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202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考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课程代码 0088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 2B 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确定研究课题开始搞科研时会出现不知如何找课题,或找到课题不知如何下手的问题,这时应秉持的原则是
A.需要性原则
B.前沿性原则
C.进取性原则
D.创新性原则
2.通过对古今中外教育文献的分析、评价、验证,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课题,这是来源于
A.理论
B.实践
C.规划
D.愿景
3.用同一组研究材料对同一组被试前后施测两次,再根据被试两次测验分数计算其相关系数可得
A.再测信度
B.分半信度
C.评分者信度
D.标准化信度
4.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态度、社会规范的影响,导致测定值成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这类误差即是
A.不合作
B.社会系统误差
C.被试流失
D.环境干扰
5.执行研究方案时按记录表格详细记录、有缺漏及时补正是遵循了
A.严格按要求选被试
B.严格执行指导语
C.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D.严格有目的记录
6.以统计方法为工具,从复杂繁多的数据中抽出规律性的结论是
A.定性统计分析
B.定量统计分析
C.定制统计分析
D.定质统计分析
7.在一个确定的短时间阶段里观察被试,主要记录行为出现与否,行为发生的次数以及持续的时间的方法是
A.事件取样观察法
B.间接取样观察法
C.等级取样观察法
D.时间取样观察法
8.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是
A.半结构性访谈
B.非结构性访谈
C.结构性访谈
D.非正式访谈
9.让被试或评定者在几种答案中选出一种或几种合适的答案的问卷回答方式是学
A. 选择式
B.排序式
C.量表式
D.是否式
10.学前教育行动研究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标的特征是
A.为行动而研究
B.在行动中研究
C.对行动进行研究
D.以共同合作研究
11.在学前教育行动研究中,将前人研究重组包括计划、实施计划、观察和反思4个环节的研究模式是
A.勒温的四环节模式
B.迪金大学的行动研究模式
C.埃里奥特的行动研究模式
D.埃伯特的行动研究模式
12.鉴别学前教育文献的方法时,对文献本身真伪的鉴别是
A.前审
B.后审
C.外审
D.内审
13.主要研究如何整理、分类和简化由实验或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描述数据的全貌以表明研究对象性质的统计分析是
A.描述统计
B.推论统计
C.实验设计
D.行动设计
14.位于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值是
A.算术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集中量数
15.总体方差已知,两个样本的均数是由全然无关的组别随机抽取的样木计算得来的,而且n>30,此时的显著性的检验方法是
A.F检验与方差分析
B.平均数的r检验
C.x²(卡方)检验
D.平均数的Z检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6.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其独立又具有特殊性的特点有
A.多因素
B.实践性
C.持久性
D.有条件的控制
E.无规律
17.抽取样本的原则有
A.总体限定明确
B.具有代表性
C.容量要适当
D.具有权威认可
E.个体素质优良
18.研究方案的内容一般包括
A.课题名称
B.研究目的
C.研究方法
D.具体研究结果
E.参考文献
19.学前教育行动研究对学前教育研究的启示是
A.坚持应用性,不能学术化
B.坚持高尚性,不能庸俗化
C.坚持通俗性,不能神秘化
D.坚持自主性,反对依赖性
E.坚持个体化,不能持续化
20.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系统操纵自变量的程度和内外效度的高低,可把实验分为
A.前实验
B.后实验
C.准实验
E.假实验
D.真实验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涂“A”,错误的涂“B”。
2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要研究人类知识与价值观念传递过程中的学前教育现象。
22.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从立题到得出结果,形成理论,进而推广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长年。
23.唯物辩证法的教育观,保证了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24.学前教育科学假设不是人们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
25.研究过程收集上来的资料都能进行统计分析。
26.使研究材料的编制达到标准化而解决区分度问题时,中难度项目的区分度最高,较易题对高水平被试区分度高。
27.教育经验是教育研究的起点。
28.执行研究方案时样本年龄要准确,但在实际研究中,比如选3岁儿童为对象,样本不足的时候可以选刚满4岁多一点的儿童去估计总体。
29.统计分析是对真实总体即现实的概率估计,是绝对的精确。
30.方差和标准差都是度量数据分散程度最好和最有效的统计指标。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科学研究
32.现化手段研究
33.自变量
34.描述记叙法
35.第一手文献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6.简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37.简述学前教育研究课题选择的程序。
38.简述学前教育经验总结研究的基本要求。
39.简述学前教育研究积累文献的方法。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40.论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41.论述使用评定问卷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202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考试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需要性原则
2.A.理论
3.B.分半值度
4.B.社会系统误差
5.C.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6.B.定量统计分析
7.D.时间取得观察法
8.C.结构性访谈
9.A.选择式
10.B.在行动中研究
11.B.独立大学的行动研究模式
12.D.内审
13.A.描述统计
14.B.中位数
15.A.平均数的检验
二、多项选择题
16.ABD
17.BC
18.ABCE
19.AD
20.ACD
三、判断题
21.A
22.B
23.B
24.B
25.B
26.B
27.B
28.A
四、名词解释题
31.科学研究:指通过系统的方法和逻辑推理,探索自然、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以验证假设、解决问题或发展理论的活动。
32.现代化学的研究:指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学前教育现象进行系统性、实证性分析,以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3.自变量:在实验中由研究者主动操纵或控制的变量,其变化可能导致因变量的改变。
34.描述记数法:通过统计和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特征或现象的频率、次数等,进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
35.第一手文献:研究者直接获取的原始资料,如实验数据、调查问卷、访谈记录等。
五、简答题
36.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教育质量;
发现儿童发展规律,优化教育策略;
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研究能力。
37.研究课题选择的程序
确定研究领域;
查阅文献,发现问题;
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
评估可行性(资源、时间等);
最终确定课题并设计研究方案。
38.学前教育经验总结的基本要求:
基于实际教育实践,真实可靠;
系统梳理经验,提炼规律;
结合理论分析,避免主观臆断;
注重可推广性和应用价值。
39.积累文献的方法:
定期检索学术数据库(如CNKI、万方);
分类整理文献(按主题、时间等);
做读书笔记或摘要;
建立文献管理工具(如 EndNote);
跟踪前沿研究动态。
六、论述题
40.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学科融合
学前教育研究日益与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结合。例如,借助脑科学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学习行为式,从多维度揭示儿童成长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2.技术驱动的创新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可穿戴设备等技术逐步应用于教育场景。例如,通过智能系统实时监测儿童情绪与注意力,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育干预的科学性。
3.实践导向的强化
研究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强调成果转化。例如,行动研究模式(如“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循环)被广泛采用,推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直接参与研究,形成“研用一体”的良性互动。
4.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
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如芬兰游戏化教学、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同时,注重结合本土文化和社会需求。例如,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路径,构建符合国情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5.长期追踪与生态化研究
越来越多的研究采用纵向追踪设计,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同时,强调在自然教育环境中开展研究(如课堂观察、家园共育场景)。提升研究的生态效度。
6.伦理规范的完善
随着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儿童隐私保护、知情同意等伦理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例如,匿名化数据处理、家长全程参与研究设计等规范逐步成为共识。
41.使用评定问卷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在使用评定问卷进行研究时,需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问卷设计的科学性
问题清晰明确:避免歧义或双重含义的问题(如“您是否支持幼儿园增加户外活动和减少作业?”应拆分为两个独立问题)。
选顼覆盖全面:提供“其他”选项或允许开放式回答,避免强迫被试选择不符合实际的答案。
避免引导性语言:例如,不应使用“专家建议每天阅读1小时,您同意吗?”而应改为“您认为儿童每天阅读时间应为多少?”
2.样本的代表性与抽样方法
明确目标群体:例如,研究 3-6 岁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时,需确保样本覆盖不同地域经济背景的家长。
控制抽样偏差:采用分层抽样或随机抽样,避免仅选择便利样本(如单一幼儿园的家长)。
3.信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通过重测法、分半法或克隆巴赫α系数验证问卷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效度检验:包括内容效度(专家审核)、结构效度(因子分析)和效标关联效度(与其他成熟量表对比)。
4.数据收集的规范性
标准化指导语:统一向被试说明填写要求,减少主观干扰。
控制环境因素:避免在嘈杂或高压环境中发放问卷,确保被试独立完成。
5.伦理与隐私保护
知情同意:明确告知研究目的、数据用途及匿名化处理措施。
数据安全:采用加密存储、限制访问权限等方式保护被试信息。
6.数据分析的严谨性
处理缺失数据:采用多重插补或删除法,避免直接忽略造成结果偏倚。合理选择统计方法:根据数据类型(如 Likert 量表)选用非参数检验或因子分析,避免误用参数检验。
7.文化适应性调整
在跨文化研究中,需对问卷进行本土化修订。例如,某些西方教育理念的表述可能需调整为更符合中国家长认知的用语,并通过预测试验证适应性。
(答案仅供参考,以官版评分标准为准。)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