制。总统制。混合 型的议会制——总统制。无产阶级共和制。美国第二届总统约翰·亚当斯概括的分权制衡原则。内阁制的主要特点。中国国务院的职权。韦伯的官僚制定义。

领会:什么因素影响政府机构的区别和变化。分权学说。“议行合一”原则。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能。美国总统与国会、法院之间的相互关系。美国总统的主要作用。内阁制的优点。混合型的行政机关——法国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对官僚制的分析。

运用:中国的中央政府。中国的党政关系。官僚理论的主要要素及其分析。行政机构的职能分析。

 

第八章          政   党

第一节   政党理论

一、政党的概念

1、政党

2、政党与其它社会组织的区别。

二、政党的类型

1、按理念的本质和角色来划分

使命政党     掮客政党

2、按集权的程度来划分

分权型政党     集权型政党

3、按政党对党员的控制能力来划分

强控制型政党    弱控制型政党

4、按团结性来划分

一致型政党    分散型政党

5、传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三、政党的作用

四、政党的适应性问题

1、亨廷顿的政党适应性理论

2、布卢斯·迪克森的政党适应性理论。

 

第二节   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含义

1、政党制度

2、政党分化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1、资产阶级政党的起源

2、资产阶级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

两党制   从政党制度的传统分析看两党制具有的优点   英美两党制的特点;多党制   从传统的观点看多党制的缺点 ;一党制  法西斯一党制   单党制或一党权威制。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1、一党制

2、中国的政党制度

共产党的基本组织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原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协的组织制度

[考核要求]

识记;政党。政党类型的划分标准。使命政党。掮客政党。分权型政党。集权型政党。强控制型政党。弱控制型政党。一致型政党。分散型政党。传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政党制度。资产阶级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一党制。共产党的基本组织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原则   政协的组织制度

领会:政党与其它社会组织的区别。亨廷顿的政党适应性理论。布卢斯·迪克森的政党适应性理论。资产阶级政党的起源。多党制。两党制。英美两党制的特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应用:中国的政党制度。

 

第九章     社会力量

第一节  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概念的界定

1、社团

2、利益集团

3、压力集团

4、院外活动集团

二、利益集团的分类

三、利益集团与资本主义政治

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新兴社会组织

一、新兴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二、新兴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

社会组织是如何发挥社会作用的

三、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

第三节  新闻媒体

一、作为一种权力的新闻媒体

1、新闻媒体

2、新闻媒体崛起的主要体现

二、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1、新闻自由的限度

2、政府管制媒体的边界

三、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

[考核要求]

识记;社团。利益集团。压力集团。院外活动集团。利益集团的分类。我国对社团的分类。新闻媒体崛起的主要体现

领会: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新闻自由的限度 。政府管制媒体的边界

应用:社会组织是如何发挥社会作用的。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

 

第十章    政治人

第一节   政治人与公民

一、政治人的含义

1、政治人

2、罗伯特·达尔关于影响人们进入或退出政治阶层的因素分析

二、公民

1、公民

2、我国宪法关于公民权力的规定

第二节   政治家

一、政治家的含义与政治家的产生

1、政治家

2、政治家的特征

3、政治家的产生方式

4、成为政治家的主观条件

二、政治家的类型

三、政治家的责任与作用

从政治家与群众的关系上来认识政治家的作用

[考核要求]

识记;政治人的概念。公民的概念。政治家的概念。政治家的特征。政治家的产生方式。

领会:成为政治家的主观条件。政治家的类型。罗伯特·达尔关于影响人们进入或退出政治阶层的因素分析。

应用:从政治家与群众的关系上来认识政治家的作用。

 

第四编       政治行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政治行为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了解政治主体的活动和政治的本质,加深对政治行为是制度性的行为的理解。

[考核知识点]

 

第十一章       政治统治

第一节     政治统治理论

一、政治统治的若干理论

1、精英统治论

2、多元统治论

3、无统治阶级论

4、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

二、政治统治的本质

1、政治统治的本质

2、现代国家呈现三种特征。

第二节     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

一、统治秩序的确立

统治秩序的概念。在确立和巩固统治秩序的过程中,统治者不但要审慎地认识暴力的作用,还要处理好制度建设、法律建构的关系。

二、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

合法性的概念。合法性是如何获得的。

三、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政治统治是由在经济上居优势地位的阶级的统治,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权力的重要手段。统治阶级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时,必须以公共利益的面目出现,这就意味着要考虑到全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只有这样,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才能得到更好地实现,政治秩序才能更加稳定。

第三节   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

一、政治统治的类型

1、在当代西方政治学中,对政治统治进行分类研究的是马克斯·韦伯。韦伯根据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把政治统治分为克里斯马型统治、传统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

2、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把历史上存在过的统治分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与多数人统治少数人。

二、政治统治的规律与政治统治的失败

1、 政治统治的一般规律

2、政治统治失败的根本原因

[考核要求]

识记;统治秩序的概念。  合法性的概念。克里斯马型统治。传统型统治。法理型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现代国家呈现三种特征。

领会:精英统治论。多元统治论。无统治阶级论。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政治统治的本质。合法性是如何获得的。政治统治的一般规律。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应用:在确立和巩固统治秩序的过程中,统治者不但要审慎地认识暴力的作用,还要处理好制度、法律与政策的关系。政治统治失败的根本原因 。

 

第十二章       公共治理

第一节  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

一、统治与治理

1、什么是统治

2、什么是管理。

二、治理、善治与公共治理

1、治理的概念和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2、善治

3、公共治理

三、公共治理的原则

第二节     公共治理的模式

一、市场化治理

二、弹性化治理

三、多中心治理

四、公民治理

第三节      公共治理的实践

  • 国家治理

胡德从文化网络理论入手将国家治理的实践概括为四种:1、等级主义的公共管理。2、个人主义的公共管理。3、平均主义的公共管理。4、宿命论的公共管理。

  • 城市治理
  • 城市治理的共同特征
  • 城市治理的模式

管理模式    社团模式   支持增长模式   福利模式

  • 跨地区治理

在实践中建立的跨地区的治理模式:

1、经济合作区域联盟

2、大都市区

3、城市圈

四、公共资源治理

现有的公共资源治理模式和机制:

  • 政府权威治理模式
  • 市场模式
  • 奥斯特罗姆的传统模式

[考核要求]

识记;治理的概念和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公共治理的原则。城市治理的共同特征

领会:什么是统治。什么是管理。善治。公共治理。市场化治理。弹性化治理。多中心治理。公民治理。等级主义的公共管理。个人主义的公共管理。平均主义的公共管理。宿命论的公共管理。城市治理的模式。

应用:在实践中建立的跨地区的治理模式。现有的公共资源治理模式和机制

 

第十三章       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含义

  • 政治参与的定义
  • 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
  • 精英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
  • 政治保守主义的基本观点。
  • 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

1、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    

 2、非正规利益集团的活动

第二节、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 社会经济发展
  • 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
  • 政治制度
  • 政治心理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

一、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

二、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三、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

[考核要求]

识记;政治参与的定义。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精英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政治保守主义的基本观点。

领会: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非正规利益集团的活动。

应用:政治参与的作用

 

第五编        政治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政治发展目标、手段的学习,了解政治现代化的概念,理解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的基本内容;掌握政治民主的理论和人权理论。

[考核知识点]

 

第十四章     政治现代化

  • 政治现代化理论

一、政治现代化的概念

沃德和拉斯托所提出的现代政治体的几项特征。派伊的《政治发展的面面观》。亨廷顿的政治现代化观点。

二、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1、英国式道路

2、德国式道路

第二节     政治革命

  • 政治革命的含义和类型

列宁关于政治革命的解释及革命的几点含义。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样性质的革命,由于各国的环境不同,革命的进程也会有很大差异。一场全面的革命,包括用暴力摧毁旧制度,动员新兴社会力量参与政治活动以及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三个方面的次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国家的革命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西方型”,另一种是“东方型”。

  • 政治革命的条件
  • 政治革命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真正的革命,都将使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和飞跃发展,因为它宣告了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中的质变。或者说,革命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革命使中国真正开始了政治现代化。

 

第三节    政治改革

一、政治改革的含义

1、政治改革与政治改良的关系。

2、 政治改革的概念。

3、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

二、政治改革的实施战略

1、改革是一场比革命更加困难的进程。

2、闪电式改革、分项的渐进式改革。

3、中国改革的政策选择

三、政治改革的条件与作用

1、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2、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3、 成功的政治改革需具备的条件。

[考核要求]

识记;  沃德和拉斯托所提出的现代政治体的几项特征。亨廷顿的政治现代化观点。   列宁关于政治革命的解释及革命的几点含义。政治革命的条件。政治改革的概念、根本原因。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领会:派伊的《政治发展的面面观》。革命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改革是一场比革命更加困难的进程。闪电式改革。分项的渐进式改革。同样性质的革命,由于各国的环境不同,革命的进程也会有很大差异。一场全面的革命,包括用暴力摧毁旧制度,动员新兴社会力量参与政治活动以及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三个方面的次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国家的革命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应用:中国改革的政策选择。革命使中国真正开始了政治现代化。成功的政治改革需具备的条件。

 

第十五章       政治民主

第一节    政治民主理论

一、民主的含义

1、古典民主主义。

2、精英民主主义。

3、多元民主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

5、协商民主理论。

二、政治民主的基础

1、经济基础。

2、法制基础。

3、社会自治。

第二节    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

一、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1、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议会制、普选制、政党制和三权分立原则。

2、资产阶级民主

二、社会主义民主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的民主建设。

转型中的民主政治

国家转型中的“民主巩固”问题

[考核要求]

识记;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议会制、普选制、政党制。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

领会:洛克、卢梭的“古典民主理论”。马克斯  · 韦伯和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罗伯特 ·  达尔为代表的“多元民主理论”。 国家转型中的“民主巩固”问题

应用:我国的民主建设。政治民主的基础。

 

第十六章    人权

第一节    人权的含义

一、人权概念的演化

人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古代哲学家们的平等自由观主要是作为自然法则的一个原则而呈现的。2、在中世纪,当人权传统变成了宗教意识的附属物,自然法原理按神学传统被重新加以解释。3、17世纪,产生了具有近代政治和法律意义的“人权”。自然权利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格劳秀斯和英国政治学家洛克,他们推动了自然法从神学化走向世俗化。自然权利学说在整个18世纪继续发展。4、19世纪,除了潘恩、杰斐逊、罗伯斯庇尔等人仍坚持并发展了天赋人权说外,还出现了各种人权学说。5、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人权学说的三个斗争焦点。

二、人权的概念与性质

人权的定义及其特性。人权与公民权的关系。

三、两种人权观

1、个人主义人权观。

2、集体主义人权观。

四、人权实现的条件

第二节     人权的基本内容

一、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

1、生存权及生命权。

2、平等权。

3、自由权。

4、政治参与权。

二、社会和经济权利

1、劳动权与休息权。

2、社会保障权。

3、财产权。

4、受教育权。

三、民族权利

1、民族自决权。

2、发展权。

3、和平权。

[考核要求]

识记;人权的定义及其特性。人权与公民权的关系。生命权。平等权。自由权。政治参与权。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财产权。受教育权。民族自决权。发展权。和平权。

 领会:个人主义人权观。集体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应用:人权实现的条件。

 

三、题型举例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题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__________是第一个使政治学获得独立并同伦理学彻底分家的人。(       )

A.亚里士多德 B.马基雅维利

C.马丁·路德 D.韦伯

 

二、填空题

1、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               政治权力的资源或成本。

 

三、多项选择题

   1、几种主要的国家学说包括(                    )。

    A、国家神权说          B、国家社会共同体说     C、社会契约说

D、国家统治说          E、国家要素说

 

四、简答题

    1、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五、论述题

   1、试述“政治参与并不必然导致政治发展,有时会导致政治不稳定”这一命题。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