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试大纲

高纲 4307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南京师范大学编(2024年)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升本)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讲述古代作家与学者对于文学的起源、性质、作用、价值、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心态、创作技巧等的把握,对于各种文体发生、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与原因的探研分析,理论探索与文学创作实践相结合交,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二、本课程设置的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培养考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贡献,总结古代文学理论中值得借鉴的有益因素,争取古为今用,为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建设当代文学理论做贡献。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借助注释通读各篇选文,了解该篇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表达的文学观点,所使用的相关概念;其次是认真阅读每篇选文后的说明,加深对本篇理论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理论范畴的理解,争取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第三,最好能精读文论中涉及的相关文学作品,结合作品进一步理解有关理论知识,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两个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两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中国古代文论代表作、艺术见解及文学理论的嬗变源流等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古代文学理论发生、演变的渊源、一些重要文学理论范畴的内涵及外延,理解古代文论对于作家创作的指导意义,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古代文论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简单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相关理论总结,对中国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范围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相关理论总结,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论证,或者进行比较,并得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文学理论,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析。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导 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儒、道两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特征、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主要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何为“文学”?何为“文化”?二者关系为何?②儒、道两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③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特征;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主要特征。
领会: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演变历程。
简单应用:①明清小说的艺术嬗变;②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先秦文学批评相关概念的内涵;领会儒家、道家代表人物的文学观念;掌握先秦文学理论的文化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儒道文化的创生与诗骚传统的形成
识记:①“兴观群怨”说;②老子的文艺观念;③庄子的文艺观念。领会:①先秦各个学派的哲学观点中蕴涵的文学理论内涵及其产生的影响。简单应用:①儒道文化的创生;②屈原的生平与思想。
(二)先秦文学批评的理论成就和时代特征
识记:①诗言志;②赋诗言志;③以意逆志;④先秦诸子百家提出的文学批评原理。
领会:①先秦文学批评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简单应用:①先秦诸子阐发的文学批评原理。

(三)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文学批评
识记:①文质彬彬;②思无邪;③以意逆志;④知人论世说;⑤知言养气说;⑥文艺与礼的关系。
领会:①孔子、孟子、荀子文论观念的优劣。
简单应用:①孔子的生平;②孟子的生平;③荀子的生平。
(四)《老子》《庄子》和《周易》中的文学批评思想识记:①自然之道与文学创作的关系;②得意忘言;③虚静与物化;④意、象、言的关系;⑤通变。
领会:①道家文艺思想的价值与影响。
简单应用:①老子的生平;②庄子的生平。
综合应用:①诸子美学的共性;②诗骚传统;③养气说的哲学渊源。

三、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重点阐释了先秦诸子的文学理论主张,讲述了诗言志、得意忘言、以意逆志、兴观群怨等范畴,介绍了先秦文学思想的整体特色;客观分析其优劣与文化影响。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两汉时期文学批评相关概念的内涵;领会司马迁、班固、王充、王逸等人的文学观念;掌握汉代文学理论的文化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经学时代的文化一统
识记:①今古文经学之争。
领会:①董仲舒文学观念的渊源。
简单应用:①儒家学说中的“道”。
(二)两汉的《诗经》批评和《楚辞》批评
识记:①汉代对《诗经》的使用;②《诗大序》;③班固对于屈原及楚辞作品的批评意见。
领会:①班固文学思想的历史局限。
简单应用:①先秦用《诗》评《诗》。
(三)《淮南子》和司马迁的文学批评
识记:①形神气论;②虚静说;③天人感应说;④发愤著书说;⑤物感说;⑥情动说。
领会:①《淮南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简单应用:①《淮南子》的结构与内容。
(四)班固、王充和王逸的文学批评
识记:①汉代“文章”范畴的内涵;②王充的批评文学观念;③王逸对于《楚辞》的批评。
领会:①汉代学者对于《楚辞》评价不同的缘由。简单应用:①先秦两汉的“文学”范畴;②汉代文学批评发展的背景。综合应用:①先秦、两汉时期的《诗经》批评比较;②司马迁与班固的作家批评比较。

三、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重点阐释了汉代学者的文学理论主张,讲述了《诗大序》、发愤著书说、天人感应说等范畴,介绍了两汉文学思想的整体特色,尤其是概述了汉人对于《楚辞》作品评价的差异。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相关概念的内涵;领会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等人的文学观念;掌握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总体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玄学兴盛与佛学东渐
识记:①魏晋玄学;②佛学玄学化。
领会:①汉晋之际社会思潮的变迁。
简单应用:①汉晋政治进程。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突出成就
识记: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成熟的具体表现。
领会: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理论的丰富性。
简单应用: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
(三)曹丕《典论·论文》和陆机《文赋》
识记:①文气说;②曹丕的文学观念;③《文赋》的文学见解。领会:①曹丕文学观念的社会影响。
简单应用:①曹丕的生平与著作;②陆机的生平。(四)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
识记:①《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②《文心雕龙》的创作批评论;③《诗品》的文学观念。
领会:①魏晋南北朝文学观念形成的原因及文化影响。简单应用:①刘勰的生平;②钟嵘的生平。
综合应用:①人物品鉴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方法的影响;②刘勰与钟惺论“兴”之异同;③钟嵘诗歌评论的言说方式特征。

三、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重点阐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主张,讲述了文气说、缘情说、应感、风骨、滋味等范畴,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想的新变与整体特色。

第四章 隋唐文学批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隋唐文学批评相关概念的内涵;领会韩愈、柳宗元、皎然、司空图等人的文学观念;掌握隋唐文学理论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儒、释、道文化的并立与融合
识记:①唐代文学理论的特征;②唐代儒学的复兴;③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④道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领会:①唐代文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简单应用:①隋唐社会政治变迁。
(二)唐代论诗诗、选本与诗格
识记:①陈子昂的文学观念;②李白的文学观念;③杜甫的文学观念;④白居易的文学观念;⑤唐代的诗歌选本;⑥唐代的诗格。
领会:①唐代诗选、诗格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简单应用:①隋唐道教繁荣之概况;②隋唐儒、释、道文化的融合。
(三)韩愈和柳宗元的古文理论
识记:①韩愈的文学观念;②柳宗元的文学观念。领会:①古文运动的文化地位和影响。
简单应用:①韩愈的生平;②柳宗元的生平。
(四)皎然和司空图的诗歌理论
识记:①皎然的文学观念;②司空图的文学观念。领会:①唐代意境理论的嬗变历程。
简单应用:①《二十四诗品》的真伪。
综合应用:①《河岳英灵集》诗论与盛唐之音的关系;②唐代诗坛儒家“诗教”观的演进之迹;③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的异同。

三、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重点阐释了唐代的文学理论主张,讲述了风雅兴寄、汉魏风骨、兴象、取境、不平则鸣说、“思与境偕”说、韵味说等范畴,介绍了唐代文学思想的整体特色及其文化影响。

第五章 宋金元文学批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宋金元文学批评相关概念的内涵;领会苏轼、黄庭坚、李清照、张炎、江西诗派的文学观念;掌握宋金元文学理论的整体成就和文化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儒学复兴和两宋理学的发展
识记:①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②宋明理学发展的历程。领会:①宋明理学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
简单应用:①宋代理学家的理学观。
(二)苏轼、黄庭坚及江西诗派
识记:①苏轼的文学观念;②黄庭坚的文学观念;③江西诗派的文学主张。领会:①苏轼文学观念的文化价值。
简单应用:①苏轼的生平与文学成就;②黄庭坚的生平。(三)严羽《沧浪诗话》和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识记:①《沧浪诗话》的文学观念;②《论诗三十首》中的文学见解与主张。领会:①严羽《沧浪诗话》产生的文化渊源。
简单应用:①严羽的生平;②元好问的生平。
(四)李清照《论词》和张炎《词源》
识记:①李清照《论词》的文学观念;②张炎《词源》的文学见解和主张。领会:①李清照词学观的现实针对性。
简单应用:①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②张炎的生平与著作。综合应用:①程颐提出“作文害道”的实质;②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论的偏颇之处。

三、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重点阐释了宋金元的文学理论主张,讲述了作文害、夺胎换骨、活法、妙悟、兴趣、清空等范畴,介绍了宋金元文学思想的整体特色,概述了宋代理学对于文学批评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六章 明代文学批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明代文学批评相关概念的内涵;领会前后七子、公案三袁、李贽、沈璟、汤显祖、王骥德等人的文学观念;掌握明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流派及其文化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
识记:①阳明心学的特点;②阳明心学的发展。
领会:①阳明心学的现实针对性和创新价值。
简单应用:①程朱理学的禁锢。
(二)前后七子和公安三袁
识记:①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②公安三袁的文学观念。领会:①复古与创新的纠缠与论争。
简单应用:①公安三袁的生平与创作。
(三)李贽的“童心说”与《水浒传》评点
识记:①“童心说”;②“发愤之所作”说思无邪;③李贽评点《水浒传》的主要观点。
领会:①李贽文学思想的新创意义。
简单应用:①李贽的生平与著作。
(四)汤沈之争与王骥德《曲律》
识记:①汤沈之争;②吴江派与临川派;③王骥德《曲律》的文学见解和主张。
领会:①汤沈之争的缘由与社会文化背景。
简单应用:①沈璄的生平;②汤显祖的生平与创作。综合应用:①中国文学中的复古运动及其影响;②明曲本色论的渊源。

三、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重点阐释了明代的文学理论主张,讲述了唐宋派、性灵说、童心说、本色说、汤沈之争等范畴,介绍了明代文学思想的整体内涵与特色。

第七章 清代文学批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清代文学批评相关概念的内涵;领会王夫之、叶燮、桐城派、金圣叹、李煜等人的文学观念;掌握清代文学理论的整体内容和文化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经世之学与文化的总结
识记:①经世之学。
领会:①清代文学思潮的变迁历程。
简单应用:①明清政局的嬗变。
(二)王夫之、叶燮的诗论
识记:①王夫之的诗论见解;②叶燮的诗论观念。领会:①清初诗论对于明人文论的批判与反动。
简单应用:①王夫之的生平与著作;②叶燮的生平与著作。(三)桐城派的古文理论
识记:①桐城派;②方苞的文学观念;③刘大櫆的文学观念;④姚鼐的文学观念。
领会:①桐城派文学观念的历史局限性。
简单应用:①方苞的生平;②刘大櫆的生平;③姚鼐的生平。(四)金圣叹与清代小说评点
识记:①金圣叹的文学观念;②张竹坡的文学观念;③脂批红楼的文学观念。领会:①清代小说评点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
简单应用:①金圣叹的生平与著作。
(五)李渔与清代戏曲理论
识记:①李渔的文学观念;②焦循二等戏曲理论;③孔尚任的戏曲观念。领会:①李渔戏曲观念的实践性。
简单应用:①李渔的生平与戏曲创作。
综合应用:①清代唐宋诗之争;②清代诗学对传统诗论的整合与蜕变;③清代词论的雅化特征与不同宗向。

三、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重点阐释了清代的文学理论主张,讲述了立主脑、现量说、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意内言外等范畴,介绍了清代文学思想的整体特色及其文化价值。

第八章 近代文学批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近代文学批评相关概念的内涵;领会刘熙载、陈廷焯、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文学观念;掌握近代文学理论的整体特色和文化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西学东渐与文化转型
识记:①近代西学东渐对于文学批评的影响。
领会:①西学东渐的社会历程。
简单应用:①洋务运动的历史进程。
(二)刘熙载《艺概》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识记:①刘熙载《艺概》的文学主张;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的文学批评观念。
领会:①刘熙载文学批评体系的建构。
简单应用:①刘熙载的生平与著作;②陈廷焯的生平。
(三)梁启超的文学革命理论
识记:①文学革命;②梁启超“诗界革命”的内涵;③梁启超“文界革命”的内涵;④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主张。
领会:①梁启超“文学革命”理论与晚清社会思潮的关系。简单应用:①梁启超的生平。
(四)王国维与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
识记:①境界说;②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思想主旨;③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文学观念。
领会:①王国维“境界说”的思维特征。
简单应用:①王国维的生平与著作。
综合应用:①梁启超的文学革命理论对俗语的态度;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三种近代形态。

三、本章关键问题
本章重点阐释了近代刘熙载、陈廷焯、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理论主张,讲述了沉郁说、小说界革命、境界说等范畴,介绍了近代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

三、关于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李建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五、应考指导

1. 如何学习
很好的计划和组织是你学习成功的法宝。如果你正在接受培训学习,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完成作业。为了在考试中做出满意的回答,你必须对所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你的学习进展。你阅读课本时可以做读书笔记。如有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可以用彩笔来标注。如:红色代表重点;绿色代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黄色代表可以运用在工作之中。可以在空白处记录相关网站、文章。
2. 如何考试
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
3. 如何处理紧张情绪
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
4.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如果你在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试试下列方法:使用“线索”纸条。进入考场之前,将记忆“线索”记在纸条上,但你不能将纸条带进考场,因此当你阅读考卷时,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记下。按自己的步调进行答卷。为每个考题或部分分配合理时间,并按此时间安排进行。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在考试之日起 6 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
3.按照重要性程度不同,考核内容分为重点内容、次重点内容、一般内容,在本课程试卷中对不同考核内容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重点内容占60%,次重点内容占 30%,一般内容占 10%。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2.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3.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 30%,简单应用占 30%,综合应用占 20%。
4.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
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5.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判断改错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6.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考生只准携带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铅笔、圆规、直尺、三角板、橡皮等必需的文具用品。不可携带计算器。

附录 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安派的核心范畴是( )
A.性灵说 B.格调说 C.童心说 D.本色论
参考答案:A

二、判断改错题
1.刘勰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把论文和论人结合起来的人。 ( )参考答案:错误。改正: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把论文和论人结合起来的人。

三、名词解释
1.韵味说
参考答案:语出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作者首先强调“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的重要性。具体而言,这里的“味”,突出了诗歌意境丰富多彩的审美韵味。司空图的“韵味”说,在将“味”作为论诗原则与评诗标准以及探寻韵味的深刻内涵方面,较之其所本之钟嵘《诗品》的“滋味”说,有了明显的发展与深化,为中国诗歌意境理论的完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简答题
1.概述陆机的文章审美标准
参考答案:
陆机认为应达到应、和、悲、雅、艳五个标准。所谓“应”,就是要求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丰富多彩,交相呼应,使文章有丰赡之美,而应避免“偏弦独张”,文小事寡。所谓“和”,是指文学作品不仅要有丰富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将它们和谐搭配,否则便会“混妍量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所谓“悲”,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充分体现鲜明动人的真实情感,而不应“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所谓“雅”,是要求文学作品应有高雅的情
趣,而不应“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喷而妖冶”。所谓“艳”,是要求文学作品的文采应艳丽,这与提倡诗歌须“绮靡”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五、论述题
1.试述苏轼的文学批评观。
参考答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苏轼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一道反对唐、五代以及西昆体华靡、险怪的文风,强调继承唐代李杜诗歌、韩柳古文的传统,主张以道论文,强调文道统一。体现在:
(1)在文道关系上突出文的特征。苏轼继承了韩愈、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传统,其所论“道”与宋代理学不同,与欧阳修也有所区别,尤极力反对俗儒论道的弊端,故而他提出“道可致而不可求”的观点,应该一方面在实践和学习中领悟而致道,另一方面冷静地观察体悟而致道。
(2)崇尚自然与真实。苏轼说作文应任意而发,不加束缚,自然天成,不饰雕凿。故而他以自然为标准论文,无论是评论别人还是自己,都能始终坚持之。他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提出“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的观点。“有为而作”既是对当时文坛无病呻吟、空洞无物的弊端进行的批判,又是对古文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和推动。(3)在形神关系中强调神似。苏轼常以“妙”评诗文、论书画,此外,他还以“远韵”论诗、以“至味”论诗。这都集中说明苏轼评论的标准是意、神、韵、味、妙,概而言之,强调“传神”。
此外,深得文之道的苏轼,对语言、表现方法、艺术风格、艺术技巧等方面的论述颇多,并在论述中表达出深刻的艺术辩证法思想,如:“发纤称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疏淡含精匀”“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寄妙理于豪放之中”“口必至于忘声而后能言,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等。其艺术辩证法将儒、道、释思想糅合为一体,更贴近艺术的特征和规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