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2024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研究方法 试卷
(课程代码 0335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 2B 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关于社会研究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 具有非经验性
B. 是一种非社会性活动
C. 是一种自发的认识活动
D. 一般是在特定理论指导下的认识活动
2.关于 “城市相对贫困问题” 的研究,说法正确的是
A. 研究对象是城市的贫困者
B. 调查对象是城市特殊群体
C. 分析单位是城市的全体贫困者
D. 具体研究对象是城市贫困问题的现状、原因和规律等
3.关于研究设计,说法错误的是
A. 一般是在确定研究题目之后进行
B. 是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
C. 不包括确定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方案
D. 包括确定分析单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
4.关于社会研究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具有理论性
B. 一项研究不能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C. 包含了许多内容的知识和技术体系
D. 首要意义是提高社会研究活动效率
5.根据研究性质,社会研究分为
A.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B. 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C. 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D. 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6.关于解释性研究,说法正确的是
A. 目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B. 是对社会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
C. 主要回答社会现象 “是什么” 的问题
D. 相比于描述性研究在内容上更加广泛
7.按照一定方法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通过样本统计量来推论总体情况。这种调查方法是
A. 普遍调查
B. 抽样调查
C. 个案调查
D. 典型调查
8.关于定量研究,说法正确的是
A. 侧重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B. 属于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
C. 侧重于对事物的描述和理解
D. 实地研究是最常见的研究方式
9.针对 10 对双胞胎的成长环境与职业成就进行跟踪研究,这属于
A. 横向研究
B. 同组研究
C. 趋势研究
D. 同期群研究
10.根据 “水果是食物” 和 “苹果是水果” 推导出 “苹果是食物”,这种社会研究逻辑是
A. 经验归纳
B. 假设 – 检验
C. 演绎推理
D. 抽样 – 推论
11.关于变量,说法正确的是
A. 社会理论的基本要素不包括变量
B. 变量侧重从量的方面反映客观社会现象某种特征
C. 在理论准备和理论总结阶段需要更多地运用变量
D. 变量是高度抽象的,不需要考虑在经验中是否可以测量
12.下列能够直观地表示出变量之间非线性关系以及变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
A. 公式法
B. 坐标图示法
C. 散点图法
D. 变量结构图示法
13.按照理论假设中的内容去收集和分析经验资料,以确定理论假设能否被经验资料所支持,这是
A. 理论建构
B. 命题推演
C. 经验检验
D. 理论假设
14.拟对某县农户生活水平进行多段分层抽样调查,先从该县抽取若干个乡(镇)组成乡(镇)样本,则全县乡(镇)的名单是
A. 样本
B. 抽样框
C. 元素
D. 抽样单元
15.下列属于概率抽样的是
A. 分层抽样
B. 判断抽样
C. 配额抽样
D. 雪球抽样
16.下列具有分类、次序、距离三个特征的测量尺度是
A. 定类测量
B. 定距测量
C. 定序测量
D. 定性测量
117.在收入分配公平性的测量中,将 30 个问题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计分,结果一致性程度很高,说明该测量具有
A. 折半信度
B. 再测信度
C. 复本信度
D. 等值性信度
18.下列反映测量在多大程度上涵盖了被测量概念全面内涵的效度是
A. 表面效度
B. 内容效度
C. 预测效度
D. 同时效度
19.“您家里人口数是:①1 人 ②2 人 ③3 人 ④4 人 ⑤5 人 ⑥其他(请注明___)”,这种提问属于
A. 开放式提问
B. 封闭式提问
C. 半开放式提问
D. 结构化提问
20.“您父母的工作和收入情况如何?” 这种提问存在的问题是
A. 一题多问
B. 模糊不清
C. 情境设定
D. 暗示和诱导
21.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顺序以及被访谈者回答的格式、记录方式都相同,这是
A. 结构式访谈
B. 间接访谈法
C. 直接访谈法
D. 无结构式访谈
22.对社会现象或人的行为发生以后所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观察和记录,这是
A. 参与观察
B. 直接观察
C. 间接观察
D. 实验室观察
23.下列影响实验外在效度的是
A. 前测影响
B. 实验指标设计有局限性
C. 被试者受测经验的增加
D. 实验过程中发生特殊事件
24.与其他调查研究方法相比,实验法最突出的优点是
A. 易于重复
B. 具有非介入性
C. 较为经济
D. 明确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25.关于内容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 优点是成本低
B. 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C. 难以进行重复研究
D. 不需要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26.关于现存统计资料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 不需要注意信度问题
B. 所用的资料一般是原始数据
C. 不需要注意效度问题
D. 涉及的分析单位往往不止一个
27.下列属于集中量数的是
A. 异众比率
B. 标准差
C. 简单算术平均数
D. 均方差
28.关于双变量统计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 0 – 1 之间
B. 相关是回归的必要条件
C. 相关分析能够说明变量的因果关系
D. 回归分析无法进行预测
29.关于推论统计,说法正确的是
A. 假设检验属于推论统计方法
B. 样本量越大,推论的精准度越低
C. 置信区间的范围越大,推论的精准度越高
D. 区间估计的目的是给出未知数的准确估计值
30.关于研究报告,说法错误的是
A. 主题是研究报告的灵魂
B. 材料是研究报告的血肉
C. 发表是研究报告的目的
D. 提纲是研究报告的骨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31.选题过程中,确定研究题目主要包括
A. 确定题目的内容
B. 确定研究的角度
C. 确定题目的层次
D. 确定研究的目标
E. 确定具体研究方法
32.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包括
A. 实验技术
B. 观察法
C. 问卷调查法
D. 访谈法
E. 文献收集技术
33.关于概念化,说法正确的有
A. 概念化是社会测量的第一个环节
B. 常用 “维度” 表示概念的层面或具体方面
C. 概念抽象程度越高,概念定义一般越精确
D. 概念化是在理论层次上对概念进行名义定义
E. 从概念化到操作化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4.适合单变量的实验设计有
A. 后测设计
B. 拉丁方设计
C. 前测后测设计
D. 所罗门设计
E. 完全随机多因实验设计
35.在内容分析中,文献资料编码的常见计数单位有
A. 人物
B. 主题
C. 项目
D. 句子或段落
E. 单词或单个符号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28 分。
36.简述量表的概念、作用和应用较广的类型。
37.简述问卷调查的缺点。
38.简述小组访谈法的优点和缺点。
39.简述提高观察效度的措施。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
40.以某高校在读学生升学意愿为研究主题,论述抽样的主要步骤。
41.论述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五、应用题:本题 8 分。根据题
42. 表中的资料,计算某班 “社会研究方法” 课程成绩的平均分。
成绩分组(分)X| 人数(人)f
40 – 50|8
50 – 60|10
60 – 70|12
70 – 80|15
80 – 90|18
90 – 100|10
(注: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 1 位)
2024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03350 社会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D 2.D 3.C 4.C 5.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28 分。
36.概念:量表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量工具,用于将抽象概念(如态度、满意度、社会距离等)转化为可量化、可分析的数据。作用:
1. 提高测量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2. 便于比较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差异;
3. 支持统计分析,验证理论假设。
常见类型:
1. 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通过陈述句和同意程度选项(如 “非常同意” 到 “非常不同意”)测量态度;
2. 语义差异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用两极形容词(如 “满意 — 不满意”)评估对象的多维度感知;
3. 博格达社会距离量表(Bogardus Social Distance Scale):测量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接纳程度;
4. 瑟斯顿量表(Thurstone Scale):通过专家评分筛选条目,测量复杂态度。
37.1. 回复率低:尤其是邮寄或在线问卷,易被忽视或中途放弃;
2. 回答偏差:包括社会期望偏差(迎合主流观点)、理解偏差(问题表述不清)或记忆偏差(回忆不准确);
3. 缺乏深度:封闭式问题难以捕捉复杂态度或行为背后的原因;
4. 样本偏差:特定群体(如高学历、高积极性者)可能过度代表;
5. 灵活性差:难以根据回答实时调整问题,可能遗漏关键信息。
38.优点:
1. 效率高:短时间内收集多人观点;
2. 互动性:参与者相互启发,激发更丰富的见解;
3. 观察群体动态:可研究意见形成过程、群体共识或冲突。
缺点:
1. 群体压力:可能出现从众效应或少数人主导讨论;
2. 主持难度大:需主持人控制节奏,避免偏题或权力失衡;
3. 数据复杂性:多人同时发言,记录和分析困难;
4. 隐私局限:敏感话题可能因公开性导致回答失真。
39.1. 明确操作定义:清晰界定观察对象的行为或现象,避免主观判断;
2. 标准化培训:统一观察员的记录标准和规则,减少个人偏见;
3. 结构化观察表:使用预先设计的分类或编码系统,提升数据一致性;
4. 多方法三角验证:结合访谈、文档分析等其他方法交叉验证结果;
5. 隐蔽观察:减少被观察者的 “反应性行为”(如因被观察而改变自然状态);
6. 延长观察时间:多次或长期观察,避免偶然事件干扰结论;
7. 多观察者参与:通过多人独立观察并对比结果,提高信度和效度。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
40.(1)明确研究总体:研究总体为某高校所有在读学生。需界定具体范围(如是否包含所有年级、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生等),确保与研究目标一致。
(2)制定抽样框:获取完整的学生名单(如学号、姓名、联系方式),作为抽样的基础框架。需确保抽样框无重复或遗漏。
(3)选择抽样方法:分层抽样:按学科、年级或性别分层,以提高代表性。例如,理工科和文科学生升学意愿可能存在差异,分层后按比例抽取样本。多阶段抽样:若学校规模大,可先随机抽取学院,再随机抽取班级或学生。
(4)确定样本量:
采用公式:n = [Z²·p(1 – p)] / e²
假设置信水平 95%(Z = 1.96)、误差范围 5%(e = 0.05)、预估比例 p = 0.5(最保守估计),计算得 n ≈ 384。若总体较小,需用修正公式调整样本量。
(5)实施抽样:
分层抽样:从每层(如各年级)中按比例随机抽取学生。
确保随机性,可用随机数表或软件生成随机样本。
(6)评估样本质量:对比样本与总体的关键特征(如性别比、年级分布),若偏差显著,需补充抽样或加权调整。
(7)处理无应答问题:对未回应者进行二次联系或替换样本,确保最终样本量达标。
41.(1)提出研究问题与假设:明确因果关系,如 “参加升学辅导(自变量)是否提高学生升学意愿(因变量)”,并形成可验证的假设。
(2)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类型:选择随机对照实验(RCT),设立实验组(接受辅导)与对照组(不接受)。
变量控制:操作化定义自变量(辅导内容、时长)与因变量(升学意愿测量工具);控制无关变量(如学生初始成绩)。
(3)选择与分配被试:
随机分配:将学生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确保组间基线一致。
双盲设计:避免被试与研究者知晓分组,减少期望效应。
(4)实施前测与后测
前测:测量两组升学意愿基线水平。
实验处理:对实验组实施升学辅导,对照组无干预。
后测:干预后再次测量,比较组间差异。
(5)数据收集与分析
使用统计方法(如独立样本t检验、ANOVA)分析干预效果。
检查内部效度(是否排除干扰因素)与外部效度(结果可推广性)。
(6)验证假设与结论
若实验组后测显著优于对照组,支持假设;否则需反思设计或变量控制。
(7)报告结果
详细描述实验设计、过程、结果及局限性,确保研究透明可重复。
五、应用题:本题8分。
41.方法一:利用组中值计算加权平均数
1.确定每组的组中值
0~50组的组中值为(40+50)/2= 45
50~ 60组的组中值为(50+60)/2= 55
60~70组的组中值为(60+70)/2=65
70~ 80组的组中值为(70+80)/2= 75
80~ 90组的组中值为(80+90)/2=85
90~ 100组的组中值为(90+100)/2= 95
2.计算加权平均数
总人数n=8+10+12+15+18+10=73
加权平均数=(45×8+55×10+65×12+75×15+85×18+95×10)/73
先分别计算分子各项的值:
45×8=360
55×10=550
65×12=780
75×15=1125
85×18=1530
95×10=950
分子总和为360+550+780+1125+1530+950=5295。
则 加权平均数= 5295/73 ≈ 72.5
方法二:先计算每组成绩的总和再求平均
1.计算每组成绩的总和
40~50组成绩总和:40×8+(1+2+…+8)x10
40×8=320,1+2+…+8=[8x(8+1)]/2=36,这组成绩总和为320+36×10=680
50~60组成绩总和:50×10+(1+2+··+10)x10
50×10=500,1+2+…+10=[10x(10+1)]/2=55,这组成绩总和为500+55×10=1050
60~70组成绩总和:60×12+(1+2+…+12)x10
60×12=720,1+2+…+12=[12x(12+1)]/2=78,这组成绩总和为720+78×10=1500
70~80组成绩总和:70×15+(1+2+···+15)x10
70×15=1050,1+2+…+15=[15x(15+1)]/2=120,这组成绩总和为1050+120×10=2250
80~90组成绩总和:80×18+(1+2+···+18)x10
80×18=1440,1+2+·+18=[18x(18+1)]/2=171,这组成绩总和为1440+171×10=3150
90~ 100组成绩总和:90×10+(1+2+···+10)x10
90×10=900,1+2+···+10=[10x(10+1)]/2=55,这组成绩总和为900+55×10=1450
2.计算所有成绩总和以及平均分
所有成绩总和为680+1050+1500+2250+3150+1450=10080
总人数n=73,平均分= 10080/73 ≈ 72.5
综上,该班“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成绩的平均分为72.5分。
(答案仅供参考,以官版评分标准为准。)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