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00745中国画论自学考试大纲

[00745]

中国画论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

指定教材:《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李长之著,北京出版社2017年第1版。

一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中国画论》课程是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术专业的必考课程,是以中国画的审美思想和艺术理论为基础,集理论讲授与应用实践于一体,面向全省中小学美术教师、在校学生、从事美术工作的人员以及所有美术爱好者开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教材内容共分为四个章节,从主观、对象和用具三方面对中国画论作体系的、哲学的整理,并论及画论中一般艺术问题,包括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道德、天才论、创作原理、创作与批评等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学习,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画论》;把握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精髓,增强艺术素养,为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理论思辨能力,通过体系的、哲学的研究,对传统画论思想进行批判性地继承与发扬。

设置本课程的要求是:要求应考者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家总结的美学思想以及中国古代画家从长期创作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深入认识中国画创作与中国画论之间的关系,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达到融会贯通。

二 考核内容及目标

第一章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导言和“中国绘画上之主观问题”的学习,首先要了解中国画论研究的两种途径,然后要着重掌握从主观上看中国画理论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古代画论文献中的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

(一)两种研究:体系的——哲学的;历史的——实用的。
(二)艺术三方面的问题:主观;对象;用具。
(三)研究态度:中立的;表达清晰的;以今观古。
(四)艺术品的核心问题——主观;所谓主观是指艺术品中所要表现的艺术家的人格。
(五)古人看重的绘画中艺术家的人格——壮美,表现在三点:男性的、老年的、士大夫的。
(六)壮美与优美的区别
(七)壮美之要求男性体现在:中国画很少悲观色彩;中国画反对琐屑;中国画反对闺阁气;中国画的美感术语以壮美感居多;中国画的根本精神是诗。
(八)壮美之要求老年体现在:中国画反对稚弱;中国画要求苍劲、老到。
(九)为何要求老年的?一,古人不赞成年轻人有所创作;二,国画用具需要长时间练习。
(十)主观、对象与用具相互间的关系
(十一)壮美之要求为士大夫的,是形成中国画特殊面目的主要原因。
(十二)士大夫的界定
(十三)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反对匠气、市井气、俗气、作家,具体分析为:一,倡导文化教养,认为仅仅画得工致并不足取;二,主张高雅趣味,要求作画、赏画之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三,轻视职业的绘画,看重为艺术的创作。
(十四)中国画在对主观的要求上,所谓士大夫成分的第一点是要有士大夫的意识。
(十五)士大夫成分的第二点:中国画关系着并贯通着士大夫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整个士大夫生活的反映,一种文化集体之产物。
(十六)古代政治中君臣关系对绘画美感的影响:主宾的布局与关系。
(十七)绘画与文章的关系:审美上;方法上。
(十八)诗与画的关系
(十九)士大夫成分的第三点:由读书、行路等获得精神上的教养。
(二十)董其昌:“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要求艺术家多“行路”,和中国画大多以山水为对象有关。同时,对大自然的向往与欣赏,也符合由儒、佛、道融合而成的新的伦理标准。
(二十一)中国画所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二十二)中国画与儒家精神的接近处:一,把画看成进德修业,要求温柔敦厚;二,画以适意,不俯首屈就于名利;三,画和做人一样,以“成性存诚”为目的。
(二十三)士大夫成分的第四点:要求理想的人格——逸的人格。
(二十四)“逸”是中国画对于主观要求上的最高峰,是画的顶点。
(二十五)倪瓒:“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
(二十六)雅与俗
(二十七)雅与气韵
(二十八)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
(二十九)“闲适”(安贫乐道)、“雅”与“逸”
(三十)士大夫成分的第五点:反写实的精神。
(四十)反写实精神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中的具体例子
(四十一)中国画论中反写实倾向的溯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四十二)写实精神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中的具体例子
(四十三)辨析中国画论中的写实精神:一,和对象有关;二,画真山水是一种修养方面的要求,而非对景写生;三,赞成写实的人较少;四,同其他民族相比,写实精神较少。
(四十四)反写实精神与士大夫生活之间的关系
(四十五)士大夫成分的第六点:“理”。
(四十六)“理”字的含义:第一种指事物间彼此的关系,具体例子;第二种指对于技术方面的了解;第三种指的是真。第三种“理”的性质是先验的,代表了中国画中的形上学。它与其余二义的关系并不冲突,三义也不妨说是一义。
(四十七)画中之“理”,只有由士大夫的修养可以得到。例子:张怀《论画》。
(四十八)山水是中国画之“理”的寄托。
(四十九)士大夫的意识,士大夫的生活,士大夫的教养,士大夫的人格,反写实的精神,以及作为形上学的根据的理,造成了中国画对主观的要求上第三个重要的特点——壮美。
(五十)由于士大夫的成分,传统艺术思想将绘画看作是余事,并且主张绘画应当趋简。具体分析。
(五十一)中国画在对主观的要求上,是三点:男性的、老年的、士大夫的。归根都是壮美的。——这乃是中国画的真精神和独特之处。

三、考核目标要求

识记:
要求对于教材引用的画论文献,均要熟悉其意旨。
(一)体系的——哲学的研究和历史的——实用的研究。
(二)艺术品的核心问题——主观;所谓主观是指艺术品中所要表现的艺术家的人格。
(三)古人看重的绘画中艺术家的人格——壮美,表现在三点:男性的、老年的、士大夫的。
(四)中国画很少悲观色彩;中国画反对琐屑;中国画反对闺阁气;中国画的美感术语以壮美感居多;中国画的根本精神是诗。
(五)中国画反对稚弱;中国画要求苍劲、老到。
(六)壮美之要求为士大夫的,是形成中国画特殊面目的主要原因。
(七)士大夫的界定
(八)“逸”是中国画对于主观要求上的最高峰,是画的顶点。
(九)倪瓒:“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
(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
(十一)反写实精神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中的具体例子
(十二)中国画论中反写实倾向的溯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十三)写实精神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中的具体例子
(十三)“理”字的含义:第一种指事物间彼此的关系,具体例子;第二种指对于技术方面的了解;第三种指的是真。第三种“理”的性质是先验的,代表了中国画中的形上学。它与其余二义的关系并不冲突,三义也不妨说是一义。
(十四)画中之“理”,只有由士大夫的修养可以得到。例子:张怀《论画》。
(十五)山水是中国画之“理”的寄托。
(十六)士大夫的意识,士大夫的生活,士大夫的教养,士大夫的人格,反写实的精神,以及作为形上学的根据的理,造成了中国画对主观的要求上第三个重要的特点——壮美。
(十七)由于士大夫的成分,传统艺术思想将绘画看作是余事,并且主张绘画应当趋简。
(十八)中国画在对主观的要求上,是三点:男性的、老年的、士大夫的。归根都是壮美的。——这乃是中国画的真精神和独特之处。
(十九)中国画关系着并贯通着士大夫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整个士大夫生活的反映,一种文化集体之产物。
领会:
(一)艺术三方面的问题:主观;对象;用具。三者相互间的关系。
(二)壮美与优美的区别
(三)为何要求老年的?一,古人不赞成年轻人有所创作;二,国画用具需要长时间练习。
(四)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反对匠气、市井气、俗气、作家,具体分析为:一,倡导文化教养,认为仅仅画得工致并不足取;二,主张高雅趣味,要求作画、赏画之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三,轻视职业的绘画,看重为艺术的创作。
(五)古代政治中君臣关系对绘画美感的影响:主宾的布局与关系。
(六)董其昌:“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要求艺术家多“行路”,和中国画大多以山水为对象有关。
(七)中国艺术对大自然的向往与欣赏,也符合由儒、佛、道融合而成的新的伦理标准。
(八)辨析中国画论中的写实精神:一,和对象有关;二,画真山水是一种修养方面的要求,而非对景写生;三,赞成写实的人较少;四,同其他民族相比,写实精神较少。
(九)反写实精神与士大夫生活之间的关系
应用:
(一)绘画与文章的关系:审美上;方法上。
(二)诗与画的关系
(三)中国画所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四)中国画与儒家精神的接近处:一,把画看成进德修业,要求温柔敦厚;二,画以适意,不俯首屈就于名利;三,画和做人一样,以“成性存诚”为目的。
(五)雅与俗
(六)雅与气韵
(七)雅与逸

第二章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中国绘画上之对象问题”的学习,把握中国画在选择对象上的特点,其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些特点在古代画论文献中的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

(一)和其他民族艺术相比,中国画的对象有两个特点:一,中国画所画的东西,只是一种代表的意义,这是就性质论;二,至于就数量论,中国画的对象乃是就自然间的事物中限制在某一种范围的。
(二)人物画在国画中居于次要地位的原因。结合余绍宋《画法要录二编》例言进行辨析。一,唐代以前的人物画家没有撰述流传;二,由于绘画和士大夫的关系愈趋密切,山水画慢慢独尊起来;三,人物画和士大夫的精神相反;四,士大夫作画的用具就是书法的用具,画山水、兰竹等方便,用以表现“雅”“逸”已经够了,但用在人物画等则不够。除此之外,在根本上,人物等对象和士大夫的精神没有契合之点。
(三)中国画家对大自然的观察。画论文献相关段落,包括王维《山水论》、恽寿平《瓯香馆画编》、郭熙《林泉高致》。
(四)中国画中花卉之意义:经过组织的人生经验。画论文献相关段落,包括汪之元《天下有山堂画艺》、王概《芥子园画传》、王寅《冶梅梅谱》、恽寿平《南田题画诗跋》。
(五)严格地说,中国画没有写生,其表现方式乃是间接的。
(六)对象问题之归宿:壮美。因为山水、竹石、梅兰趋于单简,也就是适合于表现壮美。
(七)花卉在国画中不能居于一个很重要地位的原因。
(八)花卉选择如菊、兰、梅等,满足了中国画在主观上的趣味,如老年的、“雅”的。

三、考核目标要求

识记:
要求对于教材引用的画论文献,均要熟悉其意旨。
(一)中国画的对象有两个特点:一,中国画所画的东西,只是一种代表的意义,这是就性质论;二,至于就数量论,中国画的对象乃是就自然间的事物中限制在某一种范围的。
(二)中国画家对大自然的观察。画论文献相关段落,包括王维《山水论》、恽寿平《瓯香馆画编》、郭熙《林泉高致》。
(三)中国画中花卉之意义:经过组织的人生经验。画论文献相关段落,包括汪之元《天下有山堂画艺》、王概《芥子园画传》、王寅《冶梅梅谱》、恽寿平《南田题画诗跋》。
领会:
(一)严格地说,中国画没有写生,其表现方式乃是间接的。
(六)对象问题之归宿——壮美。因为山水、竹石、梅兰趋于单简,也就是适合于表现壮美。
(七)花卉在国画中不能居于一个很重要地位的原因。
(八)花卉选择如菊、兰、梅等,满足了中国画在主观上的趣味,如老年的、“雅”的。
应用:
(一)人物画在国画中居于次要地位的原因。结合余绍宋《画法要录二编》例言进行辨析。一,唐代以前的人物画家没有撰述流传;二,由于绘画和士大夫的关系愈趋密切,山水画慢慢独尊起来;三,人物画和士大夫的精神相反;四,士大夫作画的用具就是书法的用具,画山水、兰竹等方便,用以表现“雅”“逸”已经够了,但用在人物画等则不够。除此之外,在根本上,人物等对象和士大夫的精神没有契合之点。

第三章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中国绘画上之用具问题”的学习,全面了解画论中与笔墨相关的言论和思想,明白不同观点之间的异同,以及就整个中国画论体系来看,笔墨之所以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二、考核知识点

(一)中国绘画的用具就是笔墨。
(二)用具与主观对象之关系
(三)书画同源。两个意义:一,历史的意义,认为在最早的史实来看,书与画根本是一件东西。画论文献相关段落,邹一桂《小山画谱》。二,方法的意义,认为绘画与书法有许多相通的。第二义可分三种:其一是从观察一般画家和书法家的关系而作的泛论,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相关段落;其二是从研究书法的道理而应用于绘画的推论,如郭熙《林泉高致》、赵希鹄《洞天清录》、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等相关段落;其三是专论特殊画的领域和特殊的书法,如柯九思、刘道醇等相关画论。
(四)笔墨问题之重要性。第一个证据,技巧重于内容,即用具的重要性在对象之上。如沈灏、华琳等相关画论。第二个证据,画论中有许多问题如繁简、三病、士气、气韵生动、南北派等都以笔墨为中心。如周亮工、盛大士、王原祁、唐岱、钱杜、龚贤等相关画论。
(五)笔的问题。一,一般的用笔问题,例如“意在笔先”。二,中锋的问题。有的主张用中锋如唐岱,有的主张用侧锋如华翼轮,还有的主张调和如王学浩、汤贻芬、华琳。三,皴法的问题。
(六)墨的问题。大部分以墨与设色的关系问题为主,可分为三种:一,色与墨的调和;二,认为墨比色要紧,如谢兰生等。画论文献中有关墨竹、墨梅、墨卉乃至肖像画重墨骨的段落。三,把色与墨合二为一,如张庚。
(七)就中国画论的整个体系来看,没有把色重于墨观之者,因为要反写实,要雅,要简,要表现男性,要表现老年,要表现壮美,这种趋势是当然的。
(八)画论中专讲墨的问题的段落,包括技巧方面如黄公望,以及理论上讲用墨之壮美的要求,如张彦远。
(九)水的问题
(十)笔墨彼此间的问题:主宾关系;相辅相存的关系;先后关系;相得益彰的关系。
(十一)笔墨视为一物的问题:从战胜材料,到气韵生动,到人格表现,到临摹,到趋简。
(十二)传统画论主张画家应避免受制于工具,如“不可反为笔使”“不可反为墨用”“不可信笔”等。
(十三)“夫笔尽而意无穷,虚之谓也。”所谓虚,就是指运用得巧的代名,意味着战胜材料的成功。
(十四)“气韵由笔墨而生”
(十五)气韵生动与笔墨的关系
(十六)笔墨问题之归结:壮美。

三、考核目标要求

识记:
要求对于教材引用的画论文献,均要熟悉其意旨。
(一)中国绘画的用具就是笔墨。
(二)笔墨问题之重要性。第一个证据,技巧重于内容,即用具的重要性在对象之上。如沈灏、华琳等相关画论。第二个证据,画论中有许多问题如繁简、三病、士气、气韵生动、南北派等都以笔墨为中心。如周亮工、盛大士、王原祁、唐岱、钱杜、龚贤等相关画论。
(三)书画同源。两个意义:一,历史的意义,认为在最早的史实来看,书与画根本是一件东西。画论文献相关段落,邹一桂《小山画谱》。二,方法的意义,认为绘画与书法有许多相通的。第二义可分三种:其一是从观察一般画家和书法家的关系而作的泛论,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相关段落;其二是从研究书法的道理而应用于绘画的推论,如郭熙《林泉高致》、赵希鹄《洞天清录》、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等相关段落;其三是专论特殊画的领域和特殊的书法,如柯九思、刘道醇等相关画论。
(四)画论中专讲墨的问题的段落,包括技巧方面如黄公望,以及理论上讲用墨之壮美的要求,如张彦远。
(五)传统画论主张画家应避免受制于工具,如“不可反为笔使”“不可反为墨用”“不可信笔”等。
(六)“夫笔尽而意无穷,虚之谓也。”所谓虚,就是指运用得巧的代名,意味着战胜材料的成功。
领会:
(一)用具与主观、对象之关系
(二)笔的问题。一,一般的用笔问题,例如“意在笔先”。二,中锋的问题。有的主张用中锋如唐岱,有的主张用侧锋如华翼轮,还有的主张调和如王学浩、汤贻芬、华琳。三,皴法的问题。
(三)墨的问题。大部分以墨与设色的关系问题为主,可分为三种:一,色与墨的调和;二,认为墨比色要紧,如谢兰生等。画论文献中有关墨竹、墨梅、墨卉乃至肖像画重墨骨的段落。三,把色与墨合二为一,如张庚。
(四)就中国画论的整个体系来看,没有把色重于墨观之者,因为要反写实,要雅,要简,要表现男性,要表现老年,要表现壮美,这种趋势是当然的。
(五)“气韵由笔墨而生”
(六)笔墨视为一物的问题:从战胜材料,到气韵生动,到人格表现,到临摹,到趋简。
应用:
(一)笔墨彼此间的问题:主宾关系;相辅相存的关系;先后关系;相得益彰的关系。
(二)气韵生动与笔墨的关系
(三)水的问题

第四章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中国画论中之一般的艺术问题”和结论的学习,首先了解古代画论中触及艺术上的一般问题都有哪些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何,然后能够对中国画之价值进行总结,并思考中国画未来的道路。

二、考核知识点

(一)艺术与大自然
(二)艺术与实生活的距离
(三)艺术与道德:从艺术的目的、效应、对美的追求以及艺术家所要达到成功的过程与手段来看,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是绝对的。
(四)天才问题。三方面:人的问题;天才现象的问题;天才的修养问题。一,人的问题。如“气韵必在生知”“本之天而全之人也”。二,天才现象的问题,所谓“神来之笔”,即创作活动的飞跃。如李日华等人的画论。三,天才的修养。人的方面:须勤勉,如《大涤子画语录》;须认真,如吴历《墨井画跋》;须避免选入一些毛病,如韩拙《山水纯全集》所论。现象的方面:要有人格的修养,必须“静”,如《浦山论画》相关段落;要顺其自然,如笪重光所论;时地也很要紧,如唐志契。
(五)个性论:创造与模仿。以创造为原则,如“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主张个性论,如石涛。
(六)中国画多模仿的原因
(七)创作原理。一,意在笔先。二,吃力与从容。吃力指费上全力,如王士祯相关画论。从容是应付裕如的意思,如王翚、钱杜相关画论。三,战胜材料。四,有法与无法。道家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又如蒋和:“当从规矩入,再从规矩出。”不是没有法度,乃是超越法度,法度与自己合而为一了。
(八)完整的艺术品之要求。第一要求纯,就是要求在作品中任何方面统一。如迮朗《绘事琐言》相关段落。第二要求淡。第三要求活。如李日华等人论画。第五要求隐约,如董其昌《画旨》:“画欲暗不欲明”。第六要求美。这种美,由三个阶段而来。
(九)中国绘画艺术以南宗为标准。
(十)艺术上之失败
(十一)艺术上之浅薄
(十二)创作与批评
(十三)艺术之时代划分
(十四)中国画的价值
(十五)中国画的独特面目
(十六)中国画能不能继续的问题

三、考核目标要求

识记:
要求对于教材引用的画论文献,均要熟悉其意旨。
(一)“合造化之工,假吴生之笔”是一种天才说。
(二)现实生活关心于利害,艺术的世界却超乎利害之外,因此二者之间有巨大的距离。盛大士《溪山卧游录》相关段落。
(三)深刻是在不说出时人们不知道,说出后而人们从心里都承认的。浅薄却是在不说出时人们即都知道,说出了后则人们觉得多余。
(四)天才问题。三方面:人的问题;天才现象的问题;天才的修养问题。一,人的问题。如“气韵必在生知”“本之天而全之人也”。二,天才现象的问题,所谓“神来之笔”,即创作活动的飞跃。如李日华等人的画论。三,天才的修养。人的方面:须勤勉,如《大涤子画语录》;须认真,如吴历《墨井画跋》;须避免选入一些毛病,如韩拙《山水纯全集》所论。现象的方面:要有人格的修养,必须“静”,如《浦山论画》相关段落;要顺其自然,如笪重光所论;时地也很要紧,如唐志契。
(五)个性论:创造与模仿。以创造为原则,如“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主张个性论,如石涛。
(六)创作原理。一,意在笔先。二,吃力与从容。吃力指费上全力,如王士祯相关画论。从容是应付裕如的意思,如王翚、钱杜相关画论。三,战胜材料。四,有法与无法。道家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又如蒋和:“当从规矩入,再从规矩出。”不是没有法度,乃是超越法度,法度与自己合而为一了。
(七)完整的艺术品之要求。第一要求纯,就是要求在作品中任何方面统一。如迮朗《绘事琐言》相关段落。第二要求淡。第三要求活。如李日华等人论画。第五要求隐约,如董其昌《画旨》:“画欲暗不欲明”。第六要求美。这种美,由三个阶段而来。
(八)中国绘画艺术以南宗为标准。
领会:
(一)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从艺术的目的、效应、对美的追求以及艺术家所要达到成功的过程与手段来看,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是绝对的。
(二)中国画多模仿的原因
(三)创作与批评
(四)艺术之时代划分
(五)中国画的价值
(六)中国画的独特面目
应用:
(一)艺术上之失败
(二)艺术上之浅薄
(三)中国画能不能继续的问题

三 题型举例(考试大纲中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不受此限)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题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 ( D )是中国画对于主观要求上的最高峰,是画的顶点。
A、“淡” B、“雅” C、“能” D、“逸”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多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所有题号写在题后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计分)
1. 一切艺术总是包括( A C E )三方面的问题
A、主观 B、天才 C、对象 D、修养 E、用具

三、填空题
1. “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出自 石涛 。

四、判断题
1. 艺术就是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错)

五、简答题
1. 简析中国画论中“书画同源”的具体含义。

六、材料题
1. “古之画,或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问题:此段画论出自谁?用白话文解释这段话,并说明其核心观点。

五、论述题
1. 中国画论中关于天才问题的论述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