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13740环境行为与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行为与心理学

课程代码:13740

2024年1月启用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必考课,它是一门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涉及了地理学、社会学、环境心理学、建筑学、设计学、应用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主要研究使用者在建成环境中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方式,探究造成使用者接受或者不接受建成环境的心理和行为机制。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环境行为学的发展历史,理解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知识,获得应用环境行为学相关知识对室内外环境开展调研的能力,具备对通过调研获得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能力,为学生在方案设计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习环境行为学的原理,掌握使用后评价的流程:对建成环境进行评价、策划、设计决策、设计实施、使用后评价。了解并掌握调研的方法:包括现场考察、发放问卷、访谈、讨论等,通过调研,完成对建成环境的评价。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在学习 《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环境空间装饰设计》等课程之前要求学习并掌握的课程。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环境行为学的定义,以及环境行为学在国内外的产生和发展。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环境行为学的定义,了解环境行为学在国内外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环境行为学的定义(次重点):

识记:环境行为学的研究领域、环境行为学的主要分析尺度、环境行为学的循环往复特征、环境行为学的总体框架。

理解:环境行为学的目标。

环境行为学研究的特征。

     社会行为现象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

应用:环境行为研究对室内外环境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二)国际环境行为学研究的产生与发展(重点):

        识记: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研究、环境设计领域早期的代表著作。

        理解: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科学对环境行为研究的影响。

        应用:国际环境行为研究成果对我国当代环境行为研究的启示。

(三)我国环境行为研究的产生与发展(重点)。

        识记:我国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的主要教材和参考书。

        理解:环境-行为学会(EBRA)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

        应用:我国环境行为研究成果在当代室内外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  
  •  

                                第二章   环境行为学的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详细介绍环境行为学研究的理论,要求了解环境行为研究的代表性理论观点,了解环境行为研究对的主要理论和框架,了解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背景,以及几种综合性环境行为理论的比较,了解综合性环境行为理论的拓展和环境行为学的专题理论,掌握环境行为学的研究内容,能理解环境行为学与建筑学的关系,理解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使用者参与的价值和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环境行为研究的代表性理论观点(一般):

识记:强决定论、弱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弱相互渗透论、强相互渗透论。

理解:有机体发展系统理论。

  应用:说明在有机体发展系统理论下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环境行为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框架(一般):

  识记:人的理论、社会群体理论、经验主义理论、中介理论、文化理论、现象学理论、结构主义理论、相互作用与相互渗透理论。

  理解:环境决定论。

  应用:举例说明环境影响人行为的案例。

(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背景(一般)

      识记:特性、相互作用、有机体和相互渗透的观点。

      理解:人和人的心理性质            

(四)几种综合性环境行为理论的比较(重点)

      识记:自由意志论、决定论、可能论、或然论、相互作用论、相互渗透论

      理解: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

      应用:简评环境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

 (五)环境行为学的专题理论(次重点)

     识记:地点依附和社会认同、比较文化论

     理解:文化差异对人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

应用:简述跨文化的心理和行为研究对建筑及环境设计的意义。

(六)环境行为学的研究内容(次重点)

     识记:生态学维度的研究;社会学维度的研究;文化学维度的研究;特殊人群的环境行为研究;环境态度、价值、伦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研究;数字时代的空间研究。

     理解:特殊人群的环境行为研究对环境行为学研究的意义。

应用:简述在环境行为研究中需要被关注的特殊人群以及其行为和心理特征。

 

第三章   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详细介绍环境知觉和空间知觉。要求了解环境知觉的机制与特点,重点掌握环境知觉理论以及空间认知与认知地图,了解空间认知的理论和环境认知的几个专题研究。能够说明不同类型的认知地图。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环境知觉的机制与特点 (一般)

识记:目的性、恒常性、少就是多、图形与背景、简化、错觉、预期、对环境的情感、运动方式。

理解:环境设计中的图形-背景关系。

应用:结合实例说明环境知觉的简化特征在建筑环境中的体现。

(二)环境知觉理论(重点)

      识记:透镜论、生态知觉论、 格式塔心理学。      

      理解:格式塔心理学的法则。

应用:结合实例说明格式塔心理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三)空间认知与认知地图(重点)

识记:认知地图、认知地图的组成、认知地图的类型。

      理解:认知地图的五个基本要素是居民形成城市意象的关键。

      应用:结合实例说明认知地图的五个基本要素,在人们形成城市意象过程中的作用。

(四)空间认知理论(次重点)

      识记:皮亚杰的研究、地标理论、库克利斯的锚点理论、旅行计划理论。

      理解:皮亚杰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成的四个阶段。

      应用: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合实例说明儿童对周围生活环境认知的过程。

(五)环境认知的几个专题研究(次重点):

识记:认知距离概念、认知距离的影响因素、路线分段假说、中心点与空间错位、绿色体验、景观的物质特征、城市环境的空间形态、城市环境的复杂性、宜人环境的美学特征、识别性与城市意象。

      理解:维持复杂性和秩序之间的平衡是人们喜欢一个环境的关键。

      应用:结合环境设计实例说明维持复杂性和秩序之间的平衡。           

                                   

  • 步行行为与环境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详细介绍步行行为与环境特征。要求了解路径选择和路径探索,重点掌握步行行为与环境设计,理解环境的易识别性,能够说明步行环境的必要条件和标识系统的设计。

 

(一)路径选择 (次重点)

识记:最短路径的选择、终点指向性、空间与设施的引导作用、左转与右转、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路径选择的模型。

理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选型最短路径的倾向。

应用:结合实例说明在人们室内外环境中行走会选择最短路径。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二)路径探索 (重点)

识记:路径探索主体的属性条件;信息、经验、熟悉度和常识;空间环境;环境认知;探索行为;探索主体的动机和计划;计划与执行;路径探索的评价指标。

理解:步行者会利用所获得的信息、经验、对环境的熟悉度和常识来完成路径探索。

应用:结合建筑环境实例说明步行者对环境整体的面状把握,有助于让其在宏观上确定方向和位置。

 

(三)步行行为与环境设计 (一般)

识记:易识别性对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城市的易识别性的比较、步行环境的必要条件、标识系统的设计。

理解:城市易识别性的复杂性。

理解:标识系统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步行者理解和认识所处的环境。

应用:结合实例说明环境中标识系统对于步行者获取信息和到达目的地的重要性。

 

第五章   私密性、个人空间和领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公共空间环境中人的行为层次分为私密性、个人空间和领域。要求重点了解私密性、个人空间和领域的特点,能够说明私密性对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个人空间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领域性对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私密性 (重点)

识记:私密性的功能、私密性的形态、个体因素影响私密性的调整、实质环境影响私密性的调整。

理解:男性与女性在私密性方面的差异。

应用:结合环境设计实例说明男性与女性在私密性方面的差异。

(二)个人空间 (重点)

识记:个人空间的定义、中国人的人际距离、豪尔(Hall)的近体学、个人空间的影响因素、个人空间与座位布置。

理解:社会向心座位和社会离心座位。

应用:结合环境设计实例说明布置社会向心座位和社会离心座位的功用。

 

(三)领域性 (一般)

识记:领域性的内涵、领域的类型。

理解:领域性对于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

应用:说明领域性在建筑环境实例中的体现。

 

第六章  使用后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详细介绍建筑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的背景,详细介绍使用后评价的多元理论、范式和体系,详细介绍使用后评价的研究设计、方法与操作程序,在得出结论的同时列举了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案例。

要求了解使用后评价产生的背景,重点了解和掌握使用后评价与环境行为研究的关系、建筑设计过程与使用后评价,设施管理与使用后评价。了解使用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了解使用后评价的发展概貌及其最新进展。重点了解和掌握使用后评价的多元理论、范式和体系。了解使用后评价的研究设计、方法与操作程序,重点了解和掌握使用后评价的操作程序,能够理解并说明本章中的使用后评价案例中的方法和流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使用后评价产生的背景 (一般)

识记:使用后评价的内涵、使用后评价在在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中的作用与应用前景、使用后评价的价值与现实障碍、使用后评价与环境行为研究的关系、建筑设计过程与使用后评价、设施管理与使用后评价。

理解:使用后评价对环境行为研究的影响。

应用:简述使用后评价对环境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二)使用后评价的多元理论、范式和体系 (一般)

识记:使用后评价的基本原理、使用后评价的主要理论模型和范式。

理解:使用后评价的主观和客观评价机制。

应用:通过对使用者的访谈,完成一份建筑环境(室内或者室外环境)实例的满意度问卷。

 

(三)使用后评价的研究设计、方法与操作程序 (重点)

识记:使用后评价的技术逻辑、研究设计、使用后评价方法的技术特征、使用后评价的操作流程。

理解:在建设项目中进行使用后评价的流程。

应用:对一个建筑环境设计案例进行使用后评价。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能力考核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的有关名词、概念及规律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理解: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规律的内涵,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应用(包含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能在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运用相关设计原理对建筑环境实例给予分析和评价,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能综合运用建筑学、设计学、社会学、生态学、建筑结构力学、美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对建筑环境作出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指定教材为考生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指定教材:《环境行为学》 陆伟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1年12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自学时必须要认真阅读教材,开始阅读每一章之前,应先认真学习大纲中有关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以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使用教材时,应注意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应在泛读即通读的基础和掌握较全面的知识背景条件下,对考核知识点进行重点地逐段细读,逐句推敲,以求做到对基本概念深刻理解,对历史脉络彻底弄清,对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抓考核知识点,以免生吞活剥,不能真正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术语、理论和方法、学者和著作的大致情况加以整理,归纳出要点,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全部课程内容,同时锻炼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4、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应重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如运用环境行为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评价建成环境等等。要通过完成练习思考题、撰写小论文,锻炼自己分析论证及书面表达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理解与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4.助学学时建议。本课程共4学分,助学建议不少于72学时,课程学时分配见下表,考生也可参考该表安排自学时间。

章次

课程内容

助学学时

1

导论

12

2

环境行为学的理论

12

3

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12

4

步行行为与环境

12

5

私密性、个人空间和领域

12

6

使用后评价

12

总计

72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的内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和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识记”为30%,“理解”为40%,“应用”为3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每份试卷中所占比例依次为2:3:3:2左右。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题型一般分为:填空题、选择题(包括单项与多项)、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填空题

环境心理学关注环境对个人的内在心理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单项选择题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认为,与其说是先天的要素(Nature),不如说是地理、社会、(    )环境的场景中的后天要素(Nurture Nature)决定我们的价值和行为。

A 历史  B.文化  C.生活  D.建筑

(三)多项选择题

林奇(Lynch)认为(  )等要素影响着城市意象的形成。

A、街区  B、路径  C、边界  D、边缘

E、区域  F、广场  G、节点  H、地标

(四)名词解释题

    1.相互作用论

2.格式塔心理学

    3.领域性

(五)简答题

简述皮亚杰(Piaget)关于儿童空间认知的理论。

(六)论述题

使用后评价对环境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