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答案】2024年10月自考00353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试题

机密★启用前

202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考试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课程代码 0035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 2B 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自然科学具有
A.权威性特征
B.客观性特征
C.主观性特征
D.随机性特征

2.属于古希腊著作的是
A.《几何原本》
B.《墨经》
C.《九章算术》
D.《农书》

3.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是
A.马克思
B.邓小平
C.毛泽东
D.周恩来

4.爱因斯坦提出的理论是
A.热力学第二定律
B.量子力学
C.广义相对论
D.电磁感应

5.关于“光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小于光速
B.没有能量
C.由普朗克首次提出
D.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6.决定生物体进行生物化学过程的蛋白质是
A.结构性蛋白质
B.过程性蛋白质
C.胶原蛋白
D.肌动蛋白

7.“黑洞”的特征是
A.光可以从里面发射出来
B.望远镜可以观察到
C.质量比太阳大
D.不可以转化为“白洞”

8.对“高技术”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一体化
B.“自然一生态一生产”一体化
C.“经济一文化一政治”一体化
D.“社会一生产一生活”一体化

9.计算机的主机包括中央处理器(CPU),主板和
A.内存
B.鼠标
C.键盘
D.音箱

10.酶是一种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催化功能的
A.脂肪
B.糖
C.DNA
D.蛋白质

11.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A.时间
B.长度
C.质量
D.温度

12.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煤
B.石油
C.水能
D.核燃料

13.我国月球探测计划“嫦娥工程”的“嫦娥一号”是
A.空间站
B.运载火箭
C.太空飞船
D.卫星

14.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A.以人为本
B.发展为本
C.科学为本
D.技术为本

15.提倡追求、探索真理的实事求是精神和批判创新的核心是
A.人文精神
B.技术精神
C.科学精神
D.革命精神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涂“A”,错误的涂“B”。
16、白然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自然,技术的主要任务是改造自然。
17.牛顿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进一步完善了太阳中心说。
18.完整的生物群落内部包括三大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9.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系统的热量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20.主管选传的核酸物质只有 DNA(脱氧核糖核酸)。
21.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储存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
22.人类基因组碱基对,分布在 22对染色体上。
23.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成人体全部类型细胞的能力。
24.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核能来发电的装置。
25.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是知识总址、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潮汐是由月亮和______的引力以及地球自转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海水规律性活动。
27.1859年,英国的达尔文出版了《______》,系统地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28.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相当定律(质能方程)表达式:______。
29.原子核由顾子和______组成。
30.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系统总是朝着______最大的状态发展。
31.mRNA 在细胞质中将游离的氨基酸按照由 DNA 规定的顺序组织起来,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叫做基因______过程。
32.发酵过程是微生物生长和______的过程。
33.第一宇宙速度7.9 公里/秒,这个速度可以保证物体绕______运转。
34.______又称锰团块,含有丰富的锰,此外还含铁、铜、钴、镍等 20 多种有用金属。
35.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大特点是实现______发展和环境优化的双赢。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技术
37.光纤通信
38.可再生能源
39.航天飞机
40.人力资源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特点。
42.简述氧循环的作用及过程。
43.简述细胞培养过程。
44.简述煤的汽化。
45.简述什么是人文精神。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 10分,共20分。
46.论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47.论核能的特点和应用。

2024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参考答案

注:本答案仅供参考,以官版评分标准为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1分,共 1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B 2.A 3.B 4.C 5.D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15 分。
36.技术是指人类基于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所创造的工具、方法、系统及其应用,旨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或改善生活质量。其核心在于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涵盖工业、信息、医疗等多个领域。

37.利用光信号在光纤(玻璃或塑料材质)中通过全反射原理传输信息的技术。具有传输速率高、抗电磁干扰、损耗低等优势,是现代通信网络(如互联网电话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

38.自然界中可循环再生、持续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其特点是环保、低碳排放,有助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推动可持续发展。

39.美国 NASA 研发的可重复使用载人航天器,由轨道器、外挂燃料箱和固体火箭助推器组成。兼具火箭发射与飞机滑翔功能,曾执行卫星部署、空间站建设等任务,2011年退役。

40.组织内员工所具备的技能、知识、经验等总和。通过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手段优化配置,旨在提升员工效能,促进组织目标实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6分,共 30 分。
41.
1.跨学科融合:整合两个或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如生物信息学结合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
2.解決复杂问题:针对单一学科难以处理的综合性问题,如环境科学涉及生态、化学、社会学等。
3.创新性强:通过学科交叉催生新理论、新技术,如纳米医学结合材料学与医学。
4.团队协作:需多领域专家合作,促进知识互补与资源共享。

42.作用:维持大气氧含量,支持生物呼吸,参与有机物分解与能量转换。
过程:
1.产生:植物光合作用将 CO₂和 H0 转化为 O,
2.消耗:生物呼吸、分解者作用及燃料燃烧消耗 O₂,生成 CO₂。
3.地质循环:部分氧参与岩石风化、矿物形成(如氧化铁),经地质活动缓慢释放。

43.
1.培养基制备:配置含营养物、血清、生长因子的无菌液体。
2.细胞接种:将细胞悬液转移至培养血、均匀分布。
3.培养条件:置于 37°℃、5% CO₂培养箱,维持适宜 pH 和湿度。
4.换液与传代:定期更换培养基,分裂至 80%密度时消化分瓶。
5.观察与收获:显微镜下监测形态,收集细胞用于实验或冻存,

44.
1.原理:煤在高温(>700℃)及缺氧条件下与气化剂(O₂H₂O)反应,生成合成气(CO、H₂、CH₄)。
2.过程:
干燥:脱除水分。
热解:分解挥发分生成焦油和煤气。
氧化:碳与 O₂,燃烧提供热量。
还原:CO₂和 H₂O 被碳还原为 CO 和 H₂ 。
3.应用:合成气用于发电、制氢或化工原料(如合成氨)。

45.核心内涵: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与潜能,倡导理性自由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体现:
尊重个体:关注人的情感、道德与权利。
批判思维:鼓励独立思考,反对盲从权威。
文化传承:重视历史、艺术、哲学等人文领域的积淀与创新。
社会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包容、进步的社会文化。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46.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其“双刃剑”效应也日益凸显,体现为进步性与风险性并存的特点。
(1)科学技术的积极影响
① 推动生产力发展: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电力、信息技术等突破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创造了物质财富。例如,互联网技术重构了全球信息流通模式,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② 改善生活质量:医疗技术的进步(如疫苗、基因编辑)延长了人类寿命;清洁能源技术缓解了资源短缺问题:人工智能提升了社会服务效率。
③ 拓展认知边界:空间探索技术(如航天器、望远镜)深化了对宇宙的认知;量子计算和生物科技为人类打开了新的科学领域。
(2)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①生态破坏与资源消耗:工业化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多样性丧失;电子废弃物污染加剧环境危机。
② 伦理与社会风险:基因编辑可能引发“设计婴儿”争议;人工智能威胁就业结构算法偏见加剧社会不平等。
③ 安全与失控风险:核武器扩散威胁全球安全;网络攻击、数据泄露导致隐私危机自主武器系统存在失控隐患,
(3)辩证应对双刃剑效应
需通过制度约束(如《巴黎协定》规范碳排放)、伦理引导(制定 AI伦理准则)和国际合作(核不扩散条约)实现科技“向善”发展。科技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平衡创新与责任。

47.核能作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优势和广泛用途,但其应用需平衡效率与安全。
(1)核能的核心特点
① 能量密度极高:1 千克铀-235 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 2700 吨标准煤,远超化石燃料。
② 低碳环保:核电站运行几乎不排放 CO₂,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
③ 稳定性强:不受天气或地域限制,可提供基荷电力,弥补风能、太阳能的间歇性缺陷。
④ 风险与挑战:核废料处理困难(如钚-239 半衰期达 2.4万年);核泄漏事故(如福岛、切尔诺贝利)可能造成生态灾难;核技术扩散可能被用于军事目的。

(2)核能的主要应用领域
① 发电: 全球 10%电力来自核能,法国核电占比超 70%。第三代反应堆(如华龙一号)提升安全性,第四代堆(快堆、熔盐堆)致力于核废料再利用。
② 医疗: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癌症治疗(如钴-60 放疗)、医学成像(PET-CT)
③ 工业与农业:辐照技术用于食品保鲜、材料改性;中子活化分析助力资源勘探。
④军事与航天:核动力航母、潜艇具备长续航能力;深空探测器中核电池(如钚-238)提供持久能源。

(3)未来发展路径
① 可控核聚变:模仿太阳能量产生机制,氘氚反应原料丰富且无长寿命核废料,ITER项目正推动技术突破。
②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灵活性高,可应用于偏远地区或海岛供电。
③ 核能综合利用:核能制氢、海水淡化等拓展应用场景。

结论:核能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选项,但需通过技术创新(如熔盐堆降低事故风险)和国际监管(IAEA 核安全标准)化解其潜在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