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传播学概论
(课程代码 00642)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 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1分,共 2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最容易发生“反馈受阻”的传播类型是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这段话被称为
A.“授予地位”
B.“麻醉精神”
C.“后真相”
D.“自我达成的预言”
3.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模式,出现于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 30年代
C.20世纪 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4.相比拉斯韦尔的5W模式,申农一韦弗的通信模式增加的环节是
A.噪音
B.信道
C.反馈
D.信宿
5.传播理论的欧洲渊源向美国转移的关键事件是
A.“一战”的发生
B.“宣传”研究的兴起
C.知识分子的迁移潮流
D.新闻学科从教学型向研究型的转向
6.下列关于勒温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创立“把关人”理论
B.领导“传播与态度变化”的耶鲁项目
C.发展出“群体动力理论”
D.创立“场论”
7.首先提出“霸权”概念的学者是
A.安东尼奥·葛兰西
B.D·莫利
C.D·w·司迈斯
D.赫伯特·马库斯
8.新闻传播学被确立为我国国家一级学科是在
A.1988年
B.1997年
C.2011年
D.2020年
9. 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是
A.声像并茂、视听兼容
B.形象逼真、现场感强
C.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D.信息双向流动
10.互联网是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则“第五媒体”是
A.博客
B.社交媒体
C.手机
D.网络直播
11.口语传播的特点不包括
A.表达的自由性
B.传播距离的有限性
C.交流的间接性
D.转瞬即逝性
12.下列属于保罗·莱文森的代表作是
A.《帝国与传播》
B.《机器新娘》
C.《理解媒介》
D.《新新媒介》
13.跨媒体融合是媒体融合的重要形式,跨媒体是指横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
A.网络媒体
B.新媒体
C.手机媒体
D.社交媒体
14.因撰写《人权》一书遭英国政府追捕的思想家是
A.厄斯金
B.密尔
C.潘恩
D.杰斐逊
15.“媒介三种体系”和“报刊四种理论”的主要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
A.媒介的社会责任
B.新闻自由
C.纵向梳理
D.横向对比
16.中国成立的第一家报业集团是
A.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B.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C.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D.南方日报报业集团
17.经济信息的公开发布与收集,最早出现在 16世纪初的
A.阿姆斯特丹
B.伦敦
C.巴黎
D.威尼斯
18.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学生共同参加夏令营活动,他们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属于
A.全球化传播
B.跨文化传播
C.大众传播
D.人际传播
19,英国学者弥尔顿认为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是
A.沟通自由
B.阅读自由
C.人身自由
D.出版自由
20.伯罗把组织传播的生产功能解读为
A.建立人际关系
B.维持系统运行
C.完成工作
D.探索新的行为方式
21.组织沟通中最为常见的正式沟通是
A.上级与上级之间的沟通
B.下级与下级之间的沟通
C.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沟通
D.上级与公众之间的沟通
22.新闻记者的代表性特性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影响,导致其经常面临的矛盾是
A.自由与创新
B.自由与控制
C.自由与客观
D.自由与规则
23.传播活动真正的实施与展开环节是
A.采访
B.报道
C.编辑
D.写作
24.“有限效果论”研究不包括
A.克拉伯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化定理”研究
B.卡茨等人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C.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信息流程研究
D.佩恩基金会有关电影对儿童影响的研究
25.“框架”理论中,“框架设定”研究的是
A.媒介框架的影响因素
B.受众框架对受众态度、行为的影响
C.媒介框架对受众框架的影响
D.受众框架对媒介框架的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26.传播的社会系统模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有
A.传播要素
B.内部结构
C.外部结构
D.传播条件
E.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关系
27.詹金斯闸述的媒介融合形式包括
A.技术融合
B.经济融合
C.社会或组织融合
D.文化融合
E.全球融合
28.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大众媒介的推广,文化传播呈现出的趋势有
A.世俗化
B.精英化
C.公平化
D.封闭化
E.民主化
29.我国传统的受众调查方法主要有
A.个别访谈法
B.抽样调查法
C.数据分析法
D.文本细读法
E.座谈会
30.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将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从认知到决定的过t0元程,包括
A.获知阶段
B.关心阶段
C.评价阶段
D.试用阶段
E.采用阶段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编码与解码
32.补偿性媒介
33.媒介集团化
34.编辑权
35.“上限效果”假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信息与传播的关系。
37.简述社会学家西梅尔对传播学的贡献。
38.简述媒介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含义及其差异。
39.简述扩散型受众现象的特点。
40.简述劝服研究中受者特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 10分,共20分。
41.结合实例,试述网络媒体在新闻舆论监督上所起的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42.结合案例,试述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2024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00642 传播学概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大众传播)
2.D(“自我达成的预言”)
3.C(20 世纪 40 年代)
4.A(噪音)
5.C(知识分子的迁移潮流)
6.B(领导“传播与态度变化”的耶鲁项目)
7.A(安东尼奥·葛兰西)
8.B(1997年)
9.C(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10.C(手机)
11.C(交流的间接性)
12.D(《新新媒介》
13.A(网络媒体)
14.C(潘恩)
15.C(纵向梳理)
16.B(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17.D(威尼斯)
18.B(跨文化传播)
19.D《出版自由)
20.C(完成工作)
21.C(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沟通)
22.B(自由与控制)
23.B(报道)
24.B(卡茨等人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25.C(媒介框架对受众框架的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
26.B,C,E(内部结构;外部结构;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关系)
27.A,B,C,D(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组织融合;文化融合)
28.A,C,E(世俗化;公平化;民主化)
29.A,B,E(个别访谈法;抽样调查法;座谈会)
30.A,B,C,D,E(获知阶段;关心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采用阶段)
三、名词解释题。
31.编码与解码:编码是传播者将信息转化为符号(如文字、图像)的过程;解码是接收者对符号进行解析以理解信息的过程,受文化、经验等因素影响。
32.补偿性媒介:新媒介弥补旧媒介的不足(如互联网补充传统媒体的互动性),形成媒介生态的平衡。
33.媒介集团化:通过资本运作整合不同媒介资源(如报业,电视网络),形成跨媒体垄断或联合经营。
34.编辑权:媒体机构对信息选择、加工和发布的控制权,体现媒介内容的导向性。
35.“上限效果”假说:由蒂奇诺提出,指高社会经济地位者获取信息更快,导致知识鸿沟先扩大后缩小。
四、简答题。
36.信息与传播的关系: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和过程。
传播依赖信息存在,信息通过传播实现价值。
两者相互依存,形成社会互动的基础。
37.西梅尔对传播学的贡献:
提出“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传播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分析社会网络中的信息流动,奠定群体传播研究基础。
38.媒介帝国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的差异:
媒介帝国主义:发达国家通过媒介控制(如跨国媒体集团)影响他国信息主权。
文化帝国主义:通过输出文化产品(如好莱坞电影)传播价值观,削弱本土文化。
39.扩散型受众现象的特点:
受众分散且异质化,如互联网用户。
信息接收碎片化,参与行为多样化(如评论、转发)。
40.受者特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认知水平:高教育者更理性判断信息。
文化背景:价值观差异影响信息接受度。
个人需求:主动选择符合需求的内容。
五、论述题。
41.网络媒体在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与问题:
作用:
案例:微博曝光“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推动真相调查。
扩大监督范围,增强公众参与。
问题:
虚假信息泛滥(如谣言传播)。
侵犯隐私(如“人肉搜索”)。
42.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案例:TikTok 全球化运营引发文化输出争议
趋势:
技术驱动:5G、AI加速跨国信息流动。
文化融合与冲突并存(如“韩流”与本土文化竞争)。
“多极化格局:非西方媒体(如 CGTN)影响力提升。
(答案仅供参考,以官版评分标准为准,部分简答与论述题可适当补充实例以丰富内容。)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