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纲 4311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13952 跨文化交际(英语)
南京师范大学编(2024年)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跨文化交际(英语)》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专升本)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旨在培养考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与技能。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跨文化交际概述、文化和交际、文化多样性、语言和文化、文化和言语交际、文化和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中的时间和空间、跨文化感知、跨文化适应以及获取跨文化能力等方面。
二、本课程设置的目的
本课程有如下四个目的:第一,提高考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第二,帮助考生认识文化差异对交际,特别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第三,鼓励考生创新、发展、相互学习,并将相关交际策略和技巧付诸实践,以有效开展文化内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第四,帮助考生学习方法,培养考生针对本课程内容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能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认识到文化差异对交际,特别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能够创新、发展、相互学习,并将相关交际策略和技巧付诸实践,以有效开展文化内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同时,考生也能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方法,培养针对本课程内容的终身学习能力,也能够对不同文化、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持开放态度,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去,实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目的。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能够记住关键术语和专业词汇,并且就这些术语进行阐述。理解:要求考生能够按照先后顺序,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所需要掌握的跨文化交际概述、文化和交际、文化多样性、语言和文化、文化和言语交际、文化和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中的时间和空间、跨文化感知、跨文化适应以及获取跨文化能力等方面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根据考核要求对所牵涉到的跨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应用:要求考生能够在掌握跨文化交际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交流交往的能力,以及对于当今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参与跨文化交际实践打下基础。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跨文化交流的基本知识,从宏观上对跨文化交际的概貌有一定的了解;对涉及到全球化、跨文化交际障碍以及地球村时代的交流等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全面的掌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跨文化交际导论、全球化的挑战、跨文化交际障碍、地球村时代的交流识记:①跨文化交际概况;②全球化的定义;③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表现形式;④地球村时代的特点。
理解:①影响跨文化交际和感知的若干因素;②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应用: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本章关键问题
跨文化交际内涵丰富,尤其是进入当代社会以来,跨文化交际呈现出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征,这是学习跨文化交际首先要了解的内容。在全球化时代,要发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通过系统地分析和研判,找到解决之道。
第二章 文化和交际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的基本定义,交际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等知识,能够掌握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并且能结合实践理解文化的本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文化的不同定义、交际过程中的若干要素
识记:①文化的定义;②马斯洛需求理论;③文化的习得;④交际的六大特点。
理解:①不同文化定义的特点;②理解文化的特点;③人类交际的特点。应用:①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三、本章关键问题
文化的定义众多,要抓住其共性,理解文化的本质。通过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人类文化需求方面的共同性,理解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对交际过程中的要素有明确的理解,从而从根本上理解文化。
第三章 文化多样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以及在各种文化中对于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能够通过不同维度对这些文化系统的比较,把握比较的标准,从而抓住文化多样性的根源。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不同国家对友谊的不同理解、文化的对比、文化比较的维度、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
识记: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友谊;②文化比较的五个维度;③霍夫斯坦德关于文化价值和社会行为的理论;④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的差异。理解:①对友谊理解不同背后的文化原因;②如何通过五个方面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③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应用:①分析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三、本章关键问题
文化多样性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如何从文化差异的背后找到原因,是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要掌握科学的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不同文化,才能对多样性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第四章 语言和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差异进行分析,掌握语言的特点,及其对思维的影响,理解语言中体现的文化因素。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决定论、语言与思维和文化的关系识记:①语言和文化如何联系;②语言与文化联系的五个方面;③萨丕尔-沃尔夫假设;④语言、思维和文化。
理解:①语言反映出文化的若干方面;②如何通过五个维度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③语言决定论的内容。
应用:①理解语言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本章关键问题
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紧密,互相影响,不分彼此,语言反映出文化的方方面面,文化也对语言有着深刻影响。只有充分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第五章 文化和言语交际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交谈的文化含义,并且能够掌握人们讲话的不同方式,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言语交际的差异,理解文化和言语交际之间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交谈的文化含义;②人们讲话的方式;③跨文化言语交际风格。理解:①理解交流中的文化;②高度卷入和高度体谅的讲话方式;③言语交流的三种风格特点。
应用:①理解文化和言语交际之间的关系。
三、本章关键问题
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言语交际方式,对言语交际的理解是不同文化进行交际的基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讲话的方式也有差异,要从理论上掌握这些差异,并进行区分,从而确保跨文化交际的开展。
第六章 文化和非言语交际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非言语交际的含义,掌握非言语交际的作用,理解性别与非言语交际之间的关系,以及非言语交际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非言语交际概述;②性别和非言语交际;③非言语交际的功能。理解:①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和特点;②非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因素;③非言语交际的五个功能。
应用:①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形式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本章关键问题
非言语交际,如表情、身体语言等对交际的进行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文化语境有着不同的非言语交际方式,只有深刻了解非言语交际背后体现的真实含义,才能与不同的文化进行交际。
第七章 跨文化中的时间和空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不同文化中的时空观,掌握时间与空间的含义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理解在具体国家如德国的文化中,对于空间概念的感知。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文化对时间的感知;②语言中的空间观念;③语言中的时间观念。理解:①不同的文化对于时空观的不同理解;②私人和公共空间的含义。应用:①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空观差异。
三、本章关键问题
时空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难点,要理解不同文化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尤其是具体国家的各种表现,只有正确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才能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实现顺利的跨文化交际。
第八章 跨文化感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感知文化的不同,通过习语搭配直观了解不同文化的具体差异,能够理解民族中心主义和民族相对主义的含义,掌握思维定势与偏见的特点,并且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正确的交往态度。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跨文化交际中的习语搭配;②民族中心主义和民族相对主义;③思维定势与偏见。
理解:①不同文化中习语搭配背后的原因;②民族中心主义和民族相对主义的定义及区别;③思维定势与偏见的表现形式及解决方法。应用:①理解跨文化感知能力,摒弃错误的观念,进行开放包容的交流。
三、本章关键问题
跨文化感知能力与文化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习语搭配是其中的具体体现,表现出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思维定势,甚至是偏见,其背后体现的民族中心主义和民族相对主义值得深思和探讨。
第九章 跨文化适应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跨文化适应的含义,掌握跨文化适应的阶段。如何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适应跨文化交际。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跨文化适应的几个阶段;②跨文化交际中的民族中心主义;③培养跨文化关心能力。
理解:①理解跨文化适应几个阶段的特点;②如何克服民族中心主义;③跨文化关心能力形成的要素。
应用:①理解跨文化适应的几个阶段,对跨文化交际过程进行分析。
三、本章关键问题
跨文化适应包括若干具体阶段,只有对这几个阶段有清楚的认识,并且结合跨文化实践进行分析,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对各种文化都要保持开放心态。
第十章 获取跨文化能力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取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跨文化交际的未来有一定的预判,理解跨文化交际与人类的紧密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跨文化能力的形成;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③对跨文化交际未来的展望。
理解:①通过具体案例理解跨文化能力的形成过程;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和途径;③跨文化交际为何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应用:①获取跨文化交际能力,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
三、本章关键问题
获取跨文化能力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由于不同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只有通过全面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如何应对并处理这些文化差异。未来人类社会面临诸多问题,跨文化交际任重道远。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考生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三、关于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许力生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 年。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五、应考指导
1. 如何学习
很好的计划和组织是你学习成功的法宝。如果你正在接受培训学习,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完成作业。为了在考试中做出满意的回答,你必须对所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你的学习进展。你阅读课本时可以做读书笔记。如有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可以用彩笔来标注。如:红色代表重点;绿色代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黄色代表可以运用在工作之中。可以在空白处记录相关网站和文章。
2. 如何考试
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
3. 如何处理紧张情绪
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
4.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如果你在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试试下列方法:使用“线索”纸条。进入考场之前,将记忆“线索”记在纸条上,但你不能将纸条带进考场,因此当你阅读考卷时,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记下。按自己的步调进行答卷。为每个考题或部分分配合理时间,并按此时间安排进行。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三个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在考试之日起 6 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2.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3.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理解占 30%,应用占 50%。
4.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5.本课程考试试卷中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改错题、翻译题、案例题、作文题等。
6.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考生只准携带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铅笔、圆规、直尺、三角板、橡皮等必需的文具用品。不可携带计算器。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The three major socio-cultural element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 perception andcommunication are cultural values, worldview (religion), and________.
A. social organizations B. administrative governments
C. public facilities D. living habits
参考答案:A
二、填空题
1.Edward Hall defines culture as the “software of the________” that guides us in our dailyinteractions.
参考答案:mind
三、判断改错题
1.P-time culture takes time as intangible that can be “saved, spent, wasted, lost, and killed”.
参考答案:×,改为:P-time culture takes time as tangible that can be “saved, spent, wasted, lost, and killed”.
四、翻译题
1.当然,我们不能不强调口语和书面语交际的重要性,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许多交际的发生并不使用语言。一个人出席会议时的穿着会可能是暗示其他与会者,他或她打算如何参与会议。
参考答案:
Of course we have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on in speaking and in writing, and yet we should also realize that much communication also takes place without the use of words. The way a person dressed for a meeting may suggest to other participants how he or she is prepared to participate in it.
五、案例题
1.Analyze the following case from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by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given.Magid was an Arabian working in a company in the U.S.A. One Sunday morning he was
home and didn’t have much to do. He thought of his good friend, Jack, an American, who he usedto study with. They had not seen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though they lived in the same city. Andhe had told Jack that he would come and visit him long before. Now this Sunday morning seemedlike a wonderful time for him to fulfill his visit. Without informing Jack of his visit, Magid went toJack’s house and rang the doorbell. At the same time, Jack, after a whole busy week, was just looking forward to spending his Sunday reading and relaxing himself. Just as he started to read in his most comfortable chair, the doorbell rang. He opened the door and to his surprise, it was Magid who was standing at the door. He didn’t look completely happy to see Magid. Then, after a few seconds, he smiled and said, “Hi, Magid, come on in.” They drank coffee and chatted about their life after their separation. Magid stayed about four hours and he decided to leave. Jackwalked Magid to the door. They said goodbye to each other and Jack thanked Magid for coming. After they left each other, both of them felt a little uncomfortable. Questions:
(1) What feelings do you think Jack had when he saw Magid again?
(2) Why did both of them feel a little uncomfortable?
参考答案:
(1) Jack felt that his privacy was violated when he saw Magid standing at the door. Out of politeness, he had to pretend that he was happy to see Magid. But, from the bottom of his heart, he
was displeased with this friend for not having phoned him to tell him he was coming. Next time, Magid should call his friend first to make sure it’s right time to pay a visit when he wants to see
Jack.
(2) Jack might have expressed his unhappiness through nonverbal behaviors, such as facial expressions, hand gestures, and body postures. These messages might contradict his words. Magidmight more or less perceive Jack’s unhappiness. So actually both of them were somewhat uncomfortable.
六、作文题
1.Write a short essay of about 120 words, discussing th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a high-context culture and a low-context one?
参考答案:
(1) High context culture and the contrasting low context culture are terms presented byEdward T. Hall in his 1976 book Beyond Culture. Hall claims that human interaction, on the
broad level, can be divided into these two communication systems.
(2) High-context Cultures include Native Americans, Latin Americans, Japanese, Korean, Chinese,etc.;while low-context cultures include Germans, Swiss, Americans, etc.
(3) High-context culture: little is said; most of the communication is inferred. So the information that is received in a high-context culture has to be inferred. In other words one has to read between the lines to get the meaning. Words and word choice become very important in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 since a few words can communicate a complex message veryeffectively to an in-group (but less effectively outside that group).
(4) Low-context culture: much is said; most of the communication is explicitly spelled out. Ina lower context culture, the communicator needs to be much more explicit and the value of a single word is less important. Low-context culture uses language primarily to express thoughts, feelings and ideas as directly as possible.
(2)本站自学考试信息供自考生参考,权威信息以各省(市)考试院官方为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