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纲 4118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13996 旅游接待业
南京师范大学编(2024年)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旅游接待业》是旅游管理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及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知识体系及基础理论涵养。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考生了解有关旅游接待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形成对旅游接待业体系框架的总体认识,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特定区域旅游接待业服务运营管理的活动现象规律及旅游接待业发展趋势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旅游接待业研究导论;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特点、标杆与环境趋势;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理念模式与要求路径;旅游接待业的统计体系;旅游接待业的组织;旅游接待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及合作与竞争;旅游接待业的结构与优化;旅游接待业的公共服务体系;旅游接待业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旅游接待业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旅游接待业的安全质量管理等。
二、本课程设置的目的
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牢固掌握旅游接待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内涵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旅游接待业发展规律及未来演化趋势,形成对旅游接待业的宏观认知与知识体系建构,为下一步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掌握旅游接待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旅游接待业发展过程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旅游接待业相关概念及旅游接待业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旅游接待业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内涵及外延,理解旅游接待业的构成与发展的过程与特征,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旅游接待业发展与运营管理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简单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旅游接待业相关理论,对旅游接待业优化与发展等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旅游接待业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旅游接待业优化与发展等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论证,或者进行比较,并得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旅游接待业研究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旅游接待业的研究对象、定义及构成体系;掌握旅游接待业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掌握旅游接待业的研究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旅游接待业研究对象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的研究对象;②旅游接待业的定义。领会:①旅游接待业的构成体系。
(二)旅游接待业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的理论;②旅游接待业的实践;③旅游接待业研究的理论意义的定义;④旅游接待业研究的实践价值的定义。领会:①旅游接待业研究的宏观意义;②旅游接待业研究的中观意义;③旅游接待业研究的微观意义;④旅游接待业研究对国家发展、地方发展、行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旅游者理性消费、专业人才成长的价值。简单应用:①旅游接待业研究的理论意义。
综合应用:①旅游接待业研究的实践价值。
(三)旅游接待业的研究方法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研究方法的定义。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研究方法的不同观点;②旅游接待业研究的特点;③旅游接待业研究的基础;④旅游接待业研究方法的类型。简单应用:①旅游接待业研究方法的选用。
综合应用:①旅游接待业研究问题的提出方式。
三、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重点阐述了旅游接待业的定义,重点说明了旅游接待业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并就如何发现研究问题和开展旅游接待业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和讲述。
第二章 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特点、标杆与环境趋势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特点;理解旅游接待业发展的标杆的成功经验;掌握旅游接待业发展的宏观、微观环境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特点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企业的定义;②旅游接待行业的定义;③旅游接待产业的定义。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市场需求的特点;②旅游接待业企业的特点;③旅游接待行业与产业的特点;④旅游接待业管理的微观、中观、宏观特点。
(二)旅游接待业发展的标杆
领会:①新加坡旅游接待业发展的成功经验;②东京迪士尼度假区发展的成功经验;③河南云台山 5A 级景区发展的成功经验;④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的成功经验;⑤锦江之星连锁酒店集团发展的成功经验。
(三)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环境趋势
识记:①环境的定义;②宏观环境的定义;③微观环境的定义。领会:①旅游接待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趋势;②旅游接待业发展的微观环境趋势。
三、本章关键问题
从事好旅游接待业,要做到知己知彼,需深刻认识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特点、发展的标杆与发展的环境趋势。本章重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特点,详细介绍了 5 个国内外旅游接待业发展的标杆,作为学习参考榜样,并重点阐述了当前旅游接待业发展的宏观、微观环境。
第三章 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理念模式与要求路径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理念、模式、类型与适用条件;掌握旅游接待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义、要求与潜力;掌握旅游接待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路径与对策。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理论与模式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理念;②旅游接待业发展的模式;③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与模式。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发展理念与模式的类型;②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与模式的指导意义。
简单应用:①旅游接待业不同发展理念与模型的选择依据和适用条件;②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与模式的创新运用。
(二)旅游接待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要求与潜力识记:①支柱产业的定义;②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义。领会:①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带动要求;②旅游接待业符合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义与主导产业特征的验证;③旅游接待业与其他支柱产业比较的地位、问题及解决方法;④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潜力。
(三)旅游接待业培养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路径与对策简单应用:①旅游接待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路径。综合应用:①旅游接待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对策。
三、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重点阐述了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理论、模式及类型,并详细介绍了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模式和创新运用,重点针对将旅游接待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明确了要求,提出了详细的发展路径和对策。
第四章 旅游接待业的统计体系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旅游接待业统计体系建设的目的、功能、理论与原则,领会旅游接待业统计内容、指标体系,掌握旅游接待业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和工具,掌握旅游接待业组织体制、工作制度及旅游统计数据收集分析与报告的质量标准,理解旅游服务贸易的统计指标。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中外旅游接待业统计体系建设的目的、功能、理论与原则的比较识记:①世界重要组织的定义;②世界旅游强国和地区的定义;③旅游接待业统计体系的定义;④旅游接待业统计体系建设的理论;⑤旅游接待业统计体系建设的原则;⑥旅游接待业数据体系的定义。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统计体系建设的目的;②旅游接待业统计体系建设的功能;③我国法规有关旅游接待业统计体系建设目的、功能、理论与原则;④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欧盟有关旅游接待业统计体系建设目的、功能、理论与原则;⑤西班牙、法国、英国、美国有关旅游接待业统计体系建设目的、功能、理论与原则的研究。简单应用:①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欧盟与我国旅游接待业统计体系建设目的、功能、理论与原则的比较研究及启示;②西班牙、法国、英国、美国旅游接待业统计体系建设目的、功能、理论与原则观点的启示。
(二)中外旅游接待业统计内容、指标体系、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和工具的比较
识记:①旅游统计内容的定义;②旅游统计指标体系的定义;③旅游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的定义;④旅游统计数据的分析方法的定义。领会:①旅游统计内容的分类;②旅游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的分类;③旅游统计数据的分析方法的分类;④旅游统计数据收集与分析工具;⑤我国旅游接待业统计内容、指标体系、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和工具;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有关旅游接待业统计内容、指标体系、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和工具。
简单应用:①我国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有关旅游接待业统计内容、指标体系、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和工具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三)中外旅游统计组织体制、工作制度、旅游统计数据收集分析与报告质量标准的比较
识记:①旅游统计组织体制的定义;②旅游统计工作制度的定义;③旅游统计数据收集分析与报告质量标准的定义。
领会:①我国与世界重要组织、世界旅游强国和地区旅游接待业统计组织体制、工作制度、统计数据收集分析与报告质量标准的比较。(四)旅游服务贸易的统计指标
识记:①服务贸易的定义;②统计指标的定义;③旅游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的定义。
领会:①旅游服务贸易的方式;②旅游服务贸易的统计指标体系。简单应用:①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潜力。
三、本章关键问题
要科学、全面、系统地了解、认识、描述、分析、说明与预测旅游接待业发展的过去、现状与未来,需要认识与掌握旅游接待业的统计体系。本章基于中外旅游接待业体系多方面的比较,介绍了旅游接待业体系中各组织的定义,重点阐述了旅游接待业体系建设的目的、功能、理论与原则,详细介绍了旅游接待业统计的内容、指标体系、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方法工具,阐述了旅游统计组织体制、工作制度、数据收集分析与报告质量标准,明晰了旅游服务贸易的方式、统计指标、发展现状与潜力。
第五章 旅游接待业的组织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组织的定义;理解旅游接待业组织构成;掌握旅游接待业的企业、行业、国家与地方、区域、世界组织的构成及特点。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旅游接待业的企业组织
识记:①组织的定义。
领会:①以所有权分类的旅游接待业企业组织类型;②以联系形式分类的旅游接待业企业组织类型及特点。
(二)旅游接待业的行业组织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的行业组织类型;②旅游接待业行业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③旅游景区与游憩娱乐业的行业组织代表;④会展的行业组织代表;⑤旅行社的行业组织代表;⑥航空运输的行业组织代表;⑦铁路的行业组织代表;⑧饭店的行业组织代表;⑨旅游接待业综合性的行业组织。
(三)旅游接待业的国家与地方组织
识记:①国家旅游组织的定义;②地方旅游的定义;③地方旅游业合作发展组织的定义。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的国家与地方组织类型;②文化和旅游部的主要职责;③文化和旅游部中与旅游相关的主要机构;④省市地方旅游组织的主要职责;⑤省市地方旅游组织的主要机构。
(四)旅游接待业的区域组织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的区域组织的定义。
领会:①亚太旅游协会特点;②欧洲旅游协会的特点。
(五)旅游接待业的世界组织
识记:①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定义;②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定义;③世界旅游联盟定义。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世界组织的类型;②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职能;③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的职能;④世界旅游联盟的职能。
三、本章关键问题
旅游接待业最高级的组织是作为整体的旅游接待业本身。本章重点阐述了旅游接待业的企业组织的类型及特点,阐述了旅游接待业的行业组织的类型、各自代表,重点介绍了旅游接待业国家与地方组织的类型、各自的定义与职责,介绍了旅游接待业的区域组织的类型及特点,阐述了旅游接待业的世界组织的类型、各自的定义与职责。
第六章 旅游接待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及合作与竞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旅游接待业的市场结构;领会旅游接待业的市场行为;理解旅游接待业的市场绩效;掌握旅游接待业企业的合作策略、竞争策略以及对合作与竞争的引导与管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旅游接待业的市场结构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市场结构的定义。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②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特点;③完全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④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⑤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特点;⑥决定旅游接待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二)旅游接待业的市场行为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市场行为的定义。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市场行为的类型;②定价行为;③广告行为;④兼并行为;⑤协调行为。
简单应用:①旅游接待业市场行为的选择。
(三)旅游接待业的市场绩效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市场绩效的定义。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测度指标;②旅游接待业企业社会效益的测度指标;③旅游接待业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内容。简单应用:①实施旅游接待业市场绩效评价与管理的方法。(四)旅游接待业企业的合作与竞争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企业的合作策略;②旅游接待业企业的竞争战略。简单应用:①旅游接待业企业合作与竞争的引导和管理方式。
三、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重点阐释了旅游接待业的市场结构,介绍了旅游接待业市场结构的类型、旅游接待业市场行为的类型以及旅游接待业市场绩效的测度指标,重点分析了旅游接待业企业的合作策略与竞争策略,并阐述了如何对旅游接待业企业的合作与竞争进行引导与管理。
第七章 旅游接待业的结构与优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旅游接待业的结构;掌握旅游接待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以及融合化的方式;掌握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目标体系的构建及实现路径。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旅游接待业的结构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结构的定义。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市场需求结构的分析维度;②旅游接待业市场供给结构的分析维度。
(二)旅游接待业结构的合理化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结构合理化的方式;②旅游接待业市场有效需求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和内容;③旅游接待业市场包含的供给统计指标体系;④旅游接待业供需平衡的评价指标类型;⑤旅游接待业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指标的设计方式和内容;⑥旅游接待业结构合理化设置的组织机构;⑦设计入境、出境以及国内旅游接待业市场需求统计指标的具体内容。
(三)旅游接待业结构的高级化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结构高级化的定义。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结构高级化的方式;②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评价指标。
(四)旅游接待业结构的融合化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结构融合化的内涵。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结构融合化发展的形式;②旅游接待业结构融合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简单应用:①实施旅游接待业融合化发展的路径;②实施旅游接待业融合化发展的机制。
(五)旅游接待业结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体系的概念。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的特点;②我国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③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简单应用:①我国旅游接待业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问题;②我国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应用:①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路径。
三、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重点阐释了旅游接待业的结构,介绍了旅游接待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和融合化的含义与方式,重点分析了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并阐述了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路径。
第八章 旅游接待业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领会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及构建的理论基础;理解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最佳实践以及我国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的优化;掌握旅游接待业的规划及市场治理的长效机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②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及内容。
(二)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最佳实践
领会:①新加坡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②中国香港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三)我国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
领会:①地方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方向;②国家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方向。
简单应用:①各地政府在完善与优化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旅游接待业的规划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规划的定义。
领会:①旅游接待业的总体规划编制的案例分析;②旅游接待业专项规划编制的案例分析。
简单应用:①旅游接待业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合应用:①旅游接待业规划编制的主要思路和内容。
(五)旅游接待业的市场治理
识记:①旅游接待业市场治理的基本理论。
领会:①依法明确与落实旅游市场秩序治理的目的和依据;②明确与落实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的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违法责任;③构建旅游接待业市场治理长效机制的内容;④治理旅游市场秩序全程监管控制系统的4 个子系统。简单应用:①旅游监管社会治理机制的实施。
三、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重点阐释了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及内容,重点分析了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旅游接待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借鉴意义,并阐述了旅游接待业规划编制的主要思路、内容及旅游接待业市场治理的长效机制。
第九章 旅游接待业的高质量发展体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基本概念与建构方法;理解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挥体系构建的标杆分析;掌握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构建及运用研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基本概念与建构方法识记:①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概念;②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基本概念。领会:①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构建的基本方法。
(二)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构建的标杆分析领会:①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构建标杆研究的样本选择原则;②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及绩效指标的分类;③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的主
第 13 页 共 19 页
体、要素及动力指标体系的类型;④香港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治理体系的内容。
简单应用:①香港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的借鉴措施。
(三)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构建及运用研究领会:①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及绩效指标体系;②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主体、要素与动力指标体系的构建;③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的社会治理体系。
简单应用:①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及绩效指标体系的运用研究;②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主体、要素与动力指标体系的运用研究;③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的社会治理体系的运用研究。综合应用:①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三、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重点阐释了旅游接待业的高质量发展体系,介绍了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概念、构建方法、主要目标及绩效指标,重点分析了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构建,并阐述了旅游接待业高质量发展体系运用研究包括的主要内容。
第十章 旅游接待业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旅游接待业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特色;掌握旅游接待业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与教学质量管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旅游接待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特色及选择识记:①特色与旅游接待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特色的含义。领会:①学科与专业的关系;②旅游接待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特色及选择;③旅游接待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特色的类型与内容方面的国际经验。简单应用:①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的主要特色与经验;②借鉴瑞士洛桑旅馆管理学院的主要特色与经验。
(二)旅游接待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与教学质量管理领会:①对处于旅游接待业不同层级岗位上的人才的素质要求;②对旅游接待业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的素质要求;③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容;④旅游接待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
三、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重点阐释了旅游接待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特色的含义,介绍了学科与专业的关系以及旅游接待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特色的类型与内容方面的国际经验,重点分析了旅游接待业企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并阐述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如何进行教学质量管理。
第十一章 旅游接待业的安全质量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的概念;掌握旅游接待业安全事故的原因及控制管理系统建构问题的提出;掌握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构建与运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概念的界定
识记:①旅游安全的概念;②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的概念。
(二)旅游接待业安全事故原因及控制管理系统建构问题的提出领会:①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②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构建问题的提出。
(三)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构建与运用识记:①全面提升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含义;②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前馈控制系统的含义;③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控制管理同期监管系统的含义;④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控制管理反馈系统的含义;⑤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的社会治理系统的含义。
领会:①全面提升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及运用研究的主要内容;②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控制管理前馈系统的构建及运用;③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控制管理同期监管系统的构建及运用;④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控制管理反馈系统的构建及运用;⑤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责任主体与社会治理系统的构建及运用;⑥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责任主体动力系统的构建及运用;⑦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分类管理系统的构建及运用。
简单应用:①旅游安全监管者的监管控制系统的主要措施;②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责任主体行为合理化的引导机制;③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控制系统的推广需要遵循的步骤。
综合应用:①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构建与运用。
三、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重点阐释了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的概念,介绍了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全面提升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了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前馈控制系统、同期监管系统以及反馈系统的运用,并阐述了旅游接待业安全质量控制系统的推广需要遵循的步骤。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考生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
三、关于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旅游接待业:理论、方法与实践》,何建民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 年。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五、应考指导
1. 如何学习
很好的计划和组织是你学习成功的法宝。如果你正在接受培训学习,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完成作业。为了在考试中做出满意的回答,你必须对所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你的学习进展。你阅读课本时可以做读书笔记。如有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可以用彩笔来标注。如:红色代表重点;绿色代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黄色代表可以运用在工作之中。可以在空白处记录相关网站和文章。
2. 如何考试
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3. 如何处理紧张情绪
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
4.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如果你在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试试下列方法:使用“线索”纸条。进入考场之前,将记忆“线索”记在纸条上,但你不能将纸条带进考场,因此当你阅读考卷时,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记下。按自己的步调进行答卷。为每个考题或部分分配合理时间,并按此时间安排进行。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在考试之日起 6 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2.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3.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 30%,简单应用占 30%,综合应用占 20%。
4.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 2:3:3:2。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5.本课程考试试卷中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6.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考生只准携带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铅笔、圆规、直尺、三角板、橡皮等必需的文具用品。不可携带计算器。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旅游接待业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是( )
A.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B.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C.不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D.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参考答案:B
二、名词解释题
1.旅游接待业
参考答案:为旅游者提供直接服务的企业或其他组织,前者如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后者如政府出入境签证部门;为直接服务企业或其他组织的投资、采购提供服务的企业或其他组织,前者如为直接服务企业服务的供应链企业,后者如政府的交通管理部门。
三、简答题
1.旅游接待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趋势。
参考答案:
(1)旅游接待业发展的人口环境趋势。
(2)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经济环境趋势。
(3)旅游接待业发展的自然环境趋势。
(4)旅游接待业发展的技术环境趋势。
(5)旅游接待业发展的政治法律环境趋势。
(6)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趋势。
四、论述题
1.试述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路径。
参考答案:
依据系统论与控制论的原理,我国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实现的路径包括3个主要管理系统:前馈管理系统、过程管理系统、反馈管理系统。
(1)我国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馈管理系统
我国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馈管理系统是指对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实施过程前的准备投入程度的监测控制系统,包括对投入的各种要素与行为习惯和规则的监测,以确定入是否符合法律规范、标准或能否实现改革的目标与要求,如果不符合,就要改变投入或运行规则,以保证取得预期的结果。
(2)我国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管理系统
我国旅游接待业结构性改革的过程管理系统是指对旅游接待业供给结构性改革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现场监测和控制的系统,是能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要素与规则的有机组合。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责任机制与监督机制,保证实施好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规划。
(3)我国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反馈管理系统
我国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反馈管理系统是指按照事后的信息反馈进行控制管理的系统。在前馈控制系统、过程监管控制系统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只能运用反馈控制系统,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规划,不断强化旅游接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机制与实施的监管、培训与指导机制。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