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2024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考试
环境保护
(课程代码 0558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 2B 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捕食性食物链中,消费者不属于
A. 第一营养级
B. 第二营养级
C. 第三营养级
D. 第四营养级
2.从食物链青草→蝉→螳螂→黄雀中可以看出,黄雀体内的有机物的能量最初来源是
A. 螳螂
B. 蝉
C. 青草
D. 阳光
3.蜜蜂通过跳 “8” 字舞告知同伴蜜源的位置,属于
A. 营养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物理信息
4.在土壤学中,盐土一般指表层土壤中易溶盐的含量达到
A. 0.1% – 0.6% 以上
B. 0.6% – 2% 以上
C. 2.1% – 2.5% 以上
D. 2.5% 以上
5.下列选项中,属于大气恒定组分的是
A. 水蒸气
B. 二氧化碳
C. 氮气
D. 硫化氢
6.大气颗粒污染物中,在重力作用下,能在较短时间内沉降到地面称为降尘,其大小为
A. <1μm
B. 1 – 5μm
C. 5 – 10μm
D. >10μm
7.下列水质指标中,用来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是
A. BOD
B. 细菌总数
C. pH
D. 悬浮固体
8.下列不属于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和利用原则的是
A. 最小化
B. 资源化
C. 最大化
D. 无害化
9.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在哪部法律中确定下来的?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B.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
C. 《水污染防治法》
D. 《环境影响评价法》
10.采用各种监测网在设置的测点上不间断地收集数据,用以评价并确定某一地区的污染状况,这属于
A. 研究性监测
B. 监视性监测
C. 流动监测
D. 仲裁监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1. 近些年防治污染和破坏所采取的手段发生了哪些改变?
A. 由单项治理发展到综合防治
B. 由单纯处理发展到防治结合
C. 由局部控制发展到系统控制
D. 加强专项治理
E.由系统控制发展到局部控制
12. 形成酸雨或酸沉降的主要前提物有
A. 硫氧化物
B. 氮氧化物
C. 氟化物
D. 氯化物
E. 氰化物
13. 根据逆温层发生的原因可将逆温分为
A. 辐射性逆温
B. 湍流性逆温
C. 沉降性逆温
D. 锋面逆温
E. 地形逆温
14. 干法排烟脱硫的方法有
A. 活性炭法
B. 活性氧化锰吸收法
C. 接触氧化法
D. 还原法
E. 石灰 – 石膏法
15. 水中所含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分为
A. 化学物质
B. 颗粒物质
C. 悬浮物质
D. 溶解物质
E. 胶体物质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涂 “A”,错误的涂 “B”。
16. 食物链 “植物→鸟→猛禽” 中,当猛禽全部消失了,则鸟的数量会先上升后下降。
17. 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一些人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环境,或政府对环境污染缺乏立法和疏于管理所致。
18.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应控制采伐量不大于育林及生长量,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9. 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的农药造成农作物农药残留,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属于生活性污染物。
20. 根据大气圈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大气组成及其运动状态,由近及远划分为暖层、中间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21. 大气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因此向大气中排放废气不会造成污染。
22. 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匀。
23. 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品使用过程中残留下来的有毒物质。
24. 开沟排水、水旱轮作等措施可有效缓解水稻田潜育化程度。
25. 放射性污染按辐射损伤产生的效应,可能影响遗传给后代带来隐患。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四、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26.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与______三个水平上的保护。
27. 除尘装置的性能通常以其处理量、效率、______三个主要技术指标来表示。
28. 压力损失______的除尘装置,在工作时能量消耗大,运转费用高。
29. 生态系统是______与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综合体。
30. 按照水质指标的分类,细菌总数属于______水质指标。
31. 按照自然资源的分类,水资源、生物资源属于______资源。
32. 在土壤学中,一般把交换性钠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______% 以上的土壤叫做碱土。
33. 大气对污染物具有扩散和稀释能力,对此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风和______。
34. 沙漠化和______是荒溴化最具代表性的表征之一。
35. 在声学中把声源、______和接收器称为声的三要素。
五、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36. 自然资源
37. 生物多样性
38. 湿法脱硫
39. 水环境容量
40. 土壤潜育化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41. 简述次生盐渍化形成的原因。
42. 简述森林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43. 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
44. 简述污染土壤的修复措施。
45. 简述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46. 论述水污染类型及防治原则。
47. 论述大气污染的污染源及综合防治的措施。
2024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05580 环境保护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A.解析: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消费者属于第二及以上营养级。
2.D.解析:能量最初来源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3.C. 解析:蜜蜂的舞蹈是通过动作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4.B.解析:盐土表层易溶盐含量通常为 0.6%~2% 以上。
5.C. 解析:大气恒定组分主要为氮气、氧气和稀有气体。
五、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36.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能被人类开发利用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包括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森林)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化石燃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37.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遗传基因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涵盖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它是维持生态平衡、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核心要素。
38.一种工业烟气脱硫技术,利用碱性浆液(如石灰石)洗涤含二氧化硫的废气,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石膏(CaSO₄ )。广泛应用于燃煤电厂,脱硫效率高但可能产生废水。
39.在维持水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水体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可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受流量、温度等因素影响 ,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重要依据。
40.因长期积水缺氧,土壤中铁锰氧化物被还原,形成青灰色潜育层的过程。常见于水稻田或沼泽地,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影响作物根系生长。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41.次生盐渍化主要由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引起:
(1)过度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随毛细作用升至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
(2)排水系统不完善,盐分无法排出;
(3)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强烈,加剧地表盐分浓缩;
(4)滥用化肥导致土壤盐分增加。
42.(1)生态功能:调节气候、固碳释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2)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3)资源供给:木材、药材等经济资源;
(4)环境净化:吸附粉尘、降低污染;
(5)社会文化:休闲旅游、科研教育价值。
43.(1)隐蔽性:污染物不易直接观测;
(2)累积性:污染物长期滞留并富集;
(3)滞后性:危害显现需较长时间;
(4)治理困难:修复周期长、成本高;
(5)食物链传递:通过农作物威胁人类健康。
44.(1)物理修复:客土法、热脱附、电动修复;
(2)化学修复:添加钝化剂固定重金属,化学淋洗;
(3)生物修复:种植超积累植物,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
(4)农艺调控:调整种植结构、控制灌溉与施肥;
(5)工程措施:建立隔离层防止污染扩散。
45.(1)自然因素:火山、地震、气候异常等;
(2)人为因素:
过度开发(滥砍滥伐、过度放牧);
工业污染(废水、废气、废渣);
农业活动(农药、化肥滥用);
生物入侵(外来物种破坏本地生态);
城市化(栖息地破碎化、资源过度消耗)。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46.水污染类型:
1. 有机污染:由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废水等含有机物分解导致水体缺氧(如 COD、BOD 升高)。
2. 重金属污染:工业排放的铅、汞、镉等有毒重金属,易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人体健康。
3. 富营养化:农业化肥、洗涤剂中的氮磷过量排入水体,引发藻类暴发,破坏生态平衡。
4. 病原体污染:医疗废水、生活污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导致介水传染病(如霍乱)。
5. 石油污染:海上油轮泄漏或工业排放,形成油膜阻碍水体复氧,危害水生生物。
6. 热污染:电厂冷却水直接排放导致水温升高,降低溶解氧,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防治原则:
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产生。
2. 源头控制:严格监管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推广绿色农业减少面源污染。
3. 分级治理:对污染水体按用途分类管理(如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
4. 公众参与与法治保障: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加强环境教育,鼓励公众监督。
5. 生态修复技术:利用人工湿地、微生物降解等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47.大气污染源:
1. 自然源:火山喷发(释放 SO₂ 、颗粒物)、森林火灾(CO、烟尘)、沙尘暴等。
2. 人为源:
工业源:燃煤电厂(SO₂ 、NOx)、化工厂(VOCs)、钢铁厂(粉尘)。
交通源:机动车尾气(CO、NOx、PM2.5)、船舶和飞机排放。
生活源:燃煤取暖、餐饮油烟、垃圾焚烧(二噁英、黑碳)。
农业源:化肥使用(NH₃ 挥发)、秸秆焚烧(CO、PM10)。
综合防治措施:
1. 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提高天然气占比,减少煤炭依赖。
2. 工业技术升级:采用脱硫脱硝装置、静电除尘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3. 交通管理:发展新能源汽车,淘汰高排放车辆,优化公共交通体系。
4. 生态调控:建设城市绿化带,扩大森林覆盖率以吸附颗粒物。
5. 区域联防联控:建立跨省市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如京津冀雾霾治理)。
6. 政策与监管: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在线监测网络。
7. 公众行为引导:倡导低碳生活,鼓励绿色出行,公开空气质量数据促进社会监督。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